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校《心理學基礎》(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2798字
- 2020-09-15 18:06:29
2.1 復習筆記
一、周圍神經系統與心理
(一)脊神經
1.脊神經發自脊髓,穿椎間孔外出,共31對。依脊柱走向,分為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
2.脊神經中的神經元有兩種
(1)感覺神經元,與感受器相連,其功能是將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神經沖動通過傳入神經纖維,傳送至中樞神經系統。
(2)運動神經元,與反應器相連,其功能在于將中樞神經系統的命令向外傳導,傳送至效應器官,從而引起骨骼肌相應的運動。它們在神經活動的反射過程中起著使中樞神經系統與外部世界相聯系的作用。
3.脊神經具有四種不同的機能成分
(1)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布于皮膚、骨骼肌、腱和關節;
(2)一般內臟感覺纖維,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和腺體;
(3)一般軀體運動纖維,支配骨骼肌的運動;
(4)一般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體。
(二)腦神經
腦神經由腦部發出,共12對。按順序分別為:①嗅神經;②視神經;③動眼神經;④滑車神經;⑤三叉神經;⑥外展神經;⑦面神經;⑧聽神經;⑨舌咽神經;⑩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其中第1、第2和第8對為感覺神經,分別傳遞嗅覺、視覺、聽覺和平衡覺的感覺信息。第3、第4、第6、第11和第12對為運動神經,分別支配眼球運動、頸部和面部的肌肉運動以及舌的運動。第5、第7、第9和第l0對為混合神經,其中第5對負責面部感覺和咀嚼肌的運動;第7對支配面部表情、舌下腺、淚腺及鼻黏膜腺的分泌,并接受味覺的部分信息;第9對負責味覺和唾腺分泌等;第10對支配頸部、軀體臟器的活動,還負責一般內臟感覺的輸入。
(三)植物神經系統
“植物神經系統”一詞是19世紀德國學者萊爾最先提出來的,后來英國科學家蘭格萊將植物性神經系統分成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兩部分。這兩類神經都幾乎向所有的腺體和內臟發放神經沖動。交感神經系統從脊髓的全部胸髓和上三節腰髓的灰質側角內發出,支配胸腹部的臟器和血管的活動。交感神經的功能主要是在機體應付緊急情況時產生興奮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副交感神經系統發自中腦、橋腦、延腦及脊髓的骶部,一般位于臟器附近或臟器壁內。它具有保持安靜時的生理平衡的作用,如協助營養消化的進行,保存身體的能量,協助生殖活動等。這兩種系統在功能上存在著頡頏作用。
二、腦的結構與功能
偉大的俄國神經生理學家巴甫洛夫(1849~1936)將人腦稱為“自然界的皇冠”。
(一)腦的結構
1.腦細胞
(1)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構成大腦的基本單位,它是由細胞體和由胞體發出的樹突及軸突兩部分組成的。樹突短而多,一個神經元通常有一個軸突、數百個樹突。
(2)突觸是指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另一些神經元的樹突和胞體接觸的區域。它由突觸前膜、突觸后膜和突觸間隙構成。
(3)神經沖動或者神經興奮,它是細胞內信號傳遞的方式,表現為一種電沖動,是沿著整個神經纖維從一點到另一點運行的一種短促興奮波。神經元間相互聯系的突觸存在間隙,神經沖動不能被直接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于是,突觸間神經沖動的傳遞改變為化學方式來進行。這樣,電信號轉變為化學信號,信息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在一個神經元中傳導,又通過化學物質實現了在神經元間的傳導,構成腦內信息傳遞的基本過程。
2.中樞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由脊髓和腦組成。
(1)脊髓
①結構: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從橫斷面看,脊髓中間是“H”型的灰質,灰質外面是白質。灰質的主要成分是神經元的胞體,白質的主要成分是聚集的神經纖維。
②作用:一是將腦和外周神經聯系起來,成為腦神經傳入和傳出的中間站;二是可對一部分軀體運動進行調節,完成一些簡單的反射活動。
