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10字
- 2020-09-18 15:23:56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題
第12章 國民收入核算
1.宏觀經濟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3研)
答:相對“微觀經濟學”而言,宏觀經濟學是一種現代的經濟分析方法。它以國民經濟總體作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生活中有關總量的決定與變動,解釋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與波動、國際收支與匯率的決定和變動等經濟中的宏觀整體問題,所以又稱之為總量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和基礎是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具體來說,宏觀經濟學主要包括總需求理論、總供給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增長和經濟波動理論、開放經濟理論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等內容。
對宏觀經濟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的歷史十分悠久,但現代意義上的宏觀經濟學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發展起來。宏觀經濟學誕生的標志是凱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宏觀經濟學在20世紀30年代奠定基礎,二戰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60年代后的“滯脹”問題使凱恩斯主義的統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并形成了貨幣主義、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對立爭論的局面,20世紀80年代新凱恩斯主義的形成又使國家干預思想占據主流。宏觀經濟學是當代發展最為迅猛,應用最為廣泛,因而也是最為重要的經濟學學科。
2.國內生產總值(東北大學2003研;中國政法大學2003研;江西財經大學2004研;華中科技大學2005研;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06研;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研)
答: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是一國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因此是一個地域概念,而與此相聯系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則是一個國民概念,乃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GDP一般通過支出法和收入法兩種方法進行核算。用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等于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和折舊之和。
目前我國計算GDP是用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三者之和求得。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國均是用GNP作為對經濟總產出的基本測量指標。后來改用GDP,原因是大多數國家都用GDP。同時,由于國外凈收入數據不足,GDP則較易測量,再加上GDP相對于GNP來說是國內就業潛力的更好衡量指標(本國使用外資時解決的是本國就業問題)。當然,對美國來說,GDP和GNP的差異較小,二者使用差別并不大。
3.GDP與GNP(東北財經大學2003研;遼寧大學2004研;山東大學2005、2011研)
答:(1)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國或一地區的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2)GDP與GNP這兩個統計指標在統計思想上反映了是按國土原則還是國民原則進行統計的區分。GDP按國土原則進行統計,凡是在本國領土上創造的收入,不管是否由本國國民所創造,都被計入國內生產總值。GNP按國民原則進行統計,凡是本國國民收入,不管生產要素是否在國內,都被計入國民生產總值。
(3)國外要素支付凈額(NFP)是指本國生產要素在世界其他國家獲得的收入減去本國付給外國生產要素在本國獲得的收入。因此,國內生產總值就可以通過國民生產總值減去國外要素支付凈額獲得,即GDP=GNP-NFP。
4.國內生產凈值(武漢大學2001研;北京郵電大學2010研)
答:國內生產凈值(Net Domestic Product)簡稱NDP,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里,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凈值。國內生產凈值等于國內生產總值減去所有常住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即:NDP=GDP-資本折舊。
