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上冊)》(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作者名: 圣才電子書本章字數: 36字更新時間: 2020-09-25 18:48:37
第1章 北洋軍閥統治的繼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開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
1.1 復習筆記
一、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
1袁世凱統治的垮臺 軍閥割據紛爭局面的出現
(1)袁世凱統治時期
①竊取政權
1912年,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就任臨時大總統,開始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②宋教仁案
宋教仁發表要組織新內閣的演說后,于1913年3月20日夜在上海火車站被袁世凱主使的歹徒暗殺,孫中山主張立即興師討袁。
③二次革命
1913年7月,江西、南京、廣東、安徽、上海、福建、湖南等地宣告獨立,舉兵討袁。史稱“二次革命”,以失敗告終。
④破壞民主共和
1914年5月,袁世凱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使形式上的民主共和制遭到破壞。
⑤二十一條
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為了換取日方的支持,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⑥洪憲帝制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改次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元旦舉行登基大典,史稱“洪憲帝制”。
⑦袁世凱統治的覆滅
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性的反袁風暴,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撤銷帝制,同年6月6日,袁世凱病逝。
(2)軍閥割據
①概述
袁世凱倒臺后,北洋軍閥分裂成幾個派系,爭奪中央政權和地盤。其他地方軍閥也擁兵自固,擴充地盤,爭權奪勢。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紛爭的混亂局面。
②分類
北方軍閥:
a.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它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掌握著北京政府的實權,勢力最大。
b.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受到美、英帝國主義的扶植,勢力僅次于皖系。
c.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得到日本支持,控制著東北地區,在直、皖兩系之間舉足輕重。
d.控制山西的閻錫山和控制徐州一帶的張勛等軍閥。
西南軍閥:
以唐繼堯為首的滇系和以陸榮廷為首的桂系,勢力最大。滇、桂兩系軍閥受到美英帝國主義的扶植,和北方的直系軍閥比較接近。
③府院之爭
1917年,日本支持段祺瑞對德宣戰,向黎元洪施壓。黎元洪唯恐段祺瑞借參戰擴大勢力,于是在馮國璋以及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反對參戰,并免除段祺瑞的職務,史稱“府院之爭”。
④張勛復辟
a.1917年5月,黎元洪和段祺瑞發生爭端,張勛入京調解,借機擁溥儀登基,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
b.1917年7月,段祺瑞宣布反復辟,組成“討逆軍”進攻北京,溥儀再次宣布退位。段祺瑞再任國務總理,宣布參戰。
(3)第一次護法運動
①背景
1917年7月,段祺瑞廢棄《臨時約法》,另組臨時參議院來取代國會,并對南方實行武力統一。
②經過
a.1917年7月,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提出打倒假共和、建設真共和的主張,號召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
b.孫中山偕同部分舊國會議員召開非常國會,建立了反對段祺瑞的“中華民國軍政府”,出兵北伐,形成南北對峙。
c.10月,直系軍隊進入湖南,與西南軍閥勾結,主張停戰息兵,段祺瑞被迫辭職。
d.1918年5月,唐繼堯、陸榮廷等西南軍閥改組軍政府,廢元帥制為總裁制,迫使孫中山辭去大元帥職,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
(4)護法運動失敗后的形勢
①皖直兩系矛盾公開化,段祺瑞加緊訓練“參戰軍”,操縱國會選舉,將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勢力擠出中央政府。
②曹錕、吳佩孚成為直系軍閥新首領,與南方軍閥建立密切聯系,取得英、美支持。
③英、法、美、日成立四國銀行團,要求南北軍政府停戰。
④1919年,南北“和平會議”破裂,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西南軍閥內部也發生粵、桂戰爭,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
2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新社會力量的成長
(1)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①發展原因
a.辛亥革命提高了資產階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激發了人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
b.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c.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
②發展概況及特點
a.中國民族工業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依舊很小。
b.新開辦的企業輕工業多,重工業少。小工廠多,大工廠少,發展極不平衡。
c.即使在這期間,中國民族工業也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和封建勢力的束縛。
③民族企業家
a.茂新面粉廠
前身為榮宗敬、榮德生兄弟于1902年在無錫開辦的保興面粉廠。
b.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前身為廣東南洋煙草公司,華僑商人簡照南、簡玉階兄弟于1905年在香港集資創辦。1909年再度開業,改名為廣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c.啟新洋灰公司
1906年,周學熙在河北唐山集資創辦。其前身是唐山細棉土廠,初為宮商合辦企業。
d.其他企業
穆藕初創辦的德大、厚生、豫豐等紗廠;劉鴻生在蘇州創辦的鴻生火柴廠,范旭東,開辦的久大鹽業公司和永利堿廠。
