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經濟基礎知識(初級)
  • 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教材編寫組編著
  • 8401字
  • 2021-03-12 19:19:22

第一部分 經濟學基礎

第一章 社會經濟制度

大綱解讀

本章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基本規律和基本過程,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之間的關系。

1.物質資料生產和基本經濟規律

物質資料生產及其必備的基本要素,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過程,社會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及其類型。

2.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和演化

人類社會經濟制度演變的原因和所經歷的主要階段。

3.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自然經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經濟產生的基本條件和發展的基本過程。

4.市場與市場體系

市場和市場體系的基本概念,市場體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5.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

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和聯系。

6.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

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的必要性,社會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之間的關系。

考點精講

第一節 物質資料生產和基本經濟規律

考點一 物質資料生產

物質資料生產,是指勞動者按照預期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加工勞動對象,改變勞動對象的形狀、性質或地理位置,使它適合人們需要的過程。物質資料生產為人類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資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應當具備如下三個基本要素。

(1)人的勞動,即勞動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動。它是生產的最基本的要素。

(2)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主要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場所、道路、運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

(3)勞動對象,即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質資料。它分成兩類:一類是未經人加工可直接納入生產過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樹木、地下埋藏的煤層和礦石等;另一類是經過人的勞動加工過的物質資料,如棉花、鋼鐵等原材料。

【例1-1】下列屬于勞動資料的有( )。(2015年多選題)

A.原始森林的樹木

B.地下埋藏的煤層

C.原材料

D.生產場所

E.道路

【解析】DE 本題考查勞動資料的相關內容。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主要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場所、道路、運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ABC三項都屬于勞動對象。

【例1-2】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應當具備的基本要素包括( )。(2012年多選題)

A.人的勞動

B.勞動資料

C.自然條件

D.勞動對象

E.生產關系

【解析】ABD 本題考查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需具備的基本要素。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需具備三個基本要素:①人的勞動,即勞動力的支出;②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③勞動對象,即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質資料。

考點二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生產力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的構成包括勞動者、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并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和分配、交換、消費等關系的總和。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著生產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社會生產方式。

一定社會形態中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這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并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是這個社會的上層建筑。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總是從生產力的變化開始,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使相對穩定的生產關系越來越不能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舊的生產關系,建立起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又導致上層建筑的變革。新的上層建筑的建立,保證了新的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促使生產力從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因此,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動力,生產力的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變化,并最終推動上層建筑的變化和整個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地進化和發展。

【例1-3】下列要素中,不屬于生產力構成要素的是( )。(2014年單選題)

A.勞動者

B.生產工具

C.生產資料

D.勞動對象

【解析】D 生產力的構成包括人和物兩大要素: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的勞動者;物的要素是指生產資料,其中生產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而勞動對象是生產力作用的對象,因而不能成為構成生產力的因素。

考點三 社會經濟規律

在人類社會物質資料生產活動中,在復雜的經濟現象背后,往往存在著某些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經濟規律就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體現著社會經濟活動的必然趨勢。

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是因為:①任何經濟規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并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②任何經濟規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人們既不能消滅、廢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隨意地創造或制定它,不管人們能否認識它,它都會客觀存在并發生作用;③人們從事經濟活動必須尊重經濟規律,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否則就會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

按照經濟規律賴以產生的經濟條件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三種類型:①在人類各個社會階段中都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如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②在幾個社會階段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如在商品經濟社會形態中發生作用的價值規律;③只在一個社會階段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如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剩余價值規律、社會主義社會的按勞分配規律等。

【例1-4】下列關于社會經濟規律客觀性的表述,正確的是( )。(2012年多選題)

A.任何經濟規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的

B.人們只有認識了經濟規律,它才能發生作用

C.任何經濟規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D.人們從事經濟活動必須尊重經濟規律,并按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

E.人們可以根據科學的方法制定經濟規律

【解析】ACD 任何經濟規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的,并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人們既不能消滅、廢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隨意地創造或制定它;人們從事經濟活動必須尊重經濟規律,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否則就會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

第二節 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和演化

考點四 社會經濟制度演變的原因和主要階段

社會經濟制度是一定時期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一定社會形態的最基本、最本質的經濟基礎;社會經濟制度規定著社會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們的意識形態,是區分人類歷史上不同社會形態的根本標志。

在人類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過程中,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濟制度的演變經歷了5個階段,即原始社會制度、奴隸社會制度、封建社會制度、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以及社會主義社會制度。

【例1-5】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是( )。(2015年單選題)

A.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B.科學技術進步

C.國家政權更迭

D.人們意識形態改變

【解析】A 在人類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過程中,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

【例1-6】構成一定社會形態最基本、最本質的經濟基礎是( )。(2013年單選題)

A.生產方式

B.經濟規律

C.生產關系

D.社會經濟制度

【解析】D 社會經濟制度是一定時期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一定社會形態的最基本、最本質的經濟基礎。

【例1-7】區分人類歷史上不同社會形態的根本標志是( )。(2012年單選題)

