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上冊)》(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6字
- 2020-09-25 18:48:38
第2章 國民革命、北洋軍閥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
2.1 復習筆記
一、軍閥勢力的演變 國民革命高潮的掀起
1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國共合作正式建立
(1)國民黨“一大”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廣州召開。
①主要內容
a.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第一,宣言分析了“中國之現狀”,指出“中國惟一生路”是進行國民革命,實行三民主義。
第二,宣言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政治原則,成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合作的政治基礎。
第三,宣言規定了國民黨的對內對外政策。
b.大會制定了新的國民黨章程,第一次對國民黨從中央到基層的完整的組織系統和孫中山個人享有的權力作出了規定。
c.大會正式確認了共產黨員可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同時保留共產黨黨籍。
d.大會選舉了中央執行委員和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②歷史意義
a.國民黨“一大”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使國民黨有了明確的反帝反軍閥的政治方向。
b.確認共產黨員可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標志著國民黨的正式改組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國共合作的建立,對革命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c.改組后的國民黨,成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2)黃埔軍校
①概述
國民黨“一大”后,孫中山在蘇聯的幫助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參與下,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通稱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出任軍校政治部主任。
②評價
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創辦的革命軍事學校。它為中國革命培養了一批政治和軍事骨干力量,為以后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的進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蔣介石則在軍校中培植了他的一批親信骨干。
2第二次直奉戰爭和北京政變
(1)江浙戰爭
1924年9月,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和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為爭奪江浙地區的地盤發動戰爭。10月中旬,盧永祥宣布“下野”,江浙戰爭結束。江浙戰爭是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前奏。
(2)第二次直奉戰爭
①江浙戰爭爆發后,孫中山、張作霖因同盧永祥訂有反直同盟,都站在盧永祥方面。9月15日,張作霖以反對攻浙為由,起兵討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雙方在山海關、灤州一帶激戰。
②被排擠的直系將領馮玉祥從前線倒戈回師,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曹錕,驅逐溥儀,同時宣布成立中華民國國民軍,脫離直系軍閥。
③北京政變使戰局發生急劇變化,奉軍很快打敗直軍,第二次直奉戰爭于11月初以吳佩孚率殘軍南逃而宣布結束。
③戰后,馮玉祥控制北京,奉軍南下,與馮矛盾日增,北京政變使中國政局發生重大變化,為北方革命形勢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3)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①組建臨時政府
1924年11月24日,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組織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府,以段祺瑞為臨時執政。北京政權仍在軍閥官僚手中。
②善后會議
段祺瑞為使其政權合法化,延續北洋軍閥統治,對抗全國興起的國民會議運動,于1925年2月1日召開了善后會議
a.內容
會議產生了國民代表會議,制定憲法,組織正式政府。
