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第1章 導 論

1.1 復習筆記

一、經濟原理

1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諸如懲罰或獎勵的預期。由于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2.一些經濟現象之間有交替關系

效率與公平之間存在一種交替關系。由于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因此,經濟要有效率,就要多給人們激勵,在收入分配上拉開差距,這就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如果要強調平等,就要縮小貧富差距,這樣又會影響效率。同樣,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也存在交替關系,這種關系可以從菲利普斯曲線中看出。

3.人們從事任何經濟活動都有機會成本

人們從事任何事都要求獲取收益,也要付出代價或者說成本。如果面臨多種選擇機會,人們一旦選擇了某一種,就放棄了從事其他活動可能獲得的收益,其中最大的收益就被稱為選擇了某活動的機會成本。

4.交易可以改善人們的福利

交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通過與他國貿易,各國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并享有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5.市場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他們仿佛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6.制度是協調人們進行經濟活動必不可少的行為規則

在市場經濟中,制度能把個人為追求自己利益所自由進行的交易活動聯接和組織起來。有了制度,人們的行為就都遵循一定的規則,各種經濟活動才會有條不紊地進行,才會減少交易中的摩擦和成本,才會減少不確定性,增強可預見性。

7.合理的政府定位對市場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市場經濟的自由運行絕不意味著可以不要政府,相反,政府干預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經濟運行的結果。但是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定位要正確,對經濟的干預要適度。

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資源的稀缺性和經濟學的誕生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的產生,是由于客觀存在的稀缺性(scarcity)。

滿足人類欲望的物品可分為“自由物品”(free goods)和“經濟物品”(economic goods)。前者指人類無需通過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其數量是無限的;后者指人類必須付出代價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須借助生產資源通過人類加工出來的物品,這類物品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但它的數量是有限的。

生產資源以及用它們生產的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欲望是無限的。因此,相對于人的無窮無盡的欲望而言,“經濟物品”以及生產這些物品的資源總是不足的,這就是稀缺性。

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和社會如何做出選擇,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經濟資源在現在或將來生產各種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的一門社會科學。

經濟學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生產什么(what)物品和勞務以及各生產多少?如何(how)生產?為誰(for whom)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現在生產還是將來(when)生產?

2.機會成本

當把一定經濟資源用于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的另一些產品生產上最大的收益就是這種產品生產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存在的原因在于:經濟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一個社會的經濟物品在某一時期內是個定量,從而為了生產某種產品就必須放棄其他產品的生產。

3.生產可能性邊界

生產可能性邊界又稱生產可能性曲線,表明在既定的經濟制度、經濟資源和生產技術條件下所能達到的各種產品最大產量的組合。

處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以內的點,如圖1-1中點,表示社會未能充分利用資源,即存在閑置資源,也就是存在失業,當社會使用了這部分資源,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產品。當社會生產處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時,表示社會經濟處于有效率的充分就業狀態。但在這種狀態下,社會在選擇兩種產品的組合時,必須確定最佳的比例,是選擇點還是點,又或是其它點?這便是微觀經濟學中所要解決的資源配置問題。

說明: 未命名

圖1-1 生產可能性曲線

4.資源配置和經濟體制

經濟資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就是經濟體制問題。按照西方經濟學家的劃分,經濟體制大體上分為下列四種類型:自給經濟、計劃經濟(命令經濟)、市場經濟和混合經濟。

(1)自給經濟的特征是每個家庭生產他們消費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極少數消費品是與外界交換來的。在這種體制下,資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費所決定,經濟效率低下。

(2)計劃經濟的基本特征是生產資料歸政府所有,經濟的管理,像一個單一的大公司。在這種體制下,用計劃來解決資源配置和利用問題。這種體制,從理論上也許可以證明,資源能夠達到最優配置和有效利用。但實踐證明,這種體制不能解決資源配置問題,效率較低,由此產生了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

(3)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是產權明晰,經濟決策高度分散。這種經濟為一只“看不見的手”所指引,資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競爭的市場中的價格機制來解決。市場機制是解決資源優化配置,增進社會福利的有效機制。但是,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并不是萬能的。在克服壟斷和外部性中的弊端,提供公共物品,管理信息、調節收入分配、控制經濟波動等諸多方面,市場都無能為力,需要國家或者政府出場來發揮作用。

(4)混合經濟的基本特征是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和國家所有相結合,自由競爭和國家干預相結合,因此也是壟斷和競爭相混合的制度。政府限制私人的某些活動;壟斷的成分限制完全競爭的作用。在這種體制下,憑借市場制度來解決資源配置問題,依靠國家干預來解決資源利用問題。這種體制被認為是最好的制度,效率和公平可以得到較好的協調。

5.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以單個經濟單位(居民戶、廠商以及單個產品市場)為考察對象,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如何決定。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廠商均衡理論、收入分配理論,以及福利經濟學和一般均衡分析。

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作為考察對象,研究社會總體經濟問題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總量是如何決定的及其相互關系。總體經濟問題包括經濟波動、經濟增長、就業、通貨膨脹、國家財政、進出口貿易和國際收支等。宏觀經濟學一般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理論等。

三、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

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只分析考察經濟現象是什么(what is),即經濟現狀如何,為何會如此,其發展趨勢如何,至于這種經濟現象好不好,該不該如此,則不作評價。

規范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以一定的價值判斷作為出發點,提出行為的標準,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準。它力求回答:應該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的問題,即為什么要做這樣的選擇,而不做另外的選擇?它涉及到是非善惡,應該與否,合理與否的問題。

