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1字
- 2020-09-14 14:02:19
第5章 西歐中世紀的教育
5.1 復習筆記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西歐奴隸制社會的結束,從此,西歐進入了封建時代,從公元5世紀末到14世紀文藝復興運動之前的這段歷史一般稱為中世紀。
一、基督教教育
在西歐中世紀早期,基督教成為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教育被教會所壟斷,教師由教會委任,教學內容以神學為主,世俗文化教育成為一種陪襯。基督教作為一種文化和意識形態,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與西歐社會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相聯系,而且對人們的精神、情感、心理產生重大影響,成為影響社會發展和教化民眾的主要力量,對西歐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
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機構
中世紀時期,教會學校一直是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典型的教會教育機構包括修道院、主教學校和堂區學校。
(1)修道院
修道院是中世紀最典型的教會教育機構,而且是西歐最主要的教育機構。一般認為本尼狄克是西方修道制的鼻祖,創立了最早的修道院。
①修道院的學生。修道院最初只接收志在侍奉上帝、準備充當神職人員的人進行教育,以后擴大范圍,一些并不以神職為生的人也被接納。但兩類學生分開,前者稱為“內學”,畢業后將終生做圣職。后者稱為“外學”,入修道院只為學習知識,學成后仍為俗人。修道院學校的學生一般十歲左右入學,學習期限大約為八年。
②修道院的教育內容。早期的修道院學校主要強調宗教信仰的培養,知識學習的內容不過是簡單的讀、寫、算,以后課程逐漸加多加深,“七藝”成為主要課程體系。“七藝”是指由智者派創造的文法、修辭、辯證法,加上柏拉圖后來加上的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共七種科目。前三項為高級課程,后四項為初級課程。
③修道院的教師與教學方法。修道院學校的教師完全由教士擔任,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口授和學生背誦、抄寫相結合。實行個別教學,學生的入學時間、學習進度和時間安排因人而異。學校的紀律十分嚴格,體罰盛行。
(2)主教學校
主教學校設在主教的所在地,學校的條件較好,水平也比較整齊,但數量有限。
(3)堂區學校
堂區學校設在堂區教士所在的村落,是由教會舉辦的面向一般世俗群眾的普通學校。12世紀中期,教皇曾要求所有堂區興辦學校,這使堂區學校出現大發展趨勢,成為中世紀歐洲最普遍的學校教育形式。堂區學校一般由教士或其他指定的教會人員負責,招收7~20歲的男青年入學(少數學校也招收女生)。學校的課程以灌輸宗教知識為主,同時也進行讀、寫、算及簡單世俗知識的教學。與修道院學校和主教學校相比,堂區學校的教育范圍更大,培養目標更為寬泛,但學校的條件和水平較低。
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與理論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具體體現為基督教的神學世界觀、人生觀(兒童觀)、知識觀、目的論等。
(1)神學世界觀
基督教作為一種一神論宗教,設定了一個絕對的、完善的、超越的神。它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是世界和萬物的本源。基督教確立了一個超理性的信仰權威,同時又賦予其極豐富的道德內涵。在基督教看來,人和世上的萬事萬物一樣,都是上帝創造的。敬畏與信仰上帝被基督教看成是人最基本的特性。缺了它們,人類就與動物無異。
(2)兒童觀
早期的基督教在對兒童的看法上還比較寬容,自從奧古斯丁的“原罪說”被看成是羅馬教會的官方學說以后,兒童也成為具有“原罪”的人,要求嚴格控制兒童的欲望。由于兒童的本性罪惡,要想控制兒童邪惡的本性并使其成為高尚的人就必須懲罰他們的肉體,壓制他們的欲望。基于這樣的認識,對兒童的約束與懲戒成為中世紀教育的重要特征,戒尺、棍棒是中世紀學校不可缺少的工具。
(3)知識觀
在知識觀上,基督教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以神學為最高學問,世俗學問皆為其“婢女”。許多神學家都把宗教信仰看得重于理性,而且對希臘人所研究的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知識不屑一顧,認為世俗學科以追求高級學科為目的,而最高的目的是神學,因而科學要服從神學,神學理論高于其他科學。
(4)目的論
基督教從其形成之日起就把傳播教義、爭取信徒作為重要目標,教育正是它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對人的教育過程就是使人擺脫塵世的困擾,逐漸從俗世王國中掙脫出來的過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人進入絕對真理的世界,成為具有純粹信仰的人。
二、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公元8世紀以后,隨著封建制的發展和王權的鞏固,有別于教會學校的、滿足世俗封建主需要的教育形式和機構開始出現。世俗封建主的教育主要包括宮廷學校和騎士教育。
1.宮廷學校
