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1年南開大學883社會保障學考研真題及詳解

南開大學

2011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試題

科目代碼:883  科目名稱:社會保障學  滿分:150分

一、名詞解釋(每個5分,共40分)

1.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2.總額預付制

3.現收現付制

4.殘疾人

5.企業年金

6.社會福利企業

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8.實物配租

二、簡要回答(每題10分,共60分)

1.當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基本情況。

2.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方式中征稅方式和收費方式各自的優缺點。

3.當前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4.我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制定方式。

5.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資金來源及支付方式。

6.19世紀80年代德國頒布了哪些社會保險法令,其對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有何意義?

三、論述題(每題25分,共50分)

1.分析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和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警示。

2.簡述當前我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對退休年齡的規定,并分析我國推遲退休年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參考答案:

南開大學

2011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試題

科目代碼:883  科目名稱:社會保障學  滿分:150分

一、名詞解釋(每個5分,共40分)

1.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答: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一般是指在國家行政強制力和信用保證的基礎上,采取“個人預繳專款儲蓄”的養老保險形式。職工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人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職工退休后,個人賬戶中的資金積累作為“個人賬戶養老金”,每月按照一定數額發放給退休人員。個人賬戶不得提前支取,記賬利率不得低于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稅。個人死亡的,個人賬戶余額可以繼承。

2.總額預付制

答:總額預付制又稱總額預算制,是指由醫療保險機構根據與醫院協商確定的年度預算總額進行支付。其特點是醫院必須為前來就診的所有被保險人提供合同規定的服務,但收入不能隨服務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全部服務的費用超出了年度總預算,醫療社會保險機構不再追加支付,虧損由醫院自負。該支付方式的優點是保險機構能夠較好地控制醫療費用,但必須合理確定醫院的年度預算。

3.現收現付制

答:現收現付又稱統籌分攤式,這種方式以“橫向平衡”原則為依據,先作出近年內需支付的保險費用的測算,然后以支定收,將這筆費用按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攤到參加保險的各個單位。這種方式體現了社會保險互助互濟的調劑職能,可避免物價上漲后基金貶值的危險。但由于只以現實收支為基礎,對被保險者的權利義務關系缺乏數量上的長期規劃,因此,當保險費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斷上升之后,可能出現企業、國家負擔過重的困境。

4.殘疾人

答:殘疾人是指身體、智力或者精神狀況違反常規和偏離正常狀態(即相對于當時相同年齡的正常健康狀況而言),并非暫時的功能減退而使其參與社會的能力受到影響的人。

5.企業年金

答:企業年金是指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它是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柱之一,與作為國家養老儲備基金的全國社保基金、基本養老個人賬戶基金以及未來將要建立的區域養老金一起,共同構成我國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并履行繳費義務;具有相應的經濟負擔能力;已建立集體協商機制。

6.社會福利企業

答:社會福利企業是指集中安置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的特殊性經濟組織。其福利特征表現為安置殘疾人的人數按政府規定占企業生產人員總數的一定比例,80年代中國為35%以上;國家對這類經濟組織酌情減免產品稅、營業稅、增值稅等,所減免的稅金全部作為企業發展基金和集體福利基金;企業的利潤主要用于擴大再生產、職工的集體福利設施和獎金;有條件地提取少部分用于社會福利事業。

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采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2003年,國務院又轉發了衛生部、財政部等部門《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意見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有關目標原則、組織管理、籌資標準、資金管理、醫療服務管理等基本政策。自此,我國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其制度特征為:實行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機制;以“補大”為主,與“補小”結合;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管理體制;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在國有商業銀行設立專用賬戶。

8.實物配租

答:實物配租是廉租房制度的一種實施方式,即政府為低收入戶和住房困難戶直接提供低租金的普通住房。低租金住房的來源既包括新建住房,也包括收購舊的存量房。

二、簡要回答(每題10分,共60分)

1.當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基本情況。

答:(1)國家的社會養老保險

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開始進行探索試點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指出:“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和待業保險制度,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采取積極引導的方針,逐步建立不同形式的老年保障制度。”國務院1990年第111次總理辦公會議和國務院發[1991]第33號文件確定農村的養老保險由民政部負責。

