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編  基本概念

第1章  經濟學基礎知識

1.1  復習筆記

一、經濟學概述

1.經濟學的定義

經濟學是研究人與社會如何使用稀缺的生產性資源,生產出有價值的物品或勞務,并把它們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的一門學科。其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為:資源是稀缺的,社會必須以有效率的方式加以利用。

2.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經濟學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是: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

(1)生產什么商品和生產多少?一個社會必須決定,在諸多可能的物品和勞務之中,每一種應該生產多少以及何時生產。例如決定是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產更多的消費品,還是應當生產較少的消費品和較多的投資品,從而讓明天擁有更多的產出和消費。

(2)如何生產物品?一個社會必須決定誰來生產,使用何種資源,以及采用何種生產技術。

(3)為誰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勞務用什么樣方式分配到社會的各個成員中,即怎樣分配所生產出的產品。

3.經濟學的雙重主題

稀缺與效率是經濟學的雙重主題。經濟社會中的生產資源也叫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資本(其價格為利息)、土地(其價格為地租)、勞動(其價格為工資)。稀缺是指資源相對于人們無限的需求而言,總是有限的;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們的愿望和需求。正是由于資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們必須考慮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對稀缺的生產資源來滿足無限多樣化的需要,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問題”。

4.資源的使用效率及其變動

經濟學除了“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這三個基本問題外,還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社會稀缺的資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2)社會資源總量的變動;

(3)貨幣的穩定性。

二、資源配置和經濟制度

1.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由市場供求所決定的經濟,是一種主要由個人和私人企業決定生產和消費的經濟制度。價格、市場、盈虧、刺激與獎勵的一整套機制解決了“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一基本問題。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采用成本最低的生產技術(如何生產),生產那些利潤最高的商品(生產什么)。消費則取決于個人如何決策去花費他們的收入(為誰生產),這些收入包括來自勞動的工資收入和來自財產所有權的財產收入。

市場經濟的極端情況被稱為自由放任經濟,即政府不對經濟決策施加任何影響,而由個人自主行動。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家庭或個人以自身的滿足為動機,以市場價格為信號,自主決定每種產品的購買量;生產者以利潤為動機,根據市場價格決定生產的方式以及購買投入的數量;家庭和生產者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和生產數量。

2.指令經濟

指令經濟是一種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制度,即由中央當局或政府做出有關生產和分配的所有重大決策,這種集中決策是建立在公共產權基礎上的。指令經濟通過計劃調節,中央集權的計劃安排決定社會資源的配置。

3.混合經濟

混合經濟是指政府和私人部門按照一定的原則制定決策的經濟制度,是分散決策和集中決策相結合的經濟制度,既帶有市場經濟成分,也帶有指令經濟成分。

在混合經濟中,通過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經濟社會解決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基本問題,在市場機制出現錯誤時,則通過政府干預以促進資源使用的效率、增進社會平等和維持經濟穩定與增長。

混合經濟條件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為:在既定經濟制度下,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經濟組織如何做出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決定社會資源的利用。

三、社會的技術可能性

經濟學研究人與社會如何做出最終抉擇,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貨幣的情況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產性資源,在現在或者將來生產產品,并把產品分配給社會各個成員以供消費之用,它分析改進資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價和可能產生的收益。

一個經濟體系要決定如何利用其有限的資源,就必須在物品的各種有可能的組合之間進行選擇(生產什么),在不同的生產技術之間進行選擇(如何生產),最后還必須決定誰消費這些物品(為誰生產)。

1.投入和產出

每個社會必須就經濟的投入和產出做出選擇。

(1)投入是指生產物品和勞務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勞務。一個經濟體系使用其現有的技術將投入轉換為產出。投入也稱作生產要素,可以被劃分成三大基本范疇:土地、勞動和資本。

(2)產出是指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各種有用的物品或勞務,它們可以用于消費或用于進一步生產。

(3)三大基本經濟問題可以表述為:一個社會必須決定:產出什么、產出多少;如何產出——也即用何種技術和要素組合來進行投入,以便讓產出更能令人滿意;為誰生產和分配這些產出。

2.生產可能性邊界

圖1-1生產可能性邊界生產可能性邊界也稱為社會生產可能性邊界或生產可能性曲線,是指一個社會用其全部資源和當時最好的技術所能生產的各種產品的最大數量的組合。由于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是有限的,當這些經濟資源都被充分利用時,增加一定量的一種產品的生產,就必須放棄一定量的另一種產品的生產。整個社會生產的選擇過程形成了一系列產品間的不同產量組合,所有這些不同產量的組合就構成了社會生產的可能性邊界。假設一個社會把其全部資源用于A和B兩種產品的生產,那么生產可能性邊界可用圖1-1表示。

圖1-1  生產可能性邊界

它表示,一個社會在資源一定、技術一定的情況下所可能生產的A產品和B產品的各種不同產量的組合。位于曲線右邊的點(如點)是無法實現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而曲線左邊的點(如點)可以實現,但沒有利用或沒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資源。而位于曲線上的點(如點)則表示全部資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組合。這條曲線向下傾斜是因為當全部資源都被利用時,要獲得更多一些的一種產品,就必須以犧牲其他的產品為代價。一條生產可能性曲線說明:邊界以外無法達到的組合意味著資源的有限性;邊界線上各種組合的存在意味著選擇的必要;邊界向下傾斜意味著機會成本。

3.機會成本

當具有多種用途的稀缺資源使得經濟主體需要做出選擇時,選擇會帶來成本,選擇的成本被稱為機會成本,即當把一定資源用于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的另一種產品的數量。換句話說,機會成本是作出一次決策時所放棄的其他可供選擇的最好用途。

因此,經濟問題的解決就被歸結為如何選擇使得機會成本達到最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建省| 贵定县| 金川县| 合肥市| 新宁县| 墨玉县| 滦南县| 泰顺县| 汶上县| 霸州市| 江永县| 延庆县| 开江县| 吉木萨尔县| 云阳县| 前郭尔| 开原市| 龙游县| 龙井市| 赣榆县| 定襄县| 望奎县| 延寿县| 神池县| 扬州市| 尖扎县| 伊金霍洛旗| 铜鼓县| 将乐县| 铅山县| 阿尔山市| 衡阳市| 论坛| 枣庄市| 旬邑县| 莒南县| 海丰县| 泰宁县| 兴业县| 碌曲县| 黄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