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知識的企業
算起來,今年84歲的野中郁次郎從事知識管理研究已近50年。他和德魯克其實非常相似,都擅長多學科的綜合知識,都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進行了大量的采訪,聽取真正的經理人員談論實際問題,從而保持他們的理論在現實世界中始終能夠找到非常好的落腳點。
在《創造知識的企業》一書中,野中郁次郎與同事竹內弘高從柏拉圖、笛卡爾(Rene Descartes)、邁克爾·波蘭尼的知識哲學談起,融入日本企業的實踐經驗,企圖建構一套系統性的知識管理理論。兩位作者在序言中說:“在這本書里,我們把知識當成解釋公司行為的基本單位?!?/p>
野中郁次郎試圖用東方人的“心身合一”的整體觀,取代西方人的主客體相分離的“笛卡爾式分離”觀,從而在東西方之間闖出一條創造知識的“中間道路”。他確認了波蘭尼所說的默會知識和外顯知識,進一步指出了知識轉化和創造的四種過程,并強調人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德魯克認為,知識的基本特性是寄生性。知識存在于人的大腦中和身體里。野中郁次郎順著德魯克的思路繼續前進。他認為,我們不能通過互聯網的網頁來實現知識的流轉。知識歸根到底只存在于人體內部,知識工作者借助網絡所使用的只能是信息。
知識反映了特定的立場、視角和意圖。知識是關于行動的概念。知識是和特定情境相關的,關聯性是其一大特征。顯然,知識是人結合自身處境對信息的內化。人才是知識的主體。
然而野中的見識在今天的企業當中往往需要對抗常規實踐。大多數公司都把知識管理當成一個IT問題,設法把最佳實踐代碼化,予以抓取、儲存、索引、檢索等。野中提及這點便長嘆:“這些公司不懂得人是如何學習和創造的。”不像土地、資本、能源、勞力和技術這些我們常見的“投入”,知識具有內在的自我更新性?!爸R的生產與消費幾乎是同時的。它的價值隨著使用而增加。更加重要的是,知識作為一種資源,是行動中的個人在與他人發生關系時生成的?!?/p>
由此,野中所說的“創造知識的企業”更像是一個社區,慷慨是其中最關鍵的品質,人們作為突出的個體而被承認,交流是非正式而誠實的。專門設計的知識管理系統之所以無法良好運行,原因即在于這樣的系統把人當作可以互換的部件,機械地接收和處理信息。盡管類似的系統非常昂貴,卻基本無法產生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