(2)新的政治力量
①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增加
a.民族資產階級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矛盾進一步加深,改良和革命要求進一步增長。
b.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力量仍然很小,是一個軟弱的階級。
c.民族資產階級同工人階級的矛盾也有所加深。
②工人階級的產生
a.19世紀四五十年代外國資本在華企業的最早產業
b.19世紀70年代,中國自辦的近代工業中,產業工人得到發展。
c.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階級的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③工人階級的特點
a.中國工人階級身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三重壓迫,這些壓迫的嚴重性和殘酷性,因此,他們在革命斗爭中最堅決。
b.中國工人階級多數集中在少數沿海城市和一些大的企業中,由于高度集中,便于團結戰斗,易于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
c.中國工人階級絕大多數來源于破產的農民,它和農民具有天然的聯系,便于和農民結成親密的聯盟。
3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新青年》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創刊于上海,陳獨秀任主編。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青年》開始宣傳十月革命,介紹馬克思主義。《新青年》為五四運動作了思想準備,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2)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愚昧和迷信
這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由陳獨秀首先提出。“民主”,主要指法蘭西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科學”是指自然科學和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
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舊道德主要指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新道德指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
③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口號。先后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化革命論》。
(3)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主要社團
①1917年10月,惲代英在武昌發起組織了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為宗旨。
②1918年4月,毛澤東、蔡和森等在長沙成立了新民學會,以“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
③1918年7月,李大釗、王光祈、曾琦等在北京發起成立少年中國學會,以“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為宗旨”。
④1914年6月,任鴻雋、胡適、趙元任、楊銓等人發起組織中國科學社。1915年,中國科學社正式成立,并創辦《科學》雜志。
(4)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①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領域中的延續,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和封建階級舊文化的一次激烈斗爭。
②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體現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方向,促進廣大青年的覺醒,激勵先進的人們繼續探求救國的真理。
③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開辟了思想道路。
④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也存在著絕對化、簡單化的缺點和錯誤,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當中,沒有廣泛聯系群眾。
4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十月革命
①1917年11月7日,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用革命暴力推翻了地主資本家的政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②十月革命推動了世界革命高潮,1919年3月,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成立,標志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對中國的影響
①俄國十月革命和由它引起的世界革命高潮,通過報刊和華工在中國傳播,形成了“俄國式革命”的概念,給被壓迫人民和民族指出了徹底解放的道路。
②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世界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李大釗等人發表文章、組建研究社,成中國為共產主義的先驅。
③使中國的先進分子看到了工農勞動群眾的偉大力量,逐漸認識到發動工農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重要性。
④十月革命和世界革命高潮中不斷爆發的游行示威、罷工和武裝起義等群眾斗爭方式,使中國人民認識到要擺脫中國的困境就必須依靠自身的斗爭。
二、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
1五四運動的爆發和“六三”以后的發展
(1)巴黎和會與山東問題
①一戰后,美、英、法、日、意等戰勝國于1919年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應邀參加。
②中國代表向和會提出了7項“希望條款”和取消二十一條及其換文的要求,并要求將德國在華的租借地及在山東的其他權益歸還中國,均遭到和會拒絕。日本則堅持強占德國在山東的權益。
③在沒有中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英法美三國舉行會議,把德國在山東的全部權益讓于日本,并將其列為對德《凡爾賽和約》的有關條款。
