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健《新中國文學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13896字
- 2020-10-20 18:38:19
2013年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723中國文學史考研真題及詳解
部(院、系、所):文學院
科目代碼:723
科目名稱:中國文學史
第一部分:中國古代文學史(75分)
一、填空(每題1分,共15分)
1.中國古代四大神話:女媧補天、共公觸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保存在《______》中。
【答案】淮南子
【解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淮南子》著錄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內篇論道,外篇雜說。今存內二十一篇。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闡明哲理時,保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像“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話,主要靠本書得以流傳。
2.《詩經》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無辭的______。
【答案】笙詩
【解析】《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或稱“詩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詩,有目無辭。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最后編定成書,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產生的地域,約相當于今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作者包括了從貴族到平民的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絕大部分已不可考。時代如此之長,地域如此之廣,作者如此復雜,顯然是經過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書的。
3.《莊子》作為創作方法的“三言”是指卮言、重言、______。
【答案】寓言
【解析】《莊子》中自稱其創作方法是“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寓言即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語。人們習慣于以“我”為是非標準,為避免主觀片面,把道理講清,取信于人,必須“藉外論之”。重言即借重長者、尊者、名人的言語,為使自己的道理為他人接受,托己說于長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無心、自然流露之語言,這種言語層出無窮,散漫流衍地把道理傳播開來,并能窮年無盡,永遠流傳下去。
4.東漢抒情賦主要有______和述志賦兩類。
【答案】抒情小賦
【解析】楚辭長于抒情言志,漢代騷體賦繼承楚辭的這種特點,除依傍屈原的“九體”之外,又陸續產生一批帶有自傳性質的騷體賦。東漢馮衍的《顯志賦》,這篇作品精神上與屈原相近,形式上卻稍有不同,情境上則差異很大。班固的《幽通賦》也是一篇抒情言志為主的作品,它和張衡的《思玄賦》一起,為抒情小賦的最終勃興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真正宣告抒情小賦的誕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張衡的《歸田賦》,它以非凡的藝術創造而在賦壇上獨領風騷。
5.東漢最早的完整五言詩是班固的《______》。
【答案】詠史
【解析】現存東漢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詩是班固的《詠史》,其內容是西漢緹縈救父一事。這首詩先敘太倉令有罪,被押送到長安城。次寫緹縈聞父言而沉痛,遂詣闕陳辭。然后寫漢文帝生惻隱之心,下令廢除肉刑。結尾是班固的感慨,贊揚緹縈勝過男兒。《詠史》詩按時間先后依次道來,以敘事為主,而不是像后代有些詠史詩那樣重在議論抒情。班固是以寫紀傳體史書的手法創作《詠史》詩,用詞質樸,渲染修飾成分很少。此詩當是班固晚年下獄時所作,其中寄托著自己的感慨。
6.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長于駢文,一時齊名,號稱“______”。
【答案】三十六體
【解析】晚唐令狐楚、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長駢體文,其中李、溫、段三人齊名,時號“三十六體”。他們大力提倡以四字、六字相間為句的四六文,重辭藻、典故、聲韻、偶對,向唯美主義方向發展,并將駢文廣泛應用到書信、公文、表奏等各種文體中,不少作品無異于文字游戲。在創作技巧和文風上,他們的駢文則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大都雕鏤精工,用典深僻,詞采繁縟,偶對切當,風格更為華麗濃艷,其中以李商隱的駢文最具代表性。
