- 陳衛東《刑事訴訟法》(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9023字
- 2021-05-28 21:34:07
第九章 強制措施
9.1 復習筆記
一、強制措施概述
1.強制措施的概念和特點
(1)強制措施的概念
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為了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而依法采取的對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限制或者剝奪的各種強制性方法。
(2)強制措施的特點
①有權主體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
②適用對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③內容是限制或者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
④性質是預防性措施,而不是懲戒性措施。
⑤是一種法定措施。
⑥是一種臨時性措施。
2.強制措施的適用原則
(1)合法性原則,即各種強制措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批準權限、適用對象、條件、程序和期限適用。
(2)必要性原則,即各種強制措施,只有在為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而有必要時才能采取,不得隨意適用強制措施,更不能將強制措施作為一種處罰予以適用。
(3)相當性原則,又稱比例性原則,即適用何種強制措施,要與行為人的人身危險程度和犯罪的輕重程度相適應。
(4)變更性原則,即任何強制措施,隨著訴訟的進展和案情的變化要及時進行變更或解除。
3.強制措施的體系
(1)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由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構成。這是一個由輕到重、層次分明、結構合理、互相銜接的體系。
(2)需要區分的三個相關問題:
①公民的扭送
《刑事訴訟法》第82條的規定,對于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處理:
a.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時被發覺的;
b.通緝在案的;
c.越獄逃跑的;
d.正在被追捕的。
這一規定是法律賦予公民同刑事犯罪斗爭的一種手段。但是,公民扭送在本質上不屬于強制措施,而只是配合公安、司法機關采取強制措施的一種輔助手段,對于被公民扭送的人要否采取強制措施以及采取何種強制措施,仍然要由公安、司法機關依照法定條件和法定程序決定和執行。
②保護性約束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85條第3款的規定,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決定強制醫療前,公安機關可以采取臨時的保護性約束措施。從適用的對象和對人身自由的限制看,這種措施完全符合強制措施的特點。因此,保護性約束應該視為一種特殊的強制措施。
③強制有關證人出庭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l88條的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這種強制是一種專門針對證人所進行的拘傳,本質上也具有強制措施的屬性,只是在審批程序上和執行方式上應有別于一般的拘傳而已。
4.強制措施的意義
(1)可以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偵查、起訴和審判;
(2)可以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進行妨害迅速查明案情的活動;
(3)可以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繼續進行犯罪活動;
(4)可以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殺以及發生其他意外事件;
(5)可以震懾犯罪分子,鼓勵群眾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起到預防犯罪的作用。
二、拘傳
1.拘傳的概念和意義
(1)拘傳的概念和特點
拘傳,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未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強制其到案接受訊問的一種強制方法,它是刑事訴訟強制措施體系中最輕的一種。拘傳的特點是:
①拘傳的對象是未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②拘傳的目的是強制就訊,沒有羈押的效力,在訊問后,應當將被拘傳人立即放回。
(2)拘傳與傳喚的區別
傳喚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使用傳票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指定的時間自行到指定的地點接受訊問。拘傳和傳喚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按指定的時間、地點接受訊問。但兩者具有很大的不同:
①強制力不同,傳喚是自動到案,拘傳則是強制到案,拘傳的強度要大得多;
②適用的對象不同,傳喚適用于所有當事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訴人、被害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拘傳則僅適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2.拘傳的程序
(1)由案件的經辦人提出申請,填寫《呈請拘傳報告書》,經本部門負責人審核后,由公安局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人民法院院長批準,簽發《拘傳證》(法院稱為《拘傳票》)。
(2)拘傳應當在被拘傳人所在的市、縣內進行。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在本轄區以外拘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應當通知當地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當地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協助。
(3)拘傳時,應當向被拘傳人出示《拘傳證》。執行拘傳的偵查人員或者司法工作人員不得少于2人。對于抗拒拘傳的,可以強制其到案。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后,應當責令其在《拘傳證》上填寫到案時間,然后應當立即進行訊問。
(5)訊問結束后,如果被拘傳人符合其他強制措施如拘留、逮捕條件的,應當依法采取其他強制措施。如果不需要采取其他強制措施的,應當將其放回,恢復其人身自由。
(6)一次拘傳的時間不得超過l2小時,案情特別重大、復雜,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拘傳的持續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不得以連續拘傳的形式變相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7)在拘傳期間,應當保證犯罪嫌疑人的飲食和必要的休息時間。
三、取保候審
1.取保候審的概念和種類
(1)取保候審,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礙偵查、起訴和審判,并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方法。
(2)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兩種取保候審方式:一種是保證人保證方式;另一種是保證金保證方式。保證人保證和保證金保證是選擇關系,這兩種方式只能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擇其一而用之,而不能同時使用。
2.取保候審的適用對象
(1)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3)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4)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采取取保候審的。
3.取保候審的程序
(1)取保候審的申請
有權提出取保候審申請的人員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和辯護人。取保候審的申請,一般應以書面形式提出。
(2)保證人和保證金
①保證人的條件
a.與本案無牽連;
b.有能力履行保證義務;
c.享有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未受限制;
