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祥
每年春節,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是夾江父老鄉親們的最愛,也是我揮之不去的鄉愁。而高樁彩會就是其中的保留節目之一,也是人們每年春節之后津津樂道的話題。
高樁彩會是峨眉山下特有的一種傳統民間造型表演藝術。這一傳統的民俗表演,反映了故鄉人對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需求,更展示了父老鄉親的聰明才智和藝術水準,被稱為巴蜀文化大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高樁彩會是一種空間造型藝術。它把各種造型的演員(一般都是小孩)高懸、支撐在空中,構成立體精彩的藝術畫面,產生奇特驚險、不可思議的視覺藝術效果。如一臺名為《踏傘》的高樁造型,裝扮成劇中人物的女演員,凌空站在撐開的油紙傘上,搖搖欲墜但就是不墜,很是驚險奇特;再如一臺《活捉王魁》的高樁,那扮成穆桂英的女孩站在鬼卒手持的提牌上,居然就是掉不下來。當然,我還見過更刺激的,就是讓演員置身在刀鋒之上擺造型。這些風格各異,驚、險、奇、美的造型,使不少觀眾瞠目結舌、嘆為觀止。夾江的父老鄉親,就是通過這種表演方式,鮮明地展示自己的審美和愛憎。
高樁彩會的造型內容,取材于中國傳統戲劇、歷史小說中的精彩場面,而故鄉人喜愛的川劇故事是其中的首選。單是一部與故鄉峨眉山有關的《白蛇傳》,就能夠衍生出“水漫金山”“船舟借傘”“斷橋相會”“盜靈芝”等不同的高樁造型。此外,《水滸傳》中的“十字坡”、《封神榜》中的“哪吒鬧海”、《說岳全傳》中的“朱仙鎮”等,都是高樁彩會造型的慣熟題材。
夾江高樁彩會,將戲劇情節中的精彩場面,由真人表演定型為立體畫面佇立于空中,既神秘又真實,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深受人們的喜愛。因此,每逢元宵夜,家鄉的民眾社團都要舉辦高樁彩會。每年的元宵節,夾江城里或者一些鄉鎮,人頭攢動,盛況空前。人們老早就等候在街道兩旁,翹首以待。每當運載著一臺臺造型奇特美觀、被裝飾得五光十色的高樁車隊緩緩駛來,人群就會發出陣陣喝彩,伴隨禮花升空,鑼鼓喧天,熱鬧的氣氛升到了高潮。
高樁彩會綁扎技藝是夾江、峨眉山一帶民間長期以來開展各項節日文化活動的結晶,展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水準。
夾江高樁彩會活動歷史悠久,在川內,特別是樂山市頗負盛名,在中國民俗文化大花園中獨樹一幟。它由清末夾江鄉間的平臺、地會民俗表演逐步延續演變而來,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我的故鄉峨眉山下青衣江畔,平臺、地會和高樁,原來是三種不同的民俗表演形式,后來人們逐漸用高樁取代了平臺和地會,但吸取了后者的精華部分。早期的高樁彩會,是在八人抬的方桌上表演,稱作高樁平臺,行話叫會墩,相當于演戲的舞臺。那時受制作材料、表演道具和器材等因素的限制,整個造型只能固定在方圓一平方米左右的大方桌上。這樣的弊端是,只有孤獨的人物造型,沒有相應的背景襯托,顯得較為淡薄簡陋;且只能人工費時費力地抬著走,路程長了受不了,就要停下來歇會兒再走,影響了活動的連貫性。更談不上聲、光、電等科技手段的運用,雖然古樸,但顯單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夾江高樁彩會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故鄉的高樁彩會表演的改變,首先從運輸方式的進步開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原來人工抬著走,逐漸變為用手扶拖拉機載著走,其優勢是行走更加平穩,平臺面積上也有較大突破,可以給民間藝人們更大的發揮空間。這種嘗試得到社會一致好評后,他們又大膽創新,過渡到用農用貨車或載重平板車運載。平臺變大了,造型內容就可以更加豐富多彩,場面更加壯觀恢宏。特別是利用聲、光、電等先進技術,將原人力抬著游行的會墩改在汽車上,場面容量大,增加了人物配景,夾江高樁彩繪綁扎技藝制作更加完美、精湛,形體表演從靜止到動感,從無聲到有聲,從無照明到燈光布景。
