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第9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8字
- 2020-09-14 13:56:41
第2章 商品和貨幣
2.1 復習筆記
一、自然經濟轉化為商品經濟
1.自然經濟
(1)自然經濟的形成
①自然經濟的概念
自然經濟是指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社會分工很不發達的社會中,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個人及其家庭或本經濟單位自身需要而進行的以自給自足生產為特征的經濟形式。
②自然經濟的形成
在人類最初的原始社會中,勞動生產力極其低下,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微乎其微,為了獲取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只有聯合起來,依靠群體的力量共同從事同一項勞動,通過集體進行圍獵、捕魚、采集來取得。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人們在征服自然的實踐中經驗日漸積累,生產工具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有所提高,使單個人獨立進行勞動成為可能,出現了以一家一戶為單位進行的生產活動,從而逐漸產生了由勞動者及其家庭成員所形成的家庭自然經濟。后來,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又產生了奴隸主莊園的自然經濟和封建主莊園的自然經濟。
(2)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
①自然經濟是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經濟;
②自然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封閉性和保守性經濟;
③自然經濟是發展緩慢、規模有限、對自然界依附性很強的經濟。
2.自然經濟發展為商品經濟
(1)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市場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統一。
(2)自然經濟發展到商品經濟
社會經濟形式從自然經濟發展為商品經濟,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歷史進程,這一轉變是伴隨著新的生產工具出現和發展,從而社會分工的發展,導致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實現的。
(3)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指原始社會的后期,畜牧部落從其他原始部落中分離出來的過程。
(4)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指原始社會末期,隨著耕作工具和手工工具進一步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
(5)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指在原始社會解體和奴隸社會形成的初期,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人階層。
3.商品經濟
(1)商品經濟產生的基本條件
①簡單商品經濟
簡單商品經濟是指以個體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它存在于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形態,經歷了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②發達商品經濟
發達商品經濟是指建立在社會化生產的基礎之上,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統治地位的商品經濟,它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
③商品經濟的產生所需具備的條件
a.存在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的前提條件
社會分工使得各行各業的生產者或經濟單位各自生產出不同的產品,而每個社會成員在生產和生活上又需要多種多樣的產品,為了滿足各自的多種需求,必須在分工者之間互通有無,使得各自所生產的不同產品進行交換成為必要。
b.社會分工者之間存在著各自獨立的經濟利益,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
正是由于社會分工者各自有著自己的經濟利益,這使得他們之間相互需要對方的產品時,不可能無償地取得,只能通過各自生產的產品進行交換,而且這種產品的交換必須是對等的。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途徑就是把各自的產品作為商品進行交換,商品之間的交換就是按照商品的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社會分工者之間具有獨立的經濟利益這一條件最早是伴隨著私有制的產生而出現的,不同的生產資料私有者各自都是具有自身獨立經濟利益的經濟主體。
(2)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
①商品經濟是競爭性經濟
商品在市場上進行買賣,必然存在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商品購買者之間的競爭,以及商品生產者與購買者之間的競爭。
②商品經濟是開放性經濟
商品經濟不承認區域疆界,它的生存與發展要求沖破國度、民族和地區的界限,開辟廣闊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
③商品經濟是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的經濟
商品經濟要求商品經濟的當事人必須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必須具有獨立處理自己商品的權力,這里不存在任何的人身依附關系。商品的當事人具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利益,他要根據自己的意愿獨立地處理商品以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各個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自己生產的商品時,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交換必須遵循對等的原則。
二、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
商品是指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
(2)商品的二因素
①從自然屬性來看,商品都具有可以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使用價值。使用價值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
②從社會屬性來看,商品又都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來和別人的商品相交換,就是說它具有價值。價值反映人和人的關系。
(3)價值和交換價值
①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②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則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4)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統一體
①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性
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也不可能具有價值,因而不會是商品;有些東西雖有使用價值,如空氣、陽光等,但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不具有價值,所以也不是商品;有些東西雖是勞動產品,但未形成使用價值,如廢品,也不能成為商品;還有些東西,既是勞動產品,又具有使用價值,但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用于自己消費的,仍然不是商品,如勞動者自產自用的產品就是這樣。此外,有些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但不經過交換,也不是商品,如贈送的禮品、舊社會農民向地主交納的實物地租等。所以,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
