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金瑜《心理測量》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作者名: 圣才電子書本章字數: 5878字更新時間: 2021-07-30 17:50:47
第一篇 緒 論
第1章 心理測量和測驗的歷史回顧
1.1 復習筆記
一、中國古代的心理測量思想和實踐
(一)心理測量的完整實踐的三個前提
1.要肯定心理的可測性;
2.要確定測量的內容;
3.要在對心理內容的特性或差異性闡述的基礎上,形成具體的測量方法。
(二)中國古代心理測量的卓越貢獻
1.中國先哲們對心理的差異性方面有深刻的認識。如儒學創始人孔子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觀點。
2.中國古代先賢們明確論述了這些差異的可測量性。如孟子有“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之說。
3.中國古代還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測量的實踐活動。它集中地表現在對人才的評定和選拔上。
(1)三國時期劉邵的《人物志》可以認為是一部研究能力的專門著作。對于人的形質、人性、才具以及志業等,均有獨到的闡述分析。
(2)中國古代最值得稱道的心理與教育測量的實踐活動是初萌于商周,興盛于隋唐的科舉取士制度。如商周時代的教育考試內容為禮、樂、射、御、書等服務于祭祀與作戰之需的六藝;漢代則筆試法律、軍事、農業、稅收和地理等五經內容;隋唐時代,科舉制度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并且制度完善。
(3)中國民間自發的測量活動也形式多樣、傳統深遠。如南北朝時代在中國許多地區(特別是江南地區)廣為流傳的“周歲試兒”活動以及七巧板益智圖、九連環游戲等形式。
(4)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傳鼎先生認為它是近代西方學者格塞爾的嬰兒發展量表和彪勒的嬰兒發展測驗(程序表)的先導。
二、近代心理測量的早期嘗試與先驅者的探索
(一)早期對智力落后兒童的分類與訓練的興趣
1.法國醫生艾斯克羅
法國醫生艾斯克羅是第一位正式在文獻中區分智力落后與精神異常的先驅。在1839年出版的著作中,認為智力落后有程度上的不同,從正常人到最嚴重的白癡者之間是一個連續的向度分布。為了區別不同程度智力落后者并把他們加以分類,艾斯克羅還發現了一個人的語言能力是他智力水平的最可靠的指標。現今使用的鑒別智力落后的標準大多均屬于語言范疇,眾多智力測驗均包含言語測驗的內容。如著名的智力測驗斯坦福一比納量表第四版的測驗首先是從詞匯測驗開始的。
2.法國醫生沈干
法國醫生沈干也有特殊而重大的貢獻,他是訓練智力落后者的先驅。認為智力落后并非如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不可治療的,他花了多年時間來實驗他的“心理訓練法”。1837年,他還創建了第一座教育智力落后兒童的學校。現在許多訓練智力落后兒童的機構里所采用的方法,如感官訓練、肌肉訓練等都是由他首創的,這些方法至今仍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智力落后兒童教育機構中應用。
(二)馮特實驗心理學的影響
1.對研究內容的影響
馮特時代的實驗心理學家選擇的研究主題和研究內容都深受生理學與物理學的影響,因此所研究的問題多為視覺、聽覺及其他感覺器官的敏感性,所測量的也多為簡單的反應時。這種對感覺現象的強調清楚地反映在早期心理測驗的內容中。
2.對測量情景的控制
早期的心理學實驗十分強調觀察時必須嚴格地控制實驗情境,實驗控制的思想在測驗中就演變為測量的標準化問題。
(三)高爾頓的理想和貢獻
英國生物學家高爾頓在其1893年出版的《人類才能及其發展的研究》一書中,首先提出了“測驗”和“心理測量”這兩個術語。高爾頓堪稱直接推動測驗運動發展的第一人,也是最早實際從事測驗活動的學者。
高爾頓對心理測量和測驗的發展的貢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高爾頓對人類遺傳的的研究促使許多教育機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人體各方面的測量。
2.1884年,高爾頓在倫敦國際博覽會中專門設立了一個“人體測量學實驗室”。雖然效度有缺陷,但它是第一個以簡單的心理特點為主的探討個別差異的大規模數據庫。
3.高爾頓的人體測量學實驗室中使用的測驗儀器和方法大多是自己發明和設計的。例如測量視覺對長度之辨別力的高爾頓棒、決定聽覺上能聽到的最高頻音之高爾頓哨等。
4.高爾頓也是采用評定量表、問卷法與自由聯想技術的先驅。他發展出分析個別差異資料的統計方法,大大地拓展了資料分析統計方法的應用范圍。他提出的相關概念,在心理統計和測量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后來由他的學生皮爾遜完成的相關計算方法所形成的矩陣相關的理論成了心理測量的重要工具,為日后心理測量的研究工作鋪平了道路。