(2)腦
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高級部位,它由大腦、小腦、腦干、間腦和邊緣系統組成。
①大腦是盤旋在頂上的(粥樣的)巨大部分,可以分成左、右兩個大腦半球。大腦是高級心理過程的司令部,這些高級心理過程包括注意、感知、學習、記憶、思維、運動以及情緒等。大腦后面小得很多而有點兒像球形或像兩團羊毛球的部分是小腦,它俗稱“第二大腦”,又被謔稱為腦的“自動導航員”,是腦結構中較為古老的部分。
②小腦的功能是協助大腦維持身體的平衡與協調動作。
③腦干是深藏在大腦下面的一個奇怪而顯得很復雜的結構,它由延腦、橋腦、中腦組成,對于維持人們最基本的生命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腦干又叫做“生命中樞”。
④間腦包括丘腦和下丘腦,丘腦是神經通路的“中轉站”,由身體傳入到腦的信息和由腦傳出到身體的信息都要經過這里;下丘腦是快樂、憤怒、害怕、沮喪和渴望的情感所在處。此外,下丘腦還控制攝食、飲水、體溫、內分泌等活動,是內臟活動的調節中心。
⑤邊緣系統由下丘腦、一部分丘腦和大腦內側的一些皮質結構所組成,包括杏仁核、海馬、邊緣皮層等。邊緣系統與記憶、動機、行為、情緒等有關。但是,其中有些組織如海馬(位于額葉內側)對記憶保存極為重要,電刺激海馬可以產生回憶或夢樣體驗。杏仁核協調與不同情緒相關的器官反應和內分泌反應。基底神經節主要包括豆狀核、尾核、蒼白球等,基底神經節參與運動的調節。
3.大腦結構
(1)大腦的構成
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由大腦皮層及其覆蓋著的邊緣系統和基底神經節組成。它從前到后可分為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四個區域。大腦約有l40億個神經元和數十億個神經膠質細胞。
膠質細胞與神經元的不同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膠質細胞可分裂和繁殖。②膠質細胞沒有軸突和樹突,外形比較圓。
(2)大腦皮層的分區與機能
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與特定功能相連,揭開這一神秘面紗的是法國醫生布洛卡(Paul Broca,1824~l880)。“布洛卡區”(Broca’s area),又稱運動性言語中樞。溫爾尼克(又譯為威爾尼克)區(Wernick’s area)又稱聽覺性言語中樞。前者用來形成句子,損害它會影響表達能力,但不影響理解;后者則是用來理解語言,損害它講話雖流利卻不能理解語言的意義。兩者由被稱做弓狀纖維束的神經束連接起來,當弓狀纖維束受損時,理解力不會受到損害且言語仍流利,但是卻不能把所理解到的講出來。
①視覺皮層處于枕葉內,它與圖像的接收和解釋有關。左視覺皮層和右視野相關,而右視覺皮層和左視野有關。②位于顳葉的聽覺皮層,其左邊處理來自右邊的聲音,右邊則處理來自左邊的聲音。③位于額葉的右嗅覺皮層處理來自右鼻孔的氣味,而左邊則處理左鼻孔的氣味。④與頂葉相關的觸覺皮層,右觸覺皮層處理來自身體左側的信息,左觸覺皮層處理來自身體右側的信息。⑤與額葉相關的運動皮層,它和激發身體不同部位的動作有關,即右運動皮層控制身體左側,左運動皮層控制身體右側。
大腦的視覺皮層、聽覺皮層、嗅覺皮層、觸覺皮層和運動皮層記錄來自外部的信號,稱作第一區域。額葉的主體部分負責分析記錄數據,稱作第二區域。當這些數據被完全理解時,就進入額葉的第三區域,形成一般的行動計劃,再由第二區域負責具體執行行動計劃,將頭腦的活動變為身體的具體動作。
(二)腦的功能
1.大腦的功能
大腦的左右兩半球存在著機能的分工,不同的活動由不同的半球支配。一般認為,言語、閱讀、書寫、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等活動由左半球負責;而右半球則負責知覺物體的空間關系、情緒、欣賞音樂和藝術等活動。但實際上左右腦的功能也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大腦具有重新調整和代償的功能。
2.腦功能的各種學說
(1)顱相說
①人物:19世紀初德國醫生、解剖學家加爾(Franz Joseph Gall,1758~1828)首先提出,之后他的弟子施普茨海姆(J.G.Spurzheim,1776~1832)采用了顱相說一詞。
②主要觀點:加爾專門從事于頭蓋骨和腦的研究。他認為顱骨的外部形狀和內部腦的結構相關,并相信心理特征與顱骨形狀之間有一定的相關。加爾通過觀察周圍熟悉的人的心理特征及顱骨外形特征,確定了由這些部位的腦組織支配的心理特征。
③評價:顱相說雖然曾一度為常人所關注和贊同,然而,由于它僅僅是一種主觀推斷,所以,從未獲得科學家的認同,現在已經被心理測量學所鄙棄。
(2)定位說