(2)五四運動
當凡爾賽和約關于山東問題的條款傳出后,5月4日在北京首先爆發了運動,并迅速蔓延至全國。五四運動分為兩個階段。
①第一階段
a.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會后舉行游行示威,痛打親日派官僚章宗祥,放火焚燒曹汝霖住宅,遭到軍警鎮壓和逮捕。
b.5月5日,北京專科以上學校學生實行總罷課,要求北京政府釋放被捕同學,懲辦賣國賊曹、章、陸,拒簽巴黎和約,成立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號召全國罷課,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
c.北洋軍閥徐世昌公開維護曹汝霖等人,逼迫北大校長蔡元培辭職,力主鎮壓學生運動,激起背景高校師生更大規模的反抗。
②第二階段
a.英、美等國駐華公使聯合施壓,6月3日到5日,北洋政府派軍警鎮壓學生運動,查禁學生團體,制造六三大逮捕。
b.天津、山東等地相繼爆發愛國運動,主力由學生變為工人,開展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的“三罷”斗爭,以及抵制日貨運動。
c.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章宗樣、陸宗輿的職務,中國代表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五四愛國運動的直接斗爭目標實現,斗爭獲得了一定的勝利。
(3)評價
①五四運動的第一階段
a.以北京為中心,以青年學生為主力。
b.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和軍閥政府對內專制、對外賣國的反動統治,顯示了青年知識分子的革命先鋒作用。
c.運動限于知識分子范圍,沒有工人及市民群眾的廣泛參加,缺乏深厚的社會基礎。
②五四運動的第二階段
a.運動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了上海。
b.運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使運動發展成為一個包括工人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眾多愛國人士在內的廣泛的群眾愛國運動。
(4)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①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宗旨的五四運動,為實現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運動目標,表現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主義的精神。
②五四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覺悟。
③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只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④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準備,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⑤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2新文化運動的擴展和深入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
(1)背景
①五四運動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開始轉向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主流的思想運動。
②工人階級的覺悟有很大提高,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
③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拋棄了對帝國主義的幻想,走上了徹底反帝的道路,把中國的命運同社會主義聯系起來,探尋新的救國道路。
④蘇俄宣布無條件放棄沙皇政府在中國掠奪的一切權利,支持中國人民爭取自由的斗爭,直接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2)表現
①各地出現了一大批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進步刊物。
a.早期宣傳新文化的報刊這時都以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為主要內容之一。代表有《新青年》、《每周評論》、北京《晨報》副刊、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等。
b.宣傳社會主義思想的刊物迅速涌現,代表有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瞿秋白、鄭振鐸等編輯出版的《新社會》、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分會編輯出版的《少年世界》等。
②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在全國各地陸續出現。
a.李大釗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由鄧中夏、黃日葵、高君宇、劉仁靜、羅章龍等人發起,后來發展到包括唐山、鄭州等地工人在內的二三百人。
b.陳獨秀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員有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沈雁冰等人。
c.毛澤東以新民學會會員為骨干,發起創辦了文化書社。
d.惲代英、林育南、李求實等在武漢組織利群書社。
e.周恩來等人在天津成立覺悟社,研究世界新思潮。
f.濟南進步知識分子創辦齊魯書社,王盡美、鄧恩銘、王翔千等成立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
③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被翻譯出版。
代表有馬克思主義原著《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雇傭勞動與資本》《科學的社會主義與唯物史觀》;列寧的著作《民族自決》、《過渡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從破壞歷史的舊制度到創造新制度》;以及考茨基、馬爾西、刻卡樸、河上肇等人的相關著作。
④涌現出一一批積極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先進分子。
a.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是我國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開始,他還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高等師范開設馬克思主義課程。