從經濟學和社會學的雙重角度來看,NDP的價值要遠遠大于GDP,也即衡量一國經濟總量用國內生產凈值指標要比國內生產總值指標優越得多。相對于GDP,NDP考慮到了“消耗”或者說“折舊”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真正詮釋了生產、增長及總價值與消耗、效率、凈價值之間的關系。
5.轉移支付(東北大學2004研;北京郵電大學2010研)
答:轉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業的一種并非購買本年的商品和勞務而作的支付。它包括對非營利組織的慈善捐款、消費者呆賬、農產品價格補貼、公債利息等政府與企業支出款項。這筆款項不計算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其原因在于這筆款項的支付不是為了購買商品和勞務,所以將其稱作轉移支付,有時也稱作轉讓性支付。轉移支付是政府財政預算的一個組成部分。財政盈余等于稅收減去政府在物品與勞務上的開支與轉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額。
轉移支付分為政府的轉移支付和企業的轉移支付。其中,政府的轉移支付大多數帶有福利支出性質,等于把政府的財政收入又通過上述支付還給本人,因而也有人認為政府的轉移支付是負稅收。政府轉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業者轉向失業者,從城市居民轉向農民;企業的轉移支付通常是通過捐款與贈款進行的,如公司對于下屬非營利組織的贈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來購買當年的商品和勞務,因此,這種款項也被認為是轉移支付。
有時,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從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來的,如用增發貨幣、出賣債券所得來支付福利、救濟金,它顯然不帶有從一些居民轉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點。但在經濟學家看來,盡管它與前述支付款項的來源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它同樣不是政府直接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這種支付仍然被看作是轉移支付。
6.個人可支配收入(武漢大學2002研;東北大學2004研)
答:個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簡稱為PDI)是一個國家所有個人(包括私人非盈利性機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實際得到的可用于個人消費或儲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個人收入不能全歸個人支配,因為還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稅后的個人收入才是個人可支配收入,即人們可隨意用來消費和儲蓄的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因而,個人可支配收入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的生活水平。
7.儲蓄—投資恒等式(北京師范大學2001研)
答:儲蓄—投資恒等式是分析宏觀經濟行為十分重要的一個命題。根據國民收入構成的基本公式可得出兩部門、三部門和四部門經濟的儲蓄—投資恒等式分別為、
和
。
需要注意的是,儲蓄—投資恒等式是定義恒等,沒有實際意義。這里的恒等是從國民收入會計的角度,就整個經濟而言,事后的儲蓄(私人儲蓄、政府儲蓄以及外國對本國的儲蓄)和事后的投資總量相等,而后面分析宏觀經濟均衡時投資等于儲蓄,是指計劃投資(事前投資)等于計劃儲蓄(事前儲蓄)所形成的經濟均衡狀態。
8.潛在產出(遼寧大學2002研;中國人民大學2003研;浙江工商大學2004研;中央財經大學2009研)
答:潛在產出指在合理穩定的價格水平下,使用最佳可利用的技術、最低成本的投入組合并且資本和勞動力的利用率達到充分就業要求時所能生產出來的物品和服務。
潛在產出不是一個實際產出量。一般認為,只有在充分就業時,才有可能實現潛在產出。而實際產出和潛在產出的差額,稱為產出缺口。潛在產出由一國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狀況決定,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增加潛在產出的途徑是增加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促進技術進步。
潛在產出的估算方法較多,但歸結起來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從現實產出的時間序列性質出發,借助一些計量分析工具對現實產出直接進行處理從而給出對潛在產出的估算,如消除趨勢法、增長率推算法;另一類是生產函數法。前一類方法估算過程簡便,考慮的因素較少,主要缺點是沒有體現潛在產出的供給面特征。而生產函數法則較為全面地考慮了生產要素利用率和技術進步的影響,但估算過程較為復雜。
9.GDP折算(平減)指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4研;武漢大學2008研;北京郵電大學2013研)
答:GDP折算(平減)指數是名義GDP和實際GDP的比率。名義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實際GDP是按從前某一年的價格作為基期價格計算出來的當年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GDP折算(平減)指數公式為:
