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明華《新聞寫作教程》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7153字
- 2020-10-20 18:47:47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及詳解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2014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
一、名詞解釋(每題8分,共40分)
1.反“客里空”運動
2.《論出版自由》(1644年)
3.新聞事實
4.信息(information)和訊息(message)
5.社區媒體
二、簡答題(每題15分,共60分)
1.簡述新記《大公報》的“四不”方針。
2.論述新聞客觀性原則的基本內涵及其在操作層面的要求。
3.請將“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數據或材料(data)”以及“信息(information)”按“基礎——頂層”的順序排序,并說明理由。
4.分析“房地產新聞”“房地產資訊”“房地產廣告”三者在內容結構和價值屬性方面的不同。
三、論述題(每題25分,共50分)
1.結合當前媒介環境分析新聞收受者選擇信息時的基本標準。
2.談談你對傳媒產品“內容為王”的理解。
參考答案: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2014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
一、名詞解釋(每題8分,共40分)
1.反“客里空”運動
答:反“客里空”運動是指解放戰爭期間解放區新聞界為了反對新聞失實而發起的一場維護新聞真實性的運動。“客里空”是蘇聯劇本《前線》中專門捕風捉影、編造假新聞的記者的名字,后來“客里空”被借用為“假新聞”的代名詞。在解放區土改運動中,新聞宣傳存在右傾偏向,針對一些失實報道,黨中央及時加以糾正。1947年6月15日起,《晉綏日報》率先在報紙上展開自我批評,引發了維護新聞真實性的運動。此后,迅速擴展到整個解放區的新聞事業,掀起了我國新聞史上聲勢浩大的反“客里空”運動。通過反“客里空”運動,新聞界發揚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維護了新聞真實性原則,糾正了土改宣傳中的右的傾向,提高了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質,新聞業務得到了很大改進。
2.《論出版自由》(1644年)
答:《論出版自由》是約翰·彌爾頓為爭取出版自由撰寫的一本小冊子。此書最初是1644年作者向英國國會提交的一篇演說詞,也是一篇爭取言論自由的戰斗檄文。書中系統闡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在當時提出了反對集權主義控制的強有力的觀點。譴責檢查制度的理論與實踐;讓人們不受限制地了解別人的觀點和思想;認為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達出來的,并且只要讓真理參加自由而公開的斗爭,真理本身就能夠戰勝謬誤而存在下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觀點的公開市場”和“自我修正”的概念。在倡導自由的同時,承認自由討論的權利可以加以限制,但是避免談到作為這種限制的基礎的一般性原則。該書為爭取出版自由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是爭取出版自由斗爭中留下來的早期文獻。
3.新聞事實
答:新聞事實,是指構成新聞報道內容所必需的各種具體材料的總和。新聞事實來自客觀實際,是從采訪過程中獲得的大量素材中提煉出來、具有某種新聞價值的客觀事實,同時又是新聞題材賴以形成的基礎。完整的新聞事實,既需要具有時效性、真實性、重要性和公眾關注程度等特殊素質,也要求具備時間、地點、人物、發生發展過程、原因等新聞要素。
4.信息(information)和訊息(message)
答: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間任何不確定因素的東西,包括消息、資料、情報、數據、圖像、知識、思想等。信息是構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顯示事物的存在狀態與變化規律。信息的特性有:①信息的共享性;②信息的擴散性;③信息的傳遞性;④信息的擴充性;⑤信息的濃縮性;⑥信息的替代性。訊息是指由一組相互關聯的有意義的符號組成,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訊息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社會互動的介質,通過訊息,兩者之間發生意義的交換,達到互動的目的。訊息一詞,在中文中也譯成“消息”、“文告”等等,這是一個與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區別的概念。信息的外延更廣,它包括訊息在內。訊息也是一種信息,其特點是能表達完整的意義。在傳播過程研究中,學者們使用“訊息”的概念,是為了強調社會傳播的互動是意義完整的互動。
5.社區媒體
答:社區媒體是指根植于各中高檔社區內、形成網絡化布局的新型媒體。社區媒體按分布地點不同可分為生活社區媒體、商務社區媒體和校園社區媒體三大類。生活社區媒體分布在各住宅小區及商住樓里的住宅區域,商務社區媒體分布在寫字樓、酒店、商場超市(各類大賣)、健身會所、醫院、醫藥連鎖店、高爾夫會所及娛樂場所等地,校園社區媒體一般分布在是各高等院校。社區媒體具有分布范圍廣,設計制作精美,社區沖擊力強,廣告時效長等的特點。
