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緒 論

1.1 復習筆記

一、心理學的性質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在這個定義中涉及心理現象和心理學是一門科學這兩個問題。

(一)個體心理現象的粗略分類

1.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

在個人的心理生活中,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聯系著的。它們構成了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1)心理過程

在心理學上,通常把認知、情緒和意志視為最基本的心理過程。認知、情緒和意志過程簡稱為知、情、意。

認知過程是指個人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心智活動。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言語等。

當人認識周圍世界的時候,他總是以某種態度來對待它們的,內心會產生一種特殊的體驗。或興奮或沉醉,或愉悅或沮喪,還有人們通常所說的喜、怒、哀、懼,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產生這些心理現象的歷程稱為情緒過程。

人不僅能認識世界,對事物產生某種情緒體驗,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動中設置一定的目的,按計劃不斷地排除各種障礙,力圖達到該目的的心理過程稱為意志過程。

(2)心理狀態

人們的心理活動在一段時間里會出現相對穩定的持續狀態,這類心理現象被稱為心理狀態。

(3)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指一個人的心理過程進行時經常表現出來的穩定特點。

2.意識和潛意識

意識是現時正被人覺知到的心理現象。除了意識過程,人還有潛意識活動。無法回憶起的記憶或無法理解的情緒常屬于潛意識之列。潛意識中的一些東西偶爾也會闖入意識之中,諸如失言、筆誤,會把自己潛意識的愿望泄露出來。

3.個體心理與行為

心理學通過行為來研究有機體的心理。行為是一個包含動作、活動、應答、反應、運動、過程、操作等含義很廣的術語,指有機體的任何可測量的反應。內隱行為其實就是心理活動。

(二)心理學是科學大家庭中的成員

科學是如實反映客觀事物固有規律的系統知識。心理學的科學性表現在下列三個基本特征上,即可復制性、可證偽性和系統性。

1.可復制性

可復制性是指一項科學研究的結果是能夠按照原創者所提供的研究方法精確加以重復驗證的,因而也稱可重驗性。

2.可證偽性

可證偽性是指在表述一個科學理論時,必須遵循從該理論所推導出的各種預測有可能被證偽;在評價一個理論的新證據時,必須審視在收集到的這些新證據中是否有可能證實該理論是錯的。可檢驗性即可證偽性。

3.系統性

系統性是指心理學的科學知識是通過系統的實證研究而獲得的。心理學家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實證研究的范圍很廣,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描述心理事件;

(2)揭示心理規律;

(3)探明心理結構;

(4)確定心理機能。

二、心理學的方法

(一)心理學研究設計的基本原則

心理學家在探尋心理與行為知識的過程中大多都遵循下列三項基本原則:

1.可公開檢驗原則

可公開檢驗原則是指科學發現是可以由任何人重驗、批評、否定或繼續發展的。在進行心理學研究設計時起碼要注意以下四個要點:

(1)要弄清楚研究課題中的關鍵概念是否具有操作性定義,以及該操作性定義是否具有良好的可重驗性,而不采用文義性定義;

(2)研究課題中的概念可以由一個單一行為事件或任務來定義,但要科學地研究它則需要由一組操作來定義;

(3)心理學研究中的概念很少是完全用由現實生活中直接可觀測的操作來定義的;大多數要研究的概念都是用與之有間接聯系的操作來定義的,還有一些概念則是用與其他可觀測的概念相聯系來定義的;

(4)科學研究中概念的定義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對其觀測的不斷積累、豐富而與時俱進的。

2.主客觀資料科學整合原則

主客觀資料科學整合的原則是指在對人的心理研究中必須要考慮把所收集到的客觀資料與主觀資料科學地整合起來。把主客觀的資料科學地整合起來,應當在以下兩方面進行周密的設計:

(1)周密考慮到對人的心理現象進行客觀的量化,即通過對刺激變量、機體變量和反應變量的觀測,考察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以客觀地、公開地加以研究。