GDP折算(平減)指數用來衡量在基期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間發生的價格變化,這個指數與消費價格指數不同,因為它的權數隨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額的改變而改變。因為GDP折算(平減)指數是以涉及經濟中所生產的全部產品的計算為基礎的,所以它是一個用來衡量通貨膨脹狀況的具有廣泛基礎的價格指數。
GDP折算(平減)指數的優點是范圍廣泛,能比較準確地反映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動趨向。缺點是資料較難搜集,需要對未在市場上發生交易的商品和勞務進行換算,并且可能受到價格結構因素的影響。
10.綠色GDP(北京師范大學2007研)
答:綠色GDP也稱綠色國內生產凈值,是指在名義GDP中扣除了各種自然資源消耗之后,經過環境調整的國內生產凈值。
大體上,綠色GDP=GDP-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退化損失-(預防環境損害的支出+資源環境恢復費用的支出+由于優化利用資源而進行調整計算的部分)。綠色GDP這個指標,實質上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凈的正效應。綠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負面效應越低,反之亦然。綠色GDP揭示了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資源環境成本,成為新的發展觀指引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一個重要概念和指標。
以GDP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它不能反映經濟增長過程中付出的代價、不能反映居民的福利水平等。正因為GDP指標有這些局限性,在關于GDP的爭論中,國際組織引入綠色GDP的新概念。世界銀行1997年開始利用綠色GDP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來衡量一國(地區)的真實財富。盡管綠色GDP目前在核算上還存在不少技術難題,但這一設想的方向是正確的,也符合科學發展觀。
1.簡述GDP與GNP的區別。(東北財經大學2002研;武漢大學2003研)
答: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國或一地區的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與GNP的區別體現在以下幾點:
(1)范圍不同。GNP是本國國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市場價值的總和,是一個國民概念,即無論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處于國內還是國外,只要本國國民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價值都記入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GDP)指的是一國或地區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所有常住單位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它是一國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是一個地域概念。
(2)衡量方法不同。GNP是按國民原則核算的,只要是本國(或地區)居民,無論是否在本國境內(或地區內)居住,其生產和經營活動新創造的增加值都應該計算在內。GDP是按國土原則核算的生產經營的最終成果。
(3)內容不同。國內生產總值是“生產”概念,而國民生產總值是“收入”概念。
(4)兩者的數值不一定相等。國民生產總值等于國內生產總值加上國外凈要素收入。國外凈要素收入是指從國外得到的生產要素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即GNP=GDP+(本國居民從外國獲得的收入-外國居民從本國獲得的收入)。可見,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區別就在于國外的凈要素收入。
2.簡述國民生產總值的三種核算方法。(山東大學2003研;華中科技大學2004研;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04研)
答: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民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在某一時期內所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所提供服務的價值總和。GNP是按國民原則進行統計的,凡是本國居民,包括本國公民及常住外國但未加入外國國籍的居民,不管生產要素是否在國內,所創造的價值都計入GNP。國民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包括:生產法、收入法及支出法。
(1)生產法
生產法是指從生產的角度出發,把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所有產出和服務的價值總和減去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中間產品的價值總和,獲得GNP指標,用這種方法統計出來的價值總和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在這一時期所有新創造的價值。
(2)收入法
