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征收方式

第一節 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繳費制的發展歷程

如導論所言,因為每項社會保險差別較大,在涉及具體征繳問題時,若一一分析,篇幅會很長。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主體,它的情況最具代表性,因此,本部分分析都以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為例。

一、我國社會保障基金采用繳費制

1951年2月26日,政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這標志著我國初步建立起企業職工基本勞動保險制度。當時規定實行勞動保險的各企業行政方或資產方,每月按企業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3%計提繳納勞動保險費,形成勞動保險基金。該基金由全國總工會委托銀行負責具體的管理,而由勞動部門負責監督。其中70%留存于各企業基層工會戶內,用于支付工人與職員的勞動保險待遇,30%上繳上級工會,用于舉辦集體勞動保險事業和統籌調劑。從此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籌措模式——繳費制初步建立。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管理職工養老保險的機構——工會組織被取消,勞動保險費統一征集、發放被迫停止。1969年2月,財政部頒布《關于國營企業財務工作中幾項制度的改革意見(草案)》,規定國營企業一律停止提取勞動保險金,企業退休職工的長期病號工資和其他勞保開支,直接從企業利潤中扣減。[2]這樣,養老保險由社會統籌轉變為企業統籌。

1986年7月12日,國務院頒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3],其中規定,企業在國家勞動工資計劃指標內招用常年性工作崗位上的工人,除國家另有特別規定者外,統一實行勞動合同制。實行勞動合同制工人養老保險費用的社會統籌,要求企業按照工人工資總額的15%上繳,工人按照其工資收入的3%繳納。同時,各地普遍建立了由勞動部門領導的“社會保險事業局”,具體負責合同制工人養老金的集中和管理。

1991年6月26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4],確定實行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由國家、企業、個人三方負擔,企業和個人按月繳納;社會統籌由市縣級統籌逐步向省級統籌過渡;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費用可從企業自有資金中的福利基金或利潤中提取;勞動部門所屬的社會保險管理機構,是非營利性的事業單位,經辦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的具體業務,并受養老保險基金委員會委托,管理養老保險基金。

1994年7月5日,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規定[5],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依照法律規定,收支、管理和運營社會保險基金,并負有使基金保值增值的責任。在《勞動法》實施后的一定時期內,我國各個地方的社會保險費征繳工作一直由社會保障部門所屬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承擔。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些地方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征繳社會保險費的工作量變大、工作人員的配備出現不足,這導致很多地區逐步開始嘗試委托稅務部門代為征繳。

1999年1月22日,國務院頒布《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6],其中規定,社會保險費的征收機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可以由稅務部門征收,也可以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國務院規定設立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征收。此后,相繼有部分省、區、市實行了稅務部門征繳社會保險費。

2010年10月28日,全國人大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但其中仍然沒有對社會保險費的征收主體給予明確規定。從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籌措過程來看,盡管繳費標準和征繳主體在不斷地變化,但是我國社保基金采用的籌措模式一直是繳費制。

二、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目前的“二元征繳”局面

我國社會保障基金采用的是繳費制,按理應該由社保經辦機構征收,但根據上述《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規定,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基金,有的地方由社保經辦機構征收,有的地方由稅務部門代收。

(一)由社保經辦機構征收的地區

根據最新資料[7],我國現有12個省市自治區由社保經辦機構負責征收社會保險費,具體有上海、山東、四川、廣西、吉林、山西、天津、北京、河南、江西、新疆、西藏。根據“收支兩條線”管理辦法,社會保障基金由社保部門在國有商業銀行開設的“基金收入戶”“基金支出戶”,以及財政部門在國有商業銀行開設的“基金財政專戶”共同管理。社會保障基金由社保部門收繳后,暫時存入“基金收入戶”,連同上解下撥的調劑基金收入以及財政補貼等收入,于月末劃入“基金財政專戶”。根據需要,經財政部門審核后,由“基金財政專戶”向社保部門的“基金支出戶”劃撥支付各項社會保險待遇的資金。

(二)由地方稅務部門征收的地區

現有19個省市自治區由地方稅務局代征社會保險費,具體有江蘇(蘇地稅函〔2008〕112號)、浙江(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88號)、安徽(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128號)、福建(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58號)、海南(海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41號)、陜西(陜政發〔2000〕11號)、湖北(鄂政發〔2001〕30號)、湖南(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42號)、廣東(粵勞社函〔2008〕1789號)、重慶(渝地稅發〔2007〕89號)、貴州[8]、云南(云政發〔2004〕80號)、黑龍江(黑地稅發〔2010〕56號)、遼寧(遼寧省人民政府令第116號)、內蒙古(內地稅發〔2003〕133號)、河北(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1〕第25號)、甘肅[9]、青海[10]、寧夏(寧政辦發〔2007〕232號)。

由地方稅務局征收的地區,社會保障基金仍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與社保征收機構不同的是,社保部門不設“基金收入戶”,稅務部門征收的社會保障基金,直接進入“基金財政專戶”。

以上只是粗略的劃分,各地具體征管內容還不相同。上述由地稅部門代征社會保險費的地區,仍存在具體代征險種不一致的情形。如表2—1所示:廣東省、云南省實行的是由地方稅務部門統一征收五項社保基金;海南省實行的是由地稅部門負責征收部分社保基金;福建省、貴州省、河北省只征收其中兩項,且具體的項目在這三個省份也不同;青海省實行的是先征收兩項,待時機和條件允許時,逐步移交給地稅征收的辦法。由此可見,我國的社會保障基金征收辦法在各個地區存在較大差異,具體表現為征收辦法的不統一。

xx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上述地區地方稅務局或政府網站的相應資料整理,具體來源見上文括號中的備注。


注釋

[1] 參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載《山東政報》,1951(Z1)。

[2] 參見李海鳴:《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難點及其對策分析》,載《求實》,2004(1)。

[3] 參見《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見http://law.51labour.com/lawshow41567.html,1986-07-12。

[4] 參見《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見http://rsj.nc.gov.cn/shbxsyglczcfg/1166.jsp,1991-06-26。

[5]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見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05.htm,1994-07-05。

[6] 參見《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見http://www.gov.cn/banshi/200508/04/20250.htm,1999-01-22。

[7] 由各地稅務部門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網站查詢所得。

[8] 參見《納稅服務稅種介紹》,見http://www.gz-l-tax.gov.cn:8080/gzdsww/,2007-11-05。

[9] 參見《甘肅省社會保險費征收管理暫行規定》,見http://www.jc.gansu.gov.cn/jc/Articlepage.asp?ArticleId=1236,20060630。

[10] 參見《青海省社會保險費征收暫行辦法》,見http://unn.people.com.cn/GB/channel2/4/8/200101/31/33054.html,200012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嵊泗县| 高清| 兴安盟| 阿瓦提县| 凤凰县| 平湖市| 叶城县| 连云港市| 南安市| 永德县| 中阳县| 涞水县| 宁国市| 南溪县| 县级市| 阜阳市| 蒙山县| 青浦区| 海宁市| 宁都县| 兴隆县| 司法| 桐梓县| 哈巴河县| 文登市| 德保县| 策勒县| 鹤峰县| 盱眙县| 永善县| 平泉县| 龙里县| 南木林县| 平和县| 常州市| 海林市| 长葛市| 湖口县| 阿城市| 神农架林区|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