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導  論

第1章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1  復習筆記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人們的生產關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相互結成的關系。這種關系分為四個方面或四個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就是人們以某種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這些關系。

一、物質資料的生產

1.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1)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人類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資料,這些只有通過物質資料的生產才能獲得。

只有物質資料生產發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動才能得到發展,從而人類社會才能發展。

(2)物質資料生產的概念

物質資料生產是指勞動者按照預期的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又稱勞動手段)加工于勞動對象,改變勞動對象的形狀、性質或地理位置,使它適合人們需要的過程。

(3)勞動過程的三要素

勞動

勞動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使用勞動工具所進行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它是生產的最基本的要素。

勞動資料

勞動資料是指人們用來把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一切物質資料。勞動資料包括生產工具、建筑物、道路、管、桶、瓶和度量衡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

勞動對象

勞動對象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把自己的勞動加于其上的一切東西。在勞動對象中,一類是沒有經過人們勞動加工的自然生成物,如采伐中的原始森林里的樹木、開采中的地下礦藏等等;另一類是經過人們加工的勞動產品,如棉花、鋼鐵等等,這種經人們加工過的勞動對象稱為原材料。

(4)生產資料的概念

生產資料是指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需的一切物質條件,包括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生產資料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客觀條件,人的勞動則是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主觀條件。

2.生產方式的兩個方面

(1)生產方式的概念

生產方式即人們進行生產活動的方式。生產方式包括兩個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2)生產方式的兩個方面

生產力

a.生產力的含義

生產力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運用生產工具加工勞動對象進行生產時所形成的物質力量。生產力是人們改造和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

b.生產力的構成要素

生產力包含兩個因素,即勞動者和生產工具。

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也稱經濟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它是各種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表示人類社會發展在一定階段上的社會性質。

生產方式的類型

在人類社會歷史上,相繼出現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五種生產方式。

二、社會生產力

1.生產力的形成

(1)生產工具的概念

生產工具是指所有用于加工勞動對象的工具,包括從落后的手工工具到現代自動化的各種機器設備。

(2)生產力的形成

勞動者和生產工具以一定的性質和方式結合之后,并把生產工具運用起來,才能形成實際的生產能力。勞動者的智力和勞動技能及勞動工具是不斷發展的,所以生產力也是不斷發展的。

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生產力的要素是具有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和生產工具,而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鄧小平同志著重研究了20世紀中葉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他不僅肯定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進一步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3)自然科學是人們從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系統經驗,它又反過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自然科學的發展,既能促進生產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出現,改進和完善生產工具,又能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從而可以促進生產力大發展,大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三、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社會生產關系

1.人們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關系

生產關系分為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

(1)生產關系

這里指的是狹義的生產關系,即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相互發生的關系。

(2)分配關系

人們在生產出產品之后,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則,各分得一部分產品,這就在人們之間發生了分配關系。

(3)交換關系

在存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下,人們自己所生產的產品往往不是他們所直接需要的產品,這時他們必須用自己的產品去和另外一些人進行交換,換取他們所需要的產品,以滿足自己的消費,這就在人們之間發生了交換關系。

(4)消費關系

消費關系是人們在取得消費品時所發生的關系。人們在生產出產品之后,經過分配和交換過程才能消費。

2.生產和消費的關系

(1)生產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消費,消費品的消費是勞動力的再生產。

(2)生產決定消費,決定著消費的對象和消費的方式

生產決定著消費。生產不只是生產出消費的對象,而且也規定著消費的方式。生產還引起對某種消費品的需要,消費者對于某種消費品的需要,是由于消費者看到并知道這種消費品已經生產出來。因此,馬克思說:“生產出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消費的動力”。

(3)消費制約著生產

a.消費使生產出來的產品得以最后完成其為產品。人們生產的產品,只有人們去消費,才能證實它是現實的產品。

b.消費還為生產創造出動力。人們為了獲得消費品,就得進行生產;如果人們對任何消費資料都不需要,就沒有必要進行生產。人們要獲得品種多、質量好的消費品,就必須發展生產。

(4)對于一個勞動者來說,生產和消費是一個生產過程的兩個環節。生產是這個過程的起點,消費是它的終點。消費把生產的產品消費掉,把自己的勞動力再生產出來。

3.生產和分配的關系

在產品分配上,是生產決定分配;在生產資料和社會成員在生產過程的分配上,是分配決定生產。

(1)在產品分配上,生產決定分配的對象和方式

表現在分配的對象是生產的產品,沒有產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就分配方式來說,參與生產的方式決定參與分配的方式。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處的地位,決定他們在分配中所處的地位,以什么方式參加生產,也就以什么方式參加分配。