b.陳獨秀的《馬爾薩斯人口論與中國人口問題》、《勞動者的覺悟》、《上海厚生紗廠的湖南女工問題》、《談政治》等文章,闡述馬克思主義學說。
c.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李達、楊匏安、陳望道、惲代英、瞿秋白、鄧中夏、趙世炎、張太雷等,也都作出了貢獻。
3各派新思潮的競起 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爭論
(1)“五四”以后競起的新思潮
①實用主義
a.概述
實用主義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發展起來的一種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流派。胡適在美國受杜威影響,發表《不朽》、《實驗主義》等文章,介紹實用主義,并將其稱作實驗主義。杜威來華講學使實驗主義在中國風行一時。
b.內容
第一,否認真理的客觀標準,以是否有用來評介真理與物質世界
第二,提倡“存疑主義”,認為“天下沒有永久不變的真理”,主張“重新估定一切價值”
第三,將實驗主義哲學看作是具有普適性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并將其概括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c.評價
五四時期,實驗主義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但是,作為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它與馬克思主義是根本對立的,主張改良,反對社會革命論。
②基爾特社會主義
a.概述
基爾特社會主義即行會社會主義,是20世紀初產生于英國的一種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以梁啟超、張東蓀為首的研究系,在《時事新報》開辟“社會主義研究專欄”,宣傳基爾特社會主義。
b.內容
第一,主張在保存現有國家政權的條件下,組織基爾特管理生產,實行生產自治,產業民主,而由國家負責產品的分配和保證全民的消費,從而消滅剝削,實現勞動者的解放。
第二,羅素來華講學,宣揚基爾特社會主義,但認為中國的實業基礎薄弱,不適合實踐基爾特社會主義。
③無政府主義
a.在中國的發展
第一,20世紀初,無政府主義被當做一種社會主義學說介紹到中國,以旅法、留日的知識分子和同盟會會員為主,集中于巴黎和東京。
第二,辛亥革命后,無政府主義傳入國內,劉師復組織晦鳴學社、心社、無政府共產主義同志社,出版《晦鳴錄》、《民聲》等刊物;黃凌霜、區聲白組建進化社,出版《進化》月刊。
第三,五四運動后,無政府主義繼續發展。
b.內容
主張個人絕對自由,反對強權和國家,幻想通過宣傳和暗殺等手段建立一個生活平等、工作自由、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互助互愛的無政府共產主義社會。
c.評價
“五四”前,無政府主義在反對封建專制、封建禮教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五四”前后,中國早期的共產主義者難以辨別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使后者一度占據了優勢。
④工讀主義
a.概述
工讀主義或“工讀互助主義”,是綜合俄國無政府主義者的“互助論”、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泛勞動主義,以及新村主義等“新思潮”而形成的。
b.發展
第一,1919年,王光祈發表《城市中的新生活》主張組織“工讀互助團”,得到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的支持。
第二,從1919年底到1920年初,北京、南京、上海、天津、武漢、廣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工讀互助團。
c.主張
工讀主義主張勞心與勞力、工與讀相結合,教育與職業合一,學問與生計合一,把工讀互助團辦成“人人工作,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新組織,將來各地的這類小組織聯絡起來,實行“小團體大聯合”,創造一個新社會。
d.評價
工讀主義的提倡與實踐,表現了青年知識分子改造中國的熱切愿望,但它的空想性決定其必然失敗。
⑤新村主義
a.發展
第一,“五四”以前,無政府主義者,曾對法國和美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組織的新村作過訪問和介紹。
第二,五四時期,周作人發表《日本的新村》,介紹了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主義,并到日本進行考察,使新村主義思潮的影響擴大。
第三,1920年,周作人在北京設立“新村支部”。
b.主張
新村主義主張脫離舊社會的惡勢力圈,另辟一塊小天地,建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腦力和體力勞動對立、人人平等、互助友愛的新村。新村普遍了,舊社會的組織自然會消亡。
c.評價
這種世外桃源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新村主義的倡導沒有任何成果。
⑥合作主義
a.在中國的發展
1920年,上海復旦大學教員和學生組織平民周刊社(后改為平民學社),發行《平民》周刊,成為中國宣傳合作主義的主要陣地。上海、長沙、成都、無錫、湖北仙桃鎮、武昌等地出現過各種類型的合作社。
b.內容
合作主義受到空想社會主義者特別是英國的歐文的提倡,主張通過組織合作社,來消滅剝削,實現社會主義。
⑦平民教育
a.發展
杜威在中國講學,宣稱教育是世界社會問題解決的關鍵。1919年,北京高等師范的教職員和學生成立平民教育社和演講部,創辦《平民教育》雜志,宣傳平民教育思想。
b.內容
“平民教育”或“平民主義教育”,即民主教育,主張通過普及教育來改造社會和救國。
(2)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爭論
①關于“問題與主義”的爭論
a.經過
第一,1919年,胡適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鼓吹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反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挑起了“問題與主義”之爭。
第二,李大釗撰寫《再論問題與主義》,批駁胡適的觀點。
第三,胡適又寫了《三論問題與主義》、《四論問題與主義》、《新思潮的意義》,繼續鼓吹實驗主義和改良主義,攻擊馬克思主義。
第四,1920年,李大釗發表《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用唯物史觀分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產生的根源,從根本上批判了胡適的觀點。
b.內容
胡適認為空談主義解決不了中國的社會問題,主張實行改良;李大釗主張宣傳主義與研究問題是交相為用的,必須以革命的形式從根本上改造中國社會。
c.評價
問題與主義之爭,是社會革命論與社會改良主義的爭論,揭示了中國社會改造的一個重要規律,即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根本解決”。
