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事實認識錯誤

※【重點難點】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包括法律認識錯誤和事實認識錯誤。法律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包括假想犯罪、假想非罪和此罪、刑誤以為彼罪、刑。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與自己行為有關的事實情況有不正確的理解,包括客體錯誤、對象錯誤、手段錯誤、行為偏差、因果關系錯誤和其他事實認識錯誤。對于事實認識錯誤,通常采取“法定符合說”,按照“法定符合說”,行為人預想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不能阻卻行為人對因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承擔故意的責任。反之,法律性質不同的,則阻卻行為人對因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承擔故意的責任。這里所稱的法律性質相同,是指屬于同一犯罪構成范圍內的情形;法律性質不同,是指屬于不同犯罪構成的情形。

例6-1(多選):下列情形中,屬于事實認識錯誤的有( )。

A.甲以為走私貴重金屬不構成犯罪

B.乙欲殺死張三,但卻誤殺了李四

C.丙認為毒駕構成危險駕駛罪

D.丁盜竊路人挎包里的財物,不料竊得一把手槍

【講解】A項表述中,我國《刑法》第151條規定了走私貴重金屬罪,甲以為走私貴重金屬不構成犯罪,這屬于法律認識錯誤中的假想非罪。B項表述屬于事實認識錯誤中的客體錯誤。C項表述中,毒駕不構成危險駕駛罪,丙認為毒駕構成危險駕駛罪,這屬于法律認識錯誤中的假想犯罪。D項表述屬于事實認識錯誤中的客體錯誤。需要注意的是:事實認識錯誤是行為人對于客體、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手段等事實產生錯誤認識。法律認識錯誤是行為人對于行為的法律性質或者法律定性產生錯誤認識。倘若行為人對事實搞錯了,如殺錯了人,這在法律上構成殺人罪,行為人對殺人行為在法律上的定性不存在問題,但在事實上搞錯了殺害的對象,屬于事實認識錯誤,而不是法律認識錯誤。

【答案】BD

※【重點難點】客體錯誤是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客體錯誤阻卻行為人對錯誤的事實承擔故意的罪責。對于客體錯誤,按照行為人意圖侵犯的客體定罪。

例6-2(多選):甲竊取了乙的提包,以為包里裝有大量現金,但發現提包里面還有一支手槍。對于甲的行為的定性,下列表述正確的有( )。

A.甲構成盜竊罪

B.甲的行為屬于客體錯誤

C.甲構成盜竊槍支罪

D.甲的行為屬于法律認識錯誤

【講解】A、B項表述中,甲原本具有盜竊普通財物的故意,但卻發現盜竊的是特殊財物——手槍,盜竊普通財物和盜竊手槍分屬于不同犯罪構成——盜竊罪和盜竊槍支罪,甲的行為屬于客體錯誤。C項表述中,對于客體錯誤,按照意圖侵犯的客體定罪,甲意圖侵犯的客體是普通財物所有權,應當認定為盜竊罪。D項表述中,甲對“盜竊”這一法律性質沒有認識錯誤。

【答案】AB

※【重點難點】對象錯誤是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于同一犯罪構成要件)。對于對象認識錯誤的,根據“法定符合說”,行為人的行為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所侵犯對象的范圍,也沒有使犯罪客體的性質發生變化,因此對象認識錯誤不影響對行為性質的認定。客體錯誤不同于對象錯誤:客體錯誤的事實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對象錯誤的事實屬于同一犯罪構成。

例6-3(單選):甲、乙等人夜晚在某居民小區尋釁滋事,遭該小區保安的追趕。甲在奔跑中感覺背后有保安追趕上來,拔刀轉身朝后面的身影刺去,結果刺死了緊隨其后的同伙乙。甲的行為屬于( )。

A.客體錯誤

B.對象錯誤

C.正當防衛

D.自救行為

【講解】A、B項表述中,甲刺死的無論是保安還是乙,都沒有超出故意殺人罪的同一犯罪構成,因而屬于對象錯誤,倘若分屬于不同犯罪構成,才是客體錯誤。C項表述中,本案沒有不法侵害發生,也不是基于保護合法權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缺乏構成正當防衛的起因條件和主觀條件,不屬于正當防衛。D項表述中,自救行為以保護合法權利為前提,本案不存在這種前提。

【答案】B

※【重點難點】手段錯誤,也稱為工具錯誤,是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換言之,行為人意圖使用的工具足以造成危害結果,但是由于行為人對工具存在錯誤認識,而實際使用了不能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工具。對于手段認識錯誤的,不影響故意的罪過性質,但由于沒有得逞,屬于犯罪未遂。

例6-4(多選):下列選項中,屬于手段錯誤的情形有( )。

A.甲用罌粟殼作為火鍋底料以招攬生意

B.乙誤把白糖當作砒霜毒殺人

C.丙錯將窩藏行為誤認為包庇行為

D.丁誤將茶水當作食用油實施放火行為

【講解】A項表述中,甲對用罌粟殼作為火鍋底料這一事實并不存在事實認識錯誤,也就無所謂手段錯誤。B項表述中,乙本想毒死人,但由于用錯工具,導致不可能毒死人,屬于手段錯誤。C項表述中,將窩藏誤以為包庇,是將此罪誤以為彼罪,屬于法律認識錯誤。D項表述的情形道理同B項。

