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武《民事訴訟法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958字
- 2021-05-21 18:35:41
3.2 課后習題詳解
1論述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答: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以主體、內容和客體三要素為分析手段。
(1)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是依照民事訴訟法律規范,參與到民事訴訟活動中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可以分解為爭訟法律關系、審判法律關系、訴訟協助法律關系、法律監督法律關系。不同法律關系中有不同的主體。
①爭訟法律關系中的主體
爭訟法律關系的主體就是當事人。當事人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最基本的權利、義務主體。在原型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就是指原告與被告。原告與被告在民事訴訟中平等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在較為復雜的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還包括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群體性訴訟中的訴訟代表人是原告或被告的特殊形態。
②審判法律關系中的主體
審判權的行使者、當事人、訴訟協助人是審判法律關系的主體。審判法律關系以審判權的行使者為中心。在我國,審判權的行使者分為機構、組織、個人三個層次。人民法院是行使審判權的審判機構,合議庭與獨任庭是行使審判權的審判組織,審判人員(包括法官與人民陪審員)是行使審判權的個人。在形式意義上,人民法院是審判法律關系的主體;在實質意義上,直接行使審判權的審判人員是審判法律關系的主體。
③訴訟協助法律關系中的主體
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根據民事訴訟法律規范在民事訴訟活動中進行訴訟協助。他們履行相應義務,享有相應權利。
④法律監督法律關系中的主體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4條與第208~213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通過抗訴的方式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工作實施監督。民事訴訟中法律監督關系主體中的監督者是人民檢察院,被監督者是人民法院。
(2)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內容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根據民事訴訟法律規范在民事訴訟中享有的訴訟權利和應承擔的訴訟義務,在民事訴訟中所擁有的權力、承擔的責任。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有如下內容:
①爭訟法律關系中的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
在爭訟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有一系列的訴訟權利。根據《民事訴訟法》第49~51條的規定,當事人有權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請,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當事人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并可以復制本案有關材料和法律文書。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另一方面,當事人也有相應的訴訟義務。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
②審判權與責任
審判主體行使審判權,并承擔相應的審判責任。審判權包括審理權和裁判權。審理權包含程序控制權、詢問權(證人詢問、當事人詢問)、釋明權、證明審查權、事實認定權;裁判權包含程序事項裁決權與實體爭議裁決權。審判主體在審判過程中應依法行使審判職權,對其行為承擔責任。
③法律監督權和責任
《民事訴訟法》對檢察監督權及其行使方式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但是,我國立法并沒有考慮到與法律監督權相對應的監督責任。
④訴訟協助權利與義務
訴訟代理人、證人等訴訟協助人在訴訟協助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也履行一定義務。
(3)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權力與責任所指向的對象。在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不同結構層次的子法律關系的客體不盡相同。
①審判法律關系的客體
審判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定與民事實體法的適用。憲法、民事訴訟法賦予人民法院民事案件的審判權。人民法院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審理民事案件。在民事訴訟中,實際審理案件的是法官或者作為法官集合體的合議庭。法官審理民事案件就要查明并認定案件事實,就要適用實體法律。當事人將民事糾紛提交人民法院解決的目的,也是要求在準確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的基礎上獲得糾紛的解決。
②爭訟法律關系的客體
爭訟法律關系的客體就是案件事實的證明和法律的適用。訴訟中調解與和解,也是爭訟的重要內容,是爭訟的特殊形態。在這種特殊形態下,對事實證明和法律適用的嚴格程度有所降低。
③檢察監督法律關系的客體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08條規定的檢察院提起抗訴的條件,除程序事項外,案件事實的認定、民事實體法的適用、法官的審判行為操守也構成檢察監督法律關系的客體。
④訴訟協助法律關系的客體
訴訟協助的內容不同,訴訟協助法律關系的客體也不同。證人、鑒定人參加訴訟,為的是協助查明案件事實,因此,此時的訴訟協助法律關系的客體就是案件事實的查明;訴訟代理人進行綜合性的訴訟協助,除代理當事人進行各類程序事項外,訴訟代理人進行訴訟代理的主要任務是證明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和選擇并主張對當事人有利的法律。此時的訴訟協助法律關系的客體即案件事實的證明和法律的選擇與主張。
2試分析民事訴訟行為對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產生、發展過程的影響。
答:民事訴訟行為就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有目的進行的具有民事訴訟法律意義或能夠引起民事訴訟法律效果的活動。民事訴訟行為是引起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主要原因。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民事訴訟行為主要有以下四類:
(1)審判行為
審判行為,包括審前行為、審理行為、裁判行為。審前行為主要由受理行為、送達行為構成;審理行為主要由庭審指揮行為、證據審核判斷行為、評議行為構成;裁判行為由判決行為、裁定行為、決定行為構成。審判行為具有職權性和強制性、時限性的特征。
(2)當事人訴訟行為
依行為實施的階段為標準,當事人訴訟行為可分為預備行為、啟動行為、推動訴訟行為、終結訴訟行為。預備行為包括,委托訴訟代理人、申請訴前財產保全、申請訴前證據保全(知識產權案件)、協議管轄(合同案件);啟動行為是原告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行為;當事人為自己的爭議請求國家予以解決,對于訴訟的推動負有責任。當事人要進行提供證據、質證、相互辯論等推動訴訟行為,否則將產生不利的訴訟法后果。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具有自主性、責任性、時限性的特征。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有處分權,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訴訟行為;當事人對自己的訴訟行為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當事人的訴訟行為要嚴格遵循法律上的時限要求。
(3)檢察監督行為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08~213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可以通過抗訴方式對民事審判活動進行監督。民事檢察監督行為具有職權性、上位性、單向性。在沒有當事人向人民檢察院申訴的前提下,人民檢察院從其他渠道發現某民事案件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的抗訴,實行“上級抗”,即由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生效的民事判決、裁定向與上級人民檢察院同級的人民法院抗訴。只有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抗訴才可以“同級抗”。對于人民檢察院的抗訴,人民法院無權審查,更無權不予受理,檢察監督行為的單向性明顯。
(4)訴訟協助行為
證人、鑒定人員、翻譯人員、訴訟代理人等訴訟協助人為訴訟的順利進行,尤其是為查明案件事實,所進行的活動是訴訟協助行為。這些協助行為既要服從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也要服從相應的法律、法規。隨著民事訴訟的專業性、復雜性的增強,涉外民事訴訟案件的增多,訴訟協助人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重要,這使得訴訟協助行為也將成為對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發展與變化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