收入法是指由于所有產出都是通過貨幣計量的,并構成各生產單位所雇用的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因此可以從要素收入角度來對GNP進行計量。一般來講,收入法計量GNP時,GN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3)支出法
支出法是指因為所有產出和服務都是提供給市場的,市場上的需求者購買這些產出時就會有支出,因此可以從總支出的角度來測算GNP。從這個角度計算的GNP包括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對產品和服務的購買以及產品和服務的凈出口。
3.稅收、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這三者對總支出的影響方式有何區別?(上海理工大學2003研;北京工商大學2005復試)
答:總支出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購買產品和勞務的支出總和,它包括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購買和國外支出即凈出口。稅收、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作為財政政策的工具,對總支出的影響是不同的。
(1)稅收對總支出的影響
稅收是政府強制、無償地從個人和企業手中取得的財政收入,因此稅收的變動會對消費和投資產生較大影響。比如,政府通過降低稅率或一次性減稅的方式減少稅收,對于消費者來說,其可支配收入增加,進而消費支出也會增加,對于投資者來說,減稅意味著更高的投資回報率,所以也促進了投資支出,社會總支出因此增加;反之,社會總支出減少。稅收對總支出的影響是間接的,并且具有反向作用。
(2)政府購買對總支出的影響
政府購買是指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如購買軍需品、機關辦公用品、政府雇員報酬和公共項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政府購買是一種實質性支出,有著商品和勞務交換的實際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會需求和購買力,其規模直接關系到社會總需求的增減。購買支出對整個社會總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在總支出水平過低時,政府可以提高購買支出水平,如舉辦公共工程,直接增加社會整體消費支出水平,以此同衰退進行斗爭。反之,當總支出水平過高時,政府可以采取減少購買支出的政策,降低社會總的消費支出。可見,政府購買可以直接且正向影響總支出。
(3)轉移支付對總支出的影響
轉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這是一種貨幣性支出,政府在付出這些貨幣時并無相應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發生,因而不能直接對總支出水平產生影響。在總支出不足時,失業會增加,這時政府應增加社會福利費用,提高轉移支付水平,從而增加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水平,社會總支出因而增加;在總支出水平過高時,通貨膨脹率上升,政府應減少社會福利支出,降低轉移支付水平,從而降低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和社會總支出水平。可見,轉移支付對總支出的影響是間接的、正向的。
4.為何轉移支付不計入GDP?(東北大學2001研;山東大學2006研)
答:政府轉移支付是指政府通過稅收(包括社會保險稅)把收入從一些人或一些組織轉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組織手中。它沒有相應的物品或勞務的交換發生,因此不能計入GDP。
例如,政府給殘疾人發放救濟金,并不是因為殘疾人創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為殘疾人喪失了創造收入的能力從而失去生活來源才給予救濟。失業救濟金發放則是因為人們失去了工作從而喪失了取得收入的機會才給予救濟。
政府轉移支付和政府購買雖然都屬于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計入GDP而后者計入GDP,因為后者發生了實際的交換活動。比如,政府給公立學校教師發薪水是因為教師提供了教育工作的服務。
5.請指出以下各項交易是否能計入我國的GDP;如果能,請說明其分別是GDP中的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及凈出口中的哪一部分;如果不能,請說明原因:
(1)國內消費者購買一臺二手的海信電視機;
(2)國內投資者購買2000股海信電器股票;
(3)海信電器庫存電視機增加一萬臺;
(4)也門政府購買1000臺新的海信電視機;
(5)政府向海信公司的下崗工人提供失業救濟金。(南開大學2010研)
答:(1)國內消費者購買一臺二手的海信電視機不計入我國的GDP。理由如下: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消費者購買的這臺二手海信電視機在生產時已計入當年GDP,不能再計入當期GDP。
(2)國內投資者購買2000股海信電器股票不能計入我國的GDP。理由如下:購買股票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是一種產權轉移活動,并不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購買股票對個人而言是一種投資,但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活動,因為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是增加或更換資本資產的支出,即購買廠房、設備或存貨的行為。