7.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對______等人的“雄文博采,筆力有余”表示贊賞。
【答案】楊億
【解析】歐陽修自幼喜愛韓文,后來寫作古文也以韓、柳為學習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韓文文從字順的一面,對韓、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險深奧傾向則棄而不取。同時,歐陽修對駢體文的藝術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對楊億等人的“雄文博學,筆力有馀”也頗為贊賞。這樣,歐陽修在理論上既糾正了柳開、石介的偏頗,又矯正了韓、柳古文的某些缺點,從而為北宋的詩文革新建立了正確的指導思想,也為宋代古文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8.______的17首詞自注有工尺譜,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詞樂文獻。
【答案】姜夔
【解析】與周邦彥一樣,姜夔也長于自度曲。他的17首詞自注有工尺譜,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詞樂文獻,在我國音樂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與柳永、周邦彥的因聲制詞,即先曲后詞不同,姜夔有的自度曲是先作詞后譜曲。先作詞,不受固定格律的限制,可以舒卷自如地抒發情感,這比謹守格律、依調填詞的方式要自由得多,因而將姜夔視為“格律派”詞人,并不恰當。而且因詞制曲,音樂的節奏更能體現詞人情感的律動,所以他的自度曲都音節諧婉。
9.范成大的《______》是描寫出蜀見聞的著名筆記散文。
【答案】吳船錄
【解析】南宋的筆記散文取得了很高成就。由于筆記具有長短不拘、形式靈活的特點,南宋作家很喜歡這種文體,許多人撰有筆記專集。比如陸游把他人蜀途中的見聞寫成《人蜀記》、《入蜀記》六卷,范成大則把他出蜀東歸途中的見聞寫成《吳船錄》二卷,兩書描寫沿江的名勝古跡和風土人情,清麗可誦。
10.“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出自______的五古《穎亭留別》。
【答案】元好問
【解析】元好問擅長各種詩體,尤以七律的成就最為突出。他的七律,深受杜甫的影響,功力深厚,意境沉郁。他的五言詩,渾融含蓄,如五古《潁亭留別》中“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二句,物我相融,意象平淡而韻味雋永,體現出元詩的另一種風格。
11.白樸的《墻頭馬上》故事源自白居易詩《______》。
【答案】井底引銀瓶
【解析】白樸的《墻頭馬上》是一部具有濃厚喜劇色彩的愛情戲。此劇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一詩。白詩主要記述了一個婚姻悲劇:一個女子愛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長認為“聘則為妻奔則妾”,逐出家門。在“始亂終棄”的社會風氣中,白居易對這不幸的女子給予同情,并對世人提出“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的告誡。白樸在戲中所寫的內容,大致與《井底引銀瓶》一詩相同,但它表現的思想傾向,則與原詩迥異。整個劇本,洋溢著火熱的激情。它描繪女子大膽地追求愛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長挑戰,成為一曲歌頌婚姻自由的贊歌。
12.揭露閹黨論政的《______》是明代一部以反而人物為主角的時事小說。
【答案】梼杌閑評
【解析】《梼杌閑評》,又名《明珠緣》,是明末一部揭露宦官魏忠賢的小說。五卷五十回,卷首有總論一卷。作者不詳,當為明代人。它是一部融講史、言情為一體的作品,許多有關魏忠賢進宮后弄權的描寫,都可以從史料得到印證,在一定程度上可補正史之闕。作者寫史事又不完全為史料所束縛而能有所虛構,使小說虛實相生,可讀性大大增強。《梼杌閑評》的語言清麗典雅,非一般通俗小說可比。
13.馮夢龍所編輯的兩部明代民歌專集是《______》和《山歌》。
【答案】掛枝兒
【解析】馮夢龍為晚明主情、尚真、適俗文學思潮的代表人物,通俗文學的一代大家。他曾改編長篇小說《平妖傳》、《列國志》,鼓動書商購印《金瓶梅》;纂輯過文言小說及筆記《情史》、《古今譚概》、《智囊》和散曲選集《太霞新奏》;創作、改編了傳奇劇本十馀種,合刊為《墨憨齋定本傳奇》;收錄、編印了民歌《掛枝兒》、《山歌》等。在通俗文學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三言”的編著。
14.汪中的《______》是清代駢文的代表作。
【答案】哀鹽船文
【解析】汪中的駢文內容上取材現實,情感上吐自肺腑,藝術上能“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風格道麗富艷,淵雅醇茂,而且用典屬對精當妥帖,被視為清代駢文復興的代表。《哀鹽船文》是駢文中的絕作,寫一征鹽船失火,毀船百馀艘,死傷千人的事件。
15.“春夜傷心坐畫屏,不如放眼入青冥”出自近代著名詩人______的《夜坐》。
【答案】龔自珍
【解析】龔自珍的拔俗特立,在當時的社會里是孤立無援的,他的不少抒懷詩,充滿奇才憂國傷時而不容于世的壓抑感、孤寂感。《夜坐》云:“春夜傷心坐畫屏,不如放眼入青冥。一山突起丘陵妒,萬籟無言帝坐靈。塞上似騰奇女氣,江東久隕少微星。平生不蓄湘累問,喚出妲娥詩與聽。”在難以忍受的壓抑情境中,詩人想放眼青空一舒心緒。然而入眼的景象,是庸才妒抑奇才,是萬馬齊喑而只有朝廷一種聲音,是邊域將有事而中原人才寥落的傾危形勢。
