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調解的理念創新與機制重塑(新時代調解研究文叢(理論系列))
- 廖永安等
- 2627字
- 2020-01-10 15:43:40
序
“正義,作為法之目的,是個人活動與擁擠世界里所有人的活動之間的理想化妥協”(羅斯科·龐德語)。調解,作為自力救濟和訴訟的替代性措施,為這種“理想化妥協”提供了契機。圍繞調解這一研究主題,學術界似乎已經言說太多,但仔細咀嚼,總令人感到意猶未盡。
盡管調解在我國有深厚的歷史傳統,但這種傳統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審判方式改革過程中,卻變為沉重的歷史包袱,受到法學界的批評和排斥,調解因此被逐漸邊緣化。然而,以對抗制為中心的現代審判方式改革在高歌猛進中陷入悖論:一方面,訴訟中心主義的司法制度日益專業化、正式化、程序化;另一方面,案結事不了、涉訴信訪、執行難等問題愈演愈烈。面對這種悖論,以2002年為轉折點,調解在跌入低谷后再次受到官方政策的重視,在話語層面被置于優先于判決的地位,“大調解”運動的興起甚至一度催生了所謂的“零判決”競賽。物極必反,過猶不及。“調解中心主義”的回歸帶來了強迫調解、侵蝕權利、“和稀泥”等弊端,導致司法實踐中又出現了新悖論:調解案件大量進入強制執行程序,高調解率與高申請執行率并存,削弱了調解本應具有的“案結事了”的功能和相對訴訟的比較優勢。于是,調解再次遭到學術界的猛烈批評。隨著“能動司法”的政策熱潮褪去,“調解熱”終于冷靜下來,調解還原為“自愿、合法”的本來面目。
回顧20世紀以來調解在我國所經歷的“忽冷忽熱”的過程,學術界對調解的研究也呈現功利化的“兩極”現象,要么迎合官方政策為調解高唱贊歌,要么將調解貶損得一文不值。當“調解熱”不再時,學術界對“調解”的研究也就冷寂下來,時至今日,學界對調解制度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調解在過去曾受到官方政策的扭曲,違背了法治規律,故法律人本能地對調解實踐抱有一種焦慮不安的心態;另一方面,調解與西方傳統法治理念存在根本差異,與我國當下所盛行的形式法治理論相抵牾,故學界尤其是民事訴訟法學界對其持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
理論是灰色的,而實踐之樹常青。理論界的冷眼旁觀并不意味著調解實踐的停滯。隨著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糾紛多發、頻發,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人民群眾的糾紛解決需求日益多元化,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成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在這一背景下,調解不再被片面單獨地強調,而是作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方式的一種重要方式發揮作用。反觀西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法治發達國家經歷了所謂的“訴訟爆炸”或“法律污染”,受困于法律形式主義帶來的訴訟成本高昂、訴訟遲延等弊端,對抗制競技主義司法不再被視為完美無缺的糾紛解決方式,這些國家掀起了以調解為主要方式的ADR運動,并迅速形成“接近正義”的第三波全球浪潮。這說明,調解作為一種公眾參與司法體系的形式,不再僅僅是一枝獨秀的“東方經驗”,而是正擴散為跨越種族、國別、意識形態的糾紛解決方式,活躍于全球。如何認識好、把握好、利用好這種調解實踐,是法學研究應有的現實關懷,也是當代法律學人應當承擔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因此,在這個著作多如牛毛的時代,在調解不受學界主流觀點待見的環境下,我們之所以仍要推出一本關注調解的專著,正是為了剝去附著于調解之上的意識形態話語,澄清關于調解的話語偏見,挖掘調解的實踐價值,重塑調解的新理念和新思維,還原調解作為一種糾紛解決方式的應有面貌。本書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安排,共分為16章,前五章著眼于對調解理念、調解體系、調解模式、調解職業化等調解共性基礎理論的探討,第六章至第十三章聚焦于我國現行調解體系中各具體調解制度的問題剖析,既有對人民調解、法院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等傳統調解方式的反思,也有對行業調解、商事調解、律師調解、互聯網+調解等新型調解方式的觀察,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分別提出了關于我國建立完善調解前置程序和制定統一的“調解法”的設想,第十六章提出了構建調解的“中國話語體系”的理論抱負和理論自覺。為了更加全面、客觀、理性和辯證地認識調解,我們試圖從古今、中西、理論與實踐三個維度出發,“立足本土,超越本土;看重傳統,超越傳統;汲取西方,超越西方;把握時代潮流,堅持與時俱進”(鄭杭生先生語),對中國調解體系作通盤審視。只有立足于這三個維度,我們才能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去構建調解的“中國話語體系”,掌握調解的“話語權”。只有立足于這三個維度,我們才能避免陷入把調解“妖魔化”為法治的對立物或“神化”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的極端。也只有立足于這三個維度,我們才能不忘調解制度是為了讓當事人和社會公眾更好地“接近正義”而設,而不是為法律人的理論建構而設。正如范愉教授一針見血所指出的:“法律人應特別意識到自身的利益、價值觀和傳統思維往往會過于自我,而忽略當事人與社會的真正利益所在,因此,法律人的認知轉變是調解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研究”(15ZDC02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本書的寫作凝聚了最高人民法院與湘潭大學共建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基地、司法部與湘潭大學共建的調解理論研究與人才培訓基地研究團隊的共同心血,本書的部分內容已經零星發表,但收入本書時又重新進行了系統化的調整修改。湘潭大學博士研究生趙毅宇、段明、肖文、王聰,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陳海濤,湖南文理學院侯元貞博士、湘潭大學張慶霖博士、南華大學呂宗澄博士參與了本課題的調研與寫作,其中王聰還協助我對本書做了大量的整理與修改工作。他們都是我曾經指導過的博士研究生或碩士研究生,這些年隨我一起共同致力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研究,沒有他們的參與,本書不可能這么快與讀者見面。
哲人維特根斯坦言,“洞見或透識隱藏于深處的棘手問題是艱難的,因為如果只是把握這一棘手問題的表層,它就會維持原狀,仍然得不到解決。因此,必須把它‘連根拔起’,使它徹底地暴露出來;這就要求我們開始以一種新的方式來思考”。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思索“中國調解向何處去”。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把舊的問題“連根拔起”。就此而言,本書在寫作中還存在諸多不足或疏漏之處,尤其是對調解問題的暴露還不夠全面,對調解新思維和新理念的提煉還有待完善,對調解話語體系和話語權的把握還有待提升,凡此種種缺憾,都有待后續研究彌補,望讀者批評指正。但愿本書能夠為未來我國的調解實踐及理論研究提供某種助益,由此翻開調解研究的新篇章。
是為序。
廖永安
2019年1月8日于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