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知識與自由

建構與自發

哈耶克在《關于行為規則系統之進化問題的若干評注》Hayek,F.A.(1967).“Notes on the Evolution of Systems of Rules of Conduct”.In The Market and Other Orders,The Collected Works of F.A.Hayek,Vol.15.Ed.Bruce Caldwell,Routledge, 2014, p.279.中譯文見:鄧正來.哈耶克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中說:“一個由動物或人組成的社會,總是由一些遵循那些會在他們生活的環境中產生一種行動秩序(an order of actions)的共同行為規則(common rules of conduct)的個體組成。”在這句話中,“共同行為規則”是核心。哈耶克認為,自生自發秩序賴以維系的規則可以是自發形成的,但未必總是如此,也可能完全是刻意設計的結果。這是解釋自組織何以成為現實的關鍵所在。

比如,大雁南飛時排成了人字形、蜜蜂和螞蟻的自組織,都不是基于中央指令的發出,而是基于應對即時性情勢和勞動分工的規則。當然,哈耶克在舉這兩個例子的時候小心翼翼地使用了“可能”這個詞。也就是說,他認為這些抽象規則是無法解釋的,是觸摸不到的理性的邊界。轉換到人類社會更是如此,因為人類社會的運轉復雜程度更高。

因此,哈耶克指出,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是謬誤的。人類自己都無法解釋清楚社會秩序運行的原理,又怎么可能去設計以及控制社會秩序呢?這與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的“個人知識”理論邁克爾·波蘭尼.個人知識:邁向后批判哲學[M].許澤民,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不謀而合。波蘭尼顛覆性地提出,知識是屬于個體的。在此之前,“知識”普遍被認為是公共的、客觀的,怎么可能和個人有關?

波蘭尼認為,傳統的知識觀極為糟粕,因為任何科學知識的開發都離不開科學家個人熱情的投入,怎么可能是絕對客觀呢?他認為,知識的本質是人對美的追求,是發自內心的,充滿了個人感情與投入。知識具有人性,也具有邏輯性,這就是知識的神奇之處。如果用一個命題來表達,那就是“所有知識都是個體參與的”。這一命題也可以轉換成另外一個命題,即“所有知識都包含著個人系數”(the personal coeff icient)。

客觀主義知識觀強調主客二分,認為認識過程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鏡式反映,強調知識的絕對客觀性、普適性、價值中立性,認為知識就是完全外顯的可加以形式化的嚴密的陳述體系。波蘭尼體察到這種知識觀因其對個人完全否定而導致理智與情感、科學與人性、理論與實踐、知識分子與普通大眾之間的內在分裂,并極易造成知識的教條化,致使現代的唯科學主義與過去的教會一樣殘酷地禁錮著思維。波蘭尼提出,知識具有不可消除的主觀性維度,“我們以純粹個人的方式來認識事物”(we know things in a purely personal manner)。Polanyi,Michael(1958).Personal Knowledge:Toward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Roueledge&Kegan Paul, p.67.

波蘭尼非常強調科學發現中求知熱情等情感因素的作用。他的觀點是,知情的猜測、直覺和想象是由他所描述的“激情”所驅動的試探性行為的一部分,它們很可能也意在發現“真理”,但并不一定能以命題或正式形式加以說明。他將這種前邏輯階段的認知稱為“默會知識”。默會成分的存在是“個人系數”存在的主要原因。

人們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說明人們早已意識到波蘭尼所說的默會知識的存在,只是沒有形成系統、清晰的論述。波蘭尼的默會知識概念深刻影響了野中郁次郎,默會知識也即完全屬于個人、無法言喻的知識形式。知識是一個整體,它由焦點和細節組成。人對于細節的關注度不同,決定了作為整體的知識邏輯發生了變化。比如釘釘子的時候,我們的焦點是釘釘子的總體效果,力量和手掌的把握則是細節。正是這樣的細節因人而異,用一個統一的邏輯無法做出解釋。

默會知識論主張,所有的知識要么是默會的,要么以默會知識為基礎;默會知識是人類所有外顯知識的“向導”和“主人”。默會知識論反對知識觀中的客觀主義,強調知識的個體性。這就從知識論上論證了不僅要掌握作為公共品的外顯知識,也要掌握獨特的個體性的默會知識。

此外,波蘭尼認為知識的源泉是信念,即個體內心的意愿,與智力無關。個體性、默會性、信念,這是知識的三大要素,也構成了野中郁次郎知識管理理論的基石。比如他談到知識與信息的區別時強調,知識是要依賴特定情境的。

波蘭尼的默會知識與哈耶克所強調的分散化、地方化的知識也若合符節。抽象規則依賴于個人知識,而個人知識則要依據情境而發生變化。哈耶克認為:“個人行為規則與其他個人行動和外部環境型構一種整體性秩序過程中所發生的互動關系,很可能是一種高度復雜的現象。”Hayek, F. A. (1967).“Notes on the Evolution of Systems of Rules of Conduct”. In The Market and Other Order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F.A. Hayek, Vol. 15. Ed. Bruce Caldwell, Routledge, 2014. p.283.哈耶克在這里用的“型構”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比如,“同一種個人行為規則系統在某些情形中會產生某種特定的行動秩序,但是在另外一些外部環境中卻無法做到這一點”。

哈耶克在《知識的僭妄》一文中,明確批判了自笛卡爾以來的二分哲學觀,即自然/人為。哈耶克吸收了蘇格蘭啟蒙運動者的“三分觀”,提出了一種介于“自然”和“人為”之間的居間范疇,國內學者鄧正來將其稱為“第三范疇”。由于沒有合適的詞匯來表達,哈耶克干脆用了一個長長的表達——“人之行動而非人之設計的結果”。Hayek, F. A. (December 11, 1974). “The Pretence of Knowledge”.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ciences/laureates/1974/hayek-lecture.html.他想以此范疇來表達社會是自生自發的秩序,而非可以設計的秩序。這也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看不見的手”的假設,所有的人都從一個復雜社會的廣泛分工中獲得了益處,而這種分工唯有通過自生自發的有序力量才能夠得到實現,換言之,這種分工不是人為設計出來的。

哈耶克指出:“雖然自然環境的秩序是獨立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對于我們來說乃是給定的,但是社會環境的秩序卻在部分上,而且也僅僅在部分上,是人之設計的結果。那種促使人們把社會環境的秩序全部視作是人之行動的刻意產物的誘惑,實是滋生謬誤的主要根源之一。一如我們所知,有一種洞見認為,并非所有源于人之行動互動關系的秩序都是設計的結果。顯而易見,這一洞見才是社會理論的真正起源或出發點。”哈耶克.政治思想中的語言混淆[M].鄧正來,譯//許章潤.清華法學(第二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台县| 旺苍县| 德安县| 南丰县| 镇原县| 武清区| 肥东县| 鹤壁市| 江达县| 伊宁县| 永登县| 莎车县| 抚顺市| 抚州市| 南和县| 贡山| 望江县| 宣恩县| 军事| 启东市| 香港| 峡江县| 平江县| 珲春市| 吉木萨尔县| 大厂| 民勤县| 古丈县| 塘沽区| 凤庆县| 鹰潭市| 水富县| 承德市| 尼勒克县| 铜梁县| 新郑市| 奎屯市| 崇仁县| 龙胜| 常州市|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