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立元《美學》(修訂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542字
- 2020-09-14 13:55:52
第3章 美學的基本問題
3.1 復習筆記
一、美學的哲學基礎
(一)美學哲學基礎的形成
1.美學的哲學基礎
美學的哲學基礎,就是指美學為了深刻掌握自己的研究對象,順利實現自身的研究目的,有效地選擇自己的研究方法,所必須持有的一種哲學的宏闊視野、哲學的終極目標、哲學的思維方式和哲學的理論根基。這是使美學理論具備哲學品格和深廣度的保證。
2.美學哲學基礎的必要性
(1)從研究對象看,美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審美活動,表面上似乎可以避開人生與世界的根本問題不談,但實際上,審美活動卻正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表征著最基本的人生經驗的一種,因此美學仍然不可避免地要牽涉人生與世界的根本哲學問題。
(2)從研究目標來說,美學的直接目標是為了實現人生和世界的審美化,即人與世界的審美生成。由于人生與世界的審美化從屬于人生與世界的整體建構和整體籌劃,是人生與世界關系之整體存在與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美學最終要指引和歸屬到人生哲學。
(3)從研究方法來看,要深層次地把握審美現象,就必須突破單純以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來理解事物的方式,站到人與世界的實踐關系這一宏觀視野上來。不然的話,它就可能變得鼠目寸光,以至于淪為非常膚淺的經驗描述。
2.哲學基礎與具體的人文學科的關系
(1)哲學基礎與具體的人文學科之間互相依托、互相闡發;
(2)哲學基礎是對具體人文學科、包括美學學科的思維成果的總結與提升;
(3)哲學基礎必須應用、體現于包括美學學科在內的具體學科,依托具體學科而存在。
3.思考維度
(1)向外的一維是直接借助哲學的成果,吸收哲學的思想資源,用以解答美學的基本問題。
(2)向內的一維是美學理論自身的總結和提升,即把自身的思維視野、思考方式提升到哲學的高度。
4.哲學基礎的建立
美學的哲學基礎的建立,必須依循一定的“度”。美學要借助于怎樣的哲學成果,要向怎樣的哲學層面提升,都得有所分析,有所鑒別,有所選擇,有所決斷。
(二)人生在世與美學的哲學基礎
1.人生在世
(1)定義
人生在世,簡言之,即人在世界中存在;展開說,即人與世界在相互依存融為一體的關系中雙向建構、生成發展。
(2)構成要素
人生在世由三種要素構成:世界、人、人與世界的關系。
①世界是與人息息相關、有人置身其中的現實世界,即馬克思所描述的此岸的現實日常的生活世界,通過實踐活動歷史地建構起來的人化世界。
②近代哲學把人簡化為認識、支配、征服自然的主體。現當代西方思想中非理性的、當下生存的人被提上哲學思想的前臺。馬克思的獨特貢獻,是注重人的社會性和現實性,把現實的人理解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③人與世界的關系,根本上是一種生存關系。生存關系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系等。這些關系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模式。
2.人生在世與美學的哲學基礎之間的聯系
(1)美學所遭遇到的一切哲學問題都導源于人生在世這一總問題,因而美學的哲學基礎的建立,必須從人生在世切入。
(2)人生在世揭示出,人不能離開世界而孤立地存在,世界也不能離開人而單獨地存在。一切審美現象、審美活動、審美形態都在人生在世中發生、生成,因而都必須從人生在世出發來理解。
(3)人生在世揭示出,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體圓融、雙向建構的生存關系。而美學研究的又一個重要的哲學識度就是突破現成論框架,轉向生生不息的生成境域,探究審美現象、審美活動、審美關系、審美形態、審美經驗、藝術審美、審美教育等。
(4)深入到人與世界的關系中,深入到生存實踐中,深入到生成境域中反思人類的審美現象,這就是從人生在世展示出來的美學研究的哲學視野。
(三)確立當代中國美學的哲學基礎
1.當代中國美學的哲學基礎
(1)當代中國美學,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哲學基礎,即以馬克思的實踐論和存在論為主干,同時吸收人類思想史上各種哲學思想的精華,來確立自己的哲學基礎。
(2)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哲學基礎的理由
①馬克思的實踐論和存在論從人與世界相互依存、雙向建構的歷史實踐著眼來審視人生世界,把人生世界理解為以實踐為根基和紐帶的、由自然社會和人相互統一的現實生活世界,因而是一種最有現實精神、論域最廣、最有深度的學說。