②關于社會主義的爭論
a.經過
第一,1920年,張東蓀在《時事新報》發表《由內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訓》,向馬克思主義挑起爭論。隨后,他又在《改造》發表《現在與將來》,論述了他反對社會主義的觀點。梁啟超在《改造》發表《復張東蓀書論社會主義運動》,支持張東蓀的觀點。
第二,共產主義者發表文章對張、梁的觀點進行批判。代表有李達的《討論社會主義并質梁任公》、《社會革命的商榷》;陳獨秀的《社會主義批評》;李大釗的《中國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蔡和森的《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等。
b.內容
第一,張、梁認為必須通過實行資本主義改變中國貧乏的現狀,然后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對外國資本采取消極妥協的態度,主張改良,提出勞資協調主義。
第二,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擁護者從理論上和事實上論述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腐朽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認為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業才能得到發展,主張通過暴力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c.評價
第一,關于社會主義的爭論,是關系到中國要不要走社會主義道路,要不要組織無產階級政黨,要不要用革命手段來改造中國社會的大爭論。
第二,張、梁的理論雖然也包含合理成分,但其基本出發點是反對工人運動,反對科學社會主義,反對成立共產黨。
第三,馬克思主義者對張、梁的批判,肯定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是社會主義,宣傳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論,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起了促進作用。
第四,馬克思主義者存在缺陷,否定了資本主義在當時中國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與進步意義,還不能把社會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主張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③與無政府主義的爭論
a.經過
第一,1919~1921年,以黃凌霜、區聲白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者,發表了《馬克思學說的批評》、《我們反對“布爾什維克”》等許多文章,攻擊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
第二,1920年,陳獨秀發表《談政治》,與區聲白寫信來往辯論,并將其以《討論無政府主義》為題,在《新青年》上發表。
第三,蔡和森、李達、施存統、李大釗等也相繼發表文章,駁斥無政府主義者的觀點。
b.內容
第一,無政府主義者反對一切強權合并國家,集中攻擊無產階級專政,主張個人的絕對自由,反對一切組織紀律和集中統一領導,并以絕對平均主義觀點反對社會主義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主張立即實行“各取所需”。
第二,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自由是相對的,個人絕對自由是不存在的;認為絕對平均主義和按需分配必將擾亂社會生產;強調用革命手段奪取政權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
c.影響
這場爭論使大批激進的青年劃清了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界限,不少信仰無政府主義的人轉向馬克思主義。一些加入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并堅持無政府主義立場的分子被清除。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深入傳播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的建立。
4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
①國際條件
十月革命的勝利和共產國際的幫助。
②國內條件
a.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
b.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
c.組織基礎: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
(2)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①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就曾商討過成立中國共產黨的問題,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也派代表維經斯基等來到中國幫助建黨。
②8月,陳獨秀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成員有陳獨秀、李達、李漢俊、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陳公培等,將《新青年》改組為機關刊物,創辦《共產黨》月刊,領導南方各地建黨活動。
③10月,李大釗成立北京共產黨小組(后改為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成員有張申府、張國燾、鄧中夏、高君宇、羅章龍、劉仁靜、張太雷、何孟雄等,李大釗被推為書記、領導北方建黨活動。
④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相繼建立。
a.1920年,董必武、陳潭秋、劉伯垂、包惠僧等,成立了武漢共產黨支部。
b.1920年,毛澤東、何叔衡、彭殷柏、夏曦等在長沙成立共產黨組織。
c.1920年,廣州醞釀建立共產黨組織,成員多是無政府主義者,后經陳獨秀重組,建成廣州共產黨支部,成員有譚平山、譚植棠、陳公博等。
d.1920年,王盡美、鄧恩銘建立濟南共產黨組織。
e.1921年,張申府、趙世炎、陳公培在、劉清揚、周恩來建立旅歐共產黨巴黎小組。次年成立中共旅歐總支部,下設旅法、旅德、旅比三個支部,為黨培養了不少干部,如朱德、陳毅、鄧小平、聶榮臻、李立三、陳延年、陳喬年、徐特立、劉伯堅、王若飛、李富春、向警予、蔡暢、傅鐘、何長工等。
f.施存統、周佛海等組成日本共產黨小組。
(3)共產黨小組的活動
①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對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斗爭,加強對工人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出版《勞動界》、《勞動音》、《勞動者》等通俗讀物;舉辦工人補習學校;幫助工人建立工會,領導罷工斗爭;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