①人物:18~l9世紀,布洛卡言語中樞、溫爾尼克區、運動中樞與感覺中樞等相繼發現,啟示人們:大腦的不同部位或區域各司其職。20世紀四五十年代,加拿大神經學家潘非爾德(W.Penfield)用電刺激法研究顳葉時發現,微弱的電刺激會使病人回憶起以前經歷的詳盡細節。
②主要觀點:該理論認為人的神經系統的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并排列在不同的等級上。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著名腦科學家斯佩里(R.W.Sperry)等人的大腦兩半球功能一側化理論是一個多世紀以來大腦皮層定位說的延續和擴展。
③評價:近年來,隨著腦科學研究的進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將某種神經功能局限于界限截然分開的某個腦區,忽略神經系統各區之間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關系,是不符合實際的。定位說應該也正在修改之中。
(3)整體說
①人物:法國生理學家弗盧龍(M.J.P.Flourens,1794~1867)是最重要的代表,20世紀初,整體說重新引起人們的注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國拉什利(Karl.S.Lashley,1890~1958)。
②主要觀點:拉什利采用腦毀除技術對白鼠進行了一系列走迷宮實驗。實驗發現,大腦損傷的動物的習慣形成會出現很大障礙,這種障礙與腦損傷的部位無關,卻與損傷面積有密切關系(平均相關為0.75)。由此他得出均勢原理和總體活動原理兩條重要原理,認為大腦皮層的各個部位幾乎以均等的程度對學習發生作用,而且大腦是以一個總體發生作用的,學習活動的效率與大腦受損傷的面積大小成正比,而與受損傷的部位無關。
(4)機能系統說
①人物:蘇聯著名神經心理學家魯利亞(1902~1977)。
②主要觀點:他認為,腦是一個動態的結構,是一個復雜的機能系統。大腦皮層的機能定位也是動態的和系統的。魯利亞把腦分成三個緊密相互聯系的機能系統:
a.第一機能系統為調節激活與維持覺醒狀態的機能系統,也稱動力系統,其基本功能是使大腦皮層處于一般覺醒狀態,提高大腦的興奮性和感受性,并實現對行為的自我調節。
b.第二機能系統是信息接收、加工、儲存的系統。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包括聽覺、視覺、一般機體感覺),對之進行分析、綜合等加工并最終保存下來。
c.第三機能系統也叫行為調節系統,負責編制行為程序、調節和控制行為,包括額葉的廣大腦區。
魯利亞認為,人的各種行為和心理活動是三個機能系統彼此作用、協同活動的結果,同時每個機能系統又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5)模塊說
①人物:1976年美國生理學家加查尼加(W.S.Gazzaniga)。
②主要觀點:這種學說認為在結構和功能上,人腦是由高度專門化的、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的。模塊之間復雜而巧妙的結合,是實現復雜而精細的認知功能的基礎。
(6)泛腦網絡論
主要觀點:在繼承和揚棄原有腦功能學說的基礎上,泛腦網絡論認為機能定位既可以是相對隔離的結構,又可以是動態聯系的體現,比如:左右腦半球有分工,但又必須合作,才能正確執行各種機能。同時機能定位會發生動態聯系,如語言能力要涉及許多大腦皮質區,既有布洛卡區和溫爾尼克區,又要聯系軀體運動區,聯系聽覺區、視覺區角回等。機能定位還可以是分子結構序列的體現,一種神經遞質與其幾種受體亞型結合,則可分別產生不同的生理效應,此為不同的分子結構序列所決定。泛腦網絡論認為,人的大腦和脊髓可從宏觀到微觀分為回路、神經元群、神經元和分子序列四級層次的網絡。
三、腦與心理心理活動
(一)腦發展與心理發展
1.腦的進化
(1)神經系統的發生
①單細胞的各種機能的協調主要由細胞核來完成,它們沒有專門的神經系統,而是由一個細胞來執行著各種功能。但是它們的身體結構已有了內漿與外漿區別。外漿與內漿的分化是神經系統產生的前奏。
②為了適應生活環境的變化,多細胞動物體內的細胞有了機能的分化,不同的細胞分別擔負起分泌、運動、營養、防御的機能。為了協調生物體的各種機能,出現了專門傳遞信息、協調機能的細胞結構,即神經元細胞,有了專門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同時出現了協調身體各部分的神經系統。
(2)神經系統的進化
在動物進化的不同發展階段,神經系統具有不同的發展水平。
①當動物進化到環節動物如蚯蚓時,神經細胞開始聚集在一起形成許多小團,稱為神經節。心理反應形式起始于環節動物。
②從環節動物進化到節肢動物,神經系統進一步發展。
③低等脊椎動物——魚類的神經組織位于體內的背側,為神經系統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神經系統明顯區分為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開始出現真正的腦。