②馬克思實踐論和存在論的根本取向,乃是要走向現實的人生和人的實際生活進程。
③馬克思實踐論與存在論的基本精神與美學的基本精神內在契合。馬克思實踐論與存在論始終關注現實、關心人生,始終在人類自我創生的歷史進程中啟示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和遠景。
2.馬克思的實踐論
(1)馬克思的實踐概念首先是在繼承和批判西方傳統實踐觀念、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的實踐概念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馬克思的實踐概念與存在概念是內在融通的。實踐的根本內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馬克思的實踐論內在地含攝著存在論維度。
(3)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是生成性的。他認為,感性個體的實踐造成了個人的感性世界,人類總體的實踐造成了人向人誕生和自然向人生成的歷史行程和整個人類的生活世界。
3.馬克思的存在論
(1)馬克思的存在論是以實踐為根本基礎的社會存在論。
(2)基本特色
①與實踐論緊密結合。他始終從實踐出發來審視人的存在,強調實踐對人的存在的生成、建構作用和人在實踐中的能動作用。
②始終緊扣現實生活來理解人的存在?,F實生活是人的存在的特定歷史境域。從現實生活出發,對人的存在進行歷史反思和現實揭示,是馬克思的存在論區別于其他一切存在論的內在本性之一。
③始終從具體的社會關系出發思考人的存在。人的社會關系決定著人的生存方式和人的社會存在本質。因此,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要實現理想的存在狀態,也必須通過變革現存社會關系和社會存在狀態才能達到。
4.美學以馬克思的實踐論與社會存在論作為哲學基礎,還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疇作為中介,因為自由乃是通向審美的根本途徑,也是哲學通向美學的橋梁。
5.自由是從美學的哲學基礎向美學的內在問題過渡的中介概念,也是從人生在世、實踐一存在向審美現象、審美活動過渡的中介環節。
二、美學的內在問題
(一)審美關系與審美活動
1.審美關系
(1)定義
審美關系從屬于人與世界的關系。審美關系就是由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支撐與搭建起來的認識關系,它起自于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反映、感知和認識。
(2)審美關系的基本解釋模式
①主體一客體二分模式
美學界常采用主體一客體二分模式來解釋審美關系,這種解釋存在著重大的理論失誤,那就是把審美關系加以實體化和現成化。
②人一世界一體的存在論模式
人們主張按照人一世界一體的存在論模式來解釋審美關系。
a. 審美關系不是認識關系,而是體驗關系
審美關系則不同,它雖然含有一定的認識因素,但其根本目標卻不是求知,不是獲取符合客觀事物本來面貌的真理,而是從事物的色相、秩序、形跡上領悟和體驗人與世界的存在意義,進入一種物我圓融、人與世界一體的境界。
b. 審美關系在邏輯上先于審美主客體,而不是審美主客體在邏輯上先于審美關系
理由之一是,審美關系(活動)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現成的審美主體,也不存在任何現成的審美客體。審美主客體是在審美關系(活動)的狀態中生成和存在的。理由之二是,審美主體是審美關系中的主體,審美客體是審美關系中的客體。審美關系是審美主客體的邏輯確定者。
c. 審美關系本身是在人生在世的意義關系中,在人的具體生存實踐中,在人的生活實踐的時機性境遇中當下生成的。
d. 審美關系具有多層次性和流變性
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是極其復雜、豐富、多層次的。不同的感性個體與不同的世界產生不同的審美關系,同一個感性個體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情境下與世界形成不同的審美關系,就是同一次審美活動中,審美關系也處在不斷的流變狀態中。
e. 審美關系是人與世界之間的自由關系。自由表現在:超功利性;審美主體始終關注對象的意義形象;審美是人與世界之間的精神情感交流。
2.審美活動
(1)審美活動的定義
審美活動是人類基本活動和生存方式之一。它和人類的其他活動和生存實踐方式具有一致性與共通性,這就是有需求,有目的,有憑借。審美活動的根本動力是人的審美需要。
(2)審美活動與審美關系辨析
①審美活動作為審美關系的展開和生成,相對于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
②審美活動與審美關系屬于同一層次的概念,二者如呼如吸,密切相關