d.有固定的住處和收入。
②保證人的義務
保證人應當保證承擔如下義務:監督被保證人遵守《刑事訴訟法》第69條規定的在取保候審期間應當遵守的規定;發現被保證人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違反該規定的行為的,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
③保證金的條件
對于使用保證金形式保證的,在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交納保證金前,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需應當綜合考慮保證訴訟活動正常進行的需要,被取保候審人的社會危險性,案件的性質、情節,可能判處刑罰的輕重,被取保候審人的經濟狀況等情況,確定保證金的數額。
(3)取保候審的決定
由辦案人員提出《取保候審意見書》,經辦案部門負責人審核后,由縣級以上公安局局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或者人民法院院長審批。
(4)取保候審的執行
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5)被取保候審的人在取保候審期間應當遵守的規定以及違反規定的處理
《刑事訴訟法》第69條分兩類情況對被取保候審的人應當遵守的規定進行了規定:
①取保候審必須遵守的規定
a.未經執行機關批準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
b.住址、工作單位和聯系方式發生變動的,在24小時以內向執行機關報告;
c.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d.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e.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
②取保候審可以采取的措施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可以根據案件情況,責令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項或者多項規定:
a.不得進入特定的場所;
b.不得與特定的人員會見或者通信;
c.不得從事特定的活動;
d.將護照等出入境證件、駕駛證件交執行機關保存。
③違反取保候審規定后保證人的責任
對于保證人保證的,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決定中規定的義務,而保證人未履行保證義務的,對保證人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如果符合上述情況,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時也是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保證人還應當在其保證前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提起的訴訟請求數額范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④違反取保候審規定后保證金的處理
對于保證金保證的,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決定中規定的義務的,沒收已經交納的保證金的部分或者全部,并且區別情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提供保證人,或者變更為監視居住、予以逮捕。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6)取保候審的期間及解除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在取保候審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取保候審在兩種情況下應當解除:
①在取保候審期間,發現被取保候審的人屬于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人;
②取保候審的期限已經屆滿。
四、監視居住
1.監視居住的概念和性質
(1)監視居住的概念
監視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用的,命令其不得擅自離開住處,無固定住處的不得擅自離開指定的居所,并對其活動予以監視和控制的一種強制方法。
(2)監視居住的性質
監視居住主要是對符合逮捕條件,但具有某些特定情形下采用的,對于符合取保候審的條件,在滿足特定條件情況下,也可以采用。從精神實質來看,監視居住是逮捕的替代性措施。
2.監視居住的適用對象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符合逮捕條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監視居住:
(1)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2)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3)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養人;
(4)因為案件的特殊情況或者辦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監視居住措施更為適宜的;
(5)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采取監視居住措施的。
(6)對符合取保候審條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證人,也不交納保證金的,可以監視居住。
3.監視居住的適用程序
(1)監視居住的決定
由辦案人員提出《監視居住意見書》,經辦案部門負責人審核后,由公安局局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人民法院院長批準,制作《監視居住決定書》和《執行監視居住通知書》。
(2)監視居住的執行
監視居住由公安機關執行。
4.監視居住的場所
監視居住應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行;無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對于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準,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由此可見,
(1)一般情況下監視居住的場所只能在其住處執行,不在其住處執行的唯一理由是其無固定住處,而不得以有礙偵查作為改變住處監視的理由。
(2)對于上述三類特定案件,在偵查和起訴階段,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準,才能在指定的居所進行。對于這三類特定案件指定居所的監視居住,要嚴格按照以下在程序:
①在適用范圍上,僅限于這三類案件;
②在適用主體上,只能是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不得適用;
③在適用理由上,只能是在住處監視居住有礙偵查;
④在批準權限上,應當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準。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期限應當折抵刑期:被判處管制的,監視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處拘役、有期徒刑的,監視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
5.被監視居住的人應當遵守的規定及違反規定的處理
(1)被監視居住的人應遵守的規定
①未經執行機關批準不得離開執行監視居住的處所;
②未經執行機關批準不得會見他人或者通信(不包括同被監視居住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和一般案件中的辯護律師);
③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④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⑤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
⑥將護照等出入境證件、身份證件、駕駛證件交執行機關保存。
《刑事訴訟法》第76條規定:“執行機關對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電子監控、不定期檢查等監視方法對其遵守監視居住規定的情況進行監督;在偵查期間,可以對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進行監控。”
(2)被監視居住的人違反規定的處理
被監視居住人違反上述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6.監視居住的期限及解除