②討論建黨問題。上海發起組制定《中國共產黨宣言》,創辦《共產黨》月刊;李大釗發表《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等,對建黨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
(4)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①概述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出席會議的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推舉的12名代表和陳獨秀的代表包惠僧,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尼科爾斯基列席了會議。
②內容
a.各地代表匯報本地區的政治形勢和建立黨團組織的情況,以及本地區黨組織的工作情況,通過了黨的綱領和實際工作計劃的決議,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選舉產生了黨的中央機構。
b.大會討論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黨的基本任務、黨的組織原則等問題,規定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的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廢除私有制,消滅階級差別,確定黨內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
c.大會通過了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規定黨成立后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和領導工人階級;對其他黨派采取“獨立、攻擊、排他的態度”;還規定黨應保持與共產國際的經常聯系。
③意義
中共一大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其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
三、軍閥的混戰和政治爭斗 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1華盛頓會議 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協同侵略”
(1)華盛頓會議
①背景
a.一戰期間,日本趁其他列強忙于歐洲戰場之機,大力向中國擴張勢力,巴黎和會承認日本在中國的特殊權利,形成日本獨霸中國的形勢。
b.日本的獨霸優勢加強了列強間,尤其是日美之間的利害沖突。美國為了削弱日本,建立其東方霸權,提議召開華盛頓會議。
②內容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中、荷、葡、比九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
a.英法日美簽署《關于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即《四國公約》,相約互相尊重他們在太平洋區域屬地的權益。
b.美英日法意五國簽訂《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為5:5:1:1.75:1.75,英日同盟廢除。
c.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簽署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為使中國門戶開放,掀起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d.中日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日本歸還膠州灣,從山東撤軍,放棄二十一條中的某些內容,膠州由帝國主義共同管理。
2直皖戰爭和第一次直奉戰爭 北京政府權力的更迭
(1)直皖戰爭
①概述
1920年7月,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閥,為爭奪北京政府的統治權而進行的混戰,史稱“直皖戰爭”。
②經過
a.1919年,段祺瑞與徐樹錚密議,準備對直系長江三省的督軍采取行動。次年,段祺瑞在北京召開閣員及軍政首腦聯席會議,通電聲討曹、吳,成立定國軍,并脅迫徐世昌免去二人之職。
b.同年,曹錕在保定召集聯盟會議,形成直奉聯合。吳佩孚由湖南領兵北撤,通電要求驅逐徐樹錚,解散安福俱樂部,并迫使徐世昌接觸徐樹錚的職務。不久,曹錕在天津誓師,張作霖率兵入關。
c.1920年7月,直皖雙方在京奉鐵路和京漢鐵路沿線交戰,吳佩孚率軍全殲皖軍敵前指揮部,張作霖也取得東線戰斗的勝利。
d.1920年7月19日,段祺瑞辭職,北京政權落入直奉兩系軍閥手中。
(2)第一次直奉戰爭
①背景
a.直皖戰爭后,美英在中國的勢力加強,日本轉而扶植奉系軍閥與直系對抗。
b.直系勢力擴到長江流域,奉系在戰爭沒搶到多少地盤,直奉矛盾加劇,奉系與浙江的皖系軍閥盧永祥和廣州的孫中山結成反直的三角同盟。
②經過
a.1920年8月,靳云鵬擔任總理,組建親直內閣,不久,張作霖進京推倒靳內閣,推薦親日派梁士詒組閣。
b.梁內閣抑制直系,投靠日本,受到直系和人民的反對。1922年顏惠慶暫時組閣,梁內閣的去留問題成為直奉戰爭的導火線。
c.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戰爭正式爆發。雙方在長辛店、固安、馬廠一帶展開激戰。后奉均潰敗,張作霖逃回灤州,梁士詒逃亡日本。
d.張作霖在日本支持下宣布“閉關自治”,并派兵在秦皇島附近與直軍繼續作戰。
e.6月18日,雙方接受英美調停,以榆關為兩軍分界線,奉軍撤出關外。
③影響
a.北京政權完全落入了直系軍閥的手中。1923年10月,曹錕賄選,就職總統,引發全國人民的激烈反對。
b.吳佩孚實力大增,駐地洛陽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中心。吳佩孚推行武力統一,各省軍閥提出“省自治”和“聯省自治”,川、湘、閩、粵等省戰亂不斷。
3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遲滯 一度興起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
(1)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遲滯
①原因
a.戰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大力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b.軍閥政府在政治上保護帝國主義特權,在經濟上打擊民族工業,各派軍閥混戰紛爭,使民族資本主義陷入蕭條停滯。
②表現
a.建廠數字和增長速度急劇下降,產品積壓,價格跌落,利潤減少以至虧本,不少民族資本企業破產和被外資兼并。
b.農村經濟凋敝,農業商品化進程加快,農村自然經濟遭到分解,半殖民地化更加嚴重。