b.影響
由于參加會議的絕大多數是軍閥官僚及附屬的知識分子,因此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
3國共合作建立后革命工作的開展 五卅運動
(1)工人運動
①1924年7月,廣州沙面租界工人為反對英法帝國主義制定新警律、妨礙中國人自由出入租界舉行罷工。罷工堅持一個多月,取得勝利。這是工人運動重新走向高漲的起點。
②1924年,二七慘案一周年紀念日,共產黨秘密成立了全國鐵路總工會,不久遭受摧殘。
③1925年2月上旬召開了有12路代表參加的全國鐵路總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
(2)農民運動
①1924年7月,共產黨人彭湃等開始在廣州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此后兩年共辦6屆,培養農運人才770余名。
②1925年,廣東省37個縣有了農民協會組織,會員達62萬人。
③五一國際勞動節時,廣東舉行第一次全省農民代表大會,成立了省農民協會。
④1925年冬至1927年,韋拔群在廣西東蘭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前后3期,培養農運干部數百人。
(3)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
1924年5月31日,中蘇兩國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和《中俄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定》,廢除了帝俄與中國或第三國所訂立的一切有損中國主權及利益的條約、協定。協定的簽訂引起強烈反響,以此為契機,全國興起大規模的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
(4)國民會議運動
①1923年7月,中共中央于發表《第二次對于時局的主張》,提出召開國民會議以解決中國時局問題的主張。
②1924年11月,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離粵北上,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和召開國民會議兩大口號,全國很快掀起促成國民會議的運動高潮。
③各地建立國民會議促成會、籌備處,并于1925年3月1日在北京召開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在宣傳和組織群眾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5)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于1925年1月在上海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①主要內容
a.大會討論了黨應該如何加強對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的領導和為迎接革命高潮需要做的準備工作。
b.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在民族革命運動中的作用和趨向,闡明了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領導地位和工農聯盟的重要意義。
c.通過了《關于民族革命運動之議決案》。
d.批評了黨內在參加民族運動和對待國民黨問題上存在的“左”右傾錯誤。
e.制定了開展群眾運動的計劃,決定擴大黨的組織和加強宣傳工作,以適應革命大發展的需要。
f.通過了黨的第二次修正章程和大會宣言,選舉了新的中央委員會。
②歷史意義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推動了黨的工作的迅速開展和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
(6)五卅運動
①導火線
1925年5月,上海、青島日資紗廠工人為反對資本家壓迫工會,舉行罷工。5月15日,上海日本資本家槍殺工人顧正紅,并傷十余人。
②過程
a.5月30日,英國侵略者命令巡捕開槍射擊游行示威的群眾,造成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b.6月1日,成立了上海總工會。同日,上海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
c.6月4日,成立了上海工商學聯合委員會,作為統一指導斗爭的機關。聯合會提出向帝國主義交涉的17項條件。
d.6月19日,上海總商會宣布于6月26日單獨提前開市;不久,暑假來臨,學生紛紛離校。
③意義
a.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b.為北伐戰爭準備了群眾基礎,將國民革命運動推向高潮,從而揭開了中國大革命的序幕。
(7)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統一
①1924年10月,廣東革命政府依靠黃埔學生軍、一部分革命軍和工農力量,平定了反革命武裝廣東商團的叛亂,初步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