審美關系含于內,審美活動顯于外。審美關系的外在展開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的內在構成是審美關系。審美關系是通過審美活動而建構起來的,而審美活動則只有通過審美關系才得到體現。
③審美活動、審美關系偏重于客體方面的呈現便生成為各種各樣的審美形態,偏重于主體方面的體現便是豐富多樣的審美經驗。
(二)美與審美形態
1.美的思考范式
(1)客觀論美學
客觀論美學堅持美的客觀實體預設,認為美存在于人們所感知的外在事物上,是物質世界本身固有的形式、結構、屬性、規律;從客觀外在事物可以找到何者美、何者不美的確切標志;而且,這種美是與人無關的、永恒不變的客觀實體或實體的客觀屬性。如大自然的山水、花鳥之美是從來就有的,人類產生之前就存在了。
(2)主觀論美學
主觀論美學堅持美的主觀實體預設。它看到,審美活動并非由客觀外界的種種形式屬性決定的,而是由人的不同的精神態度、心理因素決定的。
2.美
(1)美的存在形式
美不以任何現成實體的形式存在,只能以當下生成的境界方式存在,以當下顯現的意義形式存在。境界與意義又只能在人的生存實踐的時機性境遇中才得以發生。因此,應當從人生在世的生存實踐著眼,從當下生成的時機境遇著眼,用生成論而不是現成論來思考美。
(2)美、美感的定義
①美指的是廣義的美,甚至包括審美意義上的丑,它是指審美活動建構起來的、能激發主體美感的審美對象(客體)及其所呈現出來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它是人與世界一體圓融、有限與無限和諧統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對象化和感性顯現;
②美感指的是審美活動中與審美對象(客體)同時建構起來的審美主體所呈現出來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它體現為主體直觀到了這種超越現實功利、倫理、認識的自由人生境界、體驗到了人與世界的存在意義而產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悅感。
3.審美對象
(1)含義
審美對象(客體)和審美主體、美和美感,是相反相成、對立又對應的。審美對象是自由人生境界的對象化和感性顯現。
(2)特點
①它是情景交融、人與世界一體的人生形象;
②它是主體能“直觀自身”,并與之產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義形象;
②它是超功利的、虛化的、氣韻生動的自由形象;
④它是能喚起主體的聯想、想象,使主體從有限的存在趨向無限的存在意義的超越形象。
4.審美形態
(1)含義
審美形態是人對不同樣態的美(廣義的美)即審美對象的歸類和描述,它是審美活動中當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對象化、感性表現形式和具體存在狀態。
(2)特點
①由于美作為審美對象不是對象性的物質實存,而是人與世界和諧化一構成的自由境界的顯現,因而審美形態既與主體相關,更與客體相涉;
②既是人類在審美活動中在對象(客體)世界中直觀自身所形成的對象性基本樣態,又是對審美活動中被感受的對象存在樣態的邏輯歸類。
③審美形態的形成發展既有現實的根基,又有歷史的根據,也與人類的思維方式、語言、民族文化精神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美感與審美經驗
1.審美經驗的含義
審美經驗亦稱美感經驗,簡稱美感。美感或審美經驗體現為主體直觀到了超越現實功利、倫理、認識的自由人生境界,體驗到了人與世界的存在意義而產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悅感。
2.審美經驗的特點
(1)在審美經驗中,感性本身即是有意味的形式
①認識活動呈現為知性的秩序。在知性秩序下,感性自身并沒有意義,或者說,它的意義外在于自身。
②審美與感性血肉相關。在審美經驗中,感性本身常常能顯示出一種完滿自足性,無須依靠知性的轉化和提升就能讓人感到富有意味。
(2)在審美經驗中,感性整合著理性
在認識活動中,理性是超越的,審美則不同,它是升達到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自由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的各種知性、理性、認識因素,事物的各種意蘊和意義,都交織在感性中,被感性融化和整合。
(3)在審美經驗中,感性提升著欲望
欲望是人的低級的感性心理素質,美感作為一種高級情感體驗,具有通過對象來交流和傳達的先天傾向。
(四)藝術和審美教育
1.藝術的定義
(1)狹義的藝術
①狹義的藝術就是指藝術活動,它是一個圍繞著藝術品,從創造到作品再到接受的全過程。
②狹義藝術的生成構成有其基本的前提
a.它必須有作者。
b.作者對藝術品的制作、生產是獨特的,它被稱為“創造”。
c.藝術品從結構上來說是多層次的,其內在意蘊存在著不確定性和空白,有待接受者的填補和確定。