④哺乳動物的大腦新皮層繼續發展,其面積大大超過了大腦的面積,以至于折疊起來,形成大腦的溝回結構,大腦皮層成為整個神經系統的最高部位,使得哺乳動物的神經系統更加完善。
⑤哺乳動物發展到高級階段,出現了靈長類動物。它們的神經系統達到了相當完善的程度,連大腦的外形、細微結構及其機能也已經接近人腦了。
(3)人腦的進化
①腦量的變化
人腦的平均重量為1300~1400克,女性腦的重量略輕于男性。從絕對重量看,大象腦比人腦重3倍,但從相對重量(腦重與體重的比值)來看,人腦比象腦重得多。
②皮層相對大小及結構的變化
人類腦細胞的體積比類人猿的更大,結構更復雜,細胞間隙也更大,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也隨著腦體積的增大而增加,作為高級心理機能的基礎的聯合區在大腦皮層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
③新機能區的出現
在勞動的過程中,大腦皮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由于語言的產生和發展,使得人類的大腦皮層產生了動物所沒有的新機能區。
2.個體發展
(1)腦重量的增加
個體自胎兒期到出生6個月,腦細胞數量的增長最為迅速。①第一次腦激增是在妊娠第10~18周。每個神經母細胞將發育成一個神經元。②第二次腦激增是從出生后開始,神經細胞便開始延伸,長出結點,形成突觸,其速度之快可達每分鐘5萬個。嬰兒腦內皮層細胞增生、長大和分化,神經纖維加長、分支加多,神經元之間聯系增多等都會導致腦重的迅速增加。
(2)腦皮層結構復雜化
人腦結構各部分的發育有一定的順序。一般說來,在種系發生中比較古老的結構先發育,在進化過程中出現較晚的結構后發育。嬰兒出生后枕區、頂區和顳區的分化逐漸發展,并從一級區向二級區擴展。在三級聯絡區各區域的劃分,如顳頂枕聯合區、大頂區、額區、中顳區的劃分在出生半年到一年內逐漸明顯顯露,但各區域內的分化和生成仍在進行。3歲左右小腦的發育基本完成,6歲左右完成大腦神經纖維的髓鞘化。
(二)腦與認知
1.腦與記憶
(1)腦海中貯存的每一點一滴的信息都是大腦記憶的結果。
①記憶的定義:記憶指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存和回憶過程。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講,記憶指的是獲得的信息或經驗在大腦中貯存和提取的神經作用過程。
②記憶的基本過程:
a.信息的登錄是感知外界事物或接受外界信息的階段,也就是通過感覺系統向大腦輸入信息的階段。
b.鞏固是獲得的信息在腦內編碼貯存和保持的階段。
c.再現是指貯存于大腦的信息提取出來使之再現于意識之中的過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回憶過程。
(2)研究發現,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是與不同的腦區域相聯系的。與外顯記憶相聯系的腦區主要有內側顳葉,與內隱記憶有關的則是杏仁核和小腦。
(3)遺忘一般可分為兩種:
①遺忘癥或失憶癥,屬于記憶障礙;
②生理性遺忘,即正常遺忘。遺忘癥表現為嚴重的記憶障礙甚至記憶喪失,它包括多種不同的表現,既有記憶功能不同程度的變化,又有記憶性質特征的紊亂。
遺忘不完全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現象。
2.腦與創造
(1)打破心理定勢
心理定勢指把由舊有知識和經驗給人們造成的思維和行為上的限制,使人們在頭腦中以一種固有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去認識事物的現象。心理定勢常常妨礙人們進行創造性思維,從而阻礙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因此,要想有所創新必須打破心理定勢。
(2)超越線性思維
線性思維尋求連續性和邏輯性,使人們的思想受到它們的約束,不利于創造活動的完成。世界萬物的發展并不只沿著—個方向運轉,這就要求人們的思想敢于突破線性思維的控制,按照它的本來面目進行創造活動。
(3)相信直覺
人們的大腦具有直接把握事物整體和透過現象抓本質的功能。直覺是在大腦功能處于最佳狀態的時候,形成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使出現的種種自然聯想順利而迅速地接通。
3.腦與想象
想象指的是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為新的形象的思維方法。想象使外界的事物進入人們的腦海,使人們的大腦可以了解現在、洞悉過去和未來。想象能拓寬大腦的空間。
4.腦與語言