(2)周密考慮到被試的內省資料,即用內省法要求被試報告他自己感受過的、體驗過的內隱心理活動時所獲得的資料。

3.人文關懷原則

人文關懷原則是指心理學研究者在科學研究中應遵守心理學家的職業道德,尊重被試,關愛被試。心理學研究人員必須遵循下列職業道德:

(1)確保被試的個人隱私不被泄露。甚至連被試的名字都不能公布,一般以代碼標記。無論要求被試做什么或說什么,必須使他們確信除了研究者之外,沒有人會知道他們的答案。

(2)被試參與研究是自愿的,不能強迫其參加。即使在實驗研究開始之后,被試仍有自由選擇退出的權利。

(3)在實驗研究開始前要讓被試知道實驗中將做什么,征得其同意后,才能讓他們參加。

總之,研究人員的高尚職業道德是順利進行心理學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

(二)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大致分為三大類:描述研究、相關研究和實驗研究。

1.描述研究

描述是心理學研究最起碼的工作,研究者往往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假設,目的是對心理與行為進行詳細的描述,以確定某種心理現象在質和量上的特點。自然觀察法、調查法和個案法都屬于描述研究,即描述發生了什么,但不能解釋為什么。

(1)自然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對被觀察者的行為作系統的描述記錄。

(2)調查法

調查法是以提問題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就某個或某些問題回答自己的想法。調查法可分為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兩種方式。

問卷調查也稱問卷法,是研究者根據研究課題的要求,設計出問題表格讓被調查者自行填寫以收集資料的一種方法。

優點:向許多人同時收集同類型的資料。

缺點:發出去的調查表難以全部收回,只能得到被調查者對問題的相對完整的答案。

訪問調查也稱晤談法,是一種以面對面的方式向被調查者提出問題進行調查的方法。

優點:

a.靈活性強;

b.回答率高,遺漏率少;

c.參照非言語行為。

缺點:

a.由于在一定時間內只能晤談數量有限的對象,要收集較多對象的資料時間長,費用高;

b.研究者必須訓練有素,才能掌握晤談法;

c.容易導致晤談者偏差。如果研究者言語不當,被調查者有可能拒答或謊答問題;研究者的行為,有時甚至是無意的行為也可能對被調查者的回答有暗示作用。

(3)個案法

個案法是收集單個被試各方面的資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資料包括個人的生活史、家庭關系、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等特點的資料。

2.相關研究

相關法是一種探索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之間相互聯系的性質與緊密程度的研究。

(1)相關的性質與強度

相關系數的符號正(+)或負(-),表示兩個變量聯系的性質。

(2)相關與因果關系

相關研究有助于進行預測,并避免那些容易犯錯誤的直覺,但是相關關系不是因果關系。

(3)偽相關與中介變量相關

偽相關是指兩個變量之間僅因一個第三變量之故而似乎相關的關系。

兩個變量之間的明顯相關是由一個中介變量所導致的,即是說,變量A和變量B存在高相關是由于變量A導致了一個第三變量C發生變化,變量C又導致變量B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變量C稱為中介變量。

3.實驗研究

實驗法是在控制的條件下系統操縱自變量的變化,以揭示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內在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

(1)優點: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因果關系,而且通過使用安慰劑還能確定實驗變量的真正效應。因而長期以來實驗法一直都是心理學研究的一種主要方法。

(2)缺點:期望效應的干擾。如果被試知道自己是在實驗組或在控制組,他們對實驗的期望會影響實驗結果;實驗中的被試并不總能代表所要研究的總體;實驗情境的人為性,遠離了人們的現實生活。

三、心理學的歷史和現狀

(一)古代心理學思想

1.我國古代的心理學思想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雖然心理學在我國作為一門科學,是由西方傳入的,但是,我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有過許多關于心理問題的論述。

2.西方古代心理學思想

西方心理學思想源遠流長,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代。對西方心理學發展影響很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是博學多才的亞里士多德。

