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校《心理學基礎》(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1218字
- 2020-09-15 18:06:28
1.1 復習筆記
一、心理與心理學
(一)心理學的任務
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是探索心理現象的事實、本質、機制和規律。具體來說,包括描述和測量、解釋和說明、預測和控制三個方面。
1.描述和測量
如果心理學家要研究什么行為,就必須告訴人們這是一個什么行為、如何加以測量。一種現象若不能加以描述和測量,就不能加以理解和控制。每一種測量工具必須考慮信度和效度兩方面的要求:
(1)信度(reliability)指一個測量工具的可靠程度;
(2)效度(validity)指一個測量工具測量到了所需要測量的東西。
2.解釋和說明
心理學研究的另一方面是解釋和說明心理現象和行為,找出產生所觀察到的心理現象的原因。這需要心理學家們把已知事實組織起來進行概括總結,對事件之間的關系提出假設,并通過一定的方法證明假設,最終形成與事實相符的理論。
3.預測和控制
心理學研究的第三方面就是能夠預測因而也能控制行為,也就是要解決“怎么做”的問題。這方面努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測量工具和相關理論。
(二)心理學的對象
1.個體行為與個體心理
行為(behavior)指機體的任何外顯的、可觀察的反應動作或活動。
(1)人的行為是受其內隱心理活動支配的。
①人的心理活動是在頭腦內部進行的,不能加以直接觀察或度量,但往往有一定的外部表現。通過對人的行為的觀察和描述,可能探討其內部心理活動。
②反過來,人的心理活動是在行為中產生,又在行為中得到表現的。通過在一定條件下對人的行為的系統觀察和分析,可以探討人的心理活動的原因。
(2)人的行為是非常復雜的,人的行為的復雜性正是由心理活動的復雜性引起的。具有不同生理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人,其心理活動有很大的不同,對同一件事情的行為反應也就不一樣。
由于人的內在心理與外顯行為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所以通過對人的外顯行為進行系統的觀察、描述、測量以及分析,我們可以揭示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在這個意義上,心理學有時也被認為是研究行為的科學。
2.個體心理與社會心理
人的心理活動可以分為個體心理與社會心理兩個方面。
(1)個體心理
個體心理是指個人所具有的心理現象。個體心理現象異常復雜,心理學通常從兩個方面加以研究:
①共同的心理過程,即個體心理活動形成及其行為表現的一般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情感過程與意志過程三個方面。
②個性差異,即人與人之間在心理活動傾向性與穩定的心理活動特性上的差異。
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這兩個方面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
(2)社會心理
社會心理是指有關人際關系、人際互動、團體的動力與特征、個體社會化等方面的心理現象。

3.個體意識與個體無意識
(1)個體意識(consciousness)
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高級水平的心理活動,一般被定義為對外部和內部刺激的覺知。人的意識活動包括:
①對外部事物的覺知,覺察到外部正在發生的事情;
②對內部刺激的覺知,感覺到自身內部發生的事;
③對自身的覺知,覺知到自己正是上述各種體驗的主體,覺察到自我,這時將自己當做一個客體來認識,即自我意識;
④對內部心理活動的覺知。
(2)個體無意識(unconsciousness)
人的心理活動除了意識外,還存在無意識(unconsciousness)現象。無意識是指人在正常情況下覺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調節和控制的現象。
(三)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1.心理學是一門中間科學
心理學是一門既具有自然科學性質又具有社會科學性質的中間或交叉科學,也有學者稱之為邊緣科學。
(1)自然科學性質
心理學要研究心理現象的物質本質,即心理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心理現象的腦機制);同時,心理學還研究人工智能,即在計算機上模擬人類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心理學的研究目標和手段與自然科學一樣,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
(2)社會科學性質
人又是社會實體,心理的發生發展不能離開社會環境。離開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社會互動,就不會有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即使是人的感知覺(如敏銳的觀察力和音樂感覺)也是在社會實踐中發展起來的。而人類的群體社會心理更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學又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