A.社會文明水平

B.社會經濟制度

C.市場發達程度

D.科技發展水平

【解析】B 社會經濟制度規定著社會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們的意識形態,是區分人類歷史上不同社會形態的根本標志。

第三節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存在的兩種基本經濟形態。商品經濟是作為自然經濟的對立物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考點五 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

自然經濟是為了滿足生產者或經濟單位自身需要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自給自足是自然經濟最基本的經濟特征。

考點六 商品經濟的產生

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以一定的經濟條件為前提的,這些經濟條件主要有:①社會分工;②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經濟實體。

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一般基礎,它是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根本條件。

【例1-8】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一般基礎是( )。(2014年單選題)

A.生產資料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B.社會分工

C.社會產品生產相對過剩

D.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

【解析】B 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一般基礎,它是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最初的社會分工產生于畜牧業與農業的分離。

考點七 商品經濟的發展

商品經濟經歷了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兩個發展階段。商品經濟在各個社會形態及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有著不同的特點。具體特點如下所述。

(1)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只是占有主導地位的自然經濟的一種補充,因而處于簡單商品經濟階段。在這一階段,市場發育程度較低,市場規模狹小,市場體系也不完善,市場機制還難以在全社會范圍內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

(2)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化大生產代替了分散的個體勞動,商品經濟得到了高度發展,不僅一切勞動產品成為商品,而且勞動力也變成了商品,商品經濟成為居于統治地位的經濟形式。由于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和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得到了極大提高,商品生產和交換的范圍從物質生產領域擴展到服務領域,資本從封閉的國內市場走向開放的國際市場,市場體系日趨復雜,市場機制日益完善,市場機制在全社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條件已經具備,商品經濟進入了發達階段,即市場經濟階段。

(3)在社會主義社會,盡管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產品分配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但仍需要采取商品經濟的形式。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例1-9】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的條件有( )。(2014年多選題)

A.存在著社會分工

B.有完善的勞動力市場

C.勞動者必須有人身自由

D.勞動者的勞動產品可自行支配

E.勞動者喪失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解析】CE 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的條件:首先,勞動者必須有人身自由;其次,勞動者喪失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例1-10】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一般基礎是( )。(2012年單選題)

A.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B.社會分工

C.生產資料私有制

D.市場經濟

【解析】B 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一般基礎,它是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

第四節 市場與市場體系

考點八 市場與市場體系的基本概念

市場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范疇。有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就必然有互換勞動產品的場所和交換關系。狹義的市場是指商品交換的場所、渠道或領域,這是有形的市場。廣義的市場是指一切商品和生產要素交換關系的總和,包括有形的市場和無形的市場。

市場體系是指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市場有機整體。在這一體系中,既包括消費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在內的商品市場,也包括資本、勞動力、房地產等市場在內的生產要素市場。一方面,由于商品交換是市場交換的主要內容,商品市場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物質資源交易和配置的基本場所和主要內容;另一方面,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和水平反過來又制約著商品市場的發展。

考點九 市場體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應當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功能;②經濟聯系功能;③利益關系調整功能;④信息產生和傳遞功能;⑤社會評價功能。

第五節 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

考點十 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與聯系

1.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

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活動方式,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要通過等價交換來實現。商品經濟是相對于自然經濟、產品經濟而言的。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或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資源配置中,市場機制起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機制(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價格機制)來引導和調節企業和居民的行為。市場經濟是相對于計劃經濟而言的。

2.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聯系

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必然過渡到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

【例1-11】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的( )。(2013年單選題)

A.經濟基礎

B.內在屬性

C.必然趨勢

D.必然結果

【解析】A 本題考查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必然過渡到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

第六節 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

考點十一 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的必要性

在任何既定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社會生產要素資源都是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同時在數量上又都是有限的。人們需要對既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各種可能的生產用途之間做出選擇,以保證稀缺的資源用于生產消費者最需要的產品組合,分配給生產效率最高的生產者,從而獲得最優的效率。

考點十二 社會資源配置的方式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社會可以通過市場和計劃兩種基本方式,或這兩種方式不同程度地結合,來達到合理配置資源的目標。

1.市場配置方式

市場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可以使企業和市場發生直接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2.計劃配置方式

計劃配置方式是指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及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計劃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指令性計劃;另一種是指導性計劃。

考點十三 經濟體制與經濟制度

經濟體制是一定社會經濟組織內部資源配置的機制、方式和結構的總和,是對一定社會經濟運行模式的概括。經濟制度決定經濟體制的特點,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和特征也要通過與其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反映出來,并貫穿于整個經濟運行過程。經濟體制反映社會經濟制度的要求,是社會經濟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一定的經濟體制的發展狀況對于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一定的經濟制度也只有在選擇了與之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后才能得到鞏固和發展,合理的經濟體制對經濟制度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經濟體制除了受到經濟制度的制約,同時也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社會資源的配置有兩種基本方式,即計劃方式和市場方式。與之相對應,經濟體制也有兩種基本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的基本功能就是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不同的生產和服務部門,以滿足人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并非是與某種特定的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直接對應的資源配置方式,我們可以選擇其中一種,也可以在選擇過程中以一種方式為基礎進行嫁接變種。但不論一國選擇哪種方式,都離不開本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狀況和經濟發展目標。