②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以黃埔學生軍和粵軍許崇智部為主力舉行第一次東征,討伐企圖進攻廣州推倒革命政府的軍閥陳炯明。
③1925年7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由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實行委員制,汪精衛任主席。
④1925年10月,革命政府以蔣介石為總指揮舉行第二次東征,收復了東江地區,全殲陳炯明軍。
⑤1926年2月,革命政府南征,在海南島殲滅粵南軍閥鄧本殷鄧軍殘部,至此,廣東革命根據地獲得統一。
⑥1926年3月,李宗仁等領導的廣西軍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兩廣實現統一,為北伐準備了條件。
4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同國民黨右派及國家主義派的斗爭 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同國民黨右派的斗爭
①左、中、右三派
a.分類
左派包括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和以廖仲愷為代表的國民黨中的真正革命派,他們代表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中派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右派代表地主買辦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右翼。
b.分歧
主要表現在贊成還是反對反帝反軍閥的政治主張、贊成還是反對孫中山三大政策兩個問題上。在共產黨和國民黨右派之間,存在著由誰掌握革命領導權的斗爭。
c.經過
1924年,國共爆發“黨團”問題的爭論,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鄧澤如、張繼、謝持向孫中山和國民黨中央提出《彈劾共產黨案》。后國民黨中央發表《關于黨務宣言》,聲明團結各黨派,只以國民黨政綱為行為準則而不問其他。
②廖仲愷被刺案
a.廖仲愷是國民黨左派的主要代表,被國民黨右派視為眼中釘。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被刺殺。這是國民黨右派策劃的打擊左派、破壞國共合作的陰謀事件。
b.廖案后,國民黨在中共的幫助下開展打擊右派的斗爭,胡漢民、許崇智因涉案而離開廣州,蔣介石借機掌握了廣東的軍政大權。
③戴季陶主義
a.五卅運動后,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爭奪革命領導權的斗爭日益尖銳起來。戴季陶主義的出現是這一政治傾向的突出表現。
b.1925年6~7月,戴季陶相繼寫成《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和《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兩本小冊子,掛著孫文主義招牌反對馬克思主義、反對階級斗爭、反對國共合作。戴季陶主義成為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新右派反共篡權的理論基礎。
c.陳獨秀、瞿秋白、惲代英、毛澤東、蕭楚女等著文批駁了戴季陶主義,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和孫中山思想的革命內容。
④西山會議派
1925年11月23日,鄒魯、張繼、謝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開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公開反對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形成了西山會議派。會后在上海成立“國民黨中央黨部”,與廣州國民黨中央相對抗。西山會議派的分裂活動遭到國民黨中央及各級地方黨部的強烈反對。
(2)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6年1月1日至19日在廣州召開。會議的主要內容有:
①聽取了政治、軍事、黨務、宣傳、工運、農運、商運、婦運等多項報告,并通過相應決議。
②決定接受孫中山遺囑和“一大”所定政綱,對外打倒帝國主義,對內打倒一切帝國主義之工具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和土豪。
③闡述了中國革命中的若干重要思想理論問題。
④駁斥了國民黨右派對共產黨的攻擊誣蔑,作出“彈劾西山會議”和“處分違犯本黨紀律黨員”的決議。
(3)中山艦事件
①目的
中山艦事件是大革命時期蔣介石為同共產黨爭奪領導權制造的打擊共產黨人的陰謀事件。
②過程
a.1926年3月,蔣介石為排擠共產黨人、奪取國民革命軍第1軍的軍權,指使黃埔軍校駐廣東省辦事處命令海軍局代理局長李之龍速派“中山”艦到黃埔候用。
b.19日,“中山”艦開赴黃埔,蔣介石否認調令,誣陷“中山”艦擅入黃埔,是共產黨陰謀暴動。蔣以此為由逮捕了李之龍,扣押“中山”艦。
③結果
由于陳獨秀采取退讓政策,全體共產黨員被迫退出第1軍,,蔣介石掌握了第1軍軍權。
(4)整理黨務案
1926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二屆二中全會,蔣介石在會上提出整理黨務案。