②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性
一切商品對于購買者,才具有使用價值;對于生產者,就不具有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不能既占有價值,又占有使用價值。他要占有價值,就必須讓渡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如果自己消費了使用價值,他就無法進行交換,也就不能實現商品的價值。可見,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只有生產出來的商品能夠交換出去,生產者實現了價值,購買者得到了使用價值,商品的內在矛盾才能得到解決。
2.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1)勞動的二重性
①具體勞動是指在一定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
②抽象勞動是指在商品生產中抽掉了各種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意義上的人類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它反映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
(2)勞動二重性學說的重要地位
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由馬克思首先提出并加以科學論證的。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只有弄懂了勞動二重性問題,才能使勞動價值論奠定在科學的基礎上。而弄懂了勞動價值論,才能理解關于資本和剩余價值理論等一系列政治經濟學原理。
3.商品價值的構成與創造、商品的價值量
(1)商品價值的構成與創造
①商品的價值構成
價值構成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商品生產過程中耗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它是過去的勞動即物化勞動所形成的價值轉移到商品中來的;二是商品生產過程中活勞動新創造的價值。
②商品的價值創造
商品價值的創造是指商品生產過程中新增加到商品中的價值。包含在商品中的新價值是勞動者的活勞動所創造,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③活勞動與物化勞動
a.活勞動是指勞動者在商品生產過程中腦力和體力的消耗,即新加入到勞動對象中的抽象勞動。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只有加進了人的活勞動,才能使生產資料改變成為適合人們需要的新的使用價值,離開了活勞動,所有的生產資料本身只是一堆死物。
b.物化勞動是指已經凝結在勞動對象中、體現為勞動產品的人類勞動。屬于物化勞動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只能借助于活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其價值量是不會發生變化的。一切生產資料的價值,只能轉移,自身不可能發生增殖。
(2)商品的價值量
①商品的價值量的決定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②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③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
a.簡單勞動是指事先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學習的、每個體魄健全的人都能進行的勞動。
b.復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學習的、具有一定技術專長的勞動。
c.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復雜勞動表現為倍加的簡單勞動。
④勞動生產力
勞動生產力也稱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的生產能力或效率。勞動生產力的高低有兩種表示方法:一是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二是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勞動時間。
4.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1)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由于每個商品生產者都是生產資料的私有者,生產商品的勞動是他們私人的事情,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都由他們自己決定,勞動成果也歸他們自己所有,經營的盈虧也由他們自己負責,所以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私人的性質。同時,由于社會分工的存在,商品生產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每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都是提供給社會的,都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因而他們的勞動又都具有社會的性質。生產商品的勞動既是私人勞動,又是社會勞動,兩者存在著矛盾。
(2)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生產商品的勞動作為私人勞動,生產純屬生產者個人的私事,商品生產者可以自己決定生產什么、自行支配生產過程及其成果;但生產商品的勞動作為社會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因而商品生產者的生產不能離開社會而存在,他的產品必須能夠滿足社會需要。但分散的單個商品生產者并不知道他生產的產品是否能夠滿足社會需要,不知道他的私人勞動是否能成為社會勞動的一部分,這一矛盾只能通過商品的交換來解決。
(3)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了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的產生
私人勞動首先表現為具體勞動,由于具體勞動性質不同,在交換中無法確定交換的比例,因而也無法通過交換表現為社會勞動,而能夠確定交換比例的只能是在質上相同的抽象勞動。這樣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就決定了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商品生產者如果能夠把自己的產品順利地賣出去,那么他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就體現為社會的使用價值,從而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就得到了解決。
三、貨幣
1.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幣的產生
(1)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①簡單價值形式的含義
簡單的價值形式是指一種商品的價值偶然地表現為另一種商品上的價值形式。其中,被表現的商品處在相對價值形式的位置,主動地要表現價值;表現的商品處于等價形式的位置,起被動的作用。
②等價形式的特點
a.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形式;
b.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
c.私人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形式。
③簡單價值形式下商品矛盾的表現形式
在簡單價值形式中,商品內部所包含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以及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表現在兩個商品之間的關系上。處于相對價值形式上的商品,只表現為使用價值,表現為具體勞動和私人勞動的產物,而它的價值、抽象勞動和社會勞動則在作為等價形式的商品上表現出來。所以,作為等價形式的商品就被當作是價值、抽象勞動和社會勞動的體現。可見,在簡單價值形式下,商品的內在矛盾就轉化為外部對立即兩種商品之間的對立了。