新型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從中國農村的實際出發,立足于現有國情。經過多年探索和充分論證,確定農村養老保險的基本做法是:采取政府組織引導和農民自愿相結合的辦法,建立自助為主、互濟為輔、儲備積累的機制。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運作方式是: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管理機構,為農民設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保險費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給予適當的補貼,個人繳費和集體補貼全部記在個人名下;以縣級為基本核算平衡單位,逐步分級負責保險基金的運營和保值增值;參加保險者達到規定的領取年齡時,根據其個人賬戶基金的積累總數確定領取標準,由社會保險機構定期計發養老金。這種養老保險制度有如下特點:

以農民自我保障為基礎,不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制度具有更大的活力。

實行完全個人賬戶的管理模式,資金的所有權關系明確,使農民懂得參加養老保險是為自己的將來做準備,避免思想顧慮。

在繳費標準和時間上,根據個人的情況自由選擇,適應了農民收入不穩定的特點,使制度具有靈活性。

實行務工、務農、經商等各類人員養老保險一體化,實行統一制度,統一保險編號,統一管理,有利于農業勞動者在不同勞動崗位之間進行自由流動。

(2)農村計劃生育養老保險

計劃生育養老保險是由計劃生育部門組織,一般是采取向保險公司投保或通過銀行開辦保險業務,其保險對象是實行了計劃生育的家庭。我國農村各級組織為了進一步解除農民計劃生育戶的后顧之憂,1985年開始在遼寧省、福建省的部分地區率先創辦了計劃生育養老保險。目前,全國各省區的農村都開展了一些計劃生育養老保險。據不完全統計,到1996年底,全國累計投保人數已超過4500萬人份,投保金額在40億元左右。農村計劃生育養老保險的實施有以下形式:

是與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合作,由該公司主管,委托各地計劃生育協會代辦;

是由地方政府決定或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條例,成立計劃生育養老基金會,將所籌集的資金存入銀行,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以備日后保證養老金的支付;

是開展合作養老保險的“綠色養老保險”,即由集體和群眾個人集資,由計劃生育部門和計劃生育協會統一組織和協調,開展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的種植業、養殖業等能使資金增值的產業,將增值部分作為計劃生育群眾的養老保險之用。

(3)農村集體退休金制度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達的地區,也仿照城鎮企業單位的退休制度,給具備條件的老年人發放退休金。

由集體經濟實行的對老年農民保障的一種地方性的制度,多是在集體經濟發達的地區,其標準根據當地的經濟條件而定。在具體規定上,領取退休金的年齡一般為60歲,或者男65歲,女60歲;資金來源一般由集體包下來,或由集體“出大頭”,個人和國家(通過稅前列支)“出小頭”。建立農村集體退休金制度有如下重大意義:

從家庭規模和結構看,隨著計劃生育政策推行,家庭小型化趨勢不可避免,家庭人口老齡化和對老年人撫養系數也將呈急劇上升趨勢,必將使家庭養老不堪重負。建立農村養老制度,才能有效地防止未來農村家庭養老的危機。

建立起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將會有利于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積累大量儲備基金,有利于農村經濟持續、協調、穩定發展。

以上不同形式的社會化養老方式,對于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老年人晚年生活保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對我國農村老年社會制度的建立與健全提供了示范和發展的模式。

2.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方式中征稅方式和收費方式各自的優缺點。

答:社會保障基金是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為實施社會保障制度而建立起來、專款專用的資金。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方式在大多數國家是采取政府、企業與個人三方分擔或企業與個人兩方分擔的方式。少數國家采取由國家統包或企業統包或勞動者個人統繳的方式。所以,基金來源除國家撥款外,主要來自企業繳納和勞動者個人繳納。征繳的方式如下:

(1)征稅方式

概念

征稅方式即征收社會保障稅。社會保障稅,亦稱工薪稅,它是為籌集社會保障基金而向雇主和雇員依據工資總額和個人收入征收的一種稅。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稅收手段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160多個國家中,有80多個國家開征了社會保障稅。通過征稅方式籌集的社會保障基金是政府財政收入和政府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收支由政府統一管理。

