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詩意語文”訪談錄


記者:您是“詩意語文”的倡導者,什么樣的語文才是“詩意語文”呢?


董一菲:“詩意語文”其實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不甚清晰也不必清晰的存在,就像是“詩”本身,“詩”用暗示和象征傳達情感、情緒,營造一種意境和境界,呈現一種美。“詩意語文”也是語文的一種狀態,“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語文課堂應該是美的,作用于人的心靈情感和靈魂的。教師學生文本互動共鳴,心心相印,完成由感受而感悟而感動而生華,完成情感的豐富,心靈的潤澤,靈魂的超越。是“佛祖拈花,迦葉微笑”般的某種不可言狀,如詩如禪般的不可說破。

“詩意語文”由“詩意”和“語文”構成,既然是“詩意”就離不開審美、情感、簡約、靈動、意境,如詩如畫如樂。既然中心詞是“語文”,就不可背棄語文的實用價值、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

“詩意語文“是一種姿態。超越功利,不孜孜以求事功的印證,關注的是一個優雅而詩意的人的成長,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意在學生整個人生精神底色的鋪就。

“詩意語文”是一種境界,更是我們看語文的角度,教師引領學生用詩意的眼光去領悟漢語,傳承文化,去欣賞春花秋月,感受人性人情人生之美。詩意語文不僅讓孩子們有著扎實的語文功底,有較高水平的語文知識,寫作能力、鑒賞能力,還要引導他們看到一個更遠更大的語文世界,進而引導孩子們看到一個更遠更大的人生,給學生一個悲天憫人的情懷,給學生莊嚴的人間關懷。

“詩意語文”是一種品位,就是要在語文教學中呈現一種審美抒情的境界,追求一種悠然而有余韻的優美和精神,追求詩意、詩境、詩韻。

“詩意語文”的構成是:營造詩意的氛圍,詩意唯美的教學語言,學生、教師、文本之間詩意的融匯,教師對文本詩意而富有哲理的解讀。


記者:2014年,教育部明確將增加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在中高考中的比重。中華傳統文化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您覺得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應該看重哪些方面的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是燦爛優秀的人類文化遺產,珍愛傳承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既是歷史的需要、時代的需要,更是我們語文教師應有的文化自覺。

中華傳統文化涉及的范圍非常之廣,可謂博大精深。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從興趣入手。

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總有相當數量的篇目適合我們自己。如果沒能愛上語文,沒能愛上國語,沒能愛上中國文化就無法找尋其中的門徑,就談不上以后的登堂入室。

第二,語文學習重在積累。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要有量的累積,開列一個適合自己的書單,讀“開去”。每天都要讀書,定時定點讀書,讀書涉獵的面要廣,從文史哲到自然科學類的書籍,每天規定自己要有半小時以上的讀書時間,有的書要速讀、跳讀,觀其大略地讀。現在的中學生,有凡文章必精讀的傾向。而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精力又十分有限,因此造成了知識面狹窄,視野狹隘,思路淤阻。

速讀,做“量”的累積,這是我特別想對孩子們說的。從特別想看的書入手,可以是網絡小說、言情小說、武俠小說,一周讀一本書,用溫儒敏先生的話來說就說“連滾帶爬”去閱讀。從興趣開始,這樣讀下去,很快就會觸摸到經典。

讀書先要打底色,這就是所謂的“量”,必須有一定數量的閱讀墊底,才會有將來的“讀”的深度和高度。

中學是基礎教育,學生的閱讀也無須追求所謂的“高大上”,閱讀品味的養成完全可以放在大學、研究生,乃至人生的中年階段。

閱讀也無須追求功利性,不要以為讀了十本、二十本的書,就可以寫錦繡文章,就可以氣質如蘭,就可以字字珠璣。

很多時候裝在肚子里的書是需要時間的發酵的,是需要人生的磨礪的,是需要情智的醞釀的,這是一個“物理”的過程,更是一個“化學”的過程。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更是一個擁有才華的過程。總之,中學生的閱讀史,是關乎美關乎性情關乎智慧關乎生命的,這也正是語文的本質所決定的。

讓孩子們捧書閱讀吧,這才是語文的真諦和使命,不趨利,不盲從,讓書香回歸我們這個民族,必須從一個公民的中學時代做起,閱讀不應該有樊籬疆界甚至禁忌,開卷有益!

泛讀要占去閱讀的九成以上,這是我對中學生閱讀一向堅持的原則。“讀”,是無處不可讀。我甚至以為,一個中學生能夠將手邊的任何一個有字讀物隨手抓起來就讀得津津有味,讀得“出生入死”(王遙語)。要比他讀得懂馬克思的《資本論》,黑格爾的《小邏輯》,老子的《道德經》,都更令人欣慰,因為這標志著一個人有著強烈的閱讀愿望,這種內趨力要大于一切的專業閱讀。

錢鐘書成為文化的昆侖,不在于他讀懂別人讀不懂的“天書”,而在于他嗜書如命,大學時代橫掃清華大學圖書館,“橫掃”,這是怎樣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視野。