(2)生產資料和社會成員在生產過程中的分配決定著生產

在進行生產之前,沒有生產資料的分配,生產就無法進行。除了生產資料的分配以外,還必須有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中的分配。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中的分配,使他們經過這種分配,在生產過程中處于不同的社會地位。

4.生產和交換的關系

交換有兩種,一種交換屬于生產的交換,包含在生產過程之中;另一種是產品的交換,它是由生產決定的。

(1)人們的勞動能力的交換、生產資料的交換都屬于生產活動。

(2)作為生產品的交換是在生產出產品之后進行的,是由生產決定的。生產的性質決定著這種交換的性質。生產發展的程度決定交換發展的程度。生產越發展,分工越細,交換也就越加發展。生產過程中分工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交換的深度和廣度。

5.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相互關系

(1)人們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構成社會生產的總過程。它們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各個環節。在這個統一體中,作為生產要素的分配、交換和消費,包含在生產過程中,它們本身就是生產;作為消費品的分配、交換和消費,是由生產決定的。

(2)人們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社會性質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決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指生產資料的歸屬,即生產資料歸誰占有和支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它決定人們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的性質;同時它又總是通過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來實現自己。

(3)人們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政治、法律、宗教、文學、藝術、禮會意識等社會上層建筑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但是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又有反作用,它能夠促進或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

四、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關系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1)生產關系是由生產力決定的。為了進行生產,人們必須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要求,它的變化和發展也是由生產力發展的狀況決定的。

(2)在一定生產方式內部,生產關系是變化和發展的,這種變化和發展同樣是由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決定的。

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1)新的生產關系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新的生產關系是指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水平上,新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的各個環節都能有利于生產的發展;能更大地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和勞動技能;能更好地推動新的生產工具的制造、科學技術的發展;能更合理地利用勞動對象,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出廣闊的前景。

(2)舊的生產關系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

當生產力發展到某種生產關系所可能容納的最高限度時,這種生產關系就過時了。這種過時的、舊的生產關系,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3)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但生產關系不可能決定生產力

生產關系的改變及其能動的反作用,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沒有生產也就沒有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當人們的相互結合的形式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時,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否則,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五、經濟規律

1.生產關系發展的規律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

(1)經濟規律的含義

經濟規律是指各種經濟現象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2)經濟規律的類型

在人類各個社會階段中都起作用的經濟規律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在人類各個社會階段中都起作用的規律。在任何社會發展階段中,人們為了生活,都必須進行生產。而要進行生產,總有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這兩個方面,因而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就必然發生作用。

在幾個社會階段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

有的經濟規律在幾個社會階段中都起作用,因為在這幾個社會階段中,都存在著這種經濟規律發生作用的經濟條件。價值規律就是在幾個社會階段中都起作用的經濟規律。

只在一個社會階段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

有些經濟規律只在某一社會階段中起作用,這是因為只有在這種社會階段中存在著它們發生作用的經濟條件,當這個社會階段被另一個新的社會階段所代替時,由于原來的經濟條件消失了,在這個社會階段起作用的經濟規律也就失去了作用。任何一個社會經濟形態都有其特有的經濟規律,這些特有規律是特定生產關系的最本質的表現。

2.經濟規律體系

(1)基本經濟規律

基本經濟規律是指在一定社會階段的生產關系的基礎上,起主導作用的規律。基本經濟規律表明一定社會形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決定著該社會生產的實質。

(2)經濟規律體系

經濟規律體系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中,各種經濟規律由于生產關系的內部聯系而互相作用形成的體系。

3.經濟規律的客觀性

(1)一切經濟規律都具有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

只要具有一定的經濟條件,與這種經濟條件相適應的經濟規律就必然發生作用。經濟規律的存在和起作用都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2)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但不等于人們在經濟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人們能夠發現這些規律,認識它們,依靠它們,利用它們,以利于社會。

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唯物辯證法

(1)質量互變規律

運用量變和質變規律來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就是研究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經濟現象有些什么量變,以及這些量變的產生原因、影響,對整個經濟現象所引起的狀況是否達到了引起這種經濟現象的質變的階段,如果還沒有達到質變的階段,怎樣為質變創造條件;如果已經達到了質變的階段,又怎樣使這種質變得以實現,使人們的社會經濟制度發展到更高階段。

(2)對立統一規律

運用對立統一規律來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就是研究在一定歷史階段上的經濟現象時,應研究這種經濟現象當中所包含的矛盾和矛盾推動經濟發展的趨勢。

(3)否定之否定規律

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來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是要揭示出社會經濟現象絕不會停留在某一個階段上,而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2.抽象法

運用抽象法來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要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經過分析,抽象掉它們的表象,揭示出經濟現象的本質。