研究者比較一致地認為左右半腦都具有語言能力,而且在語言的較多方面,左半腦表現出加工優勢。但研究者對右半腦的研究結論卻存在爭議:有研究者認為右半腦在語言加工中主要起輔助作用,可以幫助左半腦更好地進行語言加工;另外有研究者認為右半腦在某一些語言加工方面,如語言中的情緒加工和語調加工等,表現出了加工優勢。
5.腦與思維
(1)蘇聯學者魯利亞歸納了大量臨床經驗提出了“三個機能系統”,該理論把大腦分為三個基本系統,思維過程始終是在三個系統的共同參與下進行的。
①第一機能系統即調節激活與維持覺醒狀態的機能系統,也叫動力系統。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腦皮層的一般覺醒狀態,提高它的興奮性和感受性,并實現對行為的自我調節。
②第二機能系統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儲存的系統。其基本作用是接受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對它們進行加工,并把它們保存下來。
③第三機能系統位于額葉,也叫行為調節系統,是編制行為程序、調節和控制行為的系統。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調節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反應,實現對運動的組織,制定運動的程序,產生活動的意圖,形成行為的程序,調節與控制復雜行為形式,屬于思維后范疇。
(2)認知結構圖示理論認為,經驗是存在于大腦中的一些等級各不相同(等級是指限制和概括的程度比如碗和餐具)的圖式,經驗的細節(事物的屬性)就是圖式上的一條條的槽道,這種圖式實際就是概念。人們碰上新事物,便將它和大腦中的圖式進行“擬合優度評價”(匹配),如果它的細節能夠逐條填充進某一幅圖示的槽道(即變量約束),便實現了判斷;如果它缺少某些細節,圖式便將剩余的槽道賦予它(即缺席賦值),這就是推理,思維就是圖式的加工過程。
(三)腦與情緒
1.腦與人的七情六欲
人的大腦調控著人的情緒活動,強烈的情緒活動對身體會起制約作用,使大腦處于空白狀態,甚至還會引起大腦的死亡。在極端情緒狀態下,人們會出現“大腦空白”的現象,就是情緒對腦反作用的一種表現。“大腦空白”就是在短促、強烈的情緒狀態下腦活動受到抑制引起的思維停滯、精神衰竭現象。
2.快樂中樞與痛苦中樞
研究者認為在老鼠的下丘腦存在“快樂中樞”,并且用同樣的方法還找到了“痛苦中樞”。關于情緒中樞的著名研究還有如下幾項:
(1)學者赫斯采用電極刺激貓的下丘腦的某一區域時,意外地發現貓表現出典型的假怒反應:弓腰、咆哮、嘶叫、張牙舞爪,然而并沒有具體的目標對象。
(2)另一位研究者德爾加多將一個電極插在一頭特別易怒、好斗的公牛的下丘腦中,當被激怒的公牛拼命向他沖過來時,他從容不迫地接通電極,公牛立刻變得出乎意料的馴服,并停止了沖撞。
(3)中國學者朱鶴年等從20世紀30年代起在實驗研究中發現了與動物吼叫有關的腦中樞,即刺激中腦被蓋某部位時引起貓的怒叫反應,同時出現伸爪、豎毛、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等情緒反應。并發現,不僅刺激清醒狀態的貓有怒叫表現,而且刺激深度麻醉動物的中腦特定部位也會引起叫聲,從而確定有“怒叫中樞”。
(四)腦與行為
1.腦與性別差異
(1)男性和女性在成熟時間上存在差異。科學界公認,女性比男性成熟得更早。
(2)男女兩性在腦結構上存在差異。女性的語言能力較強、空間思維能力較弱。
(3)男性和女性在智力方面各有優勢與不足。科學家研究發現,男性在智力上的優勢主要與空間能力、抽象記憶有關,男性在數學邏輯推理等方面更有優勢。女性在智力上的優勢主要與語言能力、形象記憶有關,并且在感知覺速度、算術計算、精細的動作能力等方面優于男性,特別在第六感覺能力上,女性要明顯地優于男性。
(4)大腦左半球受損后,語言機能損失或出現障礙的,女性不如男性明顯。而且兒童發生讀字困難、發音困難以及嬰兒孤獨癥等障礙也是女孩少見。
2.腦與智商
天才的腦與常人的腦不同可能是后天訓練或學習引起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天才的腦與常人的腦在先天基礎上就可能存在差異。
3.腦與心身健康
大腦受到損傷(如外傷、腦震蕩、腦溢血、腦萎縮)后,人的心理活動就要遭到嚴重破壞。
(五)腦與人格
1.神經活動類型與人的氣質
(1)人們一般習慣上把氣質劃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和抑郁質。四種氣質類型的人各有自己的典型性情,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屬于其中幾種類型的混合,而不是一定屬于其中的某種類型。
(2)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過程主要包括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它們可由三個標準來衡量:①強度;②平衡性;③靈活性。