第三,養成“寫”的習慣。

做卡片、作摘抄、作書評,寫日記、寫周記,寫隨感,寫心情,寫哲理。“寫”,不在乎寫成什么樣的“規模”,也不在乎篇章結構。寫真實的內心。“寫”,一定要從寫給“自己看”開始。不在乎所謂的“中心突出”“結構完整”“語言流暢”。

中學生寫作一定不要先給他們范式,讓他們的習作像一棵樹,任意恣意地長,旁逸斜出也沒關系,寫到一定程度稍作修改就個性張揚,與眾不同。

讀和寫在精神上是相依的,讀得多了,“寫”必然有影子甚至烙印。

很多時候,我會在愛讀書的孩子的習作里看出他們最近讀了哪些作品。

“寫”也是某種庫存。我反對千篇一律的“官樣文章”,文章往往就是作者本身,文章的乏味往往就是人的乏味。

第四,適當地訓練考試題型。

我非常信奉周國平那句話:“如果語文的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學生是不應該懼怕考試的。”

是呵,試想學生們讀了很多書,成語、詩歌鑒賞,現代文閱讀這些題型是應該沒問題的,作文應該是有見解有文采的。

不過既然是應試,要取得驕人的成績,還應該做習題,教師給予恰當有效的指導,語文的素養有了,應試的能力也必然提高了。


記者:不少學生對古詩文學習都有些發怵,但您的課堂總能把一首古詩、一篇文言文變成一幅畫、一首歌,學生在課下自學時要從哪些方面來學習,欣賞古詩文呢?


董一菲:古詩要多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國古典詩歌是有著獨特的審美范式的,風流蘊藉,含蓄委婉,朦朧曲折,從不道破一個字,喜歡暗示象征。

它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抒情符號,以抒情短章為主,言有盡而意無窮,喜歡留白。學生要大量背誦,久而久之才會有“中國人的心靈”,才會懂得欣賞這種美,體會出它的好處。比如那龐大的意象群,變化莫測卻又變化有方的表現手法,那份精致細膩的美,這需要“悟”和“品”,是一個慢慢地浸潤的過程。

中學生如何學古詩文?我以為,古典詩歌要誦要賞要品,古文要讀熟能誦,掌握各種文言句式和詞類現象。


記者:看您的博文,知道了您從小受母親的影響讀了很多書,對您的中學時代影響較大的是什么書?您從中獲得了什么?


董一菲:我的中學時代恰逢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我一向認為那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藝復興時代。文壇十年浩劫,由百花凋零、萬馬齊喑、一片荒蕪,走向了文學藝術的春天。萬象更新,文藝繁榮,那是一個崇尚詩崇尚文學的時代,是詩人和作家備受尊敬備受景仰的時代。我們可以讀到那么多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在文學中徜徉。

母親給我和妹妹從她所任教的一所中專學校的圖書館整抱整抱地借書。我們捧書樂讀,有時不分晝夜。當時的中學生的課業負擔沒有那么重,我們有大把的時間去讀書。從普希金、雪萊、拜倫一直讀到莎士比亞、莫里哀,從《伊索寓言》到《紅與黑》《復活》。那是一個以讀書為榮的時代,甚至因為喜歡一本書會和最好的朋友把零用錢合到一起買來輪流看。除了文學名著,那時還有大量的期刊,雨后春筍般地出現:《當代》《十月》《收獲》《小說月報》《作品與爭鳴》《名著欣賞》。我在初高中階段一期也沒落地讀下去。刊物出版拿到手中的那一刻,就是我精神的狂歡日。我甚至“見證”了許多當代作家的成長,韓少功、王安憶、張抗抗、張蔓蔓、張潔、張賢亮、王蒙、張煒、舒婷……中學時代最喜歡的小說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

《平凡的世界》教會我在“平凡的世界”里有尊嚴有志氣、有向往、有追求、有正能量地活著,活出自我的價值,活出溫暖和詩意,超越功利,使人生走向審美。

《簡?愛》給了我一個“女子”的格局氣度,不為金錢、不畏權勢,只為心中的那點浪漫和無瑕無悔的神圣的愛與愛情。

其實不僅僅是這兩部書,是中學時代大量的閱讀為我鋪就了屬于我自己的精神底色,那些偉大的作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靈魂滋潤了我,照耀過我,在我青春的生命里,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不會忘懷,也永難磨滅。那是一個熏陶漸染的過程,是動態生長的過程,和生命等長。

文學是精神的,閱讀是精神的活動,因此它是浪漫而詩意的,是我們形而上的斑斕的星空。這也許就是我總是要在語文前面加一個“詩意”的原因吧。面對步履匆匆,急其功近其利的應試教育的時代,是少年時代中的一點書底兒,讓我敢于發出屬于自己屬于語文的本真的一點聲音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安市| 麻城市| 乳山市| 石泉县| 民乐县| 洱源县| 临猗县| 山丹县| 吉水县| 应用必备| 张掖市| 郯城县| 岚皋县| 来凤县| 额敏县| 水城县| 教育| 崇礼县| 中卫市| 涞水县| 尼勒克县| 封丘县| 宣汉县| 循化| 巴林左旗| 宣威市| 华亭县| 正定县| 滨海县| 罗田县| 西峡县| 孝感市| 夹江县| 内江市| 项城市| 永城市| 中阳县| 阿拉善右旗| 五华县| 太和县| 本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