3.歸納和演繹法

歸納法是從研究個別經濟現象中得出一般的結論。演繹法是運用一般原理去研究個別的經濟現象。

(1)運用歸納法來研究某種經濟現象,并從研究中得出一般結論時,所研究的經濟現象對于其他經濟現象,必須具有代表性,能夠表現出其他經濟現象的性質。

(2)運用演繹法,把一般原理運用于研究個別經濟現象時,所研究的個別經濟現象和一般原理所由以概括出的經濟現象,其性質也必須是相同的。

4.分析和綜合法

(1)分析法是在研究某種經濟現象時,分析它所表現的一些形式,從而揭示出它的實質。

(2)綜合法是在分析出經濟現象的本質后,對經濟現象的一些形式加以綜合,研究出它之所以采取那些表現形式的原因。

5.數學方法

數學是研究事物數量關系變化的科學。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不僅要研究經濟現象質的變化,同時要研究經濟現象量的變化。數學只適用于研究經濟的數量變化,它對于研究經濟現象的質變是不適用的。

6.邏輯和歷史法

邏輯法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所采用的思維推理法。歷史方法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它的歷史發展過程來進行研究的方法。

(1)在運用邏輯方法時,從根本上說,思維進程要符合經濟現象歷史的發展過程,脫離開歷史發展過程的思維推論,就要導致唯心主義。

(2)運用歷史方法來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必須排除對歷史起干擾作用的偶然因素,排除掉經濟發展歷史中的曲折過程,按照歷史發展的真實過程來研究經濟現象的發展。

七、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和科學性

1.政治經濟學是一門階級性很強的科學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生產關系就是經濟關系。在階級社會中,經濟關系表現為階級關系。由于人們的階級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經濟利益也不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看法也不同,這就決定了各個階級不可能有統一的政治經濟學。

2.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和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1)古典政治經濟學

從英國的威廉·配第(1623—1687)開始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經過以法國的魁奈(1694—1774)為代表的重農學派和英國的亞當·斯密(1723—1790)的發展,到英國的大衛·李嘉圖(1772—1823)的時候,達到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階段。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處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所以他們能夠闡明經濟現象的某些內在聯系,使政治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2)庸俗政治經濟學

18世紀末,自法國薩伊(1767—1832)開始,把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科學因素丟掉或加以改造,把不科學因素接受下來并加以發展,使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變成庸俗政治經濟學,變成資本主義制度的辯護學。但在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著作中,一些關于管理社會化大生產的方法,一些對市場經濟的運行進行宏觀調控的手段等,我們仍需要加以吸收和借鑒,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

(3)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以瑞士西斯蒙第(1773—1842)和法國蒲魯東(1809—1865)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曾經無情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和矛盾,尖銳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但他們都是以小資產階級觀點來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他們或者企圖退回到小商品生產方式,或者提出種種空想,因而不能對資本主義制度作出科學的分析。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

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在他們所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上,系統地考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矛盾,總結了國際工人運動的歷史經驗,同時,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從而完成了政治經濟學史上的偉大革命變革。

(2)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

列寧(1870—1924)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時期即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制度作了科學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特征。列寧關于壟斷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同時也分析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規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隱諱自己的階級性和黨性,它公然申明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

八、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

1.毛澤東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1)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思想

毛澤東在深刻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社會關系的基礎上,明確指出: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第二步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矛盾。

(2)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新中國建立后,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及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礎上,毛澤東提出了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采取了逐步改造私有制經濟和大力發展公有制經濟同時并舉的方針,在我國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3)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思想

毛澤東強調指出: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不斷完善而得到解決,要正確區分和處理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

2.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1)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要求人們特別是黨政各級干部的思想,要從過去一些阻礙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認識中解放出來,不要受過去的思想所束縛;實事求是,是要求從現時的實際情況出發,尋找經濟發展的規律。

(2)鄧小平理論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他認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一定要弄清楚,以提高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和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認識的科學水平,這也就為把黨的工作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采取全面改革和開放政策、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了理論基礎,把建設社會主義推向一個新的長期繼續下去的進程。

(3)鄧小平理論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來觀察世界形勢的變化

鄧小平理論對現時世界各國出現的許多新情況,如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出現的新問題,都進行了正確的分析并作出了科學的判斷。

(4)鄧小平理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體系

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理論從各方面指明了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和途徑。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它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容

我們黨必然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1)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地位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既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2)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州市| 义马市| 曲阳县| 安泽县| 弥渡县| 黑河市| 霍州市| 汕尾市| 北京市| 郑州市| 翁源县| 循化| 平湖市| 小金县| 察哈| 中西区| 香港| 甘洛县| 城市| 错那县| 和政县| 隆林| 区。| 云阳县| 邻水| 盐山县| 荥经县| 浮山县| 益阳市| 昆山市| 白银市| 嘉峪关市| 许昌市| 深州市| 砚山县| 江津市| 泾阳县| 南靖县| 台安县| 黔江区| 南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