【答案】BD

※【重點難點】行為偏差(目標打擊錯誤)是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對行為偏差一般采取法定符合說,即適用對象辨認錯誤的認定方法解決。假如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一致,不妨礙行為人對誤擊的目標承擔故意罪責;假如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不一致,則阻卻對誤擊的目標承擔故意罪責。值得一提的是,行為偏差實際侵犯的對象既可以屬于同一犯罪構成,也可以分屬不同犯罪構成。(1)行為偏差和客體錯誤的關系:客體錯誤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行為偏差實際侵害的對象也可以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這稱之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不一致”的情況。但二者有別:客體錯誤是行為人主觀辨認錯誤造成的,而行為偏差不存在主觀辨認錯誤,而是因客觀能力不足(如槍法不準)造成的;客體錯誤按照意圖侵犯的客體定罪,對于認識錯誤的事實不僅不承擔故意的罪責,而且也不再評價,而行為偏差只是阻卻對誤擊的目標承擔故意罪責,但并不阻卻過失犯罪,應當依據想象競合犯從一重罪處斷。(2)行為偏差和對象錯誤的關系:對象錯誤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屬于同一犯罪構成。行為偏差實際侵犯的對象也可以屬于同一犯罪構成,這稱之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一致”的情況。二者的關鍵區別是:對象錯誤都是因行為人主觀上辨認錯誤造成的,而行為偏差是因行為人客觀上能力不足造成的。

例6-5(單選):張某舉槍射擊甲,但由于頭一次殺人,舉槍射擊時,手不斷顫抖,最終沒有瞄準,但卻擊中甲身旁不遠處的乙,導致乙死亡。甲的行為屬于( )。

A.客體錯誤

B.對象錯誤

C.手段錯誤

D.行為偏差

【講解】張某并不存在主觀辨認上的錯誤(并沒有認錯人),只是由于心里害怕導致客觀能力不足(槍法不準),結果導致誤擊(殺錯人),屬于行為偏差。

【答案】D

※【重點難點】因果關系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因果關系認識錯誤的情形包括:(1)行為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沒有造成該結果。(2)行為沒有造成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造成了該結果。(3)知道行為已經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對造成結果的原因有誤解。

例6-6(單選):甲交通肇事將路人乙撞成重傷,但甲因天氣霧霾大而誤以為沒有撞著人,便開車而去。甲的行為屬于( )。

A.手段錯誤

B.行為偏差

C.因果關系錯誤

D.對象錯誤

【講解】甲將路人乙撞成重傷,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甲誤以為沒有造成危害結果,換言之,乙的重傷結果是由甲的危害行為造成的,這種因果關系是存在的,但是甲卻誤認為不存在因果關系,甲的行為屬于因果關系錯誤。

【答案】C

※【重點難點】關于事實上的認識錯誤,有兩點須注意:(1)下列情形屬于廣義上的事實認識錯誤,但不成立故意犯罪,僅存在有無犯罪過失的認定問題:①誤用了對象或方法造成損害后果。人們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可能因為誤認了對象或誤用了方法而造成損害后果。例如,在狩獵過程中誤將人當作野獸而殺傷的。②誤認事實造成損害結果(行為性質錯誤)。行為人可能因為誤認了事實,如誤將便衣警察的盤查認作罪犯打劫,而誤認為自己的行為性質是正當的、合法的,常見的如“假想防衛”“假想避險”的情形。這類錯誤也屬于廣義上的事實認識錯誤。上述兩種情形中,因為行為人本來就沒有犯罪故意,所以不成立故意犯罪,僅存在有無犯罪過失的認定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事實認識錯誤采取“法定符合說”,而“法定符合說”并不排除故意罪責,這是“法定符合說”的基本原理,因此,對于上述事實認識錯誤的情形,只能作為“法定符合說”的例外情形處理。(2)行為人在故意犯罪中發生認識錯誤,但既沒有造成預期的犯罪結果,也未能造成預期之外的犯罪結果的,則屬于不能犯的問題,沒有必要適用事實認識錯誤的理論來解決或認定這些問題,亦即不屬于事實認識錯誤。例如,甲在夜晚謀殺乙時,把乙宅院內拴在樹下的驢的影子誤認為乙的身影,開槍射擊,沒有造成任何結果。

例6-7(多選):醫生甲在醫療過程中因發錯藥而導致住院病人乙死亡。對此,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甲的行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B.甲的主觀心態屬于疏忽大意過失

C.甲的行為屬于因果關系錯誤

D.甲的行為屬于事實認識錯誤

【講解】A、B項表述中,甲的主觀心理狀態屬于疏忽大意過失,在疏忽大意“過失”中,有一般過失和業務過失之分,本題表述的是業務過失,醫生肯定是“應當預見”的,因“未能預見”造成病人死亡的,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C項表述中,在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甲不存在認識錯誤。D項表述中,按照“法定符合說”,事實認識錯誤不排除故意罪責,換言之,構成故意犯罪是“法定符合說”堅持的前提。本案中,甲構成過失犯罪,不應當屬于事實認識錯誤。不過,D項表述的情形屬于“法定符合說”的例外,應當認定為屬于事實認識錯誤的特殊情形。

