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地應力軟巖隧道荷載機制
- 陳志敏
- 853字
- 2020-11-28 18:19:55
前言
“上天入地”是人類立體空間發展的必然趨勢。21世紀是世界隧道與地下空間大發展的世紀,必將出現更多的長大隧道工程。鐵路、公路隧道等地下工程因互聯互通的需要而迅猛發展,其“長、大、深、群”的特點日趨明顯。高地應力軟巖隧道大量涌現,都具有圍巖軟弱、地應力較高、變形大且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在高地應力軟弱圍巖條件下修建隧道,由于軟巖本身自穩能力差、塑性變形大,且具有明顯的流變性,如對圍巖變形、應力變化規律不了解或支護結構不合理,往往會發生過量變形而使隧道坍塌。這一問題已成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難題之一,已引起世界巖土力學和工程界的廣泛重視。
本書以高地應力軟弱圍巖條件下的關角隧道、木寨嶺隧道等工程為背景,系統研究了我國整體地應力及青藏地區區域地應力的分布規律。在此基礎上,通過地應力現場實測、理論研究與數值分析,對高地應力軟巖隧道圍巖壓力和圍巖與支護結構相互作用機理進行了研究與應用。在“一帶一路”和世界互聯互通的大背景下,鐵路、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尤為重要,必將面臨大量高地應力軟弱圍巖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希望本研究得到的這些新的認識與規律能為此類隧道的研究、勘察設計與施工提供參考。
書中引用和參考了許多學者的著作,并吸納了其中的一些成果,甚至有些資料的出處不甚明了,在此對所有作者表示誠摯的謝意!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662007)、甘肅省基礎研究創新群體(145RJIA332)、甘肅省建筑節能和建設科技專項(JK2014-15)、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GS[2014]GHB0342)以及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滾動資助(IRT_15R29)的經費資助,在此表示感謝。
本書的科研和試驗研究得到了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李國良總工程師及其他工程師的幫助;在地應力現場測試方面,得到了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尹健民教授以及現場測試工程師李永松博士的真誠幫助;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清華大學出版社趙益鵬編輯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
鑒于作者學識水平所限,疏漏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期望同行專家及讀者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作者
2017年3月于蘭州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