(3)正確認識
①心理學的范疇和學科性質決定了它的研究領域既有屬于自然科學方面的,也有屬于社會科學方面的。傳統的觀點側重于強調心理學的自然科學方面。
②科學地理解和對待人類心理的實質,是正確認識和把握心理學的性質的關鍵。人的心理、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獲得的。人是社會化的自然實體,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即使從自然科學角度對人的心理、意識進行研究,也不可能脫離其社會性方面。
③心理學的自然科學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2.心理學的學科地位
心理學處于許多科學系統的核心地位。
二、心理學的源流
(一)心理學的流派
1879年,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的實驗室研究,使心理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這一事件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馮特因此被稱為心理學之父。
1.構造主義
(1)人物:構造主義的奠基人為馮特,著名的代表人物為馮特的學生鐵欽納。
(2)主要觀點:這個學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意識,即人對直接經驗的覺知。其方法就是內省法,即在精確的實驗條件下,準確地觀察并描述經驗到的心理狀態。心理學的目的就是通過內省而了解在不同刺激情境下各種元素之間的結構。
(3)評價:構造主義學派直到20世紀20年代,隨著鐵欽納的去世而逐漸衰落,對后來的心理學發展影響也不大。但是,其他一些學派正是以它為攻擊的標靶而興起的,因此,它在心理學發展史上功不可沒。
2.機能主義
(1)人物:機能主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在20世紀初創立的。
(2)主要觀點:詹姆斯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提出任何物種的特性必定是為某種目的服務的,人類的意識是人類的最重要的一個特性,只有通過研究它的功能才能了解它。因此,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結構。此外,詹姆斯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不應局限在實驗室內,還可采用觀察、測驗以及問卷調查等方法,考察人是如何調整行為以適應環境不斷提出的要求的。
(3)評價:機能主義的主張推動了美國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的發展進程,20世紀以來,美國心理學一直比較重視心理學在教育領域和其他領域的應用,這和機能主義的思潮是分不開的。
3.格式塔心理學
(1)人物:l912年在德國出現了另一個心理學派別,稱為“格式塔心理學”或“完形心理學”,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韋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2)主要觀點:格式塔心理學明確指出:構造主義把心理活動分割成一個個獨立的元素進行研究并不合理,因為人對事物的認識具有整體性。人的知覺經驗雖然起源于分離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覺卻是有組織的。
(3)評價:格式塔心理學在知覺、學習、思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至今有關知覺的實驗中還包括很多格式塔規律。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為后來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奠下了基礎。
4.行為主義
(1)人物:l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的論文,宣告了行為主義的誕生。
(2)主要觀點:行為主義反對研究意識,認為意識帶有主觀的性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法對它進行可重復性的、客觀的研究,主張科學心理學應當研究可觀察的外顯的行為。同時,主張科學心理學應當采用實驗法。
(3)評價:行為主義在心理學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影響深遠。它銳意研究可觀察的行為,強調嚴格的科學研究方法,這對心理學走上客觀研究的科學道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致使心理學在社會科學各學科中形象突出,影響了當時的行為科學的興起。但是,由于它極端排斥研究心理的內部結構和過程,否定意識研究的重要性,窄化了心理學的內涵,因此又限制了心理學的發展,故在20世紀50年代逐漸衰落。
5.精神分析學派
(1)人物:精神分析學說是由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弗洛伊德的代表作有《精神分析引論》、《夢的解析》等。
