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改竄

一、避復

(一)

《左傳》昭公三年云:昧旦丕顯,后世猶怠。

《偽古文尚書·太甲上篇》云: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

樹達按: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四引姚際恒立方云:“易《左傳》‘旦’字為‘爽’字者,避下句襲《孟子》‘坐以待旦’‘旦’字也。”

(二)

《論語·學而篇》云: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漢書》卷八十四《翟方進傳》云:兄宣靜言令色,外巧內嫉。

樹達按:王念孫《讀書雜志》謂靜言即巧言是也。文改巧言為靜言者,避下文外巧巧字也。

(三)

《列子·湯問篇》云: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

《荀子·勸學篇》云: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樹達按:梁玉繩《瞥記》卷五云:“《列子》‘瓠巴鼓琴’,荀作‘鼓瑟’。蓋因下有‘伯牙鼓琴’,改為瑟也。”

(四)

《孟子·盡心上篇》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梁武帝《請征謝□何胤表》云:窮則獨善,達以兼濟。

樹達按:改兼善為兼濟,以避獨善之善也。

二、避嫌

(一)

《國語·周語上》云: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

《史記》卷四《周本紀》云: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

樹達按:司馬貞《史記索隱》云:“《國語》云‘棄稷不務’,此云‘去稷’者,是太史公恐‘棄’是后稷之名,故變文云‘去’也。”

(二)

《史記》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云:上大怒,下相國廷尉,械系之。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

《漢書》卷三十九《蕭何傳》云:上大怒,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

樹達按:《史記》云“相國何大罪”,班氏改作“胡大罪”。此以相國名何,言“何”嫌于舉相國之名,故變“何”為“胡”也。

(三)

清潘昂霄《金石例》云:古人書皇祖皇考,韓魏公易皇以顯字。

樹達按:后世皇字習用于帝王,此避之也。

三、避諱

(一)

《論語》三《八佾篇》云: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禮記》三十一《中庸篇》云: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樹達按:閻若璩《四書釋地》又續云:《史記》言:“子思嘗困于宋,作《中庸》。”《中庸》既作于宋,易其文,殆為宋諱乎!《禮》:居是邑不非其大夫。況宋實為其宗國,則書中辭自宜遜也。

(二)

《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云:子家駒曰:“天子僭于天,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諸侯久矣。”昭公曰:“吾何僭矣哉?”

樹達按:今本《公羊傳》無“天子僭于天”句。然鄭注《周禮·考工記》引子家駒曰:“天子僭天。”《賈疏》引《公羊傳》文為證,是唐本尚未脫也。

(三)

《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云: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緩于誼而急于利,亡推讓之風而有爭田之訟。

樹達按:爭田之訟事見《左傳》成公十一年,其文云:“晉郤至與周爭□田,王命劉康公、單襄公訟諸晉。”是此事實周簡王與晉爭,而董仲舒云卿大夫者,正以武帝好利,不欲言周王爭田以辟嫌耳。

《漢書》卷七十二《貢禹傳》云:主上時臨朝入廟,眾人不能別異,甚非其宜,然非自知奢僭也。猶魯昭公曰:“吾何僭矣。”今大夫僭諸侯,諸侯僭天子,天子過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亂,矯復古化,在于陛下。

樹達按:禹語全本《公羊傳》,然“大夫僭諸侯,諸侯僭天子”,皆襲用《傳》文,“天子僭天”;禹改為“天子過天道”者,以對天子立言,有所忌諱故耳。

(四)

《論語》四《里仁篇》云: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漢書》卷七十二《貢禹傳》云:禹上書乞骸骨,天子報曰:“《傳》曰:‘亡懷土’,何必思故鄉。”

明楊慎《丹鉛錄》云:此所稱傳者,即《論語》小人懷土之文。易“小人”二字作“亡”,蓋嫌于以小人稱其臣也。

(五)

《說苑·貴德篇》云:故天子好利則諸侯貪;諸侯貪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庶人盜。

《公羊傳》桓公十五年《何注》云:王者不當求。求則諸侯貪,大夫鄙,士庶盜竊。

《鹽鐵論·本議篇》云:文學曰:“《傳》曰:‘諸侯好利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士貪,士貪則庶人盜。’”

樹達按:諸書皆本《春秋》家說,同出一源。然《說苑》舉天子,何注舉王者,《鹽鐵論》但舉諸侯以下,不及天子者,以鹽鐵正是天子好利之事,故文學避而不言耳。

(六)

《史記》卷百三十《自序》云: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云:孔子知時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樹達按:太史公云“貶天子,退諸侯”,班則變之云“貶諸侯”,蓋以忌諱不言天子耳。

四、避熟

(一)

《論語》十八《微子篇》云:子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梁沈約《為梁武帝與謝朏敕》云:不降其身,不屈其志。

樹達按:改“辱”為“降”,改“降”為“屈”。

(二)

《國語》云:貪天之功以為己力。

梁沈約《修竹彈甘蕉文》云:每叨天功以為己力。

樹達按:改“貪”為“叨”。《說文》五篇下《食部》云:饕,貪也。或體作叨。

《易·系辭》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陳后主《與詹事江總書》云:言不寫意。

樹達按:改“盡”為“寫”。

(三)

魏文帝《與吳質書》云:酒酣耳熱,仰而賦詩。

梁簡文帝《與劉孝儀令》云:酒闌耳熱,言志賦詩。

樹達按:改“酣”為“闌”。

五、鳴謙

(一)

《晏子·雜篇下》云: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漢書》卷三十四《韓信傳》云: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擇焉。’顧恐臣計未足用,愿效愚忠。”

樹達按:《漢書》文改“必”為“亦”者,蓋表廣武君謙遜語氣耳。《補注》王先慎謂“亦”為“必”之誤,是以不狂為狂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安市| 明溪县| 遵化市| 望江县| 武乡县| 册亨县| 汪清县| 阜平县| 建湖县| 突泉县| 广安市| 屏东县| 商河县| 高平市| 阿拉善右旗| 鹰潭市| 加查县| 阳曲县| 团风县| 白朗县| 丰台区| 舟山市| 宜宾市| 拉孜县| 弥渡县| 永靖县| 略阳县| 基隆市| 南宫市| 张家口市| 浏阳市| 利川市| 卢湾区| 山西省| 襄垣县| 东安县| 开鲁县| 志丹县| 隆昌县| 五常市| 昭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