(1)監視居住的期限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在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
(2)監視居住的解除
監視居住在兩種情況下應當解除:
①在監視居住期間,發現被監視居住的人屬于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人;
②監視居住的期限已經屆滿。
五、拘留
1.拘留的概念和特點
(1)拘留的概念
拘留,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偵查過程中,在緊急情況下,依法臨時剝奪某些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的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措施。
(2)拘留的特點
①有權決定采用拘留的機關一般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自偵案件中,對于犯罪后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以及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犯罪嫌疑人也有權決定拘留,人民法院無權決定拘留。不管決定機關是公安機關還是人民檢察院,一律由公安機關執行。
②拘留是在緊急情況下對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采用的一種處置辦法。
③拘留是一種臨時性措施。
2.拘留的條件
公安機關對于具備下列緊急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1)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時被發覺的。
(2)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3)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4)犯罪后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5)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6)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人民檢察院在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過程中,對于具備上述第4種和第5種情形的,有權決定拘留犯罪嫌疑人。
3.拘留的程序
(1)拘留的決定
公安機關如果依法需要拘留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由承辦單位填寫《呈請拘留報告書》,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簽發《拘留證》,然后由提請批準拘留的單位負責執行。
人民檢察院決定拘留的案件,應當由辦案人員提出意見,經辦案部門負責人審核后,由檢察長決定。決定拘留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將拘留的決定書送交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負責執行。
(2)拘留的執行
執行拘留時,應當遵守下列程序:
①執行拘留的時候,必須向被拘留人出示《拘留證》,宣布拘留,并責令被拘留人在《拘留證》上簽名或按手印。
②公安機關在異地執行拘留的時候,應當通知被拘留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被拘留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應當予以配合。
③拘留后,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24小時。
④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后24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后,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⑤公安機關對于被拘留的人,以及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均應當在拘留后24小時以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拘留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
⑥公安機關決定拘留的案件,在執行拘留后,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拘留后3日以內,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在特殊情況下,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l日至4日。對于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至30日。
⑦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偵查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14日以內作出決定。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延長l日至3日。對于不需要逮捕的,應當立即釋放;對需要繼續偵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條件的,依法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六、逮捕
1.逮捕的概念
逮捕,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為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逃避偵查、起訴和審判,進行妨礙刑事訴訟的行為,或者發生社會危險性,而依法剝奪其人身自由,予以羈押的一種強制措施。
2.逮捕的權限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
3.逮捕的條件
(1)證據條件
逮捕的證據條件,是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一般要求同時具備下列情形:
①有證據證明發生了犯罪事實;
②有證據證明犯罪事實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的;
③證明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證據已有查證屬實的。
此外,如果犯罪嫌疑人犯有數罪,只要有一個犯罪事實有證據證明,就可以逮捕。
(2)罪責條件
逮捕的罪責條件,是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
(3)社會危險性條件
逮捕的社會危險性條件,是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具體包括:
①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②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③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④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⑤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此外,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罰,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4.逮捕的程序
(1)逮捕的批準、決定程序
①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提請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批準程序
a.公安機關認為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時,應當制作《提請批準逮捕書》,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簽署后,連同案卷材料和證據,一并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提請批準。