①主要內容
規定共產黨員在國民黨各高級黨部的委員比例不得占1/3以上;共產黨員不得任國民黨中央各部部長;共產黨須將其加入國民黨的黨員名單交國民黨中央保存等。
②實質
“整理黨務”是國民黨右派為限制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的正當活動、破壞國共合作采取的組織措施。
(5)國家主義派
①概述
代表人物有曾琦、李璜、左舜生等。1923年,曾琦等人在巴黎成立中國青年黨,次年把活動中心移到國內,他們以《醒獅》周報為陣地,標榜國家主義,人稱國家主義派或醒獅派,活躍于國民革命時期。
②觀點
國家主義派以國家高于一切作號召,宣揚“全民革命”、“全民政治”、“全民福利”,反對階級斗爭和人民革命,反對共產主義。他們以“內除國賊、外抗強權”作為宗旨,卻把攻擊的矛頭主要指向共產黨和蘇聯,受到中共的批判。
5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初步形成
(1)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內容
共產黨人提出的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觀點、無產階級領導民主革命的觀點、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和農民同盟軍的觀點、建立民眾聯合政權的觀點、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觀點等,構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初步思想。
(2)中國革命分兩步走
①1922年7月召開的中共“二大”,提出了中國革命分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步走的思想。
②1923年,陳獨秀發表《資產階級的革命與革命的資產階級》、《中國農民問題》、《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等文章,系統地闡述了他對中國革命和社會各階級的觀點。
(3)無產階級領導民主革命
①比較早地提出無產階級領導民主革命思想的是瞿秋白和鄧中夏。
②1925年1月召開的中共“四大”上,把無產階級領導地位的問題突出地提了出來。
③五卅運動后,瞿秋白發表文章總結了五卅運動中的經驗教訓,指出只有無產階級才能領導國民革命,取得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
(4)中國革命的路線及民眾聯合政權
1925年至1926年,毛澤東先后發表《答少年中國學會改組委員會問》、《國民黨右派分離的原因及其對于革命前途的影響》、《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等文,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政治態度作了進一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革命的路線及民眾聯合政權的思想。
6各派軍閥勢力的演變和中國政局
(1)直奉關系演變
①1925年10月15日,孫傳芳通電討奉,控制了東南五省,迫使奉軍退至山東境內。11月底,孫傳芳在南京正式成立“五省聯軍”,自任聯軍總司令兼江蘇總司令。
②1925年,重新恢復了勢力的吳佩孚以武漢為基地,在漢口宣布成立“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部”,自封為總司令。
③1925年11月,奉系將領郭松齡聯合馮玉祥等舉行兵變,推翻張作霖。在日本的武力干涉下,郭軍遭到失敗,郭本人被奉軍抓捕殺害。
④1926年1月,吳佩孚、張作霖和解,并聯合天津奉軍李景林與山東奉軍張宗昌組成的直魯聯軍,向國民軍發動進攻。直軍進占河南,奉軍進占灤州、唐山和熱河,直魯軍進占天津。
(2)反奉倒段斗爭
①經過
a.1925年10月,共產黨中央和共青團中央聯合發表《對反奉戰爭宣言》,號召全國民眾聯合反奉。
b.國民黨中央發表《對時局宣言》,號召民眾參加反奉戰爭。
c.11月28日,北京工人、學生和各界群眾齊集神武門前,舉行示威大會。
d.11月29日,更多的群眾在天安門前舉行國民大會,并通過了七項決議。
②結果
由于缺乏經驗和條件的不成熟,國共兩黨領導的這次打倒段政府的斗爭沒有成功。
(3)三一八慘案
a.1926年3月12日,日本軍艦掩護奉艦駛入天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被迫反擊,逐走日艦。
b.16日,日本糾集英美等八國公使向段祺瑞政府發出最后通牒,提出撤出大沽口附近一切防務的無理要求。
c.3月18日,北京群眾五千余人,由李大釗主持在天安門集會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祺瑞執政府下令開槍,當場打死47人,傷100余人。
(4)其他各地軍閥勢力
①四川
1924年,楊森、劉湘、鄧錫侯與黔軍袁祖銘等取得四川內戰的勝利,控制了四川。1925年,由于楊森企圖推行武力統一四川的政策,四川內戰再度爆發。在吳佩孚的支持和調和下,四川內部沖突暫時緩解。隨著北伐戰爭的進展,四川各軍投向國民政府一邊。
②云南
云南軍閥唐繼堯長期懷有“西南王”的野心,除統治云南外,幾度出兵攻打四川和貴州。1927年2月,滇軍內部通過政變,結束了唐繼堯在云南的軍事獨裁統治。
③廣西