宮廷學校是一種由世俗封建主倡導的,以宮廷為中心的,主要培養王公貴族后代的教育機構。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即位后,大力發展文化教育,宮廷學校發展成為歐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宮廷學校的學習科目主要是“七藝”及拉丁語和希臘語等科目,教學方法采用當時教會學校盛行的問答法,教師按教學目的編寫問答式的教材,叫學生背誦。宮廷學校主要是培養封建統治階級所需要的官吏,但因為歐洲中世紀早期社會政教合一的特征,宮廷教育也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與教會學校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相似性。
2.騎士教育
(1)騎士教育的概念
騎士教育是西歐封建社會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騎士制度始于9世紀末,盛行于十字軍東征的11~12世紀。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即都是在封建領主的家庭里進行的,并無專設的教育機構,也沒有專職的教育人員,它在騎士生活和社交活動中進行。
(2)騎士教育目的
騎士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勇猛豪俠、忠君敬主的騎士精神和技能。
(3)騎士教育的階段
①家庭教育階段。7歲前由母親在家撫養和教育,其內容為初步的宗教教育,尊重長上的道德教育和身體的養護;
②侍童教育階段。又稱禮文教育階段,7歲后,封建主之家按等級把兒子(一般為次子)送入高一級貴族的官邸中充當隨仆或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婦,同時學習上流社會的各種禮節,一直到14、15歲;
③侍從教育階段。從14、15歲開始進入待從教育階段,重點學習“騎士七技”,即騎馬、游泳、投槍、擊劍、打獵、弈棋和吟詩。同時,侍從還要侍奉領主和主婦,侍從教育階段在21歲時結束,舉行授職典禮,授以騎士稱號。
(4)對騎士教育的評價
騎士教育是一種典型的武夫教育,對文化知識的傳授并不重視,重在灌輸服從與效忠的思想觀念,訓練勇猛作戰的本領,以培養成封建統治階級的保衛者。
三、中世紀大學的形成與經院哲學的發展
1.中世紀大學
(1)中世紀大學興起的背景
中世紀大學的產生是中世紀教育最具有意義和價值的歷史畫卷,其背景主要是西歐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的發展。由于西歐封建社會趨于穩定,農業生產穩步上升,手工業逐漸成為專門的職業,城市開始成為重要的社會活動場所,新興的城市市民階層成為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力量,提出了新的經濟、政治要求和文化要求。同時十字軍東征使成千上萬的基督徒到東方,加強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傳統的宮廷學校和騎士教育已不能滿足這種需要,新的教育機構和形式開始出現。
(2)中世紀大學的組織形式
中世紀大學最初具有行會的性質,中世紀大學從性質上來看是一種自治的教授和學習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數名)在某一領域有聲望的學者和他的追隨者自行組織起來,形成類似于行會的團體進行教學和知識交易。中世紀大學的基本目的是進行職業訓練,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因此,大學教育往往分文、法、神、醫等專業學院來進行。
中世紀大學按領導體制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學生大學”,一種為“先生大學”。前者由學生主管校務,教授的選聘、學費的數額、學期的時限和授課時數等,均由學生決定。南歐的大學,如意大利、法國(巴黎大學除外)、西班牙等國的大學多屬此類。巴黎大學則是“先生大學”的典型,由教師掌管校務,學校諸事均由教師決定。
(3)中世紀大學的教學
最初的中世紀大學大多是單科學校,以后逐漸形成由文、法、神、醫四科組成的大學。文科帶有預科的性質,課程以“七藝”和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為主;法科課程包括民法和羅馬法;醫科課程有古希臘醫師的著作、阿拉伯醫學名著和臨床實習;神學課程主要是《圣經》和教義。學生學完文科課程方能進入法科、神學科、醫科學習有關專業課程。
中世紀大學教學用拉丁語,教學方法是講課、復述、辯論。中世紀大學已有學位制度,學生修畢大學課程,經考試合格,可得“碩士”、“博士”學位。最初,這兩種學位并無程度上的差別,以后分化成表示不同學術水平的獨立的學位。
(4)中世紀大學的特征
①行會性:指教師與學生組成的行會團體;
②制度化:指知識傳承的制度化、人才培養的制度化;
③國際性:指招收歐洲各地學生、自由流動、教學資格互相承認、應用共同的語言;
④獨立性:指自治的行會組織,擁有特權,獨立于政府和教會之外;
⑤流動性:指師生可以隨意流動;
⑥宗教性:指宗教和教會在大學發展過程中是首要因素和基本依據。
(5)中世紀大學的意義
①中世紀大學打破了教會壟斷高等教育的局面,利用教會與世俗政權之間的矛盾,爭得了一些特權,有一定民主和自由,有利于科學研究和學術的繁榮,培育了一代新的科學家和思想家。
②中世紀大學成為近現代大學的直接起源,是西歐中世紀教育的重大成就。
③中世紀大學也有局限性,由于當時教會勢力強,中世紀大學并沒有擺脫宗教的束縛,教會勢力很快就滲進了大學,宗教色彩濃厚,大學教學受經院哲學影響很深,存在著煩瑣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弊端。
2.經院哲學
(1)經院哲學的概念及其特征
經院哲學是西歐封建社會中的統治思想和官方哲學,是一種為宗教神學服務的思辨哲學。因產生于天主教的修道院(經院),所以被稱為經院哲學。它淵源于2世紀的教父哲學,真正形成于中世紀中期以后。