優點

征稅方式具有強制性強、負擔公平、保險項目簡單明了、繳稅和支付有章可循、管理簡便等優點。

不足之處

稅收形成財政資金后只能通過年度預算來安排,且通常以年度收支平衡為基本目標,從而事實上無法積累社會保障基金,進而無法抗拒周期性的社會保障風險,如一旦遇到經濟危機導致大批工人失業,或者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均可能因缺乏社會保障基金積累而對國家財政造成巨大沖擊,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此外,征稅方式通常只與現收現付型社會保障制度相適應,而不能適應完全積累型社會保障制度的要求。

(2)繳費方式

概念

繳費方式是指由政府職能部門依據有關法律規范,強制向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征收,并用于特定社會保障項目的基金籌集方式。社會保障基金的繳費方式包括統籌繳費和強制儲蓄。統籌繳費是由雇主和雇員繳費,由政府指定的專門機構負責營運和管理。

優點

統籌繳費籌集的資金由政府統籌支付,獨立于財政預算系統之外,實行專款專用,支付不足部分由政府補助。強制儲蓄也是由雇主和雇員繳費,但不進行統籌管理,比較靈活,所籌資金存人個人賬戶。

不足之處

政府對社會保障基金的支配權極其有限,這種籌集方式對應的是基金積累制的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模式。基本上是和征稅方式相互補充的。

3.當前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答:失業保險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實施,由社會集中建立失業保險基金,對非因本人意愿中斷就業失去工資收入的勞動者提供一定時期的物質幫助及再就業服務的一項社會保險制度。它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的重要項目之一。失業保險制度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不斷改革完善,才會富有生命力,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作用。面對變化的勞動市場,我國失業保險制度本身的規定和制度的執行方面都存在問題,亟待解決。主要有以下兩點:

(1)失業保險成本迅速上升

由于失業率上升、失業持續時間延長、失業保險覆蓋面擴大、失業津貼水平提高和享受失業待遇的資格約束寬松等原因,各國的失業保險成本都呈上升趨勢,其中西歐各國尤為突出。失業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給國家財政以沉重壓力。

(2)失業津貼標準過高,導致失業者消極對待再就業

任何政策都有某種程度的負面效應,即“失業陷阱”。失業保險制度本身也內含抑制再就業的負面基因,適度的失業待遇標準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負面效應,隨著失業津貼標準的提高,制度的負面效應越來越明顯。過高的失業津貼促使失業者拒絕低工資工作、艱苦勞動條件工作,延長了失業時間,等待性失業因此產生。等待性失業是勞動者期望得到更好的工作而選擇的一種策略,取決于等待收益(預期工資增加量、失業津貼等)和等待成本(工資收入損失)之間的權衡。如果等待收益大于等待成本,失業者會寧愿處于失業狀態、繼續求職。失業津貼是等待收益的一項,若其他條件不變,失業津貼標準越高,等待收益越高,人們選擇失業作為策略的概率越大。所以,西方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失業保險制度在保護失業者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創造著失業。

4.我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制定方式。

答: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國家對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標準的人口給予一定現金資助,以保證該家庭成員基本生活所需的社會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能否發揮應有的功能,關鍵在于能否科學地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又稱最低生活保障線,是指在社會發展的某一時期,由政府制定的,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保障居民生存的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標準。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是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通過精確的統計和計算確定的。其制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生活需求法

這種方法又稱“市場菜籃法”,即根據當地維持最低生活所需的物品和服務列出一張清單,然后根據市場價格計算出擁有這些物品和服務需要多少現金,由此確定的現金金額即為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這種方法的問題在于由誰來確定菜籃里的內容。一種較好的辦法是由群眾和專家共同做出決定。

(2)國際貧困標準法

這是一種收入比例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中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60%作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困線,即最低生活保障線。這種方法需要對該國或該地區的收入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同時,50%~60%的比例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也值得懷疑。