(二)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1.時代背景

(1)近代哲學思潮的影響

對科學心理學誕生產生重要影響的主要哲學思潮是17世紀法國的理性主義以及17~18世紀英國的經驗主義。

理性主義的著名代表是法國的笛卡兒。笛卡兒是個二元論者,認為身和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本原:人的身體像一部機器,其結構和行動均可用機械原理來說明,于是他提出了反射的概念;而心是自由的,是感知、思維和意志的主體。身和心可以互相影響,即所謂身心交感作用,身心交感地點在腦內的松果腺。這就是笛卡兒的身心交感論。

經驗主義的奠基人是英國的洛克。洛克是唯物經驗論者,認為人的心靈猶如蠟版,上面沒有任何痕跡,一切觀念都是從后天經驗獲得的。他把觀念分為由感覺得來的觀念和由反省得來的觀念兩種,并認為由感覺和反省得來的觀念最初都是簡單觀念,許多簡單觀念通過心靈的結合而成為復雜觀念。

(2)生物學的影響

19世紀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劃時代著作《物種起源》發表于1859年。他提出了生物進化論,認為世界上現存的一切生物的狀貌特征都是經歷數百萬年長期進化演變而來的,種類間的差異是由不同的遺傳所致,同一種類內的個體差異則主要是因適應環境所致。

(3)生理學的影響

生理學的研究影響到心理學,主要始自19世紀德國三位生理學家的研究。

柏林大學教授繆勒。他首倡神經特殊能量說,認為人類對外界刺激之所以產生感覺,之所以能夠辨別,完全是有賴于各種不同神經傳導所發生的特殊能量所致。此外,他還提出大腦功能分區和神經細胞之間由電化作用產生神經沖動的理論。

亥姆霍茲。繆勒的理論引起當時生理學家的重視,并由其弟子亥姆霍茲用實驗加以證實。他所倡導的色覺理論與聽覺理論以及“無意識推理”的理論,迄今仍是心理學上解釋色覺與聽覺現象以及知覺經驗的重要理論根據。

費希納。他是對科學心理學的誕生有重大影響的生理學家。費希納首創用實驗的方法將物理刺激的變化轉化為心理經驗的過程。他對生理感官功能的一系列實驗研究,使他成為心理物理學和實驗美學的奠基人。

2.馮特的貢獻

德國心理學家馮特是科學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對科學心理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他開創了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的歷史。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2)他創建了科學心理學誕生后的第一個學派。馮特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直接經驗,而心理學研究的方法是實驗內省法,心理學的任務是用實驗內省法分析出意識過程的基本元素,發現這些元素如何合成復雜心理過程的規律。

(3)他對以后心理學的發展有廣泛和深遠的影響。馮特的心理學實驗室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他們對感覺、知覺、注意、反應時間、聯想等進行了研究。

(三)現代心理學的學派紛爭

1.構造主義

馮特開創的實驗心理學既標志著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也標志著心理學上第一個思想學派——構造主義的開始。馮特探討意識結構的理論體系為他的忠實弟子鐵欽納所繼承和發展,并把這種心理學理論體系命名為構造心理學。

2.機能主義

機能主義也稱機能主義心理學,是作為構造主義的對立面而提出來的。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和杜威等人所創立。他們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適應性的心理活動,強調意識活動在人類有機體的需要與環境之間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3.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是現代心理學中影響很大的一個學派,其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1913年華生在《心理學論壇》上發表了論文《行為主義者所見的心理學》,正式舉起了行為主義的大旗。他堅決反對馮特心理學的意識和內省這兩個基本概念,認為只有直接觀察到的東西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只有客觀的方法才是科學的方法。

4.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于1912年在德國誕生,后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其創始人是魏特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譯音,意為“完形”、“樣式”、“結構”、“組織”。格式塔心理學派是以似動現象的實驗起家的,主持這個實驗的是魏特默,觀察者是考夫卡和苛勒。