(3)海信電器庫存電視機增加一萬臺需要計入我國的GDP,屬于庫存投資的增加,應計入投資部分。
(4)也門政府購買1000臺新的海信電視機需要計入我國的GDP,是GDP中凈出口的一部分。
(5)政府向海信公司的下崗工人提供失業救濟金屬于政府轉移支付,不能計入我國的GDP。理由如下:政府轉移支付只是簡單地把收入從一些人或一些組織轉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組織,并沒有相應的物品或勞務的交換發生,因此不計入GDP。
6.解釋“”的內涵。(武漢大學2002研)
答:是用支出法核算四部門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公式。它表示四部門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等于經濟社會(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消費、投資、政府購買以及凈出口這四方面支出的總和。
(1)國內生產總值(GDP)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這項綜合經濟指標未扣除生產過程資本損耗的折舊費用,所以稱為“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包含的只是最終產品和勞務,不計算生產中耗費掉的中間產品的價值。
(2)消費支出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如家電、家具等)、非耐用消費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勞務(如理發、旅游等)的支出,但不包括建造住宅的支付。
(3)投資是指增加或更換資本資產(廠房、設備、住宅和存貨)的支出。資本產品和中間產品雖然都用于生產別的產品,但不一樣的是前者在生產別的物品的過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則是完全轉化。在資本產品的損耗中,一方面包括實際的物質損耗,另一方面還包括無形損耗(指由于技術進步或者出現了更高效的新設備而導致原設備貶值)。存貨投資指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可為正值也可為負值,即期末存貨可能大于或小于期初存貨。公式中的
為總投資,而凈投資=
-重置投資。重置投資指的是當年以前資本產品的折舊消耗。
(4)政府購買為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如政府花錢設立法院、提供國防、建筑道路和開辦學校等方面支出。
(5)凈出口指進出口的差額,其中
表示出口,
表示進口。進口應從本國總購買中減去,因為進口表示收入流到國外,同時,也不是用于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出口應加進本國總購買量之中,因為出口表示收入從外國流入,是用于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因此,凈出口應計入總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
7.在國民經濟核算賬戶中,一個經濟體一年所生產的總產量恒等于售出的總銷售量,而現實中,總供給與總需求不平衡才是常態,這中間有什么矛盾嗎?簡述其中的道理。(中央財經大學2004研)
答:這中間沒有矛盾。分析如下:
在國民經濟核算賬戶中,一個經濟體一年所生產的總產量和銷出的總銷售量,是實際發生的總產量和總銷售量,也就是事后發生。根據國民經濟核算的原則,事后的總產出和總供給必然相等。而總供給和總需求是指事前計劃的總供給和總需求,計劃中的總供給和總需求不一定相等,兩者之間沒有矛盾。
對國民經濟核算可以用支出法、生產法和收入法。生產法反映了一段時期內一國生產總量,支出法指經濟社會在一定時期內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這四方面的總和,實際上反映的是經濟體的總銷售量。由于任何生產的產品或服務都要銷售出去(存貨投資在廣義的總銷售量中),用支出法和生產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必然相等。因此,一個經濟體一年所生產的總產量和總銷售量必然相等。
而總供給和總需求反映的是事前社會意愿的供給和需求。當總供給等于總需求時,企業意愿生產的產品和服務恰好提供給居民,社會經濟達到均衡狀態。當總供給和總需求不相等時,即意愿總供給不等于意愿總需求,就會出現非意愿的投資或者需求不能滿足的情況,從而導致物價和國民產出的變化,社會經濟處于非均衡狀態。
綜上所述,國民經濟核算的會計原則導致一年總產量和總銷售量必然相等,但計劃的總供給和總需求不一定相等,這兩者之間沒有矛盾。
1.設A國某年國民收入經濟數據如下:(單位:億美元)
個人租金收入 31.8
折舊 287.3
雇員報酬 1596.3
個人消費支出 1672.8
營業稅和國內貨物稅 212.3
企業轉移支付 10.5
國內私人總投資額 395.3
產品和勞務出口 339.8
政府對產品和勞務的購買力 534.7
產品和勞務進口 316.5
凈利息 179.8
財產所有者的收入 130.6
公司利潤 182.7
統計誤差 -0.7
(1)用支出法計算GNP、NNP、NI。
(2)用收入法計算NI、GNP、NNP。(上海理工大學2002、2003研)
解:(1)按支出法計算:
GNP=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出口-進口)
=1672.8+395.3+534.7+(339.8-316.5)
=2626.1(億美元);
NNP=GNP-折舊=2626.1-287.3=338.8(億美元);
NI=NNP-營業稅和國內貨物稅-企業轉移支付-統計誤差