【答案】ABD

例6-8(多選):下列選項中,屬于事實認識錯誤的情形是( )。

A.甲將男人孫某誤以為是女人而實施“奸淫”

B.乙將仇人常某勒昏,乙誤以為常某已死而將常某陳尸河底

C.丙誤以為小紅(女)是小麗(女)而予以奸淫

D.丁誤以為仇人的尸體是活人而開槍“殺害”

【講解】A、D項表述屬于不能犯,沒有產生任何危害結果,不是事實認識錯誤。B項表述屬于事實認識錯誤中的因果關系錯誤。C項表述屬于事實認識錯誤中的對象錯誤。

【答案】BC

例題拓展

例6-9(單選):甲為殺害仇人乙而在偏僻處埋伏,見一黑影過來,以為是乙,便開槍射擊。黑影倒地后,甲發現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親。事后查明,甲的子彈并未擊中其父親,其父親患有嚴重心臟病,因聽到槍聲后過度驚嚇死亡。關于甲的行為,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

B.甲的行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C.甲的行為屬于對象錯誤

D.甲的行為與其父的死亡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講解】A、B、C項表述中,按照“法定符合說”,事實認識錯誤排除故意罪責,因而甲的行為不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但不論甲擊打的目標是仇人乙,還是其父親,并沒有超出故意殺人罪的同一犯罪構成,屬于對象錯誤,不影響故意殺人罪既遂的認定。針對D項表述,這道題存在對象錯誤和因果關系錯誤兩種事實認識錯誤。甲故意殺乙時,誤將自己的父親認為是仇人乙,這是對象錯誤。甲的父親聽到槍聲后受到驚嚇,心臟病發作而死,這屬于被害人特異體質的因果關系問題,對于在特定條件下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發生(包括被害人有特異體質),應當認定存在因果關系。

【答案】C

例6-10(單選):關于事實認識錯誤,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甲本欲電話詐騙乙,但撥錯了號碼,對接聽電話的丙實施了詐騙,騙取丙大量財物,甲的行為屬于對象錯誤,成立詐騙罪既遂

B.甲本欲槍殺乙,但由于未能瞄準,將乙身邊的丙殺死,甲的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

C.甲本欲盜竊倉庫中槍支,但回家發現所盜木箱中裝滿彈藥,甲的行為屬于客體錯誤

D.甲將丙的照片交給殺手乙,讓乙殺丙,但乙誤將丁當成丙予以殺害。甲、乙的行為屬于對象錯誤

【講解】A項表述中,甲本欲詐騙乙,但卻詐騙了丙,無論詐騙誰,都沒有超出詐騙罪的同一犯罪構成,構成詐騙罪既遂,屬于對象錯誤。B項表述中,屬于事實認識錯誤中的行為偏差,不影響故意犯罪既遂的認定。C項表述中,《刑法》第127條規定了盜竊、搶奪槍支、彈藥、爆炸物、危險物質罪,可見,無論盜竊的是槍支還是彈藥,都沒有超出盜竊槍支、彈藥、爆炸物、危險物質罪的同一犯罪構成,屬于對象錯誤,而不是客體錯誤。需要注意的是,選擇性罪名僅限于行為或者對象的選擇,一般包括三種情況:(1)行為是選擇的,對象是單一的,如《刑法》第363條規定的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2)行為是單一的,對象是選擇的,如《刑法》第369條規定的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3)行為和對象均是選擇的,如《刑法》第280條規定的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對于行為選擇的錯誤,例如,將窩藏誤以為包庇的,屬于法律認識錯誤中的誤以此罪為彼罪。但是,屬于行為對象認識錯誤的,則屬于事實認識錯誤中的對象錯誤。例如,誤以為是槍支而盜竊,但客觀上盜竊了彈藥的,由于沒有超出盜竊槍支、彈藥罪的同一犯罪構成,因此屬于對象錯誤。D項表述中,甲主觀上并沒有辨認錯誤,但由于客觀能力不足(選的殺手不合格)導致殺錯人,屬于行為偏差。實行犯乙主觀上想殺丙,但誤殺了丁,這屬于主觀辨認錯誤,屬于對象錯誤。D項表述的甲、乙的行為屬于對象錯誤是不正確的。

【答案】A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泽县| 东乡县| 鹰潭市| 丰宁| 绥宁县| 达日县| 岳池县| 多伦县| 松滋市| 德保县| 前郭尔| 郧西县| 威信县| 梁河县| 娄烦县| 娄烦县| 卓资县| 胶州市| 宜宾县| 怀安县| 邢台县| 库伦旗| 闵行区| 平乡县| 都兰县| 遂宁市| 洛浦县| 桃园市| 滦平县| 贵阳市| 清水河县| 扎赉特旗| 高雄市| 且末县| 尤溪县| 平阳县| 伊吾县| 汝阳县| 嘉义县| 株洲县| 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