搭建平臺和綁扎手段的改變,也給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藝人們在節目取材上,不僅繼續保留傳統的戲曲經典場景故事,也大膽采用一些反映現代生產生活的內容,比如登月計劃、航空母艦、龍舟大賽等,將傳統藝術和時代氣息相融合,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總之,運載方式的改變,帶來綁扎技藝和藝術創作方式的改變,使夾江高樁彩會更具穩固性、安全性、藝術性,審美效果也更好。
高樁彩會在追求驚、險、奇、巧、美等藝術魅力的過程中,非常講求力學原理,達到驚而不險、奇中有巧的效果,是藝術和力學的完美統一,其奧妙就在于民間藝人高超的綁扎技藝。我的父老鄉親們,就是通過奇巧大膽的藝術構思和精巧嫻熟的綁扎技藝,把看似不可能的空間立體畫面,展示給節日里參加廟會的人們,實現他們求新求變、求巧求奇的藝術追求。
大俗才能大雅,大美藏于民間。這些藝人們,都是民間藝術的傳承者和創造者。長期以來,他們都在追求美、創造美。表現在高樁彩會上,則是將傳統戲曲或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人物,通過服裝、道具、化妝等藝術造型,使其成為所要表現的對象。對參與表演的小孩的挑選,有兩個主要標準:一是年齡、個頭要相宜,不能太大太高,否則不好支撐;二是身體結實,性格堅韌,要能夠和愿意在支架上堅持一個多小時(如果加上綁扎的過程,時間就會更長)。還有就是要與所飾演的角色接近。因為年齡等條件相對苛刻,一個小孩最多參加兩次表演就會被淘汰。聽說我有次成為表演的候選人,被母親一口拒絕了。理由是我身體不行,怕堅持不下來。但那些平日里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一上戲裝就變了個樣,特別是扮作小生花旦的,美得不行,讓人羨慕。
挑選到合適的小演員后,再將這些小模特高懸、騰空于會墩之上,成為元宵節里萬眾矚目的焦點。他們或站在指尖上,或吊于刀尖下,以示其“險”;將人物或立于轉動輪上,或立于飛帶之中,扮演動物生動逼真,以示其“奇”;小模特的服裝道具制作精良,加之整體造型大方、協調,以示其“美”;整臺高樁造型藏其機關、隱其銳角,通過暗藏轉動滑輪、播放錄音等秘密手段,以示其“巧”。
觀看高樁彩會的人們總在思索追尋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后來探訪高樁綁扎老人,我才略知一二。其中的奧秘就在于支撐模特的一根根鐵棍上。這些鐵棍不大也不小,但足以支撐表演的孩子們。鐵棍一頭固定在平臺上,一頭綁扎在模特腰間,看似很危險,實則牢靠安全。這些起到固定作用的鐵棍,被戲服和道具巧妙地擋住了,一般人看不出來。不過,過去用人工抬著走時,出現過失誤,因不堪負重而將演員顛下了平臺,露出了里面的鐵棍機關。近年來采用汽車運載著沿街慢行,這種掩飾的效果就更到家了,一般外鄉人更不容易看出名堂。
近年來,故鄉夾江的高樁藝人們,又把燈會和雜技的一些技法運用到高樁彩會中來,創新了高樁彩會的表現形式,所使用的不僅是鐵棍和布條,還有光學、電學,參與制作的人也年輕化了。故鄉的新老兩代人一起努力,讓這一民俗藝術彰顯出更加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