(2)主要觀點:弗洛伊德是從治療精神病的需要出發,從變態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弗洛伊德指出,變態行為應當被看做心理疾病,是由心理功能失調所致,只有研究病人心理障礙的原因后才能治好病人。弗洛伊德認為,人在童年時期的潛意識經驗及其導致的內心沖突是心理障礙的根源。弗洛伊德提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來尋找病人的病根。精神分析,是一種臨床技術,就是通過釋夢和自由聯想等手段,發現病人潛意識中存在的動機,使所受到的壓抑得到宣泄,從而治療疾病。
(3)評價:精神分析學說對心理學的影響很大,不僅在精神病治療中繼續得到應用,而且對個性、動機心理學的研究產生了積極作用,有些概念,如潛意識、自我等也都滲透到了心理學研究的主流之中。但是,弗洛伊德是根據自己多年對病人的觀察和記錄而對正常人的心理進行推論、解釋的,難免以偏概全。而且,弗洛伊德宣揚泛性論,把性欲看做支配人的一切行為的動機,過分夸大了性欲的作用,忽視了社會文化的影響,這一點遭到了廣泛的批評,其后繼者對此加以修正,出現了新弗洛伊德學派。
6.認知心理學
(1)人物:認知心理學與其他學派不同,不是由某個心理學家提出來的一套理論體系,而是在很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產生的。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將當時的各種研究成果加以總結,寫出了《認知心理學》一書,使得認知心理學明確成為一種學說。
(2)主要觀點
①認知,是指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心理活動,主要包括知覺、注意、記憶、言語、思維等。認知心理學家堅信,要想充分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必須研究其內部心理活動,內部認知過程是可以運用科學的方法加以研究的。
②他們在研究推理、決策以及問題解決等復雜的認知過程時采用口語報告的方法,獲得了很大成功。口語報告法也稱“出聲思維”,即經過一定訓練后,讓被研究者在解決某個問題時,大聲說出頭腦內進行的活動,事后由研究者對其進行分析。口語報告法不同于內省法,它是在行為主義研究方法之上所運用的一種客觀的科學研究方法。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使得人的心理、意識又被帶回到了心理學的研究之中。
(3)評價:認知心理學雖然顧名思義只是與認知過程有關,但由于人的認知過程與人的動機、情感等心理現象是密不可分的,認知心理學實際上并未忽視對動機、情感等方面的研究,它超越單純的認知研究,已經成為一種思潮,延伸到了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目前,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逐漸與神經心理學和腦科學結合,產生了認知神經心理學。
7.人本主義心理學
(1)人物: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因為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的年代較精神分析學說與行為主義晚,故而被稱為現代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2)主要觀點: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心理學的研究應當以正常人為對象,研究人類有別于動物的一些復雜的經驗——諸如動機、需要、價值觀、情感、生活責任、自我意識等真正屬于人性各種層面的問題。人本主義注重人的獨特性和社會性,強調人是一種自由的、有理想的生物,其行為主要受自我意識支配;人具有個人發展的潛能和自我成長的需要。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不只是了解人的這些本性,而且要尋求改善環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發展,使其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3)評價: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社會性特點,主張以人的需要出發去研究人性,給人的心理本質做出了新的描繪,為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咨詢和治療領域指明了一條新的路線和方法。但是,人本主義理論不能用實驗加以證明,主要依靠理論上的思辨和推測,其風格與自然科學研究截然不同,難免使人感到人本主義的理論方向是正確的,但從事實際研究時在方法上卻很困難。這也是心理學發展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兩難問題,心理學研究越是涉及人的復雜的、高層次的心理,對研究方法就越是一個挑戰。
(二)心理學的譜系
1.基礎心理學
(1)普通心理學(general psychology)
普通心理學是科學心理學的基礎,研究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還研究心理學的最一般的理論等。
(2)實驗心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logy)
實驗心理學是通過科學的實驗研究方法,研究人類及動物的各種行為及心理變化。科學的實驗方法,是指在嚴格的條件下用某種刺激引發所期望的行為,然后觀察這些行為,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3)生理心理學(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生理心理學研究個體行為及其心理過程與其身體及生理功能的關系,主要包括各種感官的機制、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機制、內分泌系統對行為的調節機制、遺傳在行為中的作用等。