人的四種氣質類型正是建立在神經活動過程的基礎之上。神經活動強而不平衡是膽汁質常有的神經類型;神經活動強、平衡而且靈活是多血質常有的神經類型;神經活動強、平衡而不靈活是黏液質常有的類型;神經活動弱而不平衡是抑郁質常有的類型。
2.腦與千奇百怪的人格
實驗結果表明:右額葉電活動較多的人更容易表現出害羞、憂郁等抑制性特點,左額葉電活動較多的人更容易表現出高興、好奇等非抑制的特點。還有研究發現,罪犯的大腦皮層及皮質下的某些部位的葡萄糖代謝率比正常人低,說明在某些腦區其活動水平低于正常人。此外,還發現罪犯的左半球杏仁核、丘腦和海馬的活動水平低于右半球。具有上述活動特點的人情感體驗比較遲鈍,缺乏同情心,自制力不足,富于攻擊性,比較容易出現犯罪行為。
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千姿百態的人格與大腦是息息相關的。先天的神經類型特點為人的生活風格定下了一種基調;以后,腦的各部位各司其職,又互相協作,共同譜寫人格的交響曲,指揮著人們生動鮮活的性格與秉性。
四、腦功能開發
(一)腦的分工與協調
1.大腦兩半球的一側優勢
美國著名腦科學家斯佩里(R.U.Sperry)博士長期潛心于“裂腦人”的實驗研究,并于l981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斯佩里的研究證明人腦兩半球存在功能上的高度分化,右腦比較沉默,長于辨認形體;左腦比較積極,長于言語功能。這一研究還證明了右腦事實上在許多方面比左腦優越,如在具體思維能力、對空間的認識能力以及對復雜關系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都優于左腦,尤其是在音樂理解和情緒表達時更是如此。左腦為數字型,擔任著語言、計算、邏輯等思維方面的任務;而右腦則是負責欣賞音樂、繪畫,從整體上接受事實、承擔直感、預測的責任,也就是掌管著人們感情方面的事情。
2.關于大腦功能的漸次認識
有學者認為,人腦產生后已經經歷和正在經歷四次革命。
(1)第一次為“左腦革命”。
①時間:原始的石器時代;
②變革內容:曾以語言文字的發明來充實原來那種僅以“直接的、天然的方式對環境作超前反應”的非言語的、直覺式的思維方式的過程;
③結果:正是由于“左腦革命”,即實現了人以邏輯的思維力量協同參與右腦活動那種直覺或反應過程后,才真正造就了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
(2)第二次革命為“計算機(電腦)革命”。
①時間:20世紀50年代;
②變革內容:這次革命是在計算機科學、心理學、人工智能、神經生理學等眾多學科學者的共同努力和參與下完成的;
③結果:對社會的進步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也向人類的智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但這次革命只是“左腦革命”的進一步延伸,僅僅擴展了人類言語的、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對人類右腦的開發涉及較少。
(3)第三次革命為“右腦革命”。
①時間:20世紀80、9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都曾掀起了一股“右腦革命”、“右腦開發”的熱潮;
②變革內容:學者們認為右腦長期處于未開發和被忽略的狀態,其實左腦思考的范圍非常小,與整個腦子相比,不過是滄海一粟。
(4)第四次革命為“全腦革命”、“全腦開發”、“全腦教育”。
①時間:發生在最近幾年;
②變革內容:隨著腦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全腦革命”、“全腦開發”、“全腦教育”已經興起。全腦革命、全腦開發、全腦教育是一項前沿性的系統工程,涉及許多學科,其中教育科學、心理科學、人體科學和腦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直接關系到這項工程的進展。
有學者提出了“全面開發人腦”的三層含義:
①以人腦為核心的整個身心功能的全面開發,因為腦與整個身心密不可分;生理功能與心理功能應一起開發;生理功能與心理功能的開發在同一活動中完成。
②腦各個部分的全面開發(全腦開發),因為人腦的腦干和間腦等有著大腦不可替代的功能;大腦左半球和右半球不能某一側單獨開發,應該對左右兩半球整體功能進行協調開發。
③人腦三個層次水平的全面開發,三個層次是指:現有水平(顯能)、潛能水平(潛能)和自我調控水平(“反思”功能)。
(二)腦潛能開發的途徑
1.保護和利用大腦
(1)鍛煉與大腦
研究表明,運動不但和智慧能夠互相協調,而且還是智慧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式。
