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春田《知識產權法》(高教出版社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字
- 2021-05-21 19:42:25
第一編 知識產權法導論
第一章 知識產權法導論
1.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知識產權的概念
知識產權的概念 知識產權的本質與范圍
知識產權及其對象、客體

“知識”的本質就是“形式”,創造是“設計形式”的活動
構思與表現
知識產權的對象 知識與載體或形式與質料
“知識”的特征
知識產權的分類、性質以及與其他民事財產權利的區別
知識產權法與民法
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歷史與現狀
【重點難點歸納】
一、知識產權的概念
1.知識產權的概念
知識產權是基于創造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
2.知識產權的本質與范圍
知識產權概念的表述,基本揭示了知識產權的本質,界定了它的范圍:
(1)“創造成果”的概念,使之與“勞動成果”劃清了界限。在經濟學上,創造與勞動是性質截然不同的兩種事物。創造不屬于勞動范疇,“創造成果”與“勞動成果”截然不同。
(2)“創造成果”的概念,使之與“智慧”、“智力”劃清了界限。知識產權是起因于對“智慧成果”或“創造成果”的具有法律意義的支配而產生的權利。
(3)“創造成果”的概念也使之與“創造活動”劃清了界限。“創造活動”是一種事實行為,或者說是一個過程,事實行為或過程不是知識產權的對象。
(4)“創造成果”概念中的“創造”一詞的限定,使之將非創造成果排除在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之外。
(5)知識產權之所以將創造成果權和工商業標記權并列,是因為創造成果權的概念不能覆蓋工商業標記權的內容。二者劃分的標準是各自獲得財產的手段不同。二者同作為財產權,創造成果權的價值與工商業標記權的價值來源截然不同。
(6)強調知識產權依法產生,反映了立法者的價值判斷。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指并非一切創造成果都可以成為法律保護的對象,也并非任何設計都可以成為受法律保護的工商業標記。第二層意思是指并非所有施加在創造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上的行為,都可以成為知識產權規制的客體。
二、知識產權的對象
1.知識產權及其對象、客體
(1)知識產權的對象
知識產權的對象就是“知識”本身。知識產權領域所涉及的知識,專指那部分合于法律規制的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它們是知識產權法律關系發生的前提和基礎。
(2)知識產權的客體
知識產權的客體是指在對象上所施加的、能夠產生一定利益關系的行為。知識產權的客體與對象是兩個不同的事物。作為知識產權對象的“知識”,是具體的、感性的、客觀的范疇,是第一性的事物,是法律關系發生的客觀基礎和前提。客體是抽象的、理性的范疇,是利益關系即社會關系,是第二性的。只有借助于作為權利客體的“行為”,才可以產生事實上的法律關系。
2.“知識”的本質就是“形式”,創造是“設計形式”的活動
“知識”的本質就是“形式”,創造是“設計形式”的活動有關“知識”的本質,以及它的存在方式等問題的討論,探尋的是知識產權法律所由產生的先決條件,是第一性的事物。對“知識”本質的認識,是理解知識產權問題的前提與基礎。
3.構思與表現
構思與表現或稱思想情感和表現形式,二者是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的關系。一般說,構思是為表現抽象的思想尋找具體形式的過程,構思是趨于明確的,但本質仍是抽象的、無形的、不確定的,而非具體的,它還停留在主觀階段。一旦它借助恰當的物質材料得以表現,就成為具象的、客觀的,可以為人感知,可以傳遞和擴散的“形式”。同一思想,可以有不同的構思和表現。
構思是思想的最后階段。構思一旦確定,它與表現之間就具備了對應關系。
4.知識與載體或形式與質料
知識作為形式,是客觀的。知識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形式與內容是知識的一對范疇。既沒有無內容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內容。形式是表現的,是無實體的,故形式不能獨立存在,必須借助于一定的物質材料(或稱質料)加以表現。
載體,是指支撐事物形狀或結構的物質材料。結構的外在表現是形式。形與體,即形式與物質材料,它們通常為一個事物自然屬性的兩個方面,形式借助物質材料為載體得以客觀外化,物質材料則借助形式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和狀態。
知識產權制度就是利用了形式與質料的二元關系,通過賦予形式的設計人對形式的控制、利用和支配權來實現對其利益的保護。知識產權中“知識”的利用價值,并不包含質料的價值,而是對純結構和形式的利用權所表現的市場價值。
5.“知識”的特征
(1)“知識”作為形式,不具有實體性,它必須依賴于一定的載體而存在。
(2)“知識”作為形式,在時間上具有永存性的特點。“知識”一旦被描述、表達出來,呈現一種可為人感知的客觀狀態,就知識的形式特征而言,具有永不磨損的品格。
(3)“知識”作為形式,受其非物質性決定,它在空間上可以無限地再現或復制自己。人類可以不受地域、國別以及特定物質材料的限制,在同一時間,利用不同的載體,不受數量限制地復制相同的結構與形式,并互不影響。
三、知識產權的分類、性質以及與其他民事財產權利的區別