(四)卡特爾及其早期個別差異研究
1.卡特爾
(1)1888年,卡特爾在劍橋大學擔任講師時與高爾頓有接觸,激發了他對個別差異研究的更大興趣。回到美國之后,他便致力于推動實驗心理學和測驗的發展。
(2)1890年,卡特爾在《心理》雜志上發表了《心理測驗與測量》這篇重要文章,“心理測驗”第一次出現于心理學文獻中。卡特爾在此文中還提及了他為了評量學生的智力水平所進行的一系列心理測驗。
(3)在測驗內容的選擇上,他認為唯有通過對感覺器官的辨別力與反應時的測量才可測得智力之功能。
2.克雷丕林
1894年,克雷丕林建議在精神病理學上使用測驗,并用心理測驗的方法研究智力正常和異常者。這些測驗的內容主要是簡單的算術運算,目的在于測量練習效果、記憶和對疲勞與精神渙散的易感性。他的學生厄恩曾編制一套測驗,包括知覺、記憶、聯想和運動機能的測量。
3.艾賓浩斯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認為智力的高低在于綜合能力的差異。他在對學齡兒童施以算數計算、記憶廣度測驗的同時,又于1896年首創最復雜的語句完成測驗,這種測驗與兒童的學業成就有顯著的相關。艾賓浩斯在該測驗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填充法。填充法目前已是一種最常用的測題格式,雖然很簡單,但在當時卻是一個創舉。
4.費雷爾
意大利心理學家費雷爾及其學生也對病理學研究中的測驗很感興趣。1896年,他們發表了從生理測量到理解廣度和圖片解釋的一系列測驗。
5.比奈與亨利
在法國,比奈與亨利曾發表文章批評這些測驗太過于強調感覺,它們測量的僅是一些簡單而特別的能力。他們認為在測量復雜的功能時,不必要求太多的精確性。而且他們定義了一長串進一步的測驗目錄,所測之功能包括了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受暗示性、道德情感、意志力和運動技能、對美的統覺能力等。
三、社會需要是心理測量和測驗發展的動力
(一)比奈和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驗
比奈是心理測驗的鼻祖,1903年,比奈的《智力的實驗研究》問世。在此書中他認為智力是廣義的,它包含一切高級心理過程,表現在推理、判斷以及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上。
1904年,法國教育部委托比奈研究教育智力落后兒童的方法,比奈與另一志同道合者西蒙合作,終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驗量表——比奈—西蒙量表。1905年他在《心理學年報》上發表的《診斷異常兒童的新方法》一文中詳細介紹此量表,故也稱此量表為1905年量表。在1908年和1911年,他又連續兩次對此量表加以修正,史稱為1908年量表和1911年量表。比西量表的問世,吸引了全世界心理學家的注意,在短時期內迅速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其中在美國最著名的首推斯坦福大學教授推孟在1916年指導修訂的量表,即著名的S-B量表。
(二)團體測驗的產生
1.個別測驗
個別測驗類型是指每次僅能施測一位受測者,量表中許多題目的施測都需要受測者做出口頭反應或必須操作一些測驗材料,如比西量表及其各種修訂版本。這種測驗還要求主試需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它本質上屬于臨床測驗范疇,更適合用來對個案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2.團體測驗產生的歷史背景
1917年美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方,美國心理學會受命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目的在于尋求為戰爭服務的一些心理學的方法。這個委員會在伊爾克斯的指導下,根據士兵的一般智力水平,將他們迅速地分類、安置和補充,進而為決定某人是否被解職,不同人員指派至不同的職務,或篩選出合適人員到軍官訓練營進行訓練等提供依據。
3.團體測驗的種類
“陸軍A式量表”,又稱陸軍甲種測驗;“陸軍B式量表”,又稱陸軍乙種測驗。前者為文字測驗,后者為非文字測驗,適用于文盲和不懂英語的外國新兵。兩個測驗都適合在團體中大規模施測。
4.對團體測驗的評價
(1)可在大團體中同時施測許多人;
(2)一般都不同程度地簡化了測驗的指導語和施測程序,大大降低了主試的訓練要求。
四、心理測量和測驗在我國的發展
(一)舊中國心理測驗的發展和停滯
1.西方心理測驗的引入及其迅猛發展
(1)20世紀初,科學心理測驗即已傳入中國,其中較有影響的事件有:
①1915年,克雷頓在廣州曾對500名兒童試用過心理測驗,所施測的項目有機械記憶、條理記憶、交替、比喻等。
②1918年,瓦爾科特在北京的清華學校使用推孟的修正量表測驗該校學生,這是西方學者在中國應用西方成熟規范的量表的最早嘗試。
③1916年,樊炳清對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的引入和評述,是中國學者首次正式系統介紹西方測驗。
④1922年4月,比奈—西蒙量表由賈培杰譯成中文,命名為“兒童心智發達測量法”。
(2)中國早期心理測量運動的發展的原因
①教育部門的倡導以及實施新法考試的要求。
②心理學者熱心于在推行心理測驗的過程中展開對心理測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中國測驗史上的一些著名學者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了他們的首創性工作。
1920年廖世承和陳鶴琴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首先開設測驗課程,并用心理測驗測試報考該校的學生;1921年兩人又合作出版《心理測驗法》一書。次年,張耀翔在《教育叢刊》上發表心理測量和新法考試的論文,也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率先正式將心理測驗列為入學考試科目之一。1922年,中華教育改進社聘請美國教育心理測驗專家麥柯爾來華講學并主持編制多種測驗。1923年至1925年期間在全國幾十個城市實施普通的智力與教育測驗;1928年江西成立了兒童智力測驗局。
③大量的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相繼編制出版。如1924年陸志韋的修訂版的比奈—西蒙量表,廖世承的“團體智力測驗”,陳鶴琴的“圖形智力測驗”,劉湛恩的“非文字智力測驗”等。
2.中國測驗學會成立、測驗工作有組織地繼續發展并走向繁榮
(1)1931年6月,由艾偉、陸志韋、陳鶴琴、肖孝嶸等倡議組織的中國測驗學會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第一次年會通過了《中國測驗學會簡章》,產生了理事會。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心理和教育測驗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2)1932年學會會刊《測驗》雜志創刊,1937年1月因時局變化而停辦,共出版九期;測驗學會還舉行過另外兩次年會。
(3)1933年12月在南京舉行第二次年會,交流論文19篇,進行會章修改和論文選舉。1936年5月在無錫舉行了講座和論文交流。中國測驗學會發展至30年代末期抗日戰爭開始時已有基本會員160人,各類測驗數十種,形成中國測驗發展史上的一個全盛時期。抗日戰爭爆發之后,心理測驗工作處于較長時期的停滯狀態。
(二)新中國成立之后心理測量和測驗的發展
1.停止發展的時期
1949年至1978年近三十年間,心理測驗在我國長期被視為禁區。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打成偽科學,停止活動十年,心理測驗更是心理學中受到摧殘最重和停止活動最長的一個分支。我國各級師范院校停開了心理和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也停止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實際應用。
2.重新蓬勃發展的時期
20世紀7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結束,心理測驗在我國開始逐步恢復其地位并獲得重新發展。1979年中國心理學會于天津召開第三屆全國學術會議。1979年春,心理學家林傳鼎、吳天敏和張厚粲教授在武漢舉辦了第一個全國性心理測驗培訓班,這是測驗工作恢復的開始。從80年代中期起,我國心理學家開始自己編制適合中國人的心理測驗工具。到90年代,我國心理測驗工具逐漸實現“中國本土化”。近年來,隨著研究者的重視以及在實際中應用的擴大,編制和使用量表的熱潮再次興起。現在,心理測驗已逐漸滲入我國醫學界、教育界、心理學界、企業界、組織人事部門、司法部門等許多應用領域,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五、近二十年來我國心理測量和測驗發展概況評述
(一)近二十年來心理測驗量表發展概況評述
根據功能,大致可將現有各量表分成4類:智力測驗、人格測驗、能力測驗和神經心理測驗。
1.目前國內修訂的智力量表主要集中在韋克斯勒智力量表和瑞文測驗上。已修訂完成的韋克斯勒智力量表主要有:中國—韋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國韋氏兒童智力量表(6~16歲)、中國—韋氏幼兒智力量表(3~6歲)。瑞文測驗主要是瑞文測驗聯合型和瑞文標準推理測驗。這兩個測驗現已有農村版、城市版、全國常模、上海等地區常模等。