二、材料分析。(每題15分,共30分)
1.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子建既擅凌厲之才,兼饒藻組之學,故風雅獨絕,不甚法孟德之健筆,而窮態盡變,魄力厚于子桓。要之三曹固各成絕技,使后人攀仰莫及。”如何理解陳對三曹的評價?結合作品加以簡析。
答:陳祚明的《采菽堂古詩選》(卷六):“子建既擅凌厲之才,兼饒藻組之學,故風雅獨絕,不甚法孟德之健筆,而窮態盡變,魄力厚于子桓。要之三曹固各成絕技,使后人攀仰莫及。”這段話以變化的眼光看待三曹,同時又準確得抓住其各自的主要特點。
(1)曹操
曹操以相王之尊,愛好文學,延攬文士,為建安文學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①曹操開學習樂府的風氣。以樂府舊題寫時事.富于創新精神。
曹操詩繼承漢樂府的傳統,既反映現實,又有很深的感慨,語言古樸率真,所以胡應麟說曹操《短歌行》等詩是“漢人樂府本色尚存”。
②他多以四言詩寫漢末動亂,抒發理想和壯志,就藝術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詩也為已經板滯僵化了的四言詩體注入了活力,使四言詩重放光輝,開創“建安風骨”新詩風。此外,曹操還開創了清峻、通脫的散文新風氣。
(2)曹丕
曹丕是建安文學的組織者與倡導者,他留守鄴城時,常與文士們相聚宴游,詩酒競豪。
①曹丕與這些文人詩酒唱和,開創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備了文人集團的性質。
②其《典論·論文》開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自覺的先聲,是在文藝思想和文學理論批評方面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一篇綱領性文獻。
③他對古代七言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燕歌行》是我國現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詩,對后代歌行體詩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3)曹植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涼,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約,而能兼有父兄之長,達到風骨與文采的完美結合,成為當時詩壇最杰出的代表。
①他繼承漢樂府緣事而發的精神,推動了建安風骨的形成。
②他是第一個大力寫五言詩的詩人。他在五言詩的創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這是一個時代的事業,卻通過了曹植才獲得完成。
③他注意詩的詞彩美和氣韻美。鐘嶸在《詩品》中評價他的詩說:“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此外,曹植也是建安文學的積極推動者。
(4)三曹之詩風
①曹操的詩歌富有抒情化、個性化的特色,充滿積極進取的精神,語言占樸蒼勁,風格悲涼慷慨、雄健沉郁。
②曹丕的詩多寫游子思婦題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樂之情,充滿亂離時代的哀怨之音,詩風清麗哀婉。
③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寫作五言詩的作家,其詩歌加強了抒情化色彩;描寫細致,善用比喻。增強了形象性和生動性;詞藻豐富華美,講究對偶、煉字,語言綺麗而自然,韻律、色調和諧;講究謀篇布局,風格“骨氣奇高,辭采華茂”。
總體說來,陳祚明在《采菽堂占詩選》中對三曹的評價是較為客觀和公正的,他準確地把握了三曹的特點,給予他們頗高的文學評價。這主要是因為三曹打破了漢代文人詩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直接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表現了新的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形成了“建安風骨”這一優良傳統,是“建安文學”當之無愧的杰出代表。
2.朱權《太和正音譜》:“關漢卿之詞如瓊筵醉客。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蓋所以取者初為雜劇之始,故卓以前列。”“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旬,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簡述朱的主要觀點,你是否認同?結合作品加以賞析。
答:朱權這段話的主要觀點是:關漢卿雜劇的用詞如瓊筵醉客,給人以美的享受。看他的用詞可知他是一個資質平平卻十分努力的人才。他對雜劇有開拓奠基的歷史功勞,人們把他譽為元雜劇大家。王實甫雜劇用詞如花間美人,善鋪敘,語調委婉,有很多深具文學文化底蘊的好句。
朱權對關漢卿、王實甫在雜劇創作中的語言特色和歷史地位的評價是十分中肯的,這一點是值得認同的。
(1)關漢卿“曲盡人情,字字本色”的戲劇語言
關漢卿的戲劇語言,向以本色當行著稱,即王國維所稱道的“曲盡人情,字字本色”。