d.藝術品必須被人審美地接受,否則它就不能成為現實的審美對象。
③狹義的藝術最集中、典型地體現、凝結了審美活動的諸方面,因此,美學可以通過研究藝術和藝術活動來把握一般審美活動。
(2)廣義的藝術
廣義的藝術指所有的審美現象,它不單展現為藝術品,而且展現在人生實踐的方方面面。
(3)藝術的本源
藝術的本源在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實踐。藝術以最高的形式表征、創造和開顯著不同的人生境界。藝術的旨趣是推進人生的美化。
2.美育的定義
美育即審美教育,有狹義與廣義兩層意指:
(1)狹義的美育指有意識地通過審美活動,增強人的審美能力,提高人的整體精神素質,煥發人的精神風貌。
(2)廣義的美育指通過審美活動,建構人向全面發展成長的存在方式,促進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豐滿的人生成。
3.審美活動的獨特性
(1)以“感性”的方式最為豐富、全面地觸及人生的真相,打動人的心靈;
(2)不僅如此,它還提升人,在審美活動中,生活在片面性中、異化狀態中的人得到了解放,人的本質力量得到了揭示,隨著審美境界的獲得與遞進,人的生命境界也得到了提高。
三、審美與人生
(一)審美是一種人生實踐
1.審美活動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實踐,是人的生存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實踐不僅指物質生產活動,還包含著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人的藝術和審美活動,審美是人生實踐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與生存本身最契合、最相通的一種樣式。
(2)審美活動本身就起源于人類的生存實踐之中,并且伴隨著人類的成長而成長。審美就是一種重要的、基本的人生實踐,也是人的生存與發展實踐的需要。
(3)審美實踐一方面是人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以人生實踐為源泉的。審美創造與審美欣賞都離不開人生實踐,審美活動需要在人生實踐中不斷地汲取營養,才能豐富和發展起來。
2.審美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審美活動是一種特殊的、即與人生本體最切近、最易相通的人生實踐。
(二)審美是一種人生境界
1.境界與人生境界
(1)境界的定義
現代意義上的境界,首先指人生境界,它主要標志著人在生存實踐中的精神修養及思想覺悟程度,是人對宇宙和人生的自覺和對生命意義、幸福感的感悟水平,這自然也包含人生實踐中審美的境界。
(2)人生境界的構成
①人生境界是人們一再強調的人與世界相互依存、雙向建構、一體圓融
人生境界不是自然界進化而成的物質實體,也不是主體心靈自生的幻影,而是人們一再強調的人與世界相互依存、雙向建構、一體圓融;境界不僅在橫向上綰結著各種錯綜復雜的因緣關系,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等關系,而且在縱向上凝聚著現實、歷史和未來的各種因緣關系;不僅有世界在,而且有人在,人和世界缺一不可。
②人生境界是存在論層面上的統一
境界作為人與世界的交融統一,又不是認識論層面上的主客觀統一,即外在的客觀物理屬性與內在的主觀心理意識在認識上的統一,而是存在論層面上的統一,即在人與世界相互依存、雙向建構的實踐活動中所達到的統一,在人向人誕生、世界向人生成的實踐過程中所實現的統一。
③人生境界的特點在于它的個體內在性和生成性
個體內在性是指人生境界作為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覺悟總是一種個人獨特的內在體驗,具有個體性,不期望別人也有同樣的體驗;它是個體由覺悟而生的內心的澄明,別人是不易發現的,因而是內在的。
④人生境界的生成取決于人對自身生存實踐及其意義的覺解
人作為一種特定的生命存在,既有意識,又有意志,是一種自由自覺的生命存在。由于覺解的不同,造成人生有多種境界、多重境界。
(3)馮友蘭關于人生境界四分法
馮友蘭把人生分為由低到高四種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①自然境界
處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對人生的自覺程度最低。他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是依照社會習慣或依其本性去做,既不了解也從不思考做這些事有什么意義。
②功利境界
處在功利境界中的人,雖然對社會人生有較多了解,但比較狹隘,因而所作所為,都脫不出一個“利”字。
③道德境界
處在道德境界中的人,與功利境界中的人適成對照,他不是以“小我”為中心,而是以社會為本位,因此他能自覺地把自己融人社會整體中,所作所為都以服務社會為目的。