①鍛煉可以促進大腦的發展。科學家認為,運動有利于兒童視覺、聽覺、嗅覺、前庭感覺等的發育,將感覺統和起來,從而促進腦功能的發展。
②鍛煉是大腦的一種積極休息方式。在體育運動時,腦細胞的活動將轉移到對身體的控制與對運動的有關信息加工上。
③鍛煉還是一種良好而有效的健腦方法。研究發現,散步和慢跑都可以促使大腦思維活躍、改善大腦的機能。
④從保護大腦的角度看,有規律的鍛煉也是十分寶貴的。從短期效應來看,運動能增加氧的供應;從長期效應來看,它可使動脈通暢。
⑤體育鍛煉還可直接影響人的性格。經常散步和鍛煉身體的人,不但身體健康,而且情緒穩定、精力充沛、想象力豐富。
(2)睡眠與大腦
科學家的研究證明,睡眠除與腦力、體力的恢復有關,它還具有如下作用:
①睡眠與人的創造有關。古今中外不少事例說明,睡眠中的夢可能是創造思維的源泉。
②睡眠有助于人的記憶。
③睡眠對人的學習有重要作用。睡眠中,大腦還生產著思維所必要的生化物質,合成著生長所需要的生長激素。如果沒有充足的睡眠,大腦分泌這些物質就受到影響,致使學習能力下降,學習效率降低,記憶力衰退。
④睡眠對大腦有重要的營養作用。在睡眠期間,腦制造蛋白質的速度遠遠高于覺醒期。蛋白質是一種大分子,為維持結構所必需的,它又是體內所有細胞(包括神經元)功能的基礎。睡眠還使人們有機會把對腦正常發揮功能至關重要的化學物質儲存起來。
(3)營養與大腦
①由于大腦負責人們全身心的活動,它的工作量相當巨大,即使在夜晚,身體休息了,大腦還在工作著。所以,大腦雖然不大,艱苦的勞動使它需要的養料與它的重量相比卻是相當巨大。因此,只有不斷地供給大腦充足的營養,它才能精神飽滿地工作;如果大腦營養供應不良,它就會產生疲勞或受到損傷。
②從大腦的形成到發育和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良好的營養供應;而大腦為了保證它的正常活動、提高它的工作效率,同樣也離不開充足的能量供應。營養不良或飲食不當,可導致注意力渙散、抑郁、驚恐甚至困倦。
(4)煙酒與大腦
①煙酒中的一些有毒物質,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對腦產生破壞作用。一些研究表明,經常飲酒的人大腦萎縮,體積減少;酒精抑制大腦皮層的活動,影響辨別力、記憶力、注意力、理解力和判斷力。不僅如此,酒精還可能引起肝硬化、慢性胰腺炎、食道癌、高血壓等病的發生。香煙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它是一種劇毒的生物堿。長時間吸煙會導致肺癌、肺結核、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心血管病、腦血栓和腦溢血、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口腔癌、咽癌和喉癌、膀胱癌、視力減弱等疾病。
②香煙中的一氧化碳也可以通過血腦屏障而進入腦內,使腦動脈毛細血管收縮,使血液流動速度減慢,腦供血量減少。供血減少又造成大腦缺氧和能量供應不足,從而導致大腦的運轉速度減慢,思維變得遲鈍,思維能力下降。
③香煙中的另一些有毒物質還會降低血液中維生素的供應,影響大腦的功能。因為維生素是大腦制造神經遞質所必需的物質,維生素的匱乏會影響神經生化物質的合成,使思維變得遲鈍。
(5)疾病與大腦
大腦是一個嬌嫩的器官,各種疾病都會使它受到傷害,它一旦受到傷害,人們的行為就會發生異常。各種疾病可以導致腦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腦受到傷害又可導致人們產生各種各樣的行為失常。不僅如此,環境中有毒物質,如有機鉛、有機汞、砷、錳、氰化物、放射性元素等,也可能損害大腦,成為大腦的隱形殺手。
(6)學習、記憶與大腦
學習與記憶能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腦功能或高級神經活動,它在動物進化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對人類而言,學習與記憶是人們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以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生理基礎。腦的學習與記憶功能對人類智慧的形成、意識的產生、知識的積累以及科學文化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會促進腦內神經元的生長,增加神經元的連接,從而可以改善大腦的結構,提高大腦的功能。人們可以通過學習開發自己的潛能、提升自己的腦力,學習成為大腦潛能開發的一條基本途徑。
2.腦潛能的開發
(1)大腦潛能的發揮有無限的空間
科學研究已經向人們展示:大腦潛能具有超乎想象的豐富性與可開發性。據大腦研究方面的權威溫·威格估計,人類只利用了不到1%的大腦功能。這說明對大多數人來說,大腦能量的很大部分還未來得及發揮。
(2)挖掘大腦潛力