廣西原為軍閥陸榮廷所盤踞。其后,內部發生分化,李宗仁、黃紹竑聯合沈鴻英打敗了陸榮廷。1925年,李、黃又相繼打敗沈鴻英和入桂的滇軍唐繼堯,控制了廣西。1926年3月,兩廣統一,桂軍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
④貴州
先后統治貴州的軍閥有劉顯世、盧燾、袁祖銘、周西成等。
二、北伐戰爭和工農運動的大發展
1北伐的勝利進軍
①概述
1926年,蔣介石擔任北伐軍總司令,開始北伐,李濟深率部留守廣州。北伐戰爭面臨的敵人有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三股勢力,根據雙方力量對比和敵人內部矛盾的狀況,北伐軍決定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作戰方針。
②經過
a.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北伐的方針。7月9日,在廣州召開的北伐誓師大會,標志北伐戰爭正式開始。
b.1926年3月,唐生智代替趙恒惕掌控湖南,吳佩孚出兵攻打唐部,北伐軍入湘援唐,很快穩定了湖南戰局,揭開了北伐戰爭的序幕。
c.10月,北伐軍攻占漢陽、漢口、武昌,并取得汀泗橋和賀勝橋戰役的勝利,基本消滅吳佩孚的主力。
d.北伐軍乘孫傳芳部尚未集結完畢,即攻入江西,攻占南昌,消滅孫傳芳大部分的主力。
e.1927年1月,北伐軍分三路繼續進軍,以奪取南京、上海。并于24日,進占南京。
③結果
從1926年7月到1927年3月,北伐出師不到10個月,就消滅了吳孫兩大軍閥的主力部隊,從廣東打到武漢、南京、上海,使革命區域由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在北伐勝利進軍的形勢下,西南川、滇、黔各省地方軍閥也都轉向擁護國民政府。
2反帝運動和工農運動的大發展
(1)漢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①1926年12月,武昌、漢口召開市民反英運動大會,抗議英帝國主義支持軍閥,干涉中國革命。
②1927年初,漢口、九江先后發生英軍傷人事件,國民政府乘機要求收回兩地租界。
③英國與武漢國民政府簽訂《中英關于收回漢口英租界之協定》、《中英關于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協定》,承認將漢口、九江英租界交還中國。
(2)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
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3月先后舉行三次武裝起義,但前兩次起義均因客觀條件不成熟,準備不足而失敗。第三次武裝起義于3月21日,在陳獨秀、羅亦農、周恩來、趙世炎等領導下發動,成功的占領了上海并成立了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
(3)《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①1927年1月至2月初,毛澤東去湖南五個縣城實地考察了農民運動狀況,并發表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②報告充分肯定了在國民運動中農民的偉大作用;總結了農民運動的經驗,并就建立農民政權和農民武裝的重要性做出了特別的強調;對農民各個階層進行了分析,初步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階級路線;著重宣傳了放手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革命思想,提出了農民問題是解決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
3國民政府遷都武漢 反對軍事獨裁的斗爭
(1)國民政府遷都武漢
①原因
北伐軍進占武漢后,全國革命的重心移到長江流域。
②過程
a.1926年11月,國民黨中央決定將國民政府及中央黨部遷往武漢。
b.1926年12月13日,在武漢成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代行黨和政府的最高職權。
c.1927年1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定都武漢。
d.1927年1月初,蔣介石乘遷鄂人員經過南昌的機會,召開會議,作出“暫駐南昌”的決定。
e.2月21日,國民黨在武漢召開中央執監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擴大聯席會議,決定結束中央執行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的工作,中央黨部、國民政府即日在漢開始辦公。
③結果
在遷都問題上,武漢革命勢力戰勝了蔣介石,但并未能阻止蔣介石反動傾向的增長。
(2)反對軍事獨裁的斗爭
①1927年2月上旬,國民黨召開高級干部會議,提出實行民主,反對獨裁,提高黨權,展開同蔣介石的斗爭。
②1927年2月中旬,鄧演達發表長篇演說《現在大家應該注意的是什么?》,抨擊蔣介石的軍事獨裁。
③1927年3月10日至17日,國民黨在漢口召開二屆三中全會,會議的中心是提高黨權,限制個人獨裁。
三、國民革命的失敗
1奉系軍閥在北方的統治
1926年12月1日,張作霖就任“安國軍總司令”職,任命孫傳芳、張宗昌為安國軍副總司令,楊宇霆為總參謀長。奉系軍閥在“反赤”的旗號下,一面對國民軍發動進攻,一面對北方人民實施黑暗的高壓統治。