c.大量工人失業,農民破產,人民的生活也愈來愈艱難。
(2)資產階級改良思潮
①概述
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與國內政治經濟危機,一些不滿現狀而又不贊暴力革命的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的改良派,企圖通過政治上的改良來謀求中國的出路,《東方雜志》、《太平洋》、《解放與改造》、《努力周報》等成為其主要刊物。
②好人政府
a.1922年,胡適、蔡元培等人聯名發表《我們的政治主張》一文,主張改革中國政治,組建好政府”,提出“憲政的政府”、“公開的政府”、“有計劃的政治”三條政治改良的基本原則。
b.1922年,曾在《我們的政治主張》具名的王寵惠、羅文干、湯爾和等人在吳佩孚支持下組閣,人稱“好人政府”,實際上是聽命于吳佩孚的“洛派”政府,不久即被曹錕破壞垮臺。
②省自治和聯省自治
a.主力
一是軍閥政客,利用省自治和聯省自治的名義,鞏固自己的地盤。
二是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改良派,企圖通過省自治和聯省自治來改良政治,實現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
b.經過
1920年7月,湖南督軍譚延闿發表主張湖南自治的通電。至1923年,形成了一個規模頗大的要求省自治和聯省自治的浪潮,各地成立了許多自治運動的團體。
c.代表
章太炎的《聯省自治虛置政府議》、胡適的《聯省自治與軍閥割據》等。
d.內容
認為中國致亂的原因是軍閥權力太大,中央政府無力制裁軍閥,民眾無權,地方無權。主張實行“省民自決主義”,各省制定憲法,實行自治,在此基礎上建立“聯省自治的共和國”。
③制憲救圖
a.20世紀20年代初,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提出通過制定一部民主憲法,達到救國治國的政治主張,《東方雜志》曾出版《憲法研究號》討論該問題。
b.1922年8月,國民會議通過憲法草案,實際是一紙空文。
④廢督裁兵
主張組織裁兵機關,實行和監督裁兵,被裁士兵從事農、工礦業生產。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均有團體發表宣言、通電,召開裁兵大會,舉行示威請愿,組織裁兵促進會,要求裁兵,形成了有一定聲勢的裁兵運動。
⑤評價
上述主張都否認或忽視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不贊成暴力革命,表現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4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和宣傳
(1)背景
①中國共產黨人對待中國革命問題的認識有了明顯的變化,認為應該依據中國的實際情況來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的革命問題。
②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以及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先后在蘇俄召開,列寧有關民族和殖民地的理論通過參會的中國代表傳入國內,對中共起到指導作用。
③1922年,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綱領》。此外,中共發表《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第一次公開發表政治聲明。至此,中共民主革命綱領的基本原則已經成型。
(2)中共二大
①概述
1922年,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分析了國內、國際形勢,比較系統、完整地闡述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前途和奮斗目標、綱領,為中國革命的進一步發展確定了方向。
②內容
a.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宣言》
宣言分析了國際形勢的特點和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闡明了中國的社會性質、革命性質和革命動力,指出無產階級進行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兩個步驟,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b.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決定正式加入第三國際,成為其在中國的分支機構。
c.決定出版《向導》周報作為黨的中央機關刊物,由蔡和森主編。
d.選舉了中央領導機關。陳獨秀、李大釗、張國燾、蔡和森、高君宇五人當選為中央委員,陳獨秀任委員長。
③評價
a.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提出,初步解決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的問題。
b.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確了革命的對象,并初步解決了革命的動力問題。
c.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反映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實際情況的初步結合,為以后探索中國革命的基本規律奠定了基礎。
(1)革命綱領的宣傳
①經過
a.1922年,陳獨秀在《向導》發表《造國論》,進一步闡釋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提出用“組織真正的國民軍”的方法來“創造真正獨立的中華民國”。
b.同時,胡適在《努力周報》發表《國際的中國》,反對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帝國主義的侵略辯護。中共通過《向導》周報駁斥了胡適的謬論,大力宣傳了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
c.中共通過《向導》揭示了中國政治動亂的根源在于封建軍閥的專政與割據,必須用革命的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
②評價
“二大”后,中國共產黨大力向全國人民宣傳民主革命綱領,批判資產階級的錯誤政治主張和軍閥的反動謬論,使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迅速深入人心,有力的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發展。
5工人運動高潮的出現和各界群眾運動的新發展
(1)中共領導運動的活動
①1921年8月,中共成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作為黨領導工人運動的公開機關,創辦了機關刊物《勞動周刊》,并在各地組建分部。
②1922年五一節,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罷工援助案》、《全國總工會組織原則案》等決議案,承認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為全國工人運動最高領導機構。
