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口才藝術與溝通技巧
- 楊蘇北
- 1661字
- 2019-11-29 22:32:18
戰勝內心的恐懼
曾經有位心理學家說過,恐懼是上古情緒,已深深印在人類的記憶中,揮之不去,更無法消除。事實證明,恐懼的確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會有恐懼的情緒出現,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恐懼是不可戰勝的。當我們采取適宜的方式對待恐懼,就能夠減少恐懼,甚至把恐懼轉化為積極的力量,這才是我們克服恐懼的最終目的。
很多孩子在與他人溝通的時候都會感到恐懼,他們或者會因此而噤聲,或者會因此而迷失自我,只有極少數孩子能夠戰勝恐懼,讓自己勇敢地發言。實際上,這是正常現象,尤其是對于孩子而言,恐懼心理的產生更是理所當然。有心理學家提出,過度的恐懼會對孩子產生負面作用,而適度的恐懼則對孩子有積極的激勵作用。這是因為人天生就具備挑戰外部環境的能力,為此適度的恐懼使人呼吸急促,脈搏加快,身體就會因此而保持警醒的狀態,從而激發出潛能,讓自己表現得更加出色。而且,適度緊張還會督促孩子及早做好準備,為此有些孩子在演講的過程中反而會妙語連珠。
很多職業演講家在每一次登臺之前都會感到緊張和恐懼,更何況是孩子呢?不過大多數職業演講家也發現,當能夠保持勻速的呼吸,勇敢地說出開場白,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就會變得很順利。孩子要想順暢地當著他人的面表達自己的內心,當然也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唯有如此,孩子才會更加有的放矢地成長,也才會全力以赴地奔向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孩子之所以害怕當眾演講,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孩子的人生經驗匱乏,對于人生中那些未知的事物,他們往往不知道要如何去面對,為此他們總是會感到內心焦慮、緊張。父母要給孩子了解和親身感受當眾演講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因為經歷過而不再畏懼。除此之外,父母還要引導孩子抓住更多的機會努力練習。所謂熟能生巧,當孩子對于當眾演講絲毫不再畏懼和膽怯,更不再恐懼而是輕車熟路時,那么他們不但能把當眾演講說得很好,也能讓自己的表達能力得到飛速提升。當孩子漸漸愛上當眾演講的感覺,父母就算不讓他們當眾演講,他們也會自己找機會當眾演講。
大名鼎鼎的演講家艾伯特曾經是一個很害怕當眾說話的孩子。早在中學時期,他被要求進行為時五分鐘的演講,他沒有辦法推辭這個任務,只好硬著頭皮接受。隨著演講的日子越來越近,每當想起自己要當眾演講,他就感到面紅耳赤,無法面對。最終,這次演講以逃避而宣告結束,堪稱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演講。原本,他以為自己長大之后害羞和恐懼就會減輕。在大學時期,他又一次進行演講,結果才說了半句話就因為頭腦中一片空白,導致無論如何也想不起來接下來要說些什么。就這樣,艾伯特在同學們的哄笑聲中離開了講臺,甚至因此而臥病在床好幾天。從此之后,艾伯特再也不敢奢望自己能夠當眾演講了。
然而,在離開大學一年后,一切都發生了改變。艾伯特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得不向公眾闡明自己的觀念,也糾正公眾的錯誤思想,為此只能硬著頭皮向公眾發表演講。在演講之前,他想起大學里那次只有半句話的演講,感覺鮮血直往頭部涌去,他很害怕,內心再次升騰起強烈的恐懼。但是他告訴自己:“只要堅持講下去,只要幾分鐘之后一切就都會好轉。”為了實現理想,他堅持講了下去,經歷了最難熬的時刻后,他最終演講了一個多小時,而自己竟渾然不知道時間居然過得那么快。從此之后,艾伯特演講的機會越來越多,最終他成為一個偉大的演講家。
艾伯特之所以能夠從一個特別害怕演講的人,變成大名鼎鼎的演講家,是因為他為了理想戰勝了內心的恐懼,熬過了演講開始最那難熬的幾分鐘。正是因為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經驗,他才變得越來越自信。大多數孩子也都是如此,他們之所以害怕當眾說話,是因為他們還不曾有過成功演講的經驗,作為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更多當眾說話的機會,并告訴孩子恐懼的產生是理所當然的。
很多孩子在極度緊張的情況下,頭腦中會一片空白,內心深處也會感到非常絕望。這些都是最初當眾講話時會出現的常見現象。要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因此,孩子們只要更加積極地練習當眾講話,這樣的話極度恐懼感就會漸漸減輕。適度的恐懼如果能成為當眾演講孩子成長的助力,那么他們在這方面就會有更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