(1)對人民的高壓統治
奉魯軍入北京后,將一切宣傳赤化、主張共產的人員處以死刑。《京報》主筆兼上海《申報》駐京記者邵飄萍、《社會日報》主筆林白水皆因“宣傳赤化”的罪名而被處死。奉魯軍還進行了瘋狂的掠奪,殺害百姓,無惡不作。
(2)對國民軍發動進攻
①1927年4月6日,張作霖派兵包圍襲擊蘇聯大使館,逮捕使館工作人員和產黨員、國民黨員。
②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一稱“安國軍政府”),自任陸海軍大元帥,并在就職宣言中再次表示“討赤”的決心。
2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1)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干涉
①萬縣慘案
1926年9月初,當北伐軍兵臨武漢時,英國兵艦就公然援助吳佩孚,炮擊北伐軍。接著,因川軍扣留撞沉中國木船的英輪,英國侵略者于9月5日炮轟萬縣城,打死打傷中國軍民千余人,造成萬縣慘案。
②南京慘案
1927年3月24日,英美帝國主義以南京兵痞、流氓搶掠外國領事館、機關和住宅為借口,炮轟南京城,打死打傷100余人,造成震驚中外的南京慘案。
③分化革命陣線
各帝國主義國家經過反復協商,達成了共同支持蔣介石、由蔣鎮壓共產黨撲滅中國革命的協議。
(2)四一二政變
①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后,蔣介石到上海密謀舉行政變。
②4月12日,蔣介石雇傭一批流氓,冒充工人襲擊工人糾察隊隊部。借口“工人內訌”,強迫將糾察隊繳械。
③13日,上海工人舉行總罷工,并有10萬余工人、學生和市民集會抗議、游行示威,又遭國民黨軍隊開槍屠殺,百余人死亡,傷亡者無數。
④接著蔣又封閉了上海總工會和其他革命團體,捕殺大批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4月18日,蔣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大革命走向失敗。
3工農運動繼續高漲和二期北伐 武漢政府的轉向
(1)討蔣運動
①國民黨中央下令開除蔣介石的黨籍,免去他本兼各職。
②工人、農民、市民、學生紛紛舉行討蔣集會,發表討蔣通電,聲討蔣介石的罪行。
(2)工農運動
①全國工人糾察隊、工會會員以及農民協會會員人數繼續增加。
②一些地區農民自發掀起了土地革命運動。農民解決土地問題的辦法主要有:
a.丈田,即清丈地主土地,使地租與地畝相當,免除地主超出土地實有面積的剝削。
b.插標,即重新分配土地的租佃權,使失業農民得有土地租種,插標為記。
c.分田,即按人數和勞力重新分配土地。
③國民黨中央也開始制定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但未被通過。
(3)第二期北伐
1927年4月19日,武漢政府開始第二期北伐,進軍河南,以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第四方面軍為主力,唐生智任總指揮。6月1日,北伐軍與馮玉祥軍會師鄭州,不久便占領開封。
(4)兩湖地區的叛亂
①皖南叛變
1927年5月13日,武漢政府所轄獨立第十四師師長夏斗寅在鄂南叛變。5月17日,武漢政府任命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葉挺前往鎮壓,19日將叛軍擊潰。
②馬日事變
a.1927年5月21日,在軍長何健的指使下,駐長沙的第三十五軍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發動叛亂。
b.省總工會、省農協、省農講所、特別法庭等革命組織和機關被搗毀,關押的土豪劣紳被全部釋放,100多名共產黨員和群眾被殺害,長沙陷入了白色恐怖中。
c.許克祥組織了所謂的“湖南救黨委員會”,推翻了革命的國民黨湖南省黨部。
(5)武漢政府轉向
由于帝國主義和武漢內外反革命勢力的壓迫,以及對共產黨力量的發展和工農運動巨大威力的恐懼,武漢政府中號稱“左派領袖”的汪精衛等人逐漸右轉,開始公開壓制工農運動,攻擊共產黨。
①鄭州會議
1927年6月10日至6月11日,武漢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團成員汪精衛等人與馮玉祥在鄭州舉行會議。會上,馮主張停止寧漢之爭,共同北伐。汪精衛等則既譴責蔣介石的獨斷專行,又對共產黨和工農運動表示不滿。
②徐州會議
1927年6月19日,馮玉祥與蔣介石、李宗仁等在徐州舉行會議。會議討論了“對于共產黨之辦法”、“繼續北伐”、關于“武漢政府”等問題,在蔣馮合作、寧漢合流、共同“北伐”、“清黨”反共、驅逐鮑羅廷回國等方面取得共同意見。
4革命的緊急形勢和共產黨的對策
(1)漢口特別會議
1926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曾在漢口召開特別會議。會議聽取了陳獨秀所做的政治報告,通過了關于政治報告、關于國民黨左派問題等議決案。會議主要以“國民黨問題”即“針對民族革命中聯合戰線問題制定了如下策略:
①重新提出“武力與民眾結合”的口號,同時“扶助國民黨左派領袖獲得在政府及黨的領導地位”。
②改善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關系。
(2)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國共產黨在漢口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的主要內容有:
