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去年秋天,收到憲通老師的郵件,讓我看一件拓片,了解原碑的情況。郵件中附了一個電話號碼,是煥鈿兄的。老師說,他是拓片的制作者。
因為這個因緣,我和煥鈿兄一見如故,交換了電子郵箱地址和微信號,以便彼此溝通。
煥鈿兄是庵埠人,對家鄉的歷史文物十分關注,又有一手拓碑的好功夫,平日里走村串巷,尋覓搜羅,把所見過的庵埠鎮的石刻,都拓了拓片,結集成了本書。
石刻文獻應用于歷史寫作,可以追溯到司馬遷的《史記》,他在《秦始皇本紀》中引用了泰山、瑯邪臺、芝罘、碣石、會稽5處石刻文字,把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得意,表現得淋漓盡致。漢以后刻碑之風盛行,魏晉史書多采錄碑表,其中以酈道元《水經注》所錄最夥。施蟄存先生《水經注碑錄》一書,揭橥酈氏著錄碑目270余種,并一條一條加了考釋,成為研究唐以前石刻的名著。
宋代考古之風繁興,石刻文獻和鐘鼎彝器同樣成為研究對象,后人將這種研究稱作“金石學”。宋代的金石學研究有兩種取向,一種偏向于故實的考據而顯示出對于史料的關心,如歐陽修的《集古錄》強調用石刻與史傳相驗證;一種偏向于碑帖的把玩而引發對博物的興趣,如黃伯思《法帖刊誤》從考證轉入鑒賞。
到了清代,金石學大盛,對宋人開啟的兩種取向,都有繼承發展。流風所被,至今未衰,在煥鈿兄的這一冊《庵埠歷代題刻》里,考古與鑒賞的取向依然明晰。
庵埠是潮汕名鎮,自16世紀(明代中后期) 開始,經濟發達,人文薈萃,歷史文化的積淀自然也比較豐厚,可以算是本地鄉鎮中的翹楚。在庵埠,宗族祠堂,故家宅邸,比比相鄰。其間有名家所書匾額,可供品賞;有先人所立碑記,足資考征?!垛植簹v代題刻》收錄題刻140余條,以碑記、匾額為主,旁及摩崖與作為建筑裝飾的名人書畫。如《凡例》言,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匾額、書畫、題刻,下編為碑記。著錄碑記,意在存史。而上編每一條題刻之下,除附有出處說明、作者傳略和內容注釋之外,還有對其書法的細致點評,這也許為煥鈿兄的趣味所在。這本書的出版,不但可以讓關心地方歷史者對庵埠有更多的了解,也可以同喜歡書畫藝術的道友分享庵埠的菁華。
從煥鈿兄的微信里可以了解到,他的行跡,不止于本鎮本縣,在潮汕很多地方,都有與他志同道合的年輕朋友。他們經常交流合作,制作各類題刻拓片。我想,如果將來大家都能夠和煥鈿兄一樣,將自己鄉里的題刻文物,搜集出版,對于潮汕文化建設的貢獻,實在是一件可觀的大事。
我因此愿意推介《庵埠歷代題刻》,并在這篇序言里,寄托我的一點期待。
黃挺
2016年秋涼,序于懷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