(2)擴大的價值形式
①擴大的價值形式的含義
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是指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在一系列商品上。在擴大的價值形式上,一種商品的價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現在另一種商品上,而是經常地表現在一系列商品上。這樣,商品的價值本身才真正表現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
②擴大的價值形式的局限性
在擴大的價值形式下,存在著不可解決的矛盾,即交換者對商品的特殊需要和物物交換形式的矛盾。這種價值形式不能適應商品交換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3)一般價值形式
一般價值形式是指以一種商品作為各種商品相互交換的媒介,從而使各種不同商品的價值都可以由一種商品來表現。從擴大的價值形式發展到一般的價值形式是質的飛躍。在一般價值形式下,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從其他商品中分離出來,變成社會勞動的唯一體現者,因而商品價值的無差別的社會性質就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
(4)貨幣價值形式
貨幣價值形式是指金、銀等貴金屬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
2.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1)貨幣的本質
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貨幣是在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自發產生的,它是商品內在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體現了商品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相互關系。
(2)貨幣的職能
①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指貨幣表現、衡量、計算商品價值的尺度。貨幣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也是商品,具有價值。貨幣在執行此職能時,只是觀念的貨幣。
②流通手段
貨幣的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貨幣。
③貯藏手段
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當作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貯藏起來的職能。執行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既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也不能是價值符號,而必須是足值的金屬貨幣。
④支付手段
貨幣的支付手段是指貨幣用來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利息、工資等的職能。支付手段是隨著商品交換過程中賒賬買賣的出現而產生的。貨幣用作償還賒購欠款時,就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
⑤世界貨幣
世界貨幣是指貨幣在世界市場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是在前幾個職能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當商品流通越出國界產生國際貿易關系后,貨幣便在世界經濟關系中發揮作用。
貨幣的世界貨幣職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a.作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來支付國際收支的差額;b.作為一般的購買手段,用來購買外國的商品;c.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如支付戰爭賠款以及財產轉移等。
3.貨幣流通量規律
(1)貨幣流通
貨幣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中,貨幣不斷地由買者手里轉移到賣者手里,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過程。
(2)流通中的貨幣需要量
①不考慮貨幣支付手段時
②在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情況下
③紙幣流通規律
紙幣的發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
④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發生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情況。
⑤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是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紙幣發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所引起的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下降和貨幣升值的經濟現象。
四、價值規律
1.價值規律的內容
(1)價值規律的內容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交換比例以商品的價值量為基礎。
(2)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并不違背價值規律。這是因為,首先,商品價格雖然時升時降,但商品價格的變動始終以它的價值為軸心,價格升降的幅度不會與商品價值相差很遠。其次,從個別交換過程來看,雖然有些商品的價格高于其價值,有些商品的價格低于其價值。但從較長時期來看或從全社會來看,商品價格的升降是可以互相抵消的。因此,從總體上說,商品的總價格和商品的總價值是相等的。
2.價值規律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1)自發地調節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社會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即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
(2)自發地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促使小商品生產者向兩極分化,并在一定條件下引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
- 首都師范大學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840管理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考研高等數學精選習題集
- 十二校聯合《教育學基礎》(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蘇號朋《民法學》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華東師范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部分視頻講解】
-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廈門大學245德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良《公共管理學》(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微觀經濟學考研全真模擬試卷及詳解
- 趙萬一《商法》(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909英語教學法[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力《醫學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中山大學801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2小時高清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