(4)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發展心理學研究個體生命全程中身心變化與其年齡之間的關系,主要探究各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揭示個體心理從一個年齡階段發展到另一個年齡階段的規律。
(5)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際間的關系和交互影響,研究團體力量對個體行為的控制和影響。
(6)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認知心理學應用信息加工方法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如記憶、推理、信息加工、語言、問題解決、決策以及創造性活動等。
(7)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 psychology)
人格心理學描述和了解個人獨特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同時也探討人格形成的影響因素,并對人格特征進行測量和評估。
(8)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
變態心理學研究心理與行為異常的類別和成因,從而建立系統理論,作為心理診斷和治療的依據。
(9)動物心理學(animal psychology)
動物心理學研究動物行為變化的規律,以建立可解釋動物行為的系統理論,并從動物行為研究所得結果推論、解釋人的行為。
(10)心理測量學(psychometrics)
心理測量學研究心理測驗的理論,編制心理測量的方法和工具,發展心理統計方法。
2.應用心理學
(1)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中出現最早的學科。它研究在教育情境中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交互過程的規律,以便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它具體涉及學習心理、教學心理、教師心理、課堂管理心理、教學評定等內容。
(2)臨床心理學(clinical psychology)
臨床心理學對具有心理障礙的人進行評估、診斷和治療,同時也對輕度行為和情緒問題進行處理,主要工作方式包括與病人談話、實施心理測驗和提供集體或個人的心理治療。
(3)咨詢心理學(counseling psychology)
咨詢心理學幫助具有輕度心理異常和適應問題的人了解自己、認識環境、澄清觀念、解除困惑,進而消除不良習慣,重建積極人生。對職業、家庭、教育等方面問題也給以幫助。
(4)工業心理學(industrial psychology)
工業心理學研究工作人員的士氣、選拔訓練與升遷;工作環境的改善;勞資雙方的協調等。其中,人事心理學研究如何安置合適的人做合適的工作;工程心理學研究人與機器的關系,使之協調、有效。
(5)管理心理學(managerial psychology)
管理心理學研究團體組織中的人事問題,包括人員的個別差異、人際關系與團體效能等,目的是促進組織發展,提高工作績效。
(6)廣告心理學(advertising psychology)
廣告心理學研究如何將產品的信息提供給社會大眾,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和行為。
(7)消費心理學(consumer psychology)
消費心理學研究社會大眾的消費行為,主要探究消費動機、購買行為、消費信息來源以及影響消費決策的因素等。
(8)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研究環境對行為的影響,包括熱、聲響、擁擠等對個人感受、行動甚至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
(9)法律心理學(forensic psychology)
法律心理學探究與法律相關的各種心理問題,如犯罪動機、犯罪證據的信度與效度等。
(三)心理學的未來發展
1.適應實踐需要,繼續分化
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使人們的實踐活動領域日益分化、日益開拓,因而關于人類心理與行為的專門化研究也必然增多,隨著資料的積累和研究的深入,必將產生更多的應用心理學分支。
2.提高理論水平,高度整合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尚未很好解決,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理論范式,沒有一個理論能夠貫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缺乏一套獨創的公認的理論和范疇。理論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其途徑就是對已取得的規模龐大的資料不斷地整合,通過高度整合,促使心理學理論水平不斷提高。這是心理學未來發展中的一項重大任務。
3.樹立大心理學觀
變革傳統的心理學觀,樹立大心理學觀成為未來心理學發展的又一趨勢。其基本特征是:
(1)堅持心理學的人學性質,強調現實社會中活生生的人的心理生活的整體研究,既要研究人的一般心理過程,更要把人性、人格、價值、潛能、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提到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地位;