1.知識產權的分類
(1)著作權和工業產權
分類方法:以知識的功能為標準劃分的。
著作權是廣義的,包括著作權和鄰接權,其保護對象所實現的功能是精神上的,也稱非實用功能。著作權保護對象包括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表演藝術家的演出,錄音制品和廣播電視節目。
工業產權是指著作權以外的知識產權,主要是專利權和商標權。其保護對象所實現的功能是物質上的,也稱實用功能。保護對象的范圍已超出“工業”的范圍,凡是以實現人類的衣、食、住、行、作等生活、生產的功能,滿足以物質消費為目的的知識類型,都屬于這個范圍。另外,還有以實現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功能為目的的符號、標記類型的知識。
(2)創造性智力成果權和工商業標記權
分類方法:以知識產權價值的來源作為標準。
創造性智力成果權的價值,直接來源于對該成果的商業性利用。創造性的智力成果本身是獲取財產價值的源泉。
工商業標記本身不是其財產價值的源泉,它的價值,來源于所標記的商品或服務,來源于它所標記的工商業主體的商業信譽。
2.知識產權的性質
(1)權利的屬性決定于它所反映和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
(2)知識產權屬于私權。作為私權的知識產權,與公權力的關系:
①聯系:通常,現代國家中,知識產權在權利形成、權利賦予、權利行使和權利救濟中,都有公權力的參與。
②區別:在私法體系中,私權和公權力之間,私權始終居于目的、實體、主體、第一性的地位,公權力則居于手段、程序、輔助、第二性的地位。公權力的作用再突出,也不可能超出法律對私權確認的實體性規定。
3.知識產權與其他民事財產權利的區別
知識產權作為財產權,其內容和特征,既不同于物權,也不同于債權。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雖均作為民事財產權,但又互相區別,就在于它們各自的法律事實構成不同。
債權的對象是“行為”,故決定了其義務主體是特定的人,其權利具有相對權的特征。物權和知識產權分別表現為對“物”和“知識”的控制、利用和支配,因而是法定權利,其義務主體是不特定的多數人,其權利具有絕對權的性質。
4.知識產權與物權的區別:
(1)權利的對象或標的不同
物權的對象是動產和不動產以及其他實實在在存在的物理學意義上的“物”。知識產權的對象則是不含物質實體的思想或情感的表現形式,是客觀存在,是非物質的。
(2)物權與知識產權雖然同為絕對權利,但是在獨占性、專有性和排他性上,知識產權顯然要弱于物權。
(3)物權往往可以通過事實占有實現,知識產權的實現則須仰仗法律的保障。
(4)當知識產權與物權發生沖突時,知識產權通常要讓位給物權。
(5)知識產權的期限不同于物權的期限。
知識產權在法律上明確規定一定的期限,期限屆滿,權利歸于消滅。物權則無此法律規定,物權的期限與物的自然壽命競合。
(6)知識產權作為一種財產權,其價值無論是質的規定性還是量的規定性,都不同于物權。
知識產權價值的質的規定性是通過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知識產權的價值量的規定性則取決于其對象被社會利用的程度和范圍。
四、知識產權法與民法
知識產權為私權,屬于民事財產權。知識產權法主要以單行法律形式存在。知識產權本質上是財產權,知識產權法屬于財產法。
知識產權法是民法的組成部分,是民事普通法,不是民事特別法。民法與知識產權法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不是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
五、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歷史與現狀
1.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
(1)創造是人類產生、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2)知識產權法律既是制度文明的典范,也是激發創造力和促進社會進步的加速器。
知識產權制度在中國實踐的啟示:
①生產力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勞動者的解放,是人的解放。
②利用制度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是實現中國和平崛起的唯一正確的選擇。
③法律是人類從事物質與文化生活的教科書。
④知識產權制度還給我們提供了更多接受外來文化的機遇,為我們創造了與外部世界平等交流的條件。
(3)科學技術、法律和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
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說明,在自然面前,人類并非無所作為,而是有相當大的能動作用。同時,人類也并非可以為所欲為。改造世界的活動,始終要受到客觀條件和自然法則的規定與制約。此外,人類追求理性、自由、公平、正義的愿望,也不是僅靠法制就可以成就的。
2.知識產權制度的歷史與現狀
(1)國外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
①萌芽
知識產權制度源于經濟生活,源于商人對保障其穩定地獲取豐厚利潤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這種萌芽始自15世紀的意大利。1474年威尼斯專利法已經初步確立了現代專利制度的各種基本要素。其后,較系統的近代意義的專利制度,則以1623年的英國壟斷法為先河。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大陸各國和美國等相繼實行了專利制度。