2.個體分析和總體分析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在對象上以資源利用和資源配置相區別,在方法上則以總體分析(aggregate analysis)與個體分析(individual analysis)相區別。總體分析稱為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個體分析稱為微觀經濟分析方法。微觀經濟學采用個體分析方法,宏觀經濟學采用總體分析方法,都是由它們的研究對象的特點決定的。

個體分析和總體分析,作為一種數量分析的具體形式,都廣泛地采用邊際增量分析方法。邊際增量分析(marginal adding analysis)是指分析自變量增加或減少的最后一單位的量值會如何影響和決定因變量。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在進行數量分析時,把經濟變量區分為內生變量(內在變量)和外生變量(外在變量)。內生變量(endogenous variables)是指由經濟模型內部結構決定的變量;外生變量(exogenous variables)是指不是由經濟模型中的變量決定,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決定的變量。

宏觀經濟學在進行總量分析時,還把相關的經濟變量區分為流量和存量。存量(stock)是在一定時點上變量的大小;流量(flow)是在一定時期內變量的變動量。

3.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均衡是指經濟中各種對立的、變動著的力量處于一種力量相當、相對靜止、不再變動的狀態。如果偏離均衡之后會有其他力量使它恢復到均衡,就稱為穩定的均衡。如果任何力量都無法使它恢復到均衡位置,則稱不穩定均衡。

局部均衡是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來分析某一時間、某一市場的某種商品(或生產要素)的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決定。

一般均衡分析在分析某種商品價格決定時,是在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供給、需求、價格相互影響的條件下來分析所有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同時達到均衡時所有商品和要素的價格如何被決定。

4.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static analysis)是指根據既定的外生變量值來求得內生變量值的分析方法,它完全抽掉了時間因素和具體變動的過程,是一種靜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經濟現象的方法。

比較靜態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條件發生變化以后經濟現象均衡狀態的相應變化,以及有關的經濟總量在達到新的均衡狀態時的相應變化,即對經濟現象有關經濟變量一次變動(而不是連續變動)的前后進行比較。

動態分析(dynamic analysis)是對經濟變動的實際過程進行分析。動態分析的根本特征是引入了時間因素,從時間序列上對社會經濟活動作時點分析和期間分析、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試圖說明經濟活動怎樣從一種均衡狀態到另一種均衡狀態。

5.經濟模型

經濟模型(economic model)是指用來描述與所研究的對象有關的經濟變量之間的依存關系的理論結構。經濟模型可以用文字或數學的形式(包括幾何圖形和方程式等)來表示。衡量經濟模型優劣的一個標準是:如果一個經濟模型能夠很好地解釋經濟現實,模型就是成功的。

6.理性人假定

經濟學家指出,“理性人”或者“經濟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和概括。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即他所采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

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中提出了“經濟人”的原始含義,書中,他寫了一段被廣為引用的話:

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的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地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為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他個人的利益。在這樣做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絕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于他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到的效果還大。

數理經濟學的發展,使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具體化為一套以最大化為原則的經濟理論體系,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幾乎成為標準的經濟分析基礎。最大化原則是微觀經濟學中各種經濟主體(消費者、廠商)的目標函數,其數學表述是條件極值和無條件極值的一階偏導等于零——經濟學的優化方法之一。

四、西方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1西方經濟學的萌芽

作為對經濟規律認識的經濟學,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古代和中世紀的一些思想家就有了經濟思想的寶貴萌芽,但稱不上經濟學的產生。最初熱衷于從經濟現象開始探究資本主義經濟問題的,是資本主義產生時期的重商主義。

2.西方經濟學的正式誕生

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一書出版,標志著一門獨立完整的經濟學正式誕生。以后一些經濟學家根據經濟發展的實踐,對亞當·斯密的經濟思想作了種種論證、補充、發揮和修正,才逐步形成今天的比較完整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

3.西方經濟學的發展

(1)馬歇爾于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建立起了一個現代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后來張伯倫、羅賓遜和希克斯等人又在馬歇爾理論的傳統基礎上,加以補充、修正與發展,逐漸形成了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套理論被人們稱為新古典經濟學。

(2)凱恩斯于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有效需求理論代替了傳統的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理論。這本著作奠定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基礎。

(3)薩繆爾森為首的一批經濟學家將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和凱恩斯開創的宏觀經濟學加以綜合,形成了新古典綜合經濟學,又稱為后凱恩斯主流經濟學。

五、正確認識西方經濟學

1不能迷信西方經濟學

(1)西方經濟學畢竟具有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性質。

(2)西方經濟理論本身的真實性和適用性也有待實踐檢驗與修正。

2.必須重視西方經濟學

(1)學習和研究西方經濟學是改革開放的需要,也是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2)學習西方經濟學有助于對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探索和認識,有助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研究和認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曲县| 工布江达县| 德安县| 吉林市| 蓝山县| 汝阳县| 仙居县| 宜丰县| 武穴市| 专栏| 襄樊市| 浦城县| 永济市| 北海市| 铜陵市| 九寨沟县| 铁岭县| 津市市| 佳木斯市| 泽普县| 响水县| 繁峙县| 梁山县| 宁陵县| 丁青县| 南通市| 洛南县| 枝江市| 冀州市| 黎平县| 贡觉县| 八宿县| 陕西省| 济宁市| 汉寿县| 宝鸡市| 广南县| 沭阳县| 巴南区| 辽阳市| 哈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