(2)堅持心理學的中間科學定向,把心理學視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中間科學,但要突出心理學的人文科學和精神科學的特性;
(3)堅持心理學的大研究對象觀,心理學既要研究個體(自我和超自我)與群體,又要研究心理(意識與潛意識)與行為,特別強調在群體及其關系中研究個體的心理與行為;
(4)進一步拓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在以科學心理學為主體和指導的原則下,突出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特點,既要豐富科學心理學的內涵,又要運用哲學心理學和心理學哲學來深化對科學心理學的理解。
4.開展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
建立科學本土心理學(indigenous psychology),也是未來心理學發展的一個趨勢。任何心理學都應該以本土文化圈中的心理文化來理解、解釋和干預人的心理生活的。現代心理學的本土化是由科學主義、人本主義和文化主義三種走向統合的歷史必然性所決定的。未來心理學將是呈現出本土化和世界化相統一的發展趨勢。
5.心理學研究取向的多元與綜合
心理學研究對象是世界上復雜的現象,至今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心理學研究取向。
(1)從理論多元化的視角看,現代心理學主要有五種研究取向,即神經生物學、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綜合運用幾種觀點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為形成的機制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必然取向。
(2)今天學習心理學,不是同意或不同意某一流派,而是從各派的研究中得到最為有益的東西。這樣才能使我們對人類心理歷程的知識有所繼承、有所發展。
(3)21世紀心理學在促進實驗(客觀)范式與經驗(主觀)范式的統合、科學主義研究取向與人本研究取向的統合,建構一種統一的心理學理論模式方面將會做出重大的貢獻。
6.心理教育的興起
心理教育(psychological education)是一類針對人類心理機能進行的特殊教育活動,目標是全面提高人類的心理機能,開發人類心理潛能,促進心理全面發展,維護人類心理健康。它已成為現代社會各國心理學界、教育學界以及全社會普遍關注的事情。
三、心理學的研究
(一)心理學研究的類型
1.縱向研究和橫向研究
從研究時間的延續性上劃分,心理學研究有縱向研究和橫向研究。
(1)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method)
①定義:也稱追蹤研究,它是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對人的心理發展進行系統、定期的研究。
②有關研究:科學兒童心理學家普萊爾(W.Preyer)就是最早運用系統追蹤研究觀察法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心理學家,他所采用的方法是“兒童傳記”。皮亞杰也大量采用縱向研究的方法觀察兒童智慧發展的進程。
③評價
a.優點:縱向研究要求在規定的時期內對同樣對象的心理活動及其特點進行反復測查,因而能系統、詳盡地了解心理發展的連續過程和量變質變規律。
b.其缺點是周期長、易受社會環境變動影響以及樣本的自然減少等。
(2)橫向研究(cross-sectional method)
①定義:也稱橫斷研究,它是在同一時間內對不同年齡組被試的心理發展進行測查并進行比較研究。
比如,要研究10~16歲兒童思維發展的特點,可以同時對10歲、12歲、14歲、16歲四個年齡組進行測試,比較研究。
②評價
a.優點:這種研究類型省時、高效。
b.缺點:缺乏系統連續性,難以確定因果關系,取樣程序也較復雜。
實踐中往往將縱向研究和橫向研究結合起來進行,稱之為“動態研究(聚合交叉設計)”。它的科學性、實用性很強,能更好地揭示心理發展的規律。
2.個案研究和成組研究
從研究對象的選取上劃分,心理學研究有個案研究和成組研究。
(1)個案研究(case study method)
①定義:是對一個或少數幾個被試進行的研究。
②評價
a.優點:這種研究一般采用縱向的追蹤研究方式,能對被試進行詳盡、系統、深入的考察。
b.缺點:但被試太少,影響研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成組研究(group study method)
①定義:是對一批被試進行研究。
②評價
a.優點:從統計學的角度看,成組研究取樣多,可以作量化處理,科學性較強,代表性也較好,
b.缺點:深入研究不夠。
一般情況下,把兩種研究類型結合起來使用,能夠使研究既深入細致,又全面系統。
3.相關研究和因果研究
從研究變量之間的關聯程度上劃分,心理學研究有相關研究和因果研究。
(1)相關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
定義:其目的是探索兩個事件、特質或行為之間的關聯程度。如父母與子女智商之間、外貌與受社會歡迎程度之間等。但是,相關并不能代表因果關系。
(2)因果研究(cause and effect study)
定義:其目的是要揭示心理現象的因果關系。在心理現象和外界刺激、心理現象和大腦的活動間存在著廣泛的因果聯系。
但是,由于因果研究對條件控制要求很高,研究者應注意兩個方面:
一是要創設某種實驗情境,使之能引起某種心理現象,同時要控制可能影響這種心理現象的其他因素;
