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王后學院
王后學院(Queens' College)位于銀街附近的王后巷(Queens' Lane),創建于1448年。學院由亨利六世之妻安茹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njou)和愛德華四世之妻伊麗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共同捐資建立,所以學院名稱中的“Queens'”指代的就是這兩位王后。學院現有本科生490人,研究生450人。
王后學院小巧別致,風格獨特。劍河兩岸的學院建筑鱗次櫛比,綠草萋萋,楊柳依依,流淌不息的劍河向人們訴說著如煙往事。王后學院是劍橋風景最優美的學院之一,橫跨劍河而建,以數學橋連接。王后學院無與倫比的景色和它所蘊含的歷史呈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
走進王后學院的古老庭院,宛如置身于久遠的都鐸王朝年代。學院主要的建筑特色是都鐸式的回廊庭院、伊拉斯謨塔樓和18世紀的日晷。此外,王后學院精致彩繪的禮拜堂和格調優雅的餐廳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數學橋更是聞名于世。
王后學院由若干庭院組成:舊庭院(Old Court)、回廊庭院(Cloister Court)、抽水庭院(Pump Court)、核桃樹庭院(Walnut Tree Court)、修士庭院(Friars' Court)、克里普斯庭院(Cripps Court)和萊昂庭院(Lyon Court)。
舊庭院始建于1448年,由建筑大師雷金納德?伊利(Reginald Ely)設計,建筑以紅磚和石料為主。王后學院中世紀的舊庭院里的日晷和屋頂上的鐘塔別具特色。舊庭院的日晷建于1733年,是用來計時的。圖書館位于舊庭院北側的建筑里。舊禮堂(Old Hall)位于舊庭院西側的建筑里,是學院的餐廳。餐廳內前端懸掛著3幅名人畫像,正中的一幅是伊麗莎白?伍德維爾,兩側分別是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和托馬斯?史密斯(Thomas Smith)的畫像。造型獨特的天花板、精致典雅的裝飾使整個餐廳格調淡雅而華麗。
在舊庭院,穿過日晷下面的拱門過道,就來到了核桃樹庭院,庭院東面的建筑建于1617年左右,在1777年的一場大火后,只有一層保留下來。該庭院二層以上的部分是1823年重建的。庭院中的胡桃樹也在大火中被燒毀,現在這棵核桃樹是后來在原址上新植的。現在這棵樹也已樹大根深,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在距離核桃樹不遠處,是一座紅磚砌就的禮拜堂,體現了維多利亞時代后期教堂的建筑風格。禮拜堂由G. F.博德利(G. F. Bodley)設計,建于1891年。禮拜堂祭壇三折畫是15世紀晚期佛蘭芒藝術家的作品。禮拜堂精致的彩窗格外引人注目。修士庭院位于禮拜堂的北面。
從禮拜堂向西前行,過一道小木門,我們便來到了王后學院的院士花園(Fellows' Garden)。這座花園位于劍河東畔,花木扶疏,青翠滿園,靜謐怡人,是劍橋最優美的風景之一。院士花園東面的建筑是伊拉斯謨樓(Erasmus Building),由巴茲爾?斯賓斯(Basil Spence)設計,始建于1959年,為紀念伊拉斯謨而命名。

回廊庭院1
從舊庭院向西走,到了庭院的盡頭,穿過一道上面帶有徽標的拱門,即來到了回廊庭院。獨具特色的回廊建于1495年,用于連接舊庭院和劍河邊的建筑,從而形成了庭院。庭院婉約精致,以優雅回廊為特色,因此被稱作回廊庭院。16世紀后期又增建了都鐸式的建筑。
伊拉斯謨寓所(Erasmus Room)位于回廊庭院南面的抽水庭院,是一座塔樓式的建筑,這里曾經是荷蘭哲學家伊拉斯謨1510—1514年的寓所,他所住的房間就在這座塔樓的二層,一上樓梯口左側的房間。他曾抱怨這里的天氣和酒,但據說他愛上了這里的女人。他在劍橋大學期間,教授希臘文和神學,完成了希臘文版的《新約》。不大的庭院里還有一座舊廚房(Old Kitchens)建筑,舊廚房西側是埃塞克斯樓(Essex Building)。