二、簡答題(每題15分,共60分)
1.簡述新記《大公報》的“四不”方針。
答:《大公報》的“四不”方針是指《大公報》“不黨、不私、不賣、不盲”的辦報方針。1926年,由新記公司接辦的《大公報》在天津創刊。復刊號發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四不”方針:
(1)“不黨”,指“純以公民之地位發表意見,此外無成見,無背景。凡其行為利于國者,吾人擁護之;其害國者,糾彈之”。
(2)“不賣”,指“不以言論作交易,不受一切帶有政治性質之金錢補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資”。
(3)“不私”,指“除愿忠于報紙固有之職外,并無私圖。易言之,對于報紙并無私用,愿向全國開放,使為公眾喉舌”。
(4)“不盲”,指不“隨聲附和”、不“評詆激烈,昧于事實”,以此形成它的特色。“四不”方針體現該報追求的新聞客觀、經濟獨立、言論公允、服務公眾的報業精神。
2.簡述新聞客觀性原則的內涵及其在操作層面的要求。
答:(1)新聞客觀的內涵
客觀報道即“用事實說話”。新聞報道用事實說話,就是用新鮮事實來說理。客觀性報道大致包含三層意思:
①要求記者在事實選擇中不帶偏見;
②記者應超然于所報道的事情之外;
③記者不應該對事實發表評論,把意見和事實分開,新聞報道只提供事實,評論才提供意見。
(2)客觀性報道的操作方法
①完整(或稱全面)。西方新聞學稱為“多維的背景材料”,即要把構成該事件的主要事實和盤托出,給讀者完整的印象,不能有意隱瞞某些材料。
②平衡(或稱對等)。當社會上對某一事件有多種不同的意見,或雙方當事人發生爭執時,報道應讓各種見解有同等的表達機會,不能在版面上(篇幅、播放時間)偏袒一方。
③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語言。在進行客觀性報道時,要剔除感情色彩,盡量使用中性語言。
④引語的運用。引語能使報道具有真實性,使讀者覺得記者就在新聞現場聆聽了原話或接觸了消息來源,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大量引用原文可以避免記者對某一事件的性質、意義、影響直接作出評判,避免由于判斷失誤造成的麻煩。
⑤避免記者直接發表意見。在純信息的新聞報道中,客觀性報道是主要的報道方法。
3.請將“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數據或材料(data)”以及“信息(information)”按“基礎——頂層”的順序排序,并說明理由。
答:按“基礎——頂層”的順序排序如下:信息——數據和資料——知識——智慧。
(1)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間任何不確定因素的東西,包括消息、資料、情報、數據、圖像、知識、思想等。信息是構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顯示事物的存在狀態與變化規律。信息包含的范圍最廣。
(2)數據是指科學實驗、檢驗、統計等所獲得的和用于科學研究、技術設計、查證、決策等的數值。資料是指生產、生活中閱讀,學習,參考必需的東西。
(3)知識是指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它可能包括事實,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它可能是關于理論的,也可能是關于實踐的。在哲學中,關于知識的研究叫做認識論。知識的獲取涉及到許多復雜的過程:感覺,交流,推理。知識也可以看成構成人類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
(4)智慧是指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處理的能力。依據智慧的內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為三類:創新智慧、發現智慧和規整智慧。智慧是對信息、數據與資料、知識的綜合運用,處于最頂層。
4.分析“房地產新聞”“房地產資訊”“房地產廣告”三者在內容結構和價值屬性方面的不同。
答:(1)新聞是指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的基本職能是告知人們所需要的信息。新聞的特征有:陳述事實;具有新意;報道及時;公開傳播。新聞的五要素包括:發生新聞的主角(誰)、發生的事情(什么)、發生的時間、發生的地點、發生的原因。新聞價值,是指事實所包含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種種特殊素質的總和。新聞的價值屬性包括: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房地產新聞是新聞的一種,也必須符合新聞的要求,房地產新聞就是有關房地產的一些重大信息。
(2)訊息是指由一組相互關聯的有意義的符號組成,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訊息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社會互動的介質,通過訊息,兩者之間發生意義的交換,達到互動的目的。訊息一詞,在中文中也譯成“消息”、“文告”等等,這是一個與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區別的概念。信息的外延更廣,它包括訊息在內。訊息也是一種信息,其特點是能表達完整的意義。所以房地產訊息就是關于房地產的一切信息,既包括房地產新聞也包括房地產廣告。