③1922年8月,勞動組合書記部向國會提交勞動法大綱,各地組織勞動立法同盟,舉行游行示威,形成勞動立法運動,促進了工人覺悟的提高,勞動立法大綱成為罷工的斗爭綱領。
(2)工人運動的高潮
①香港海員罷工
a.1922年1月,香港海員由于資本家拒絕工人增加工資等要求,在中華海員工會領導下舉行大罷工,后發展為全市工人的總同盟罷工。
b.3月4日,英國軍警制造“沙田慘案”,總同盟繼續擴大,最終迫使香港當局允諾增加工資,取消封閉公會的命令,推動了全國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
②安源路礦罷工
a.安源路礦(安源煤礦和株萍鐵路的合稱)是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下的官僚買辦資本企業。
b.1922年秋,因路況兩局拖欠工資并陰謀解散工人俱樂部,工人舉行大罷工,迫使路礦當局接受工人提出的條件,取得罷工勝利。
③開灤五礦大罷工
a.開灤煤礦最初由官僚資本創辦,后被英帝國主義強奪。
b.1922年10月,開灤礦工向礦方提出改善生活待遇,成立五礦工人俱樂部,舉行罷工,抗議英國資本家虐待工人的罪行,直到開灤礦務局和直隸省警務處答應了工人的部分要求,罷工才宣告結束。
④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3年,鐵路工人舉行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被吳佩孚禁止,并遭軍警破壞,總工會發動全路罷工。吳佩孚制造“二七慘案”,工人被迫復工。
⑤評價
a.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強大力量,提高了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威望。
b.表明中國工人階級孤軍奮戰是不能戰勝強大敵人的。必須團結廣大農民,建立廣泛的反帝反封建的統一戰線,組織人民武裝力量,進行武裝斗爭,才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
(3)各界群眾運動
①領導農民運動
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成立農會組織,進行反抗地主壓迫的斗爭,最早發生于浙江蕭山縣的衙前村,后在廣東、湖南等地區展開。
②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
早期青年團由于沒有統一領導機構,且成員復雜,很快解散。1921年,張太雷受命重建青年團,次年,創辦《先驅》半月刊,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發展學生組織,聲援罷工斗爭。
③領導婦女運動
1921年12月,中華女界聯合會創辦《婦女聲》,宣傳婦女解放,1922年,中共開辦女校,培養了婦女干部,領導組織婦女運動。
6孫中山繼續奮斗和國共合作的醞釀
(1)第二次護法運動
①1920年10月,受孫中山扶持的粵軍陳炯明部驅逐桂系軍閥,孫中山回到廣州,開始發動第二次護法運動。
②1921年5月,廣州非常國會召開會議,議決成立政府,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出兵討伐桂溪陸榮延,統一兩廣。
③1922年5月北伐軍進入江西后,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在廣州發動政變,炮轟總統府。
④1922年8月9日,孫中山再次離開廣州,退避上海。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
(2)國共第一次合作的醞釀
①1922年,中共發表了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對國民黨表示了肯定,中共“二大”通過《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為合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②1922年,中共中央在西湖召開會議,討論國共合作的具體事宜。會后,馬林、陳獨秀、李大釗分別會見孫中山,李大釗等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幫助孫中山進行改組工作。
③1923年,蘇俄代表越飛抵上海與孫中山會談,發表《孫文越飛宣言》,標志著孫中山聯俄政策正式確立。
④從1922年9月,孫中山在上海召開改進國民黨的會議,通過《中國國民黨宣言》,開始進行改組國民黨的工作。
⑤1923年,中共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討論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問題,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
⑥1923年,國民黨改組特別會議在廣州舉行。會議委任新的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進行改組國民黨的工作,并決定來年1月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后,國民黨發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公布《中國國民黨黨綱草案》。
-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244二外德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錢銘怡《變態心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統考真題及模擬題精解(GET 2011-2012)
- 2020年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朱新蓉《貨幣金融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饒立華《電子媒介新聞教程:廣播與電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貨幣銀行學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 2020年金融碩士(MF)《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名校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 經濟學原理 宏觀經濟學分冊 考點歸納、習題詳解、考研真題
- 四川師范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力《醫學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626毛澤東思想和中特理論概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湯子瀛《計算機操作系統》(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燕山大學文法學院708公共行政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