①關漢卿的戲劇語言與特定的戲劇情境相切合
關漢卿所寫的人物的唱詞,在抒情中蘊含著鮮明的動作性,切合特定的戲劇情境。例如,《救風塵》第二折,寫趙盼兒得知宋引章備受周舍蹂躪時的那段唱詞,把趙盼兒對宋引章的憐憫、牽掛、不滿、焦慮,以及她將要采取行動的心態和盤托出,既寫出風塵女子趙盼兒對姊妹愛怨交加的聲口,又把她見義勇為、潑辣機智的性格渲染得活靈活現。
②關漢卿對語言有著敏銳和精細的辨析能力
他注意到,在不同的環境中,同一個人物的語氣、措辭,會隨情勢心態的變化而變化。像《謝天香》雜劇,寫謝天香在錢大尹面前,礙于懸殊的身份,常常小心謹慎,不敢造次,說話顯得典雅;而于錢大尹不在的場合,話語就比較粗俗,罵起人來還用上“臭尸骸”、“臭驢蹄”這類字眼。關漢卿讓謝天香在不同語境中出現言語風格的差異,正好表現出她是個既精通多種文藝,又熟識三教九流,善于察言觀色的官妓。
③關漢卿通過語言來展現人物的氣質與個性
對于不同的人物,關漢卿根據其身份、教養、地位等,讓其語言當俗則俗,宜雅則雅,完全體現不同人物的氣質和個性。像《望江亭》的白士中是個出身儒雅的士子,他在稱贊譚記兒時說:“我這夫人十分美貌,不消說了;更兼聰明智慧,事事精通,端的是佳人領袖,美女班頭,世上無雙,人間罕比。”辭藻語調,抑揚頓挫,不失文采風流。而像《竇娥冤》中的張驢兒,俗不可耐,面目可憎,連言語也令人作嘔,他對蔡婆婆說:“你教竇娥隨順了我,叫我三聲嫡嫡親親的丈夫,我便饒了他。”這雖是三言兩語,卻活現出饞嘴貓式的欲望和一副惡棍無賴的口吻。
(2)王實甫“字字當行,言言本色”的戲劇語言
王實甫在戲劇中駕馭語言的技巧,歷來為人們稱道。王驥德說《西廂記》“今無來者,后掩來哲,雖擅千古絕調”;徐復祚贊嘆它“字字當行,言言本色,可謂南北之冠”。他們都把《西廂記》視為戲曲語言藝術的最高峰。“當行”,是指《西廂記》的語言符合戲劇特點,能和表演結合,具有豐富的動作性。
《西廂記》的語言具有非常鮮明的個性化特點,即使是唱詞,作者也考慮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現不同的風格。這主要表現為:
①同為男性角色,張生的語言顯得文雅,鄭恒則鄙俗,惠明則粗豪。
②同為女性角色,鶯鶯的語言顯得婉媚。鶯鶯是大家閨秀,她的唱詞節奏舒展,色彩華美,感情含蓄,與婉約派詞風相似。
③紅娘的語言則顯得鮮活潑辣。紅娘是丫頭,口齒伶俐,作者讓她的語言夾雜著俚語、俗語和日常生活用語,顯得既質樸本色又生動活潑。所以,朱權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
總之,文采與本色相生、藻艷與白描兼備,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是《西廂記》語言的一大特色。由于王實甫在唱詞部分大量置入唐詩宋詞的意象,使人讀來滿口生香、意趣盎然。因此《西廂記》也被譽為詩劇。
三、論述題(共30分)
劉熙載稱五代詞“雖小卻好,雖好卻小”(《藝概·詞曲概》),試結合作品進行評述。[北京師范大學2013研]
答:清代著名學者劉熙載在其詩文評論著作《藝概》中曾經指出:“齊梁小賦,唐末小詩,五代小詞,雖小卻好,雖好卻小,蓋所謂‘兒女情多,風云氣少’也”。劉熙載的這種對于不同旨趣、不同風格的作家作品能夠不“著于一篇”,不強分軒輊,其長處與不足都如實指出的治學態度,是值得后人稱道的。劉熙載這里所說的“小”,是就題材和內容而言的,他說的“好”,是就手法和技巧而言的。
在他看來,五代詞的主要內容是寫景狀物,其生活氣息濃厚,文采繁華,崇尚雕飾,追求婉媚,即“雖小卻好”;然而五代詞思想內容貧乏,格局小,甚至不乏脂香膩粉的氣味,即“雖好卻小”。試以敦煌詞、花間詞、馮延巳詞和李煜詞加以詳細評述:
(1)敦煌詞
敦煌詞在體制上亦屬粗備型體,未完全成熟。其所詠內容,一般與詞調大致相符,這種“詠調名”的現象,與其后詞在內容上離調愈來愈遠不同,亦屬早期詞調初創時的特征。
①敦煌詞造意遣詞保存了民間詞的素樸風格,富于生活氣息
敦煌詞代表一個較長的歷史階段,作者來源復雜,各篇在體制上成熟的程度不同,從思想內容到表現上的工拙、精粗、文野,差異很大,拙樸固然是其本色,但也有不少作品講究詞藻華飾,甚至文與白,纖巧與樸拙,并見一篇之中。
②敦煌詞市井化,甚至艷情化趨勢的出現
同時,敦煌詞的相當一部分作品,表現出重心向抒情方面轉移,以及市井化,甚至艷情化的趨勢。這種趨勢,在經過編訂,可能也經過潤色的《云謠集》中,表現更為突出。因此,敦煌詞作為“倚聲椎輪大輅”,應不止在于具有詞處于萌芽狀態的拙樸,同時還在于它多方面顯示了過渡性的特征。
(2)花間詞
后蜀趙崇祚于廣政三年編成《花間集》十卷,選錄18位“詩客曲子詞”,凡500首。作者中溫庭筠、皇甫松生活于晚唐,未入五代。孫光憲仕于荊南,和凝仕于后晉,其馀仕于西蜀。
①《花間集》的地位
《花間集》是最早的文人詞總集,它集中代表了詞在格律方面的規范化,標志著在文辭、風格、意境上詞性特征的進一步確立,以其作為詞的集合體與文本范例的性質,奠定了以后詞體發展的基礎。
②花間詞的主要內容與藝術特點
花間詞把視野完全轉向裙裾脂粉,花柳風月,寫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狀,特別是她們的內心生活。言情不離傷春傷別,場景無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園曲徑。此外,雖也寫郊游中的男女邂逅,女道士的春懷,宮女的幽怨等等,但中心仍然是男女情愛。
與這種情調相適應,在藝術上則是文采繁華,輕柔艷麗。崇尚雕飾,追求婉媚,充溢著脂香膩粉的氣味。盡管花間詞的具體作家之間互有差異,但在總體上有其一致性。
(3)馮延巳詞