(3)房地產廣告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權利人、房地產中介機構發布的房地產項目預售、預租、出售、租、項目轉讓以及其他房地產項目介紹的廣告。不包括居民私人及非經營性售房、租房、換房廣告。根據廣告的目的,房地產廣告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促銷廣告,大多數的房地產廣告屬于此類型,廣告的主要目的是傳達所銷售樓盤的有關信息,吸引客戶前來購買;形象廣告,以樹立開發商、樓盤的品牌形象并期望給人留下整體、長久印象為廣告目的所在;觀念廣告,以倡導全新生活方式和居住時尚為廣告目的。例如“廣州后花園”概念盤就是傳播一種在繁忙緊張工作之余,去郊外居所里享受輕松生活的新觀念;公關廣告,通過以軟性廣告的形式出現,如在大眾媒介上發布的入伙、聯誼通知,各類祝賀辭、答謝辭等。
三、論述題(每題25分,共50分)
1.結合當前媒介環境分析新聞收受者選擇信息時的基本標準。
答:從根源上看,新聞需要是驅動新聞傳播行為的終極動力,也是新聞傳播活動存在的意義基礎。如果沒有收受主體的存在、新聞需要的不斷發展變化,傳播主體所從事的新聞發現活動、創造活動都將失去意義,從而也使新聞傳播活動失去了存在的根據。新聞選擇的標準是多樣的,對任何新聞媒介來說,新聞定義、新聞價值、宣傳價值、新聞法規都是新聞選擇的四項主要標準。而這四項,也同樣是新聞收受者選擇新聞所注重的因素。
(1)新聞定義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根據這個新聞定義,所選擇的事實一要真實,二要新鮮。為此,要淘汰虛假的“事實”、陳舊的事實(當作背景用另當別論)、人們司空見慣的事實、空話連篇的“事實”。
(2)新聞價值
新聞價值就是事實本身包含的引起社會各種人共同興趣的素質。這些素質包括五個“性”:
①時新性——事件是新近發生的而且是社會大眾所不知道的,即時間近、內容新。
②重要性——事件和當前社會生活以及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有密切關系,勢必引起人們的關心。
③接近性——地理上接近,讀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圍發生的事情,因為本地發生的事情,對他們生活有更直接的關系;心理上的接近,有些事情雖然發生在遠方,但由于經濟上、文化上、人事上有密切聯系,遠方發生的事情會引起公眾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鳴。
④顯著性——名人、勝地和著名團體、單位的動態往往為世人所矚目。
⑤趣味性——通常說的奇事趣聞,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
(3)宣傳價值
宣傳價值的素質包含五個方面,合稱宣傳價值“五性”:
①一致性。與新聞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張、價值標準的一致性。
②針對性。針對社會上的各種猜測、懷疑、歪曲、流言,選擇事實進行有的放矢的宣傳。
③普遍性。事實中所包含的思想觀點對廣大受眾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指導作用。
④典型性。事實不但要和作者想說的思想觀點相一致,而且能夠有力地說明觀點,所選用的事例能以一當十、以少勝多,使人口服心服。
⑤時宜性。有些新聞要選擇適當的時機來發表,才能夠收到更大的宣傳效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亂。
(4)新聞法規
新聞法規是新聞選擇的最后一道關口,其目的是“去毒”,即把危害國家或人民利益的新聞卡下來,不準公開傳播。
某一事實在政治上、法律上容許不容許公開地傳播是任何新聞機構必須考慮的問題。容許不容許的標準就是新聞法規。新聞法規一般由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對新聞事業有強制性,目的在于約束新聞報道,以免危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
收受者注意的產生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傳播媒介發出的信息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二是受眾自身對某一信息的緊迫需要。從客觀上講,客觀事物自身的特點,鮮明的、強烈的、反復的、活動的刺激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從主觀上講,注意的指向或程度又和人們對當前事物的態度、知識、經驗、需要、精神狀態有關。所以傳媒要從這兩個方面去選擇生產新聞。
2.談談你對傳媒產品“內容為王”的理解。
答:(1)內容為王是傳媒界最為人熟知的從業理念之一。其提出者維亞康姆公司(viacom)總裁雷石東是這樣闡述的:“傳媒企業的基石必須而且絕對必須是內容,內容就是一切!”強大的內容生產力給報紙等傳統媒體帶來了品牌與知名度,媒體品牌標志著一種超越時空的品位和文化,一個好的品牌能夠鎖定忠實的受眾,影響未來的受眾。內容生產力仍是傳統媒體的最大優勢。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在理論與實踐層面都經歷了較長的歷史發展,在全媒體時代,面對新媒體的輪番沖擊,傳統媒體經過十年乃至數十年的時間沉淀與歷史檢驗的獨特優勢日益凸顯,而其中最大的優勢是它們擁有強大的內容生產力,這也成為報紙等傳統媒體最核心的競爭力。
傳媒創造了兩種產品,第一種是內容——電視節目、報紙、雜志等,第二種是受眾——消費的娛樂和新聞內容的聽眾、觀眾、讀者。通過這兩種產品,媒介能獲得兩類收入,一類是基于內容生產的發行收入、延伸產品收入和延伸服務收入,另一類是廣告收入。由于廣告收入是大多數媒體的主要收入,所以受眾是傳媒公司的主要通貨,傳媒把凝聚在自己版面或時段上的受眾出售給廣告商,進而獲取廣告收入,也就是 “第二次銷售”。傳媒內容的生產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吸引受眾,特別是吸引能帶來廣告收入的有效受眾。所以傳媒之間的競爭是內容的競爭,是受眾的搶奪,是注意力和眼球的爭奪。
