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協定后中國綠色發展的若干問題思考:清華大學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報告2016
- 錢小軍
- 6189字
- 2020-11-28 17:51:32
本章參考文獻
[1] 郝吉明,李歡歡,沈海濱.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與展望[J].世界環境,2014(1):58-61.
[2] 穆泉,張世秋.2013年1月中國大面積霧霾事件直接社會經濟損失評估[J].中國環境科學,2013,33(11):2087-2094.
[3]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24.
[4] 王金南,雷宇,寧淼.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向PM2.5宣戰[J].環境保護,2014, 42(6):28-31.
[5]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重點科研工作方案(2014—2017年)》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報,2014(12):22-27.
[6] 吉晟,李璠,邢美楠.天津市環境空氣質量保障措施對顆粒物削減效果影響分析[C].深圳: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2015.
[7] 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J].天津人大,2015(2).
[8] 殷廣平.燕趙的天空——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報告[J].綠葉,2014(5):85-93.
[9] 宋崇,楊勇.河北省出臺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實行依法“鐵腕治污”[J].中國應急管理,2016(1):67-67.
[10] 吳玉萍,姜青新,張淼.解讀《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J].WTO經濟導刊,2013(11):69-71.
[11] 朱德明.深化大氣環境監測管理立法的對策——以江蘇省為例[J].環境監控與預警,2015(4):1-3.
[12] 上海出臺清潔空氣行動計劃[J].政策瞭望,2013(11):59-59.
[13] 雷宇,寧淼,孫亞梅.建立大氣治理長效機制留住“APEC藍”[J].環境保護,2014,42(24):36-39.
[14] 郝吉明,Michael P Walsh.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績效評估與區域協調機制研究[C].北京: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4年年會,2014:002.
[15] 人民日報.31省份立《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4(3).
[16] 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J].甘肅能源,2014(5):16-17.
[17]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環境與發展政策研究報告.2014[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5.
[18] 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總體組,賀泓,謝品華,等.“大氣國十條”實施以來京津冀PM2.5控制效果評估報告[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5):668-678.
[19]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報告,2016-07-06:002.
[20]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改善空氣質量的相關措施[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4(2).
[21] 梁礎文.環境空氣質量規劃目標研究——以《北京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3—2017》為例[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5(12):131-133.
[22] 曹鵬,王路光,崔立昌,等.河北省大氣污染狀況分析及防治對策探討[J].煤炭與化工,2014(8):144-148.
[23] 牛桂敏,劉蓓蓓.改善天津環境空氣質量的對策思考[J].天津經濟,2014(5):35-37.
[24] 常紀文,劉凱.新環保法實施,多少成效?多少問題?[J].環境經濟,2015(ZA):18-19.
[25] 王煒.環境監察立法的新進展——以新《環境保護法》和新《大氣污染防治法》為中心[J].中國環境監察,2015(2).
[26] 王贛江,陳列子.新環保法實施中存在哪些問題?[J].環境經濟,2015(9):26-26.
[27] 周珂,于魯平.解析新《大氣污染防治法》[J].環境保護,2015,43(18):30-33.
[28] 常紀文.中歐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立法之比較——兼論我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法制的完善[J].發展研究,2015(10):77-92.
[29] 常紀文.爭議與回應:新《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的綜合評析[J].環境保護,2015,43(18):25-29.
[30] 李愛年,劉翱.環境執法生態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執法機制創新[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45(3).
[31] 新環保法實施能一帆風順嗎?[J].環境經濟,2015(9):26-26.
[32] 環保部將嚴查環保數據造假[J].城市問題,2015(4):101-102.
[33] 殷福才,沈世偉,顧震,等.地方環境違法案件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探討——以安徽省為例[J].環境保護,2016,44(7):75-77.
[34] 沈曉悅,原慶丹,蔡飛,等.我國霧霾治理環保體制障礙與突破[J].環境保護,2016(8):52-56.
[35] 陳健鵬,李佐軍.中國大氣污染治理形勢、問題及若干政策建議[J].中國發展評論:中文版,2013(3):66-74.
[36] 呂連宏,羅宏.中國大氣環境質量概況與污染防治新思路[J].中國能源,2012(1):18-21.
[37] 杜艷春,李曉亮,葛察忠.淺析河北省大氣污染治理對經濟運行的影響[J].環境保護科學,2015(5):78-81.