(3)生活形態法

它首先從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行為等“生活形態”入手,提出一系列有關貧困家庭生活形態的問題,然后選出若干剝奪指標,即在某種生活形態中舍棄某種方式、行為,再根據這些剝奪指標及被調查者的實際生活狀況,確定哪些人屬于貧困者,再分析他們被剝奪的需求及消費和收入,由此得出貧困線,即最低生活保障線。這種方法從理論上講過于抽象,在實際操作中過于復雜,不易為非專業人員所了解和掌握。

(4)恩格爾系數法

這種方法始自“恩格爾定律”。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經過大量統計調查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用于飲食支出的比例,大體可測定該家庭的生活水平。如果飲食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例很高,意味著家庭生活水平很低,收入只能維持最低生活;反之,如果飲食支出比例很低,則意味著家庭用于滿足其他生活需求的收入很多,生活肯定屬于上乘、富足。通常把上述規律稱為“恩格爾定律”。

綜觀保障標準的以上幾種確定方法,貫穿著一個原則,即都是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當地實際生活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當地政府的財力狀況及需要救助對象的范圍和規模而定。可見,在確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時,地域性是必須予以重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5.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資金來源及支付方式。

答:(1)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資金來源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是通過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建立醫療保險基金,參保人員患病就診發生醫療費用后,與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給與一定的經濟補償,以避免或減輕勞動者因患病、治療等所承受的經濟風險.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資金來源有被保險人個人繳納的保險費、被保險人所在單位(雇主)繳納的保險費、政府資助以及其他方面的收入等。其中個人和雇主單位繳納的保險費是醫療社會保險資金的主要來源。

(2)醫療保險的支付方式

第三方支付(醫療保險機構向醫療機構支付費用)

a.按服務項目付費(后付制)

醫療保險機構根據醫療機構或醫生定期向保險機構上報的醫療服務記錄,按每一個服務項目(如診斷、治療、化驗、藥品、麻醉、護理等)向服務提供者支付費用。

b.按人頭定額付費

由醫療社會保險機構根據醫院或醫生服務的被保險者人數,定期向醫院或醫生支付一筆固定的費用。在此期間,醫方要負責提供合同規定的一切醫療服務,不再另行收費。按人頭定額預付制是一定時期一定人數的醫療費用包干制。

c.總額預算

由醫療社會保險機構根據與醫院協商確定的年度預算總額進行支付。

d.定額付費

即按照預先確定的住院日費用標準支付住院病人每天的費用,按預定的每次費用標準支付門診病人的費用。

e.按病種付費(DRGs)

即根據國際疾病分類法,將住院病人疾病分為若干組,每組又根據疾病的輕重程度及有無合并癥、并發癥分為9級,對每一組、不同級別分別制定價格,按這種價格對該組某級疾病治療的全過程進行一一次性支付。

f.工資制

即由社會保險機構根據醫生或其他衛生人員提供的服務向他們發工資。這是醫療保險常見的一種支付醫生費用的形式。

g.“以資源為基礎的相對價值標準”(RBRVS)支付制

通過比較各專科醫生服務中投人的各類資源要素成本的高低,來計算每項服務的相對價值,以此作為確定各項服務費用的依據。

需方支付方式(被保險人向醫療機構支付費用)

這種方式又稱醫療社會保險費用分擔,是社會保險機構為了防止被保險人在免費醫療的情況下出現“道德風險”,控制因過度需求造成的醫療費過快上漲,讓被保險人在接受醫療服務的同時支付部分醫療費的做法。

a.定額自付(co-payment)

即被保險人每得到一次門診或住院服務,都自付一定數量的醫療費用。

b.扣除保險(deductibles)

即被保險人在就醫時先支付一筆定額的醫療費用,其余醫療費用全部或部分由社會保險機構支付。先自付的醫療費用水平稱起付線或起保線。實行這種辦法一則可以節省處理大量的小額支付手續,減少管理成本,二則可以提高基金支付的“門檻”,有利于控制參保人可能出現的浪費行為

c.共付保險(co-insurance)

要求參保人在第三方為其支付醫療費用的同時,本人也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

d.限額保險(limits and maximums)

保險機構設立最高支付限額,超出這一限額的醫療費用即由病人自己負擔。最高支付限額也即醫療社會保險基金支付的“封頂線”。

(3)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支付方式

目前,我國城鎮職工醫療社會保險制度,正處在從傳統的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向以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為特征的新型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過渡的階段。我國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為核心的,以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公務員醫療補助制度以及城市醫療救濟制度等為補充的多層次、綜合性醫療保障體系。

6.19世紀80年代德國頒布了哪些社會保險法令,其對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有何意義?