=2338.8-212.3-10.5+0.7
=2116.7(億美元)。
(2)按收入法計算:
由GNP=個人租金收入+折舊+雇員報酬+營業稅和國內貨物稅+企業轉移支付+凈利息+財產所有者的收入+公司利潤+統計誤差,故有:
GNP=31.8+1596.3+212.3+10.5+179.8+130.6+182.7-0.7=2630.6(億美元);
NNP=個人租金收入+雇員報酬+凈利息+財產所有者的收入+公司利潤+統計誤差,即:
NNP=31.8+287.3+1596.3+212.3+10.5+179.8+130.6+182.7-0.7=2343.3(億美元);
NI=個人租金收入+雇員報酬+營業稅和國內貨物稅+企業轉移支付+凈利息+財產所有者的收入+公司利潤+統計誤差=31.8+287.3+1596.3+179.8+130.6+182.7-0.7=2120.5(億美元)。
2.下表給出某國某年國民收入的統計資料:
要求:(1)按收入法計算GDP;
(2)按支出法計算GDP;
(3)計算政府預算赤字;
(4)計算儲蓄額。(中南大學2005研)
解:(1)按收入法計算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100+10+30+30=170(億元)。
(2)按支出法計算GDP=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購買+凈出口=90+60+30+(60-70)=170(億元)。
(3)政府收入-政府支出=所得稅-(政府轉移支付+政府購買支出)=30-(30+5)=-5(億元),即政府財政赤字為5億元。
(4)四部門經濟中,根據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可得:
(億元)
即儲蓄余額為55億元。
3.某經濟實體國民收入統計資料顯示(單位:億美元)凈出口=150、凈投資=1250、消費=1600、資本折舊=500、政府稅收=1000、企業間接稅=750、政府支出=2000、社會保障基金=1500、個人消費=5000,公司未分配利潤=1000、公司所得稅為500、個人所得稅為800。
計算:GDP、NDP、NI、PI、DPI。(武漢大學2009研)
解:(1)GDP=消費+投資(凈投資+折舊)+政府購買+凈出口=1600+(1250+500)+2000+150=5500(億美元)。
(2)NDP=GDP-資本折舊=5500-500=5000(億美元)。
(3)NI=NDP-間接稅=5000-750=4250(億美元)。
(4)PI=NI-公司未分配利潤-公司所得稅-社會保險基金=4250-1000-500-1500=1250(億美元)。
(5)DPI=PI-個人所得稅=1250-800=450(億美元)。
4.已知下列資料,國內生產總值6000億元,總投資800億元,凈投資300億元,消費400億元,政府購買1100億元,政府預算盈余300億元,試計算:
(1)國內生產凈值;
(2)凈出口;
(3)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后的收入;
(4)個人可支配收入;
(5)個人儲蓄。(北京大學2006研)
解:(1)根據各指標的含義和相互關系,國內生產凈值=國內生產總值-資本折舊,其中國內生產總值為6000億元,資本折舊=總投資-凈投資=500億元,因此,國內生產凈值=6000-500=5500(億元)。
(2)根據核算國內生產總值的支出法有:國內生產總值=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購買+凈出口,其中國內生產總值為6000億元,消費為400億元,投資支出為800億元,政府購買為1100億元,因此凈出口=(6000-400-800-1100)=3700(億元)。
(3)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購買+政府預算盈余,其中政府購買為1100億元,政府預算盈余為300億元,因此,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后的收入=(1100+300)=1400億元。
(4)個人可支配收入=國內生產凈值-政府稅收+政府轉移支付=國內生產凈值-(政府稅收-政府轉移支付)=5500-1400=4100(億元)。
(5)個人儲蓄=個人可支配收入-消費=4100-400=3700(億元)。
5.某統計資料如下:
分析上面的資料并回答如下問題:
(1)國民生產凈值;
(2)凈出口;
(3)政府稅收減去轉移支付后的收入;
(4)個人可支配收入;
(5)個人儲蓄。(青島科技大學2010研)
解:(1)國民生產凈值=國民生產總值-資本折舊,而資本折舊等于總投資減凈投資后的余額,即800-300=500(億元),因此國民生產凈值=4800-500=4300(億元)。
(2)根據用支出法計算國民生產總值公式,,因此凈出口
=4800-3000-800-960=40(億元)。
(3)用表示政府預算盈余,
代表凈稅收即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后的收入,則有
,從而有
(億元)。
(4)個人可支配收入本來是個人收入減去個人所得稅后的余額,本題條件中沒有說明間接稅、公司利潤、社會保險稅等數據,因此,可從國民生產凈值中直接得到個人可支配收入,即(億元)。
(5)個人儲蓄(億元)。
6.某一經濟社會生產六種產品,它們在1998年和2001年的產量、價格如下:
求:(1)1998年和2001年的名義GNP。
(2)以1998年為基期,2001年的實際GNP。
(3)計算2001年的GNP折算指數,2001年價格比1998年價格上漲了多少?2001年相對1998年的通貨膨脹率是多少?(上海理工大學2003研)
解:(1)1998年的名義GNP為:
1.5×25+7.5×50+6×40+5×30+2×60
=37.5+375+240+150+120
=922.5(美元)
2001年的名義GNP為:
1.68×30+8.35×60+7.2×50+5.5×35+2.5×70
=50.4+501+360+192.5+175