b.人民檢察院接到公安機關的報捕材料后,一般先由辦案人員閱卷,然后由審查批捕部門負責人審核,最后由檢察長決定,重大案件應當提交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c.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逮捕,可以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等訴訟參與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
第一,對是否符合逮捕條件有疑問的;
第二,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檢察人員當面陳述的;
第三,偵查活動可能有重大違法行為的。
d.檢察機關應當自接到公安機關提請批準逮捕書后的7日以內,作出批準逮捕的決定或不批準逮捕的決定。
e.對于不批準逮捕的,公安機關在接到人民檢察院不批準逮捕的通知后,應當立即釋放已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對于需要繼續偵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條件的,依法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f.如果公安機關不同意人民檢察院不批準逮捕的決定,可以要求人民檢察院復議(同級)。如果公安機關的意見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請復核。上級人民檢察院應當立即復核,作出是否變更的決定,通知下級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執行。
②人民檢察院決定逮捕的程序
人民檢察院決定逮捕犯罪嫌疑人有以下兩種情況:
a.對于人民檢察院自己立案偵查的案件,需要采取逮捕措施時,先由偵查部門填寫《逮捕犯罪嫌疑人審批表》,連同案卷材料和證據一起移送審查批捕部門審查,由檢察長決定。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逮捕,提交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b.人民檢察院對于公安機關移送起訴尚未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案件,認為需要逮捕的,由審查起訴部門填寫《逮捕犯罪嫌疑人審批表》,連同案卷材料和證據,移送審查批捕部門審查后,報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
人民檢察院決定逮捕的,由檢察長簽發《決定逮捕通知書》,通知公安機關執行。
③人民法院決定逮捕的程序
人民法院決定逮捕被告人也有兩種情況:
a.對于直接受理的自訴案件,認為需要逮捕被告人時,由辦案人員提交法院院長決定,對于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被告人的逮捕,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b.對于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時未予逮捕的被告人,人民法院認為符合逮捕條件應予逮捕的,也可以決定逮捕。
人民法院決定逮捕的,由法院院長簽發《決定逮捕通知書》,通知公安機關執行。如果是公訴案件,還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
(2)逮捕的執行程序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律由公安機關執行。公安機關對于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人民法院決定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立即執行逮捕,并將執行的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或者決定逮捕的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執行逮捕,應當遵守下列程序:
①執行逮捕的人員不得少于2人。執行逮捕時,必須向被逮捕人出示《逮捕證》,宣布逮捕。
②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用適當的強制方法,包括使用武器和戒具。
③執行逮捕后,應當立即將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羈押。
④除無法通知的以外,應當在逮捕后24小時以內,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屬。
⑤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于各自決定逮捕的人,公安機關對于經人民檢察院批準逮捕的人,都必須在逮捕后的24小時以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逮捕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
⑥到異地逮捕的,公安機關應當通知被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由當地公安機關協助執行。
5.人民檢察院對逮捕的監督
(1)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批準逮捕工作中,如果發現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有違法情況,應當通知公安機關予以糾正,公安機關應當將糾正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10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3)公安機關釋放被逮捕的人或者變更逮捕措施的,應當通知原批準的人民檢察院。
6.逮捕等強制措施的變更、撤銷、解除和救濟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如果發現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強制措施不當的,應當及時撤銷或者變更。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有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收到申請后,應當在3日以內作出決定;不同意變更強制措施的,應當告知申請人,并說明不同意的理由。
(3)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被采取強制措施法定期限屆滿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予以釋放、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或者依法變更強制措施。
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對于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法定期限屆滿的,有權要求解除強制措施。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不能在法定的偵查羈押、審查起訴、一審、二審期限內辦結的,對犯罪嫌疑人應當予以釋放;需要繼續查證、審理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 喬忠《管理學》(第3版)課后習題與考研真題詳解
- 浙江財經大學81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英語專業英漢互譯考研真題詳解
- 全國名校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含浙江工商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名校)
- 2019年成人高考專科起點升本科《政治》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斯蒂格利茨《經濟學(上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贈兩套模擬試題及詳解】(第4版)
- 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616基礎英語(含語言學及英美文學基礎知識)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法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
- 十二校《心理學基礎》(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第二外國語816綜合考試(法)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90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441出版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柴誠敬《化工原理》(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