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第3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含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2207字
- 2021-05-21 19:17:17
第一部分 課后習題
第1編 總 論
1.什么是知識產權?
答: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對于自己的智力活動創(chuàng)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
廣義的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鄰接權、商標權、商號權、商業(yè)秘密權、地理標記權、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等各種權利。
狹義的知識產權,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含鄰接權)、專利權、商標權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2.如何把握知識產權的體系范圍?
答:知識產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廣義的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鄰接權、商標權、商號權、商業(yè)秘密權、地理標記權、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等各種權利。廣義的知識產權范圍目前已為兩個主要的知識產權國際公約所認可。
我國《民法通則》所規(guī)定的知識產權基本類型(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發(fā)現權、發(fā)明權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權)與《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相同。其中,發(fā)現權、發(fā)明權以及合理化建議、技術改進和科技成果推廣的權利,都不具有“知識所有權”的專有財產權利性質,不應包括在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內。
(2)狹義的知識產權,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產權,應包括著作權(含鄰接權)、專利權、商標權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說,狹義的知識產權可以分為兩個類別:一類是文學產權,包括著作權及與著作權有關的鄰接權;另一類是工業(yè)產權,主要是專利權和商標權。
(3)在當代信息社會里,知識產權的范圍有向“信息產權”擴充的趨勢,一部分原屬于公共領域的信息和依靠保密維系利益的信息,現在可以處于新的專門法的保護之下。
3.如何理解知識產權客體的本質屬性?
答: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人們在科學、技術、文化等知識形態(tài)領域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產品,即知識產品。知識產品是與物質產品(即民法意義上的物)相并存的一種民事權利客體。
(1)知識產品的概念
知識產品是概括知識產權各類客體的集合概念,主要包括三類:
①創(chuàng)造性成果,包括作品及其傳播媒介、工業(yè)技術;
②經營性標記;
③經營性資信。其中,創(chuàng)造性成果發(fā)生于科學技術及文化領域,經營性標記和經營性資信產生于工商經營領域。
(2)知識產權客體的本質屬性
①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性是知識產品取得法律保護的條件,它不同于物質產品,必須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突破。
②非物質性。知識產品是知識形態(tài)的精神產品,雖具有內在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但沒有外在的形體。
③公開性。知識產品必須向社會公示、公布,使公眾知悉。
④社會性。知識產品的社會屬性表現在它的產生、使用和歸屬等各個方面。
4.什么是知識產權客體的非物質性特征?
答:知識產權的客體即知識產品(或稱為智力成果),是一種沒有形體的精神財富,客體的非物質性是知識產權的本質屬性。知識產品之無形是相對于動產、不動產之有形而言的,它具有不同的存在、利用和處分形態(tài):
(1)不發(fā)生有形控制的占有。由于知識產品不具有物質形態(tài),不占有一定的空間,人們對它的占有不是一種實在而具體的占據,而是表現為對某種知識、經驗的認識與感受。知識產品雖具有非物質性特征,但它總要通過一定的客觀形式表現出來,作為其表現形式的物化載體是有形財產權而不是知識產權。
(2)不發(fā)生有形損耗的使用。知識產品的公開性是知識產權產生的前提條件。由于知識產品必須向社會公示、公布,人們從中得到有關知識即可使用,而且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可以被若干主體共同使用。上述使用不會像有形物使用那樣發(fā)生損耗,如果無權使用人擅自利用了他人的知識產品,亦無法適用恢復原狀的民事責任形式。
(3)不發(fā)生消滅知識產品的事實處分與有形交付的法律處分。知識產品不可能有實物形態(tài)消費而導致其本身消滅之情形,它的存在僅會因期間(即法定保護期)屆滿與否產生專有財產與社會公共財富的區(qū)別。同時,有形交付與法律處分并無聯(lián)系,換言之,非權利人有可能不通過法律途徑去“處分”屬于他人而自己并未實際“占有”的知識產品。基于上述特征,國家有必要賦予知識產品的創(chuàng)造者以知識產權,并對這種權利實行有別于傳統(tǒng)財產權制度的法律保護。
5.如何理解知識產權法與民法的關系?
答:知識產權法作為法律體系中的后起之秀,往往和民法聯(lián)系在一起,二者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
(1)聯(lián)系
①兩種法律都是以財產利益和人身利益為杠桿,以權利和義務為手段來調整社會關系的;在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中,都是以確認和保護權利為中心展開的。
②在知識產權法中,當權利人許可他人使用,或者轉讓自己的權利時,與他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將成為一般的民事法律關系,將依據債和合同的原則來處理。這種現象可以看作是知識產權法與民法的交叉。
(2)區(qū)別
①兩種立法的價值趨向不同
對于民法來說,立法的目的在于依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法律關系。而對于知識產權法來說,立法的目的則在于維護和實現整個社會或者全人類的公共利益,并不是簡單地以保護和實現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為目標的。
②兩種立法的結構不同
對于民法來說,主要的具體任務可以概括為三個:一是對權利的確認,相當于物權制度和人身權制度;二是對權利使用的規(guī)范,相當于債和合同制度;三是對權利的保護,相當于民事責任制度。民法的側重點在于交易和流通環(huán)節(jié)。
知識產權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對知識產權權利的確認、規(guī)范和保護問題。權利的交易和使用并不是知識產權法關心的重點。
③兩種法律的屬性不同
民法屬于私法,但是,知識產權法并不是明顯地表現為私法,實際上,它更多地表現為公法,它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有條件地保護私有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