【例1-12】經濟體制的影響因素包括( )。(2012年多選題)

A.生產力發展水平

B.資源配置方式

C.歷史文化傳統

D.經濟制度

E.現實國情

【解析】ACDE 經濟體制除了受到經濟制度的制約,同時也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同步自測

一、單項選擇題

1.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是( )的變革。

A.勞動對象

B.生產工具

C.資源配置方式

D.生產資料所有制

2.在社會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環節是( )。

A.生產

B.分配

C.交換

D.消費

3.社會生產方式包括的兩個方面是( )。

A.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C.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D.勞動者和生產資料

4.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是( )。

A.先有市場,后有商品經濟

B.市場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

C.商品經濟一定是市場經濟

D.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基礎和前提

5.人類歷史上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指的是( )。

A.畜牧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

B.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人

C.手工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

D.工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

6.自然經濟最基本的經濟特征是( )。

A.自給自足

B.經濟聯系很少

C.勞動生產率低下

D.生產規模狹小

7. ( )規定著經濟體制模式的社會經濟本質。

A.經濟制度的性質

B.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C.社會經濟活動方式

D.歷史文化傳統

8.經濟體制的基本功能是( )。

A.全面指導經濟活動

B.完善國家的經濟體系

C.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D.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不同的生產和服務部門

9.下列關于市場體系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市場體系是指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市場有機整體

B.市場體系是指市場不斷突破原有邊界和范圍,同世界市場建立廣泛聯系

C.市場體系是指全國各地市場是統一的

D.市場體系是指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

二、多項選擇題

1.人類社會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包括( )。

A.貨幣

B.人的勞動

C.勞動管理

D.勞動資料

E.勞動對象

2.構成社會再生產總過程的基本環節有( )。

A.生產

B.占有

C.分配

D.交換

E.消費

3.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應具備的基本功能包括( )。

A.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B.信息產生和傳遞

C.實現經濟結構的宏觀調控

D.利益關系調整

E.集中配置社會資源

4.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所需的經濟條件包括( )。

A.社會產品數量的不斷增加

B.社會產品種類的不斷增加

C.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

D.存在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經濟實體

E.人類對生活消費品的需要不斷增加

5.人類歷史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存在于( )。

A.原始社會

B.封建社會

C.奴隸社會

D.資本主義社會

E.社會主義社會

6.社會生產方式由( )構成。

A.生產資料

B.上層建筑

C.經濟基礎

D.生產關系

E.生產力

7.社會形態包括的兩個方面是( )。

A.生產力

B.生產關系

C.經濟基礎

D.上層建筑

E.生產資料

8.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 )聯系,體現著社會經濟活動的必然趨勢。

A.偶然的

B.內在的

C.本質的

D.必然的

E.外在的

9.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主要體現在( )。

A.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生產力的性質

B.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C.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革

D.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性質和狀況時,可推動生產力發展

E.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性質和狀況時,阻礙生產力發展

同步自測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 【解析】B 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

2. 【解析】A 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它決定著分配、交換、消費的對象、方式、數量和性質。

3. 【解析】B 生產方式是指人類社會為了生存和發展而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

4. 【解析】B 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必然過渡到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

5. 【解析】B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畜牧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手工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人。

6. 【解析】A 自給自足是自然經濟最基本的經濟特征。

7. 【解析】A 經濟制度的性質規定著經濟體制模式的社會經濟本質。

8. 【解析】D 經濟體制的基本功能是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不同的生產和服務部門,以滿足人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9. 【解析】A 市場體系是指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市場有機整體。

二、多項選擇題

1. 【解析】BDE 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人的勞動、勞動資料、勞動對象。

2. 【解析】ACDE 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并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關系的總和。

3. 【解析】ABD 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的功能包括: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功能;②經濟聯系功能;③利益關系調整功能;④信息產生和傳遞功能;⑤社會評價功能。

4. 【解析】CD 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所需的經濟條件包括:①社會分工;②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經濟實體。

5. 【解析】BCD 社會經濟制度的演變經歷了5個階段,即原始社會制度、奴隸社會制度、封建社會制度、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以及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其中奴隸社會制度、封建社會制度、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

6. 【解析】DE 社會生產方式由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構成。

7. 【解析】CD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

8. 【解析】BCD 經濟規律就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體現著社會經濟活動的必然趨勢。

9. 【解析】BC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主要體現在:①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②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革。DE 兩項是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七台河市| 怀来县| 隆子县| 夏邑县| 南平市| 墨脱县| 灌阳县| 紫阳县| 西昌市| 西乡县| 蓬安县| 丽水市| 许昌市| 四子王旗| 吉安县| 枝江市| 宁明县| 凌源市| 梓潼县| 上饶市| 麟游县| 山阳县| 东乌| 灯塔市| 即墨市| 垦利县| 定结县| 江源县| 阳朔县| 辉县市| 平利县| 景东| 固原市| 万年县| 顺平县| 美姑县| 灯塔市| 白水县| 禹城市| 桐城市| 宁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