=1278.9(美元)
(2)以1998年為基期,2001年的實際GNP為:
1.5×30+7.5×60+6×50+5×35+2×70
=45+450+300+175+140
=1110(美元)
(3)以1998年為基期,2001年的GNP折算指數為:
GDP折算(平減)指數
可見,物價水平上漲了15%,即2001年相對1998年的通貨膨脹率為15%。
用GDP衡量國民經濟活動的缺陷是什么?(華中科技大學2006研;武漢大學2011研)
答:GDP是現代國際社會用來衡量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極為重要的指標。雖然GDP概念被普遍運用,但是它在衡量各國經濟活動時,卻并非一個完美無缺的指標。作為一個衡量一國經濟水平的指標,GDP有以下幾個缺點:
(1)GDP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國家的真實生活水平
因為GDP的統計數據基本上是根據市場交換而獲得的,對那些雖沒有經過市場交換,但卻對人們生活水平有重大影響的經濟活動就不能通過GDP反映出來。例如,在一個自給自足程度較高的經濟社會,其GDP數據一定低估了人們的實際生活水平。所以,由于每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結構不同,GDP便不能作為一個精確的衡量標準加以比較。另外,人們的休息、娛樂也是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GDP對此卻沒有反映。假如GDP的下降幅度不至于嚴重影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當減少勞動時間造成GDP這種下降時,人們可能會因獲得更充足的休息時間而感到幸福。
(2)GDP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產品和服務的結構
比如兩個國家的GDP相同,其中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主要在于制造導彈、武器等軍用品;另外一個國家卻主要在于建立學校教育設施、文化體育中心以及公園等娛樂場所,則GDP無法對兩者的差別作出反映。而這兩個國家在產品和服務上結構的不同,對各自國家人民的生活影響很大。
(3)GDP不能反映產品和服務的進步
由于GDP的數據是根據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統計而得,而生產技術水平的進步可能會降低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因而GDP不能反映出這種技術水平的進步。例如現在生產出來的汽車要比半個世紀以前生產的汽車質量、性能都好得多,但由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現在的生產成本可能比過去低得多,而GDP對此卻無法反映出來。
(4)GDP的統計有一定的誤差
GDP許多數據是根據抽樣調查得出來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誤差。有些數據是根據人們的申報得出來的,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在申報時往往并不反映真實情況,因而統計出來的數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虛假成分。此外,由于各國的情況不同,具體的政策規定不同,故統計出來的GDP并非基于同樣的標準。
- 教育碩士《教育綜合》各師范類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 吳大正《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第12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基礎(中國史)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國海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斯蒂格利茨《經濟學(上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贈兩套模擬試題及詳解】(第4版)
-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879公共管理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劉海貴《新聞采訪教程》(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陳光中《刑事訴訟法》(第6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天津外國語大學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國際商務碩士(MIB)考試《國際商務專業基礎》重點院校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帕金《宏觀經濟學》(第8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贈兩套模擬試題及詳解】
-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天津外國語大學日語學院705(基礎日語+漢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4年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英語考試閱讀2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