答:(1)19世紀80年代德國頒布的社會保險法令

1883年《職工疾病社會保險法》、1884年《工傷社會保險法》、1889年《老年和殘障社會保險法》三部法律。

(2)19世紀80年代德國頒布的一系列社會保險法令對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意義

德國頒布的一系列社會保險法令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最完整的社會保險體系的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由此產生。社會保險制度首先產生于德國這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志。

德國一系列社會保險法令的頒布對世界其他各國社會保險制度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其他各國執政者將建立新的安全機制與保障機制提到重要位置來考慮,從而促使能夠適應工業社會需要的各種社會保險制度成為新的政策選擇。

德國社會保險法的一些規定與模式為其他國家所借鑒,影響深遠。

三、論述題(每題25分,共50分)

1.分析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和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謦示。

答:(1)國際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

在社保覆蓋面狹小的國家發起擴大覆蓋面的改革新政。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很多國家開始在社會保障領域發起了擴大社保覆蓋面的改革。例如,此次金融危機促使剛剛上臺的奧巴馬進行全面醫改,他承諾建立起一個全民醫保制度。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韓國建立起“老年長期照顧保險項目”。

加大救助力度,以“制度外”措施的形式予以緊急救助。為彌補“常規”社保制度之不足,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許多國家制定了龐大的救市計劃,其中包括對弱勢群體的救助。在眾多國家中,美國實施的刺激計劃高達7870億美元,為世界之最。

出現社保制度“國有化回歸”的潛流。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私有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如智利、新加坡等)社會保險基金由于私人經營,損失程度較大。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曾于1994年完成私有化改革的阿根廷在2008年11月突然宣布對其進行“國有化再改革”,一夜之間私有化制度被收歸國有。

(2)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警示

擴大社保覆蓋面

中國社保制度與發達國家不是在一個發展階段上,面對的問題也相去甚遠。如果說發達的福利國家面對的仍然是“減負”的話(減少財政負擔),那么,中國的問題則是相對保障不足。目前來看,此次金融危機提出的一個最為急迫的挑戰是覆蓋面需要盡快擴大。在我國社保五個險種中,其覆蓋面都十分狹小,除醫療外,總體看覆蓋面大約為30%左右,就是說,大約一多半經濟活動人口沒有覆蓋進來。社保制度是強制性的制度,實現應保盡保的制度目標不僅是社保制度本身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公正和正義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消除居民消費顧慮的一個重要制度保證。一方面拉動內需,另一方面可以促進社會公平。

加快“繳費型”社保制度建設

社保制度可以分為“繳費型”制度和“非繳費”型制度,前者指保險制度,后者是指保障制度。完善“繳費型”社保制度建設主要是指保險制度。保險制度建設不是一句空話。比如,覆蓋面狹小首先是因為社保制度設計存在一些重大問題,難以覆蓋到其他社會群體,城鎮靈活就業人口參保率很低,重要原因是制度設計存在問題,而不是因為他們不需要社保制度。農民工參保難,也不是因為他們不需要社保。再比如,養老保險待遇水平近年來替代率逐年下降,不利于退休人員保持相應的消費能力,中央政府不得不人為地予以干預,連續五年上調養老金,這說明,社保制度設計自身存在指數化調整的機制缺陷。應將此次金融危機作為一個改革機遇,否則,人為地干預保險制度的給付水平,長期看不利于制度建設,社保制度具有“蛻化”之嫌。