馮延巳,詞作數量居五代詞人之首,其詞雖然仍以相思離別、花柳風情為題材,但不再側重寫女子的容貌服飾,也不局限于具體的情節,而是著力表現人物的心境意緒,造成多方面的啟示與聯想。如《謁金門》雖是寫女子的閨怨,并且展開一些具體情節,但詞中集中表現的女子為懷人所苦而不勝怨悵的心理,卻不為閨情或具體人事所限。馮延巳的《鵲踏枝》,愁郁之中,屢屢掙扎,而又難以排遣。既為“閑情”所苦,又以無悔的口吻宣稱“不辭鏡里朱顏瘦”,往復盤旋,委婉盡致。
(4)李煜詞
南唐國主李煜的詞在題材內容上前后期雖有所不同,但無論前期后期,又有其一貫的特點,那便是“真”。
這位“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閱世甚淺的詞人,始終保有較為純真的性格。在詞中一任真實情感傾瀉,而較少有理性的節制。他的后期詞寫亡國之痛,血淚至情;前期詞寫宮廷享樂生活的感受,對自己的沉迷與陶醉,也不加掩飾,如《玉樓春》。
李煜詞的本色和真情性,表現在三個方面:①真正用血淚寫出了他那種亡國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②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語和白描,詞篇雖美,卻是麗質天成,不靠容飾和詞藻;③因純情而缺少理性節制。李煜的《虞美人》,以恒久的自然,與短暫無常的人事一次次對比,抒寫深悲積恨,《烏夜啼》避實就虛,攝盡凄婉之神。又以“剪不斷,理還亂”的麻絲喻愁,欲言難言,真是腸回心倒,纏綿之至。境界較為開闊而又有深厚纏綿的情致。
總之,五代詞作為詞的開端,奠定了詞的基本敘述內容以及詞風的特點,是詞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階段,它開啟了宋詞的繁榮。
第二部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75分)
四、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
1.《新潮》[北京師范大學2013研]
答:《新潮》是由北京大學新潮社主編并于1919年元月創刊的月刊。它是在《新青年》的直接影響之下出版的,在五四運動前后,舉起倫理革命和文學革命的旗幟,表現了鮮明的反對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學的戰斗色彩。《新潮發刊旨趣書》表示反對“桎梏行為,宰割心性”的宗法社會及其“惡劣習俗”,主張民主思想和解放個性;反對因循枯萎、“塊然獨存”的封建文化和學術,提倡用“現世的科學思想”引導中國“同浴于世界文化之流”。該刊先后發表了一些文章,揭露了從君主專制到家長尊嚴等一整套封建秩序和倫理關系的罪惡,反對“出世主義”、“達生觀”、“物質主義”等反映封建階級沒落思想的人生觀,提倡建設“自由的,活潑的,理性的,適應的真道德”,以代替封建的舊道德。
2.鄉土文學[北京師范大學2013研]
答:鄉土文學是指描寫故鄉農村的人事,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懷鄉情調的文學作品。它的出現溯源于魯迅的《故鄉》,在“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和發展下出現。寓居于京滬大都市的游子,目擊現代文明與宗法農村的差異,在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下,用隱含著鄉愁的筆觸,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以其剛健、清新、樸野之氣使創作界的面目煥然一新。他們主要運用現實主義的敘事方法書寫出底層民眾的苦難與愚昧麻木,表現了作家們的人道主義立場;又由于挾帶著各種鄉情民俗的紀實和描寫,顯示了鮮明的地方色彩,從總體上呈現出比較自覺而可貴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慫恿》、王任叔的《疲憊者》、許欽文的《瘋婦》、臺靜農的《地之子》等。
3.中國詩歌會[北京師范大學2013研]
答:中國詩歌會是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現代詩歌團體。它是左聯領導下的一個群眾性詩歌團體,發起人穆木天﹑楊騷﹑任鈞(盧森堡)﹑蒲風(黃浦芳)等。中國詩歌會的任務是:“研究詩歌理論,制作詩歌作品﹐介紹和努力於詩歌的大眾化”。其詩歌觀包含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詩人站在“(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即“新世紀的意識”)的立場上去把握與反映現實,也即實現“詩的意識形態化”;其二是要求“詩與詩人的大眾化”。抗日戰爭前夕﹐該團體停止了活動。30年代的新詩,出現了以殷夫、蒲風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和以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派兩大派別相對峙的局面。
4.朦朧詩[北京師范大學2013研]
答:朦朧詩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蘇于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興起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朦朧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為朦朧詩。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一統詩壇的局面,為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給新時期文學帶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他們在詩作中以現實意識思考人的本質,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注重創作主體內心情感的抒發,在藝術上大量運用隱喻、暗示、通感等手法,豐富了詩的內涵,增強了詩歌的想象空間。