經院哲學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它以“經院”(即教會所辦的學校)為生存環境,二是它以“辯證法”(即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論辯推理)為操作原則。它是使基督教神學理論研究更加深化、更加專業化、更加思辨抽象的一種結果。訓練有素的經院哲學家們嚴格運用邏輯推理和辯證法的手段,對哲學、特別是神學的各種命題進行論證,以便推導出確定無疑的真理。
(2)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
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使古希臘時期開始的關于概念與物體、共相與個別關系問題的爭論到達了白熱化的程度。這場爭論對歐洲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唯實論認為,一般概念是存在于個別事物之先的某種精神實在,是第一性的,而物質世界是第二性的,服從于、統一于精神實在。依據這樣的理論,基督教關于上帝的學說,關于神的至高無上地位的理論是不可懷疑的。神學是最高的學問。
與唯實論相比,唯名論者更加強調邏輯分析、理性思維的重要,而且認為只有個別的、具體事物才是真實的。“一般”只代表許多事物的名詞,而不是客觀的實在。
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是多明我會僧侶托馬斯?阿奎那。阿奎那的工作把經院哲學推上高峰,同時也使這一學說所代表的唯理主義達到極端,從而促成了經院哲學的衰落。經院哲學使人相信,神是可以了解的假設,自然與世界是有序的整體,這種提法雖然暫時加強了神對世界的控制,但是同時也造成了產生近代科學的土壤。
四、新興市民階層的形成和城市學校的發展
1.新興市民階層的形成
11~12世紀開始,西歐城市重新形成,城市中從事商品生產和交換活動的手工業者、商人構成了市民階層,他們是資產階級的前身。
2.城市學校的發展
新興市民階層具有本階級的特殊經濟利益和政治斗爭的需要,這些利益和需要必然反映在教育上。然而,當時的學校教育,無論是掌握在教會手中的教會學校,還是為世俗封建主所把持的諸如宮廷學校之類的世俗學校都不能滿足這種需要,因此,一種新型的學校形式應運而生并很快發展起來,即城市學校。
城市學校并不是一所學校的名稱,而是為新興市民階層子弟開辦的學校的總稱,里面包含不同種類、不同規模的學校。城市學校內部雖然在課程設置、教師成分、學習年限等方面各不相同,但與傳統學校相比,城市學校作為一種新的學校類型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1)在領導權上,最初的城市學校大多由行會和商會開辦,后來逐漸由市政當局接管,由市政府決定學費金額、選聘教師、支付工資、確定兒童入學資格等;
(2)從內容上看,城市學校強調世俗知識,特別是讀、寫、算的基礎知識和與商業、手工業活動有關的各科知識的學習;
(3)從培養目標上看,城市學校主要滿足新興城市對從事手工業、商業等職業人才的需要,因此城市學校雖然主要是初等學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職業訓練的性質。
城市學校是適應生產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利益需要而出現的新型學校,其出現標志著新興工商業階級的要求和力量,它打破了教會對學校教育事業的獨占權。到15世紀,幾乎西歐所有的大城市都辦起了城市學校,城市學校的興起和發展對處于萌芽階段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長起了促進作用。
五、中世紀教育的特點和意義
1.中世紀教育的特點
(1)宗教化、神學化;
(2)保守,發展緩慢;
(3)開放性,普遍性,受教育人群擴大,對教育的認識未分化。
2.中世紀教育的意義
(1)為西方文明發展留下了大量的遺產;
(2)形成了一個較大的學校系統;
(3)教育思想首先強調德育,為后來的德育提供了很多見解,其次提出了很多教學方面的合理的問題,如分班教學,中世紀教育家躍然推崇經院哲學,試圖調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這偏偏為理性的發展打通了道路。
- 樂黛云、陳躍紅等《比較文學原理新編》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中山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 2015年國際貨運代理《國際陸路貨運代理與多式聯運理論與實務》章節練習題詳解
- 西北大學文學院618中國古代文學史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沈宗靈《法理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437社會工作實務[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李永健《新聞與大眾傳媒通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939西方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陳孝彬《教育管理學》(第3版)課后習題詳解
- 2014年經濟師《房地產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講義、真題、預測三合一
- 徐文虎《保險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平狄克《微觀經濟學》(第8版)名校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