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沿淮的雨
- 最好的風景
- 張烈鵬
- 1058字
- 2019-11-28 10:14:11
第一輯 老家的菜園
描繪故鄉
田野是最好的紙張
那一方方池塘
硯臺里盛滿墨香
歲月的妙筆
繪出了春草秋霜
千萬幅
勝過人間天堂
幸有青山作為鎮紙
那么多美麗的畫圖
沒有被風兒
卷起來收藏
——張烈鵬詩歌《故鄉》
在沿淮,雨是一年四季的常客,熟稔而個性鮮明,親切而極具魅力。千百年來,沿淮的雨,以其獨特的抒情、渾厚的訴說,融入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的生存方式,成為南北兩岸不可或缺的地理標志。
沿淮的雨,腳步勤,隔三岔五露個面,與寬闊的水面親吻,同長長的河堤交談,在肥沃的土地上行走,到竹林茅舍前串門,讓男女老少習慣了它的存在。它不像江南的雨,過于細膩而稠密,把水鄉澤國久久地籠在煙雨蒙蒙之中,最終孕育出太多的陰柔;更不像黃土高坡的雨,在日復一日的懶散中漸漸失去自我,留下千萬層皺褶千百年滄桑。沿淮的雨,不管冬去春來,不管花落花開,很少偷懶和懈怠。它善于在縷縷春風中紡織秀美的圖畫,樂于在雷霆萬鈞時抒寫豪放的情感,慣于在秋風落葉里盤點大地的收獲,即使是冬季到沿淮來看雨,一樣可以領略它不凡的風采。就這樣,沿淮的雨,用勤勉的態度、充沛的雨量,把淮河兩岸變成了宜耕宜居的田園畫卷,變成了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
沿淮的雨,性子很急。尤其是梅雨季節,沿淮的雨愈發桀驁不馴,扯天扯地地垂落,無休無止地咆哮。動身的時候,驚動一片天,遠遠近近轟轟隆隆響個不停;落地的時候,腳下生風,有威有力,三招兩式便征服了千里沃野,幾天幾夜便成就了一片汪洋。這時候,大雨傾盆、暴雨如注,成了淮河災難的發軔;淮水暴漲、淮上抗洪,卻書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古話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從這種意義上說,恰是沿淮的雨,與滔滔不絕的淮河水一起,磨礪了沿淮兒女戰天斗地、不屈不撓的剛烈,釀造出沿淮地區豪放不羈、粗獷彪悍的民風。
沿淮的雨,韻味十足,猶如香茗,品之有味。蒼天如蓋,大地遼闊,造物主將它們黏合在一起,成為一把賜給沿淮的偌大的玉壺;碧草青青、楊柳依依,抑或蓮葉田田、稻花飄香,都是時間老人精心挑選的綠茶,六安瓜片一般可口可心。那春天綿軟細密的雨絲,宛若飄逸的茶霧,氤氳了多少情思?那秋夜深處雨打芭蕉的聲響,又豈不是品茗時自然流露的嘖嘖贊嘆?沿淮的雨,亦如濃墨,下筆有神。工筆畫畫出“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千里長淮,“依然十里杏花紅”的淮上景致;潑墨畫畫出淹不死的杞柳、沖不垮的莊臺和淋不倒的淮堤;速寫畫畫出推杯換盞的豐收樂,畫出淮河花鼓燈的狂歡夜。一筆筆、一幅幅,全都是沿淮的風物、沿淮的情韻、沿淮的奇觀,堪稱惟妙惟肖,酣暢淋漓。沿淮的雨,更如美酒,醉了沿淮不老的歲月,也醉了沿淮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