[38] 王帥,王瑞斌,解淑艷,等.完善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方法推動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管理[J].環境保護,2013,41(19):50-51.
[39] 國家環境保護局.GB 16297—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S].1996.
[40] 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加強城市空氣污染應急管理,切實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第10屆中國城市空氣質量管理研討會紀實[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39(5):7-12.
[41] 景躍軍,張昀,李元.大氣污染突發事件演化過程及應急管理探討[J].環境保護,2014, 42(11):52-53.
[42] 孫立堅.2015年中國經濟展望——“新常態”發展模式如何改變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J].新金融,2015(2):7-9.
[43] 陳詩一.新常態下的環境問題與中國經濟轉型發展[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2):94-99.
[44] 宋旭.著力構建完備的環境執法監督體系——專訪環境保護部原核總工程師陸新元[J].中國環境管理,2016(1).
[45] 高明,廖小萍.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產業發展因素分析[J].中國環保產業,2014(4):36-40.
[46] 董戰峰,袁增偉.《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的投融資需求及影響評估[J].中國環境管理,2016(2).
[47] 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J].上海節能,2013(9).
[48] 閆靜,燕瀟,羅志云,等.大氣污染新形勢下北京市環保產業發展策略[J].中國環保產業,2016(4):17-21.
[49] 高明,黃清煌.基于產業鏈視角下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產業分析[J].理論學刊,2014(4):49-54.
[50] 張影強.對我國治理大氣污染體制機制的政策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14(5):55-56.
[51] 常紀文.中國環境問題的歷史定位與歷史戰略——參考倫敦大氣污染治理經驗[J].環境影響評價,2015,37(3):36-39.
[52] 徐凌.生態型責任政府建構的契約式路徑選擇與流程再造[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6,17(3).
[53] 王清軍.區域大氣污染治理體制:變革與發展[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9(1):112-121.
[54] 鄭軍,魏亮,國冬梅.美國大氣環境質量監測與管理經驗及啟示[J].環境保護,2015,43(18):68-70.
[55] 常紀文.環境執法,垂直管理更要立體施治[J].黨的建設,2016(1):53-53.
[56] 楊嵐.重污染天氣應對的經驗和啟示[J].中國應急管理,2016(1):44-45.
[57] 高桂林,羅晨煜.大氣重污染應急管理制度建設與展望[J].環境保護,2014,42(22):54-57.
[58] 楊朝飛.完善社會治理體系與實現環保倒逼經濟增長方式綠色轉型[J].全球化,2015(8):58-71.
[59] 毛暉,鄭曉芳.發達國家大氣污染治理的經驗借鑒[J].綠葉,2014(11):51-56.
[60] 袁雪.論我國實行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可行性——以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發展演進為視角[J].生態經濟,2015,31(1).
[61] 張鋒.環保社會組織環境公益訴訟起訴資格的“揚”與“抑”[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3):169-176.
[62] 劉國材,宿華.國外水污染控制與管理政策[J].水資源保護,1993(2):52-56.
[63] 董福來,王棟枝,徐淑英,等.國外城市污水工業污染源排放總量控制系統述評[J].環境保護科學,1991(2):21-24.
[64] 王曉嬌.我國水污染防治法律對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65] 凌江.我國水污染防治的政策與措施重點及幾點建議[J].環境保護,1998(9):4-6.
[66] 常洪利,張兵武,沈夢力.總量控制在保護白洋淀水域環境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1995(S1):47-49.
[67] 閔毅梅.德國的排污收費[J].環境導報,1995(4):37.
[68] 吳廣有,唐東雄.試論污水超標排污費標準的調整[J].上海環境科學,1990(3):2-4.
[69] 王淑一,雷坤,鄧義祥,等.基于不同時間周期排放量的排污許可限值[J].環境科學研究,2016(2):299-305.
[70] 李君嘉.強化監督管理是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的關鍵[J].上海環境科學,1990(7):5-6.
[71] 王健.常州市環境管理移動執法信息平臺建設與應用[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72] 邱志輝.排污權交易解析[D].長春:吉林大學,2006.
[73] 孫長學,姬鵬程.建立現代水權制度和水權轉讓市場[N].中國經濟導報,2007-07-10(1).
[74] 王媛,姚立英,牛志廣,等.水污染物總量初始分配方法[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8(5):42-44.