五、簡答題(每題15分,共30分)
1.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五四新文學觀念與舊文學觀念的主要區別在哪?[北京師范大學2013研]
答:“五四”時期,新舊思潮的激烈交戰,東西方思想文化的融會撞擊,造成了紛繁多變的文學現象。這一時期在創作上的時代品格,不但與傳統文學根本不同,而且也區別于現代文學史上其他時期的文學。五四新文學觀念與舊文學觀念的主要區別體現在:
(1)文體形式不一樣
五四文學革命使漢語文學的文體形式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現代白話文取代了舊文學中文言文的正宗地位,運用白話、形式自由多樣的新詩取代了講究對仗、平仄、韻律、用典的舊詩,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現代散文取代了講究起承轉合的古文,話劇文學從無到有,小說的敘述視角、敘事結構都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2)文學思想不一樣
五四新文學革命不僅否定了舊文學觀念中“文以載道”、“代圣賢立言”、游戲消遣等文學思想,而且否定了支撐這些學說的整個價值觀念系統。五四文學的文學觀念是以人為本,其思想基礎是周作人所說的以個人主義為本位的人道主義。五四時期崛起的“人的文學觀”、“為人生”的文學觀、“自我表現”的文學觀,雖然名稱不同,但它們都從屬于民主、人道、自由的現代思想體系,體現了現代人對文學的要求。
(3)對文學的看法不一樣
五四新文學觀念認為文學具有獨立性,追求純文學。舊文學觀念文史哲不分家,文學擔負著各種職能。五四文學革命的倡導者們受到了建立在知、情、意三分的現代知識制度上的純文學觀念的影響,注意到了文學的獨立性的問題。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把古文、駢文、詩歌等“文學之文”與碑、銘、墓志、啟事等“應用之文”并舉。劉半農的《我之文學改良觀》是文學革命中第一篇論述純文學與雜文學不同的專門論文。他區別了“文學”與“文字”,把純文學與雜文學區別開來,同時也是把文學從雜文學擔負的各種職能中解脫出來,這本身是對文學獨立性的強調。
總之,五四新文學觀念中突出了理性精神的顯現。新文學的先驅者們主張文學服膺于思想啟蒙,注重將文學作為改造社會人生的工具,強調以現代科學與民主的精神去指導新文學的創造,強調對個性化的追求以及多樣創作方法的嘗試,具有強烈的理性批判的色彩。這一切都使新文學呈現出有別于舊文學的文學新面貌,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
2.結合代表作家作品,試述80年代到90年代“先鋒小說”的主要特點與成就。[北京師范大學2013研]
答:先鋒小說是指中國文壇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出現的文學創作流派,又稱新潮小說或實驗小說。代表作家有馬原、洪峰、余華、蘇童、格非等。先鋒文學無論在題材范圍、思想主題、形式技巧和創作理念上都借鑒和模仿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表現出與傳統文學迥然不同的特征。
(1)80年代到90年代“先鋒小說”的主要特點
①對舊有意義模式的反叛與消解
在文化上表現為對舊有意義模式的反叛與消解,作家的創作已不再具有明確的主題指向和社會責任感。如馬原的《拉薩河女神》和《岡底斯的誘惑》等作品中,“怎么寫”的問題遠遠超過“寫什么”,小說的主題模糊暖昧或者根本沒有主題,作者在為敘事而敘事。
②顛覆舊的真實觀
在文學觀念上顛覆了舊的真實觀,一方面放棄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本質的追尋,另一方面放棄對現實的真實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先鋒作家們追求新歷史主義的創作,如蘇童的“楓楊樹鄉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種宏大真實的歷史觀被消解,使小說得到了可以直接進入人物心靈的途徑,原生態地展現歷史地表之下的真實的人物生活狀態。而馬原小說中的那句“我就是那個叫馬原的漢人”打破了傳統的閱讀真實觀。
③敘述游戲
在文本特征上體現為敘述游戲,更加平面化,結構上更為散亂、破碎,文本意義的消解也導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趨于符號化,性格沒有深度,放棄象征意義模式,通常使用戲擬、反諷等寫作策略。例如,在余華的很多小說中,人物根本沒有自己的名字,用“1、2、3”這樣的符號來代替;殘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亂的夢境、嘈雜的現實,文本結構像她所描寫的生活本身一樣混亂不堪。
(2)80年代到90年代“先鋒小說”的主要成就
①對當代中國小說的重新定義
先鋒派文學創造了新的小說觀念、敘述方法和語言經驗,并且毫不夸張地說,它們改寫了當代中國小說的一系列基本命題和小說本身的定義。