普遍降低社保繳費水平

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新加坡各項繳費型制度的費率降低了10個百分點。中國社保五險費率普遍過高,甚至高于北歐福利國家;為減少企業負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三部委聯合頒發了“五緩四減”的緊急措施(即五個險種繳費可以延遲,其中除養老以外其他四個險種繳費標準可降低),旨在提高社保制度應對金融危機的彈性。一方面待遇水平不斷下降,一方面繳費水平卻居高不下,這顯然說明制度設計存在嚴重缺陷。費率過高會制約參保人當前消費水平,費率過低又難以達到合意的保障水平,容易導致預期較差,也不利于當期消費。所以,調整費率已成為此次金融危機提出的一個最為直接的重要課題。據網上報道,浙江等省份已降低養老保險費率。目前五險資金滾存結余已高達1.37萬億元,但投資體制極不合理,收益率僅為2%,而去年的CPI就高達5.9%,形成了嚴重的“倒掛”現象,成為負利率。在這種情況,相應降低費率是一個合理的政策選擇。

重新考慮養老保險制度的積累性質問題

目前我們的社保資產積累近2萬億元(加上5600億的“全國社保基金”),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外匯儲備和最高的儲蓄率。這顯然與轉變增長方式所要求的擴大內需的目標極不相符,很不相匹配,且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里,兩位數的社平工資增長率是其任何做實賬戶資產投資都難以跑贏的。

盡快提高社保統籌層次

提高統籌層次的首要問題是要改革制度,使之適應目前的二元結構,以克服提高統籌層次之后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可以說,目前社保制度幾乎所有問題都與統籌層次太低有關。

整合制度碎片,建立統一社保制度

“非繳費型”制度資金來自地方財政,它與碎片化的“繳費型”制度合在一起,形成更加碎片化的發展趨勢,既不利于保障制度建設,也不利于社會公正,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別將越來越大,不利于內需的拉動。

盡快建立全民養老補貼制度

目前中國社保制度最急迫的一個任務就是建立一個針對老年群體養老補貼制度,即對65歲以上老年人實施定額式補貼,其標準可根據各地社平工資水平略有差異,其資金可由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予以組合。這個制度在國外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制度,對擴大內需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遠比地方政府發放購物券和消費券更好,因為老年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效用都比較明顯,有利于增長方式的轉變。

2.簡述當前我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對退休年齡的規定,并分析我國推遲退休年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答:(1)當前我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對退休年齡的規定

國家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從事井下、高溫、高空、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齡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病或非因工致殘,由醫院證明并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

(2)我國推遲退休年齡的必要性

我國面臨嚴峻的老齡化危機

目前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有約1.69億。預計205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占三成,達31%,老齡化程度嚴重。

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退休年齡高于我國退休年齡

在歐美國家普遍的退休年齡都為65歲,美國為67歲,日本為男65歲,女60歲。

(3)我國推遲退休年齡的可行性:

人民預期壽命提高

隨著生活水平的進步,人們的壽命不斷提高,2010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83,比10年前提高了3.43歲。

具有可借鑒的國際經驗

美國政府用二十幾年的時間將退休年齡從63歲延長到65歲,采用漸進的方式利于減少改革中的阻力。美國成功延遲退休年齡對于整個社會、養老體系的可持續性都具有重大意義。

我國養老金存在巨大壓力

由于經濟發展、通貨膨脹、人口結構等問題,我國養老基金的累積額難以維持將來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延遲退休年齡可以延長職工的繳費年限而減少養老金領取年限,對于我國養老保險的可持續、化解養老金的支付風險有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南县| 阳西县| 开原市| 江达县| 东乌珠穆沁旗| 郧西县| 卢湾区| 阿拉善左旗| 连山| 平舆县| 堆龙德庆县| 安西县| 襄垣县| 乐清市| 开鲁县| 康平县| 赣榆县| 瑞昌市| 三门峡市| 泸西县| 卓尼县| 偏关县| 开平市| 奉节县| 桂阳县| 石台县| 克什克腾旗| 镇坪县| 海晏县| 奉节县| 疏附县| 石狮市| 禄丰县| 周口市| 琼结县| 眉山市| 洛南县| 西乡县| 阿坝| 上饶市| 鲁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