②著作權保護和商標保護制度的出現
人類造紙和印刷技術的發明,以及以書籍為載體的科學技術知識、文學藝術作品的大范圍傳播,產生了對書籍印刷發行商的利益以及作者利益的保護需求。世界第一部保護著作權的法律,是1709年英國的《安娜女王法》。其后歐美各國相繼也建立了著作權保護制度。
商標保護制度出現較晚。在歐洲,隨著工業革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貿易活動也在更大規模和更廣的范圍開展。作為市場秩序和貿易習慣的商業標記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法國1803年頒布了名為《關于工廠、制造場和作坊的法律》,確認了對商標權的法律保護。1857年,法國又頒布成文的《商標法》。隨后,歐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制定了商標法。
③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
a.1883年由比利時、法國和瑞士等十多個國家簽訂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該公約成為國際間保護工業產權的基本公約。《巴黎公約》確立了“國民待遇原則”、“優先權原則”和“獨立保護原則”等基本原則。
b.1886年以歐洲為主導出現了國際問相互保護著作權的多邊條約,即《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c.1952年以美國為主導,又出現了一個著作權多邊條約《世界版權公約》。
d.其后,又出現了一些保護著作鄰接權等方面的專門條約。
(2)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
①歷史發展
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朝末年。清政府分別于1898年、1904年和1910年頒布了保護發明創造的專利法規、商標法規和著作權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由于長期“左”的思想的影響,也沒有條件建立知識產權制度。直到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著手全面建立知識產權制度。并于1982年、1984年、1990年和1993年先后頒布并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在1985年加入了《巴黎公約》,1992年加入了《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還先后加入了一些著作權、鄰接權、專利和商標等專門條約。之后對《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進行多次修改。
②現狀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有十年的實踐,2007年3月又加入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并于2007年6月9日在我國生效。
在這一時期,我國的經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我國知識產權制度也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經歷了較為豐富的實踐。
新一輪的修訂工作,應注重知識產權法的體系化,注重與民法體系的整合。相信經過這番修訂,知識產權制度必定會對構建健全而穩定的財產秩序,對維護因知識產權機制而發生的諸方面的正當權益,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對外經濟交往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 客戶關系管理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社會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題庫【歷年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考前押題】
- 主題酒店創意與管理
- 平面設計案例教程: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
- 機織學實驗教程
- 教師身體健康手冊(教師職業發展與健康指導)
- 電視節目制作技術基礎實訓教程
- 曹龍騏《金融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物理化學實用手冊
- 直播運營管理(微課版)
- 2020年山西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言語理解與表達【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ANSYS電池仿真與實例詳解——流體傳熱篇
-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綜合知識(傳播學理論與方法)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女裝CAD工業制板(實戰篇)
- 成文勝《廣播新聞》筆記和課后習題(含典型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