5.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的一位精神病學家。他的代表作有《夢的解釋》(1900)、《精神分析新引論》(1933)、《精神分析綱要》(1949)。弗洛伊德把一個人的人格看成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的系統。本我是人先天具有的,其唯一目的是消除或減輕機體的緊張以獲得滿足和快樂;超我是內化了的道德標準,竭力壓抑本我的盲目沖動;自我介于兩者之間,負責理智地調節本我、超我和外界三者的關系。

6.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中葉在美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機械的環境決定論,又反對精神分析本能的生物決定論,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本性、潛能、尊嚴和價值,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現實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60~70年代迅速崛起,成為繼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學中的“第三勢力”。

(四)當代心理學的特點

學派對立時期是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隨著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各對立學派逐漸在概念上和方法論上相互承認并接受其他學派的貢獻。因而,當代心理學呈現出多種研究取向整合和分支學科繁茂發展的特點。

1.多種研究取向的綜合

由于心理現象的復雜性,心理學中的任何主題都可以從各種不同研究取向加以研究。當代心理學形成了五種主要的研究取向,即生物學取向、行為取向、認知取向、社會文化取向和心理動力學取向。

(1)生物學取向著重從生物、生理、遺傳基因的角度研究心理與行為。

(2)行為取向著重研究個體(人或動物)的行為是怎樣受環境和經驗影響的。

(3)認知取向主張用信息加工觀點來研究人類心理過程和結構。主張通過可觀察的行為來推斷人們內部的心理過程。

(4)社會文化取向著重研究社會文化怎樣影響個體心理與行為。自20世紀后半期開始,有關文化與個人心理及行為關系的研究已發展出跨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和文化心理學三種研究模武。

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不同文化群體的心理與行為比較。主要關注哪些心理現象是普遍的和哪些心理現象是有特定文化的。

本土心理學研究本土背景中與文化相關的及從文化派生出來的心理與行為活動。

文化心理學研究文化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影響,是一門研究個體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學科。

(5)心理動力學取向著重研究個體的心理與行為的動力因素,如本能、內驅力等。

2.分支學科繁茂發展

當代心理學是一個龐大的學科體系,包含多種多樣的許多心理學分支。下面從基礎領域和應用領域把一些心理學分支學科作一個大致的分類。

(1)基礎領域

屬于基礎領域的心理學分支,研究心理科學中同各分支心理學有關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的方法學問題。

普通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最一般規律的學科。狹義而言,指闡述正常成人個體心理,如感知覺、記憶、思維、言語、動機、情緒、意志、人格等的一般規律和基本原理的學科,更廣義而言,是指整個心理學,包括它的理論、結果、原理等,如一本標準的入門教科書所反映的內容。

實驗心理學是以實驗方法來研究心理與行為的規律的學科。它研究心理學領域中進行實驗研究的原理、設計、方法、儀器、技術和資料處理等問題。

生理心理學依據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來描述和解釋心理現象的一個心理學分支學科。在尋求心理與行為的生理相關上,有還原論的傾向。

(2)應用領域

心理學的應用領域甚廣。可以毫不夸大地說,凡屬人類的各種實踐活動均涉及人的問題,都是心理學應用的領域。主要的分支學科有: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比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工業或組織心理學、消費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司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軍事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塔城市| 凤台县| 靖远县| 望谟县| 莱芜市| 从化市| 平远县| 台北县| 怀化市| 河东区| 洛川县| 石柱| 靖边县| 垦利县| 墨脱县| 寻乌县| 丘北县| 永川市| 湘潭县| 通州市| 常州市| 长治县| 南靖县| 马鞍山市| 仙居县| 高州市| 博爱县| 九台市| 方城县| 拉萨市| 闽侯县| 大关县| 进贤县| 永宁县| 浦北县| 万盛区| 海城市| 渭南市| 璧山县| 陵水| 绥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