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社會調解的職業化道路

在我國調解模式轉變過程中,調解員的角色定位和權威來源也在隨之發生變化,而且這種變化直接決定著調解的實效性。前面我們已經論及,我國傳統調解權威類型主要是一種韋伯所謂的“傳統型”和“魅力型”(卡里斯瑪型),調解員的存在似乎正是作為“非正規軍”來彌補“正規”司法職業隊伍的緊缺。誠然,這兩種權威類型在一段歷史時期內曾經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市場經濟興起,現代商業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現代化進程中文化的祛魅化與世俗化也持續地消解著傳統精英在調解中的權威”[1],傳統調解權威的合法性資源已經逐漸流失,調解員的傳統權威在糾紛解決中越發難以奏效。

正因為如此,盡管《人民調解法》已實施八年,人民調解在遭遇低谷后也有所復蘇,但面對新時代社會矛盾的新挑戰和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新期待,人民調解員年齡老化、文化低、法律知識較少的問題在面對新型復雜糾紛時便凸顯出來。人民調解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程度不高、培訓工作不系統、化解矛盾糾紛能力有待提高;專業性、行業性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推進緩慢;人民調解經費保障困難、激勵機制不健全等都制約了人民調解制度功能的發揮。為了解決調解員在現代糾紛解決中的信任缺乏,21世紀以來,我國逐漸開始重視調解人的職業化建設,調解職業化開始被學界關注。然而,從我國調解職業化實踐來看,一方面,調解尚處于分散化發展狀態,缺乏統一可行的規范指引與路徑設計;另一方面,學界相關研究主要探討人民調解的職業化問題,對其他類型調解的職業化發展前景鮮于關注。基于完善調解制度的系統考慮,本章以人民調解、商業調解、行業調解為對象[2],思考我國調解職業化發展的困境與出路問題。


注釋

[1]王福華:《中國調解體制轉型的若干維度》,載《法學論壇》,2010(6)。

[2]在我國,法院調解、行政調解是通過公權力去行使調解的職責,其調解行為實質上是審判權、行政權的一種運用,法院、行政調解模式下的調解員均屬兼職行為。而人民調解、行業調解、商事調解是具有典型的自治性特征的調解制度,在現有格局下談調解員的職業化建設具有可行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吐鲁番市| 巴林左旗| 左贡县| 鄄城县| 达孜县| 华宁县| 桂林市| 西平县| 荆门市| 汕尾市| 榕江县| 沁阳市| 宝清县| 离岛区| 泸定县| 扬州市| 满洲里市| 凤翔县| 建昌县| 甘肃省| 鄢陵县| 河北区| 松潘县| 通辽市| 宝兴县| 凤城市| 荥阳市| 尚义县| 武冈市| 临沭县| 元朗区| 秀山| 阜宁县| 蚌埠市| 黔江区| 奉节县| 瑞金市| 天全县| 涪陵区| 梓潼县| 鹰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