④天地境界
處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對宇宙人生了解的程度最高,它是人的存在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4)境界首先屬于人生,審美境界乃是人生境界之一種或一個較高的層次。
2.從人生境界向審美境界、藝術境界的生成
(1)審美境界的界定
審美境界小于人生境界,不過審美境界卻不同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審美境界屬于比較高層次的人生境界。審美境界不同于、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說是對人生境界的一種詩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說是一種詩化了的人生境界。
(2)人生境界向審美境界的生成
①從人生境界中的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的提升;
②一個意義或價值的生成過程,又是一個意蘊的生成過程,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誕生和擴展。
(3)審美境界的內涵
①審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藝術中出現的審美的情境。它是情與景、心與境、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的有機統一。
②這種情境的有機統一表現在接受效果上又是有限與無限的統一,無限對有限的超越,達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無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韻味。
③人生境界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轉換成審美境界,這個條件就是人生修養。
(4)審美境界的層次
由審美關系、審美活動導致的審美體驗是多層次的,它是一種由低級到高級、由表層到深層不斷潛入和遞進的動態結構。它既是主體的內在精神生命不斷被塑造、充實和提升的過程,也是屬人的對象世界不斷被建構、拓展和揭示的生成過程。
(5)審美境界與人生境界
①審美境界的生成離不開人生境界轉化和提升
一個人現實的人生境界究竟是審美的,還是非審美,甚至是反審美的,都不能簡單地在純美學的設定范圍內得到回答,而必須通過對其人生境界的解剖才能獲知,審美境界的生成離不開人生境界轉化和提升。
②審美境界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與審美境界、藝術境界只有在實踐一存在論的意義上才是相通的。人生境界的多質、多層次性也導致了審美境界的豐富多樣和多層次性。
- 中山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綜合歷年真題(2010~2012)視頻講解【7小時高清視頻】
- 樂黛云《比較文學簡明教程》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242二外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西安外國語大學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東北財經大學80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視頻講解】
- 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佳姓骖})+模擬試題】
- 山西財經大學80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812翻譯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樊昌信《通信原理》(第6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42小時高清視頻】
-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5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19小時高清視頻】
- 楊可楨《機械設計基礎》(第6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配套題庫【名??佳姓骖}+章節題庫+模擬試題】(插圖修訂版)
- 張康之《公共管理學》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