①敞開心靈的大門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充分利用大腦的最可怕障礙也許莫過于通常所說的“心理封閉”。開發大腦潛能需要培養創新精神,鼓勵人們大膽求異、質疑探索;需要培養表象想象能力和創造想象力,鼓勵人們嘗試新方法、解決新問題;需要培養創造動機和人格,鼓勵人們養成思考、猜測、堅毅、好奇、冒險、挑戰、自信等創造品質和個性。
②讓心靈沐浴愛的陽光
臨床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安全、愛以及尊重得到滿足時,機體的潛能就會更好地發揮:感覺更靈敏,智能開發更充分,思維更敏捷,大腦更靈活。因此,缺乏愛也是一種病,它使人們被孤獨和恐懼所包圍,不能有良好的心境去開發自己的潛能。腦功能開發的含義在于創造心身健康的良好環境,形成美好情操,促進情感活動對認知過程的激勵作用。
③讓學習為大腦持續充電,使大腦不斷獲得有益的刺激
腦高級功能發展的關鍵期(敏感期)現象提示教育工作者應在適宜的時間提供適宜的教育。抓住兒童腦功能發展與教育的最佳期,適時地豐富刺激、優化教育環境是十分必要的。相反,不良的環境刺激可能阻礙兒童腦高級功能的發展。人腦中無意識活動的容量是無限的,而意識活動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腦功能開發的科學內涵是開發無意識心理過程,多接觸新事物、獲取新知識、見識新經驗、增加新閱歷,提高無意識過程的蘊藏量,豐富無意識功能模塊的神經效率。
④利用多種方法和手段開發大腦潛能
研究表明,肢體運動、音樂、繪畫、書法、計算機操作、珠算和我國特有的漢語資源等,對個體腦高級功能的開發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求學期間和日常生活中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和活動,是很有益處的。此外,還可以利用特制的儀器或裝置來誘發人腦的電波,使之產生α波。這樣,可以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對學習的內容感到輕松容易,并會在學習時產生靈感,對學習內容產生頓悟,提高學習效率。
【主要結論與應用】
1.關于腦功能的不同觀點。顱相說是由科學家提出的關于顱骨外形與性格特征之間關系的一種新奇但不科學的觀點;定位說是有關腦功能研究影響深遠而又不全面的學說;整體說承前啟后,有科學實驗的依據;機能系統說是蘇聯專家對神經生理學最大的貢獻;模塊說與泛腦網絡論則是當前關于腦功能的最新研究成果。
2.關于腦與認知活動的關系。腦是人們進行認識活動的物質基礎,它在人的記憶、思維、創造、想象等活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大腦的參與和正常運行,人們便不可能開展正常的認識活動;同時,隨著人們的認識活動的深入開展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大腦也會越用越靈,體現了“用進廢退”原理的真髓。
3.如何保護和利用大腦資源。大腦盡管有著無限的開發空間和不可限量的潛能,但又是極其脆弱、嬌嫩和難伺候的。適度的鍛煉、充足的睡眠、合理的營養搭配、勤奮的學習和記憶,它會“感激不盡”,而對煙酒和疾病則“敬而遠之”、“反感透頂”。要想保護和利用大腦資源,就必須對大腦的“喜好”能夠“投其所好”。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學(復試)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714藝術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統考真題及模擬題精解(GET 2011-2012)
- 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英語水平全國統一考試歷年真題及模擬試題詳解(2013~2019)
- 馮博琴《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馮忠良《教育心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武漢大學《分析化學》(第5版)(下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823傳播實務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配套模擬試題及詳解
- 天津外國語大學245二外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劉祖洞《遺傳學》(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