2.在各種功能的量表中,以智力、人格測驗量表發展得較為完善。智力量表出現了適應不同年齡段、不同被試群體的許多形式。
3.收集到的能力測驗量表,包括一般能力傾向測驗、各種特殊能力測驗。其中,應用于教育領域的學習能力測驗量表占的比重較大。
4.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用于心理發展和心理治療效果診斷的臨床醫學量表日漸增多。這些神經心理測驗有日漸分化、細化的趨勢,它們與醫學結合,考察人們復雜多變的心理活動,因而它們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是近年來量表編制的熱點之一。
5.近年來兒童心理量表發展很快。通過收集資料,到1997年為止,各類專門為兒童修訂與編制的心理測驗量表總計已達60余種,在整個心理測驗量表中占了很大比重。我國現有兒童心理測驗量表涵蓋的面比較廣,涉及人格、神經心理、智力、一般能力傾向、特殊能力傾向等諸多心理品質和過程。
6.根據公開資料,1998年以前國內自編測驗的形式絕大部分是問卷和文字形式。
(二)兩點思考
1.三個層次的心理量表
根據各種量表的不同深度,心理量表可分為三個層次:
(1)測量較抽象的、整合性較強的心理特質的量表,這些量表的制定必須建立在所測心理已有廣泛的研究、透徹的了解和完備的理論基礎之上,如智力量表、人格量表。
(2)對較具體的心理特質進行測量的心理測量量表,如自尊測驗、學業成就動機量表、閱讀測驗等。它們適合于心理學具體領域的研究,有較強的針對性。
(3)相當數量的心理評定量表。近年來,隨著心理測驗工作向著人們社會生活的拓展,修訂編制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評定量表逐漸增多。與成套心理測驗比較,它的使用相對簡單方便,但是它的標準化程度一般不如心理測驗。
2.修訂與編制量表的問題
國內現在使用的量表根據其來源可分為修訂量表與自編量表。
(1)修訂量表
修訂量表主要涉及跨文化修訂、構造與翻譯問題。跨文化改造心理測量工具需要修訂已有項目、構造新項目,這實質上是構造一種既有跨文化普遍性,又有特定文化具體內容的測量工具的過程。由于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西方心理測驗在中國的應用勢必會存在一些問題。
(2)自編量表
編制中國自己的心理測驗是必不可少的。自編量表的優點在于它完全在中國文化情景下設定,因此有可能避免因文化差異帶來的不適應性。國內自編心理測驗量表最重要的問題是規范編制,不能背離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成果,并且心理測驗量表的編制必須規范化、標準化。現在自編量表的測量理論基礎主要有經典測驗理論(CTT)、項目反應理論(IRT)、概化理論(GT)三大理論,這三大理論是當今測量理論的主流。
- 馮博琴《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顧建光《現代公共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北京市碩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實證研究(Ⅱ)
- 高銘暄《刑法學》(第7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云南大學世界史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回憶版)匯編
- 2020年漢語國際教育碩士《354漢語基礎》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蔡迎旗《學前教育概論》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侯欣一《中國法律思想史》(第4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教育碩士《教育綜合》復習全書【核心講義+考研真題詳解】
- 2014年經濟師《房地產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講義、真題、預測三合一
-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力《醫學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軍《遺傳學》(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燕山大學文法學院708公共行政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志強《現代出版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