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民間文化常用名詞解釋[36]

一、中國民間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是指人們所承襲的前人創造的文化或文化的產物。民間文化遺產主要是指民間流布傳承的文化,包括有形的物質遺產,如民居、建造、碑刻、設施、工具、器械、器皿、服飾等;無形的口頭的非物質遺產,如口承文學、環境知識、生產技術、人生儀式、節日慶典、民間信仰、組織制度、技藝技能等。它們是過往生活的憑證,有著歷史、地理、民俗、宗教、人文、社會、心理、經濟、政治等廣泛而深刻的內涵和價值,是文化的重要組成。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在經史子集以外的另一半。但它們從來沒有得到系統的清理,又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著消亡和消失的危險,搶救與保護的任務十分緊急。

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是指人類文化中的無形文化部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主要指遺址、遺跡等有形文化)、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于1989年11月15日通過了《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公布了首批19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所謂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它的定義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筑術及其他藝術。”

在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中,民間文化遺產占有重要的位置。民間文化中的口頭文學、神話、史詩、語言、民歌、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民俗禮儀、民間祭典、民間手工藝術、民居建造術等均是口頭的非物質的文化。中國民間文化傳承久遠、形態豐富,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天才的藝術創造,許多種類為世界僅存,或世界獨有,或世界第一,如《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等英雄史詩,就堪稱當代仍在流傳的“荷馬史詩”。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還包括物質文化遺產或有形文化,如民居、民間建筑、民俗器物等。由民間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構成的一個整體,是中國民間文化的完整范疇,當然,其中的主體應還在于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這部分。這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異同之處。

三、民俗

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它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民俗的內容包括:物質生產民俗、物質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儀禮、民間信仰、民間科學技術、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語言、民間藝術、民間游戲娛樂等。

四、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是大眾的、生活的、民俗的藝術。民間藝術反映著勞動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包含著豐富深刻的社會歷史信息,代表著民眾的審美理想。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民間藝術的形態和形式包容了各種藝術門類,如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間說唱、民間戲曲、民間雜技與絕技、民間手藝等。

五、民間美術

民間美術是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態,是普通勞動群眾在漫長的歷史過程和習常的民俗生活中創造、應用并與生活相融的美術形式。民間美術包括民間繪畫、民間雕塑、民間服飾、民間建筑、民間工藝、民間器具等各種技藝手段和民俗功能的范