[75] 陳忠全,徐雨森,楊海峰.基于Shapley分配的排污權交易聯盟博弈[J].系統工程,2016(1):34-40.
[76] 暢軍慶.南水北調湖北庫區水污染防治對策研究[J].上海環境科學,1998(10):5-8.
[77] 張勁松,方國華,吳文靜.運用經濟手段有效防治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污染[J].水資源保護,2004(2):31-33.
[78] 吳健,熊英.美國污水處理業監管經驗[J].環境保護,2012(12):66-69.
[79] 任慕華,張光明,彭猛.中美兩國城鎮污水排放標準對比分析[J].環境保護,2016(2):68-70.
[80] 趙爽,仇蕾,黃濱.關于工業水環境監管研究展望——基于文獻綜述的思考[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94-96.
[81] 張驥飛.基于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系統的排污權交易探究[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2(8):30-31.
[82] 韓彬.吐哈油田生產污水實現零排放[N].中國石油報,2003.
[83] 石效卷,李璐,張濤.水十條,水實條——對《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解讀[J].環境保護科學,2015(3):1-3.
[84] 蔣琪.解讀“水十條”:2020年7大重點流域水質改善[J].化工管理,2015(13):20-22.
[85] 石效卷.落實“水十條”全力推動水環境管理戰略轉型[J].環境影響評價,2016(2):32-35.
[86] 趙云皓,逯元堂,馬春暉,等.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動水環境產業發展——對《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解讀[J].環境保護科學,2015(3):42-46.
[87] 王爾德.京版“水十條”發布,嚴控地下水超采[N].21世紀經濟報道,2015-12-30(6).
[88] 晏利揚.浙版“水十條”發布[N].中國環境報,2016-05-19(1).
[89] 吳穎.廣東版“水十條”向水污染“宣戰”[N].中國海洋報,2016-01-20(1).
[90] 張鵬.落地有聲,安徽版“水十條”發布[J].綠色視野,2016(2):7-10.
[91] 佚名.“水十條”正式落地四川,11類小型企業將被取締[J].造紙信息,2016(2):43.
[92] 福建省全面打響水污染防治攻堅戰[J].福建紙業信息,2015(17):4-5.
[93] 鄧思遠.河北省實現“綠色崛起”之水環境評價[J].經濟論壇,2015(7):7-9.
[94] “水十條”出臺,畜牧業升級節能減排[J].中國畜牧雜志,2015(8):1.
[95] 陳鑫民.當養殖業遇上“水十條”[J].農村新技術,2015(6):20-22.
[96] 譚鐵安.“水十條”后看畜禽養殖生產[J].農業知識,2015(8):18.
[97] 文宇立.“十三五”造紙行業污染防治政策解讀[J].中華紙業,2016(7):40-44.
[98] 劉春生.“水十條”為石化業排污再劃紅線[N].中國石化報,2015-05-05.
[99] 李家強.“水十條”對石化產業發展的影響[J].石油石化綠色低碳,2016(1):4-8.
[100] 閆笑煒.“水十條”下的煤化工轉型_[J].化工管理,2015(22):48-49.
[101] 王秀霞,王睦瑤.水污染治理項目:PPP模式運營機制研究[J].新經濟,2016(5):28-29.
[102] 朱玫.太湖治理,PPP如何推陳出新?[J].環境經濟,2015(18):18-19.
[103] 《關于推進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發布[J].油氣田環境保護,2015(3):63.
[104] 劉志全.概念廠能否解決污水處理新老問題?[N].中國環境報,2014.
[105] Grizzetti B, Pretato U, Lassaletta L, et al.The contribution of food waste to global and European nitrogen pollu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2013(33):186-195.
[106] Weinberger N, J?rissen J, Schippl J.Foresight o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options for the prioritisation of future research funding-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roject“Roadmap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2020+”[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27):32-41.
[107] 李健,張崢嶸,黃少斌,張永清.固體廢物堆肥化研究進展[J].廣東化工,2008,35(177):93-97.
[108] 李崇,任國玉,高慶先,馬占云.固體廢物焚燒處置及其清潔發展機制[J].環境科學研究,2011,24(7):819-827.
[109] 范例,羅毅,羅財紅.固體廢物集中填埋和焚燒處置場周邊土壤污染狀況研究[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1568-1571.