②出現一大批優秀作家作品
a.80年代中后期,馬原、洪峰、余華、蘇童、葉兆言等青年作家紛紛登上文壇,他們以獨特的話語方式進行小說文體形式的實驗,被評論界冠以“先鋒派”的稱號。毋庸置疑,先鋒派文學是中國當代文學史進程中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
b.從肇始之初的“先鋒實驗小說”到“返璞歸真”,先鋒派的作家們走出了一條饒有意味的文學創作之路。馬原1984年發表的《拉薩河女神》,第一次把敘事置于故事之上,將幾起沒有因果聯系的事件拼貼在一起,突破了傳統小說重點在于“寫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轉而表現出對小說敘事技法——“怎么寫”的熱衷,先鋒文學由此徐徐拉開帷幕。先鋒派作家共同的敘事特點表現為元小說技法,注意調整敘事話語和故事之間的距離,追求故事中歷史生活形態的不穩定性等,但敘事話語的個人化特點,如敘述人角色的設置,故事人物的符號化,敘事圈套,敘事猜測等,又使他們的作品面目各異而顯得搖曳多姿。
c.進入90年代,蘇童、余華先后發表了《米》、《妻妾成群》、《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小說,預示先鋒作家減弱了形式實驗和文本游戲,開始關注人物命運,并以較為平實的語言對人類的生存和靈魂進行感悟,現實深度和人性關注又重歸文本。不少論者認為這是先鋒作家為迎合大眾而走向通俗化,這一轉向標志著先鋒文學向現實主義傳統的回歸。
總之,先鋒小說對小說敘述方式和語言形式的大膽探索為中國當代小說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對后來的小說創作有著一定的影響。但它將“敘述”和“語言”視為小說寫作活動的全部意義顯然過于偏頗,內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漸衰落的原因。
六、論述題(兩題中任選一題)(共25分)
1.有人說1940年代的抗戰文學是中國現代文學的藝術衰退期,你怎么看待這一觀點?請結合具體文學史現象加以闡述。[北京師范大學2013研]
答: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1940年代的抗戰文學作為現代文學史的一部分,具有無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和成就。40年代文學包括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兩個歷史時期的文學活動。抗戰爆發后,全國實際上分為國統區、解放區、淪陷區,文學也因此形成同時并存的三個格局。
(1)40年代抗戰文學的特點
①形成了全國規模的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其組織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武漢,老舍為總務部主任。會刊《抗戰文藝》。其后音樂界、電影界、美術界的全國抗敵協會紛紛成立。
②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文學主題。不少作家改變了原來的創作計劃,進行抗日救亡的創作;一些浪漫派、現代派的作家轉向了現實主義。另一些現代派的詩人把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加以結合。
③出現了大量充滿熱情、易于宣傳和富有鼓動性的藝術表現形式。街頭詩、街頭劇、朗誦詩、報告文學、曲藝作品(鼓詞、快板、相聲、數來寶等)、民間文學(山歌等)、戲曲(京劇、地方戲曲)、短篇小說。
④出現了多個文學中心。大的文學中心有國統區、解放區、上海“孤島”(1937.11~1941.12,上海租界)、淪陷區(東北、華北)。
總之,抗戰文學運動繼承了五四新文學運動的戰斗傳統,積極宣傳抗戰,表現人民的反抗與斗爭,揭露國民黨統治的黑暗與罪惡,在反抗日寇的侵略和反壓迫、爭民主的斗爭中發揮了積極的戰斗作用,這是抗戰文藝運動的最基本的特點。
(2)國統區文藝運動
①發展歷程
a.從1937年7月抗戰初期至1944年8月抗戰中后期,國統區文藝工作者在宣傳和表現抗戰內容的方面由初步到深廣,同時也對國民黨專制統治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在作品形式方面由小型化、輕型化到宏大性、史詩性、多樣化。在話劇、小說、散文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b.從1944年9月抗戰后期至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國統區文藝以諷刺、揭露國民黨反動統治為主,由于《講話》的傳播與解放區文藝的影響,還促使了這一時期國統區文學在民族形式和大眾化方面有所推進。詩歌創作方面收獲較大。
②文學創作的總體特色
a.作品的內容方面以諷刺、揭露和批判國民黨反動統治為主;
b.作品的藝術風格方面比較深沉激憤、成熟穩健。
(3)解放區文藝運動
①發展歷程
a.第一階段(1937.7~1942.5):形成文學中心、開展抗戰文學運動階段。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及各抗日根據地先后建立文藝界統一戰線和文藝團體,開展文藝活動,宣傳抗日。