二是當一種情境引起了某種心理現象時,我們只能說是此種情境下的因果關系,脫離特定條件談因果關系是沒有意義的。
(二)心理學研究的程序
1.確定問題并提出假設
從事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構想出一個明確而具體的問題。科學上研究的問題至少要探究兩個或兩個事項之間的關系,在沒有獲得研究結果之前,研究先要提出一種暫時性的或推測性的解答,這就是假設。對兩個事項之間的關系的假設存在兩種類型:
(1)因果關系假設,假設兩個事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即一個事項對另一個因素有影響,一個事項的變化是另一個事項變化的原因;
(2)相關關系假設,假設兩個事項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即兩個事項傾向于一起變化。
2.確定研究對象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大多是人,有時也用動物。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通常被稱為被試(subject)。心理學的研究常常試圖根據對部分被試行為的研究結果,推論解釋與被試同類的全體對象的同樣的行為。
3.界定概念及其測量工具
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被試,但真正關注的是被試的行為和心理過程的變化。心理學的研究就是要探究心理變量之間或與其他變量之間的關系。
(1)心理學所研究的變量是各種各樣的。按變量本身的性質劃分有三種:
①刺激變量(stimulus variable),指能夠引起被試反應的刺激的種類、特征或強度,如教學方法的類型、時間長短等;
②屬性變量(attribute variable),指被試自身的特征,如性別、年齡、身體狀況、智力水平、性格、需要、動機、價值觀等;
③反應變量(response variable),指被試由刺激引起或影響所致的行為變化的種類、特征或強度,如學習成績等。
(2)按變量之間的關系劃分主要有兩種:
①自變量(independent variable),指假定為原因的變量,如果要探究發現教學法是否能夠提高學習成績,那么,教學方法的類型就是自變量;
②因變量(dependent variable),指假定為結果的、因另一個變量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變量,如因教學方法的不同而產生變化的學習成績。
③還有一種變量,介于原因和結果之間起間接作用,而本身又不外顯出來,這種變量稱為中介變量(intervening variable),
4.選擇研究方法
當確定問題、提出假設并界定了變量之后,研究者就要根據所研究問題的特點和所提假設的類型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
5.解釋結果并做出推論
研究者通過某種研究方法獲得研究結果后,要對結果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根據嚴格的統計原理,看看結果是否驗證了假設,并作出解釋。當研究者根據樣本研究結果推論總體時更要謹慎。
(三)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觀察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與實驗法四種研究方法。
1.觀察法
研究被試各種行為的最直接的方法是順著可觀察的活動來追蹤和記錄其現象和變化。由研究者直接觀察記錄被試的行為活動,從而探究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存在何種關系的方法稱為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1)觀察法還可根據觀察者的身份分為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
①在參與觀察中,觀察者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作為被觀察者的一員,將所見所聞隨時加以觀察記錄,這種觀察通常可用于對成年人社會活動(如投票行為)的研究。
②在非參與觀察中,觀察者以旁觀者的身份隨時觀察并記錄其所見所聞,這種觀察通常被用于對兒童、動物的研究。
(2)評價
①觀察法的主要優點是被觀察者在自然條件下的行為反應真實自然;
②其主要缺點是觀察資料的質量容易受觀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響,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實現象,而不能解釋其原因是什么。
2.調查法
調查法(survey method)就是以被調查者所了解或關心的問題為范圍,預先擬就問題,讓被調查者自由表達其態度或意見的一種方法。
(1)調查法可采用兩種不同方式進行:
①問卷調查,也稱問卷法,這種調查是調查者事先擬好問卷,由被調查者在問卷上回答問題,發放問卷的方式可以是郵寄,也可以是集體發放或個人發放,因此可以同時調查很多人。
②訪談調查,也稱訪談法,這種調查是調查者對被調查者進行面對面的提問,然后隨時記錄被調查者的回答或反應。
(2)調查問卷由兩部分構成:
①有關個人資料的問題,即個人屬性變量,其中的項目一般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等。
②所要填寫的問題,被調查者的答題方式有是非法、選擇法、簡答法等,被調查者在各個問題上的回答就是其反應變量。