[110] 孫翔宇.我國城市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的法律對策[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6.
[111] 王曉英.淺析生活垃圾焚燒后固體廢物的處理[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4(3):68-69.
[112] Zhao F J, Ma Y, Zhu Y G, et al.Soil contamination in China:current status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14,49(2):750-759.
[113] 孫鐵珩,李培軍,周啟星.土壤污染形成機理與修復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14] 中國環境保護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2014.
[115] 中國環境保護部.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05—2015.
[116] 杜衛東,萬云洋,鐘寧寧,等.土壤和沉積物石油污染現狀[J].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11,57(4):311-322.
[117] 周啟星,宋玉芳.污染土壤修復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18] 付倩倩.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的應用分析[J].應用能源技術,2016(5):16-18.
[119] 駱永明.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究現狀與趨勢[J].化學進展,2009,21(3):558-565.
[120] Suèr P, Nilsson-P?ledal S, Norrman J.LCA for site remediation:a literature review [J].Soil&sediment contamination,2004,13(4):415-425.
[121] Toffoletto L, Deschênes L, Samson R.LCA of ex-situ bioremediation of diesel-contaminated soil[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05,10(6):406-416.
[122] Cadotte M, Deschênes L, Samson R.Selection of a remediation scenario for a diesel-contaminated site using LC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2007,12(4):239-251.
[123] Higgins M R, Olson T M.Life-cycle case study comparison of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versus pump-and-treat remedia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 2009,43(24):9432-9438.
[124] Hu X, Zhu J, Ding Q.Environmental life-cycle comparisons of two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incineration and base catalyzed decomposition[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1,191(1):258-268.
[125] 張紅振,於方,曹東,等.發達國家污染場地修復技術評估實踐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2,34(2):105-111.
[126] 趙其國,駱永明,滕應.中國土壤保護宏觀戰略思考[J].土壤學報,2009,46(6):l.
[127] 鄭芬蕓.公共治理視角下城市固體廢棄物系統化管理機制研究[J].企業經濟,2011(8):50-54.
[128] 喻超,凌其聰,彭振宇,等.城市工業區環境系統中的Cd污染循環及其健康風險——以杭州市半山工業區為例[J].環境科學學報,2011,31(11):2474-2484.
[129] 李劍超.河湖底泥有機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2.
[130] 林美琪,錢位成,甘為民,等.鄱陽湖湖區環境介質中汞的含量水平、來源、累積和遷移[J].環境污染與防治,1985(2):10-13.
[131] 韋艷,石磊.中國國家尺度元素流動的主導因素分析[J].資源科學,2009(8):1286-1294.
[132] W R, M W.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s:why cities cannot be sustainable—and why they are a key to sustainability[M].New York:Springer US,2008.
[133] Kennedy C, Cuddihy J, Engel-Yan J.The changing metabolism of citie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7,11(2):43-59.
[134] 朱兆良,邢光熹.氮循環——攸關農業生產、環境保護與人體健康(修訂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135] 朱兆良,金繼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肥料問題[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3(2):259-273.
[136] Grimm N B, Grove J M, Pickett S, et al.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long-term studies of urban ecological systems[J].Bioscience,2000,50(7):571-584.
[137] 冼超凡,歐陽志云.城市生態系統氮代謝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14(9):2548-2557.
[138] 肖輝林.大氣氮沉降對森林土壤酸化的影響[J].林業科學,2001(4):111-116.
[139] 孔紅梅,趙景柱,吳鋼,等.生態系統健康與環境管理[J].環境科學,2002(1):1-5.
[140] 劉焱序,彭建,汪安,等.生態系統健康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5(18):5920-5930.
[141] 黃佳麗.生態系統健康與環境管理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11):180.
[142] Kolb T E, Wagner M R, Covington W W.Concepts of forest health-utilitarian and ecosystem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Forestry,1994,92(7):10-15.
[143] Liikanen A, Murtoniemi T, Tanskanen H, Vaisanen T, Martikainen P J.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oxygen availability on greenhouse gas and nutrient dynamics in sediment of a eutrophic mid-boreal lake[J].Biogeochemistry,2002(59):269-286.
[144] 張文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碳/氮跨介質代謝分析及技術優選[D].北京:清華大學,2016.
[145] 韓江雪.蘇州氮磷元素多部門代謝分析及回收技術應用影響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