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于1927年秋寫完了《一種幻想的未來》(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在此后的兩年中,弗洛伊德著述極少,這毫無疑問主要是由于他生病的緣故。但是從1929年夏天開始,他又著手寫另一本有關(guān)社會學(xué)主題的書。本書的初稿于7月底完成,11月初送交印刷,盡管該書的扉頁上寫著“1930年”,實際上1929年年底以前此書就已經(jīng)出版了。(瓊斯,1957,第157—158頁)
弗洛伊德為本書最初選定的書名是“Das Unglück in der Kultur”(文明中的不幸),但是“Unglück”(不幸)一詞后來被改為“Unbehagen”(不適)——在英語中很難找到這個詞的對應(yīng)譯文,不過法語中“malaise”(不適)一詞的意思與它比較接近。弗洛伊德在給他的譯者利維爾夫人(Mrs. Riviere)的信中給出了有關(guān)英文書名的建議:“Man's Discomfort in Civilization”(人類在文明中的不適),但正是利維爾夫人本人圓滿地解決了書名翻譯的難題,并且此書名最終得到了采用。
“有機體壓抑”(organic repression)為文明鋪設(shè)了道路,這種思想可以追溯到同樣早的階段;在第四章開頭和結(jié)尾兩個很長的注釋中,這種思想得到了展開的論述。在1897年11月14日給弗利斯的信中,弗洛伊德說他曾經(jīng)常產(chǎn)生這樣的懷疑,即“某種器質(zhì)因素在壓抑中發(fā)揮了作用”(1950a,第75封信)。他完全保持了上述腳注中體現(xiàn)的思想,繼續(xù)寫道:“采用直立姿勢和用視覺取代嗅覺作為主要感官等因素在壓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早在1897年1月11日的信中(同上,第55封信)就提出了這種思想。在弗洛伊德已經(jīng)出版的著作中,此前提出這一思想的唯一地方出現(xiàn)在對“鼠人”(“Rat Man”,1909d,標準版,第10卷,第247—248頁)分析中的一個短小段落里,以及在第二篇論及愛情心理學(xué)(psychology of love)的文章中更為短小的段落里(1912d,標準版,第11卷,第189頁)。尤其是,在迄今為止弗洛伊德對這個題目最長的早期論述中,即在《“文明的”性道德和現(xiàn)代精神病》(“ ‘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 Illness”, 1908d)中,人們無法找到關(guān)于文明的更深刻、更內(nèi)在的起源的分析。這篇文章讓人產(chǎn)生的印象是文明的限制是由外部強加的。
弗洛伊德論及進攻性本能或破壞性本能的觀點的歷史是非常復(fù)雜的,在這里我只能籠統(tǒng)地概括一下。在他所有的早期著作中,他將這種本能作為重點來論述的語境是關(guān)于虐待狂的語境。他就這種本能最早的長篇論述出現(xiàn)在《性學(xué)三論》(1905d)中,這里破壞性本能似乎成為了性本能的“構(gòu)成本能”(component instincts)之一。他在第一篇論文的第二部分(B)中寫道:“因此,虐待狂就對應(yīng)著性本能的進攻性成分,而進攻性成分已經(jīng)獨立并得到了夸大,而且它已經(jīng)通過移置作用(displacement)篡奪了領(lǐng)導(dǎo)地位。”(標準版,第七卷,第158頁)。但是,后來在第二篇論文的第四部分中,進攻性沖動的原始獨立性又得到了承認:“我們可以認為,產(chǎn)生殘酷沖動的根源實際上是獨立于性愛的,但是它可以在早期與性愛相結(jié)合”(同上,第193頁注釋)。弗洛伊德所指的獨立根源可以被追溯到自我保存的本能。這段文字在1915年版的著作中發(fā)生了變化,在這個版本中,“殘酷沖動來源于控制本能(the instinct for mastery)”,而有關(guān)“獨立于愛欲”的語句則被省去了。但是,在1909年弗洛伊德與阿德勒進行論戰(zhàn)的過程中,他就已經(jīng)更為全面地發(fā)表了他的見解。他在《“小漢斯”病例》(“Little Hans”Case history, 1909b)第三章的第二部分里寫道:“我不能設(shè)想,特殊的進攻性本能可以與我們所熟悉的自我保存本能和性本能共存,也無法設(shè)想它們以平等的地位共處。”(同上,第10卷,第140頁)不愿意接受獨立于力比多(libido)的進攻性本能的觀點得到了自戀(narcissism)假設(shè)的幫助。進攻性沖動和仇恨(hatred)沖動從一開始就從屬于自我保存本能,而且,因為進攻性沖動被包容進了力比多之中,所以就不再需要獨立的進攻性本能。盡管對象—關(guān)系存在兩極性(bipolarity),愛與恨經(jīng)常交織在一起,而且仇恨本身也有復(fù)雜的起因,但上述事實依然存在(參見《本能及其變遷》[“Instincts and their Vicissitudes”]一文,1915c,標準版,第14卷,第138—139頁)。直到弗洛伊德提出了“死亡本能”的假設(shè)之后,他才能在《超越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1929g)中提出真正獨立的進攻性本能(尤其參見第六章,同上,第18卷,第52—55頁)。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此處以及弗洛伊德晚期的著作(例如《自我與本我》第四章)中,進攻性本能依然是次要的,它來源于首要的自我破壞性的死亡本能。目前這本書也是如此,即便這里的重點更多地在于論述死亡本能的向外表現(xiàn);在《引論新講》(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1933a)第三十二講的后半部分中,弗洛伊德有關(guān)這個問題的進一步論述也是如此,而在弗洛伊德去世后發(fā)表的《精神分析綱要》(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1940a[1938])中,他也不止在一處地方論述了這個問題。但是,我覺得有必要引用弗洛伊德在1937年5月27日寫給瑪瑞·波拿巴公主的信中的幾句話。在這封信中,他似乎暗示了外部破壞性具有更大的原始獨立性:“進攻性本能發(fā)生朝內(nèi)部的轉(zhuǎn)向,這當然就對應(yīng)著力比多朝外部的轉(zhuǎn)向,這時力比多從自我轉(zhuǎn)移到了對象。如果我們假設(shè),在最初階段,即在生命伊始之時,所有的力比多都指向內(nèi)部,所有的進攻性都指向外部,我們還假設(shè),這種情況在生命進程中逐漸發(fā)生了變化,那么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清楚的圖示概括。但也許這種概括并不正確。”為公允起見,我還必須加入弗洛伊德所寫的下一封信:“我懇求您不要對我關(guān)于破壞性本能的評論給予過高的評價。這些觀點只是隨意提出的,在發(fā)表之前必須仔細斟酌。另外,在這些觀點中幾乎沒有什么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