(2)對中國傳媒而言,“內容為王”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傳媒市場的開放和發展,激烈的競爭迫使傳媒不斷提高自身內容的質量,進而最大限度的吸引受眾注意力。“產品觀念”是指重視產品質量,以產定銷,以質取勝。由此可見“內容為王”和“產品觀念”是吻合的。“渠道為王”是近些年一些學者提出的觀念,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傳媒越來越重視發行渠道的建設,重視各種促銷手段的運用,千方百計提高發行量和收視率。這符合市場營銷學上的“推銷觀念”,認為消費者只有在強烈的銷售刺激下才會采取購買行為,以產定銷,以銷取勝。“營銷為王”的觀念完全符合當今市場營銷的主潮流,即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以銷定產而不是前面的以產定銷,這是一種革命性的轉變。
(3)“內容為王”解決了內容問題,但沒解決市場問題。
喻國明教授認為媒體已經進入“過剩時期”,厚報時代和多頻道時代的到來宣告了媒體資源緊缺狀況的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供過于求的情形。信息永遠不會過剩,過剩的是信息載體,是媒介資源。在媒介過剩的狀況下,受眾選擇的空間越來越大,傳媒市場出現了“買方市場”的現象,媒介同質化嚴重,受眾對媒介依賴性減少,媒介被選擇的幾率趨于平均化。
在媒體資源過剩的壓力下,傳媒過去依靠壟斷而獲取巨額利潤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報紙、電臺、電視臺紛紛把經營的核心轉移到內容的制作上來,希望依托高品質的內容戰勝競爭對手,即內容為王理念的產生。在新聞報道上追求獨家、獨到,“獨”,就是人無我有。據此,獨家報道應該包括這樣幾種報道:一是在時效上領先一步的報道,能趕在其他所有媒體之前報道某一事件;二是在內容上與眾不同的報道,能發掘出其他媒體沒有的新聞事實;三是在角度上獨辟蹊徑的報道,能賦予眾所周知的事實以新的意義。深度報道的核心在“深”,就是在披露新聞事實的同時,揭示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以及意義和影響。
獨家報道和深度報道最能體現一家媒體的敏感性和洞察力,體現媒體的資源實力和隊伍素質,最有助于形成媒體的獨特風格,是媒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媒體產業中,存在著惡性收益循環圈和良性收益循環圈。如果在內容上投入不足,內容品質不高,則吸引到的受眾減少,相應會導致收入減少,而收入的減少會導致在內容投資上的進一步減少,如此惡性循環,直至媒體難以存活為止。相反,如果在內容生產上增加投入,不斷提高內容質量和吸引力,就會使發行量和收視率不斷提高,相應的收入也會水漲船高,而收入的增加又會使內容投入增加,實現媒體的良性收益循環。
“內容為王”的理念提升了媒體產品的質量,解決了長久以來我們媒體節目和報道缺少精品的問題,使媒體不斷的推陳出新,創新能力得到加強。在媒體資源過剩,品牌混戰的年代,媒介產品的客觀差異越來越小,互相模仿和內容同質化嚴重,僅僅依靠內容來取勝是遠遠不夠的,激烈的市場爭奪需要強大的渠道建設和銷售能力。報紙從過去的依托郵局進行發行到現在自辦發行公司,在努力構建自己的發行網絡;除了訂閱,市場監管寬松的雜志則比較容易的進入全國各個報亭,渠道相對暢通;而電視節目的發行渠道則相對困難,雖然有著“制播分離”的要求,但由于行政體制的分割,電視節目在全國自由流通的渠道還未建立;網絡成為渠道最為暢通的媒體,但由于網絡不具備獨立的新聞采集權,所以內容一直是網絡媒體發展的心病。“內容為王”解決了傳媒產品的內容問題,但沒解決市場問題,營銷學上的“產品觀念”的缺點也是過分重視產品質量而忽視市場,忽視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市場銷售,特別是終端客戶銷售,成為決定傳媒成敗的又一關鍵因素。
- 中山大學考博英語歷年真題及詳解
- 2015年國際貨運代理《國際貨運代理理論與實務》歷年真題及詳解
-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綜合歷年真題(2010~2012)視頻講解【7小時高清視頻】
- 邵津《國際法》(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佟家棟《國際貿易學—理論與政策》(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工商管理學科綜合水平考試》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2017年考研政治速背15天
-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942管理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全國名校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含浙江工商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名校)
- 馮達文《新編中國哲學史(下冊)》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陳志華《外國建筑史(19世紀末葉以前)》(第4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347心理學專業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附高清視頻講解】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