(3)調查法的優點是能夠同時收集到大量的資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廣泛應用于教育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研究中。調查法的缺點是研究結果難以排除某些主、客觀因素的干擾。
3.個案研究法
(1)含義: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是收集單個被試的資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的資料通常包括個人的背景資料、生活史、家庭關系、生活環境、人際關系以及心理特征等。
(2)評價:
①個案研究法的優點是能加深對特定個人的了解。
②其缺點是所收集的資料往往缺乏可靠性。此外,個案研究的結論不能簡單地推廣到其他個人或團體,但在經過多次同類性質的個案研究之后,可為研究者設計實驗研究假設時提供參考。
4.實驗法
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在控制的條件下系統地操縱某種變量的變化,來研究這種變量的變化對其他變量所產生的影響。
(1)幾個概念
①自變量:由實驗者操縱變化的變量即自變量,或稱實驗變量.
②因變量:由自變量而引起的某種特定反應即因變量。
③無關變量:實驗需要在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其目的在于排除自變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無關變量。
(2)實驗法可分為現場實驗和實驗室實驗:
①現場實驗(field experiment)是在學校或工廠等實際生活情境中對實驗條件作適當控制所進行的實驗。現場實驗的優點是把心理學研究與平時的業務工作結合起來,研究的問題來自現實,具有直接的實踐意義。其缺點是容易受無關因素的影響,不容易嚴密控制實驗條件。
②實驗室實驗(laboratory experiment)是在嚴密控制實驗條件下借助一定儀器所進行的實驗。實驗室實驗的最大優點是,對無關變量進行了嚴格控制,對自變量和因變量作了精確測定,精確度高。其主要缺點是研究情境是人為的,脫離實際情境,難以將結論推廣到日常生活中去。
【主要結論與應用】
1.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與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通過對人的外顯行為進行系統的觀察、描述、測量以及分析,來揭示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心理現象可分為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個體心理包括心理過程與個性差異兩個方面;心理現象還可分為個體意識和無意識。
2.心理學派別的基本情況總覽

3.心理學是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中間科學,在科學系統中居于核心位置。在心理學的諸多分支學科中,屬于基礎研究趨向的學科有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屬于應用研究趨向的學科有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
4.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是探索心理現象的事實、本質、機制和規律。具體來說,包括描述和測量、解釋和說明、預測和控制三個方面。心理學的研究類型包括縱向研究和橫向研究;個案研究和成組研究;相關研究和因果研究等。心理學的研究程序包括確定問題并提出假設;確定研究對象;界定概念及其測量工具;選擇研究方法;解釋結果并做出推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以及實驗法。前三者重在探究有關“是什么”的問題,后者重在解決“為什么”的問題。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中醫基礎理論考點歸納與歷年真題詳解
- 喬忠《管理學》(第3版)課后習題與考研真題詳解
-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李廉錕《結構力學》(第5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材精講+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1小時高清視頻】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916公共管理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大連理工大學877經濟學原理考研模擬試題及詳解
- 劉建明《當代西方新聞理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第2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周健臨《管理學教程》(第3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817英語語言學與文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衛平《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827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