回廊庭院2
從回廊庭院西端,穿過一道建筑的拱門,經過一座木橋(數學橋)就到了劍河另一側。劍河西岸這一側是王后學院的新區,這里的建筑都是現代化的風格。費希爾樓(Fisher Building)始建于1935年,它繼承了學院的傳統,依舊使用紅磚為建筑材料。窗戶的框架使用柚木,而所有內部的木料是橡木的。它是學院中第一座位于劍河西岸的學生宿舍。在劍河西岸的現代建筑中包括克里普斯庭院和萊昂庭院。克里普斯庭院是于1974—1980年建造完工的,庭院的建造資金來源克里普斯基金會。克里普斯庭院和萊昂庭院是王后學院最現代化的建筑。克里普斯庭院和萊昂庭院的北面是一片樹木繁茂的園林,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是一處靜謐深幽的美景。

克里普斯庭院
數學橋(Mathematical Bridge)是1749年由威廉?埃斯里奇(William Etheridge)根據數學原理設計,詹姆斯?埃塞克斯(James Essex)用櫟木建造的,建造時使用了鉚釘。現在的這座橋,是原橋的復制品,建成于1905年,是用螺栓連接、固定的。數學橋采用了看似不規則三角形、長方形、菱形等幾何圖形建造而成,難怪有人說,這座橋是牛頓設計的。實際上,這只是一個有趣的傳說,因為該橋是牛頓去世22年以后才建成的。這個故事的真假其實無須去考證,就像很多傳說一樣,人們寧愿津津樂道,體味其中蘊含的意義。
同圣約翰學院一樣,王后學院建筑也是橫跨劍河兩岸。劍橋諸學院中也只有這兩所學院擁有如此美妙的布局。
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1466年生于鹿特丹,荷蘭哲學家,也是中世紀著名的思想家和神學家。他曾在法國、英格蘭、意大利、瑞士和比利時學習和教書,花費畢生精力用于促進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受劍橋大學校長、王后學院院長和他的朋友約翰?費希爾(John Fisher)之邀,伊拉斯謨前來劍橋大學王后學院。他第一次來劍橋是在1506年,第二次是在1510-1514年。伊拉斯謨把希臘文教育和人文主義思想引入劍橋課堂,播下了宗教改革的種子,深刻地影響了英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推進劍橋大學成為學術中心的進程。

數學橋
19世紀王后學院的代表人物是英國作家和詩人特倫斯?韓伯瑞?懷特(Terence Hanbury White)。20世紀,王后學院校友中涌現出許多藝術家、作家、演員、導演等,其中包括羅蘭?阿爾杰農?彭羅斯(Roland Algernon Penrose)、約翰?唐頓(John Downton)、格雷厄姆?柯林?斯威夫特(Graham Colin Swift)、保羅?葛林葛瑞斯(Paul Greengrass)、史蒂芬?弗萊(Stephen Fry)、露西?考德威爾(Lucy Caldwell)、漢娜?穆雷(Hannah Murray)等。
特倫斯?韓伯瑞?懷特,英國作家,1906年生于印度孟買,畢業于劍橋大學王后學院,曾在白金漢郡擔任教職,后隱居于英國鄉間專事寫作。懷特喜愛隱居鄉間,遠離塵囂。他平日除了寫作,便是從事打獵、釣魚等休閑娛樂,也喜歡豢養寵物。他除了小說,還留下大量短篇故事和膾炙人口的詩篇。
格雷厄姆?柯林?斯威夫特,1949年5月4日生于倫敦,曾就讀于劍橋大學王后學院攻讀英國語言文學。他是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糖果店主》《水之鄉》《遺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