①通過了接受共產國際執委會第七次全會關于中國問題決議案之決議,以及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土地問題、職工運動等議決案和大會宣言。
②批評了黨中央過去向蔣介石妥協退讓的錯誤。
③批評了陳獨秀在會議報告中提出的目前只能“擴大革命”而不能“加深革命”等觀點。
④大會選出新的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31人,候補中央委員14人。
(3)向“左派”讓步
①鮑羅廷在一次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要向左派讓步,擁護國民黨壓制民眾運動的政策和法令。
②蔡和森、李立三提出的積極準備武力、以暴動對付暴動的方針被“左派中心”論否定。
③1927年5月,國民政府農政部發出布告,聲稱要糾正“農民所有一切幼稚舉動”,對于“軼出正軌”者,“更不得不加以制裁”。
④1927年5月底,共產國際給中國共產黨發來指示,提出如下挽救革命的緊急措施:
a.用一切辦法協助工農運動,并“從下面實際奪取土地”。
b.依靠工農力量“革新”國民黨中央和擴大國民黨地方組織。
c.動員2萬共產黨員和5萬工農群眾,成立一支新的革命軍隊。
d.組織以有聲望的國民黨人為首的革命軍事法庭,懲辦反動軍官。
(4)壓制工農
1927年6月,當汪精衛集團加緊策劃“分共”的時候,中共中央領導進一步壓制工農,向“左派”讓步。
①1927年6月1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通告:“放任農民無組織的自由行動來解決土地問題,已經引起了無數的過火行為,這種情形,必須糾正。”
②1927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決定解散工人糾察隊。
③1927年6月30日,中共中央舉行擴大會議,通過有國民黨領導國民革命的決議。
5七一五“分共” 國民革命的失敗
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后,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由動搖走向反動。
(1)經過
①1927年6月,國民政府應馮玉祥的要求,決定解散工人糾察隊,逼迫譚平山、蘇兆征辭去國民政府部長職務,停止宣傳工作。
②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召集“分共會議”,宣布與共產黨決裂,公開背叛革命,并宣布“寧肯錯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反動血腥口號,封閉了工會、農會和革命團體,大規模逮捕、屠殺其產黨員和革命群眾。
(2)結果
武漢地區的許多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慘遭屠殺,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由于蔣介石和汪精衛集團的叛變而失敗。
(3)評價
①汪精衛集團舉行反共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最后破裂,國民革命遭到失敗。
②國民黨、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的性質發生了變化,變為維護地主買辦階級利益的政黨、政權和軍隊。
-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244二外德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245二外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投資學考研真題(含復試)與典型題詳解
- 湖南大學846經濟學基礎(含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 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第9版)配套題庫(下冊)【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于富生《成本會計學》(第7版)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李秉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后習題詳解
- 2020年中國建筑史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葉青《刑事訴訟法學》(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俄語2》(全新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單元語法+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2020年西方哲學史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630社會學研究方法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