b.第二階段(1942.5~1949.7):在《講話》精神指引下顯示嶄新面貌階段。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文藝工作者座談會,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提出文藝要為政治服務,要求作家要把立足點移到無產階級方面來,指出生活是文藝的惟一源泉。從而使解放區文藝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②文學思潮方面的特點
a.現實主義是解放區惟一的文學思潮,現代主義沒有絲毫地位,浪漫主義作為因素附麗于現實主義。
b.從文學大眾化思潮發展到工農兵文學思潮。
綜上所述,1940年代的抗戰文學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階段,無論國統區文學,解放區文學,還是孤島文學,淪陷區文學的作家們都在民族危亡之際,運用文學這種方式,創作出反映現實,謳歌抗戰的優秀作品,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2.舉一兩部十七年時期的革命文學作品,試對其“潛敘事”進行分析,并且說明如何更有效和更富有深度地研究這些作品的方法與途徑。[北京師范大學2013研]
答:以《青春之歌》的“潛敘事”分析為例:
在所有革命敘事中,如果要選擇一部最具有“多解性”的文本,無疑要推楊沫的《青春之歌》。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它是一個講述知識分子人生故事的小說。因為知識分子主體的復雜性,導致了這部小說的文本復雜性:它是一個革命知識分子的敘事,但又包含了一個五四式的“娜拉敘事”,一個十分形似的“公主被后母或巫婆控制”的童話敘事,包含了一個“女性主義敘事”,一個“小資”女人的個人敘事,一個類似“教育小說”或“成長小說”的青春敘事,一個古老的“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的敘事,一個“歷險記結構”式的古老敘事。
《青春之歌》之所以是一部有吸引力和可讀性的小說,是因為它在革命政治的敘事外衣下,依然“無意識”地借助了中國傳統小說敘事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兩種古老的模式。而小說中隱含的女性主義與仿男權敘事,則是作品另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
楊沫在《青春之歌》中為知識女性構畫了一條通向自由解放的大道:女性要把個人的幸福與社會解放運動事業結合起來才能得到實現。這一主流話語在十七年中得到了公認。在“十七年”的女性文學中,《青春之歌》在情感表達的方式上與“十七年”的主流是吻合的。不過,《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之歌往往以“愛情”之歌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得以完成,這又跟“十七年”的主流存在差異。在這一敘事模式的背后,人們總是能從中發現一個潛文本。在顯文本中“革命”與“愛情”這兩條線索的融合,總是被潛文本中“革命”與“愛情”兩條線索的分離所拆解,使作者的意識形態言說努力付之東流。顯文本中盧嘉川只能成為革命敘事遞增序列中的一個環節,不可避免地最終被江華所取代,所以,雖然作者無數次地表達過自己對盧嘉川這一角色的喜愛之情,但卻不能不在小說的中前部就安排盧嘉川在獄中犧牲。而在潛文本中,盧嘉川與林道靜那未及言說消逝去的愛情成為小說中愛情敘述中的高潮,盧嘉川這一人物形象在愛情敘事這條線索上得到了升華與深化。
總而言之,沒有哪一部小說能夠像《青春之歌》這樣有如此多的解讀角度與闡釋的可能性。雖然迄今為止對它的研究與分析已足夠多,但是對于其文本內部復雜而豐富的“潛結構”與“潛文本”的分析仍是有必要的,因為它不僅可以使讀者有更多的理由來闡釋和認可這部小說本身的“文學性”,而且對于整體上認知紅色敘事的復雜性與文學性含量,也是一個啟示和范例。
-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643教育學(A)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周葉中《憲法》(第3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7小時高清視頻】
- 李健《金融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嚴強《公共行政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范里安《微觀經濟學(高級教程)》(第3版)課后習題詳解
- 邱關源《電路》(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冊)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新聞與傳播碩士《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
- 陳敏恒《化工原理》(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武漢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名校漢語國際教育基礎考研真題及詳解(含中傳、首師、南開、中山等名校考研真題)
- 潘金生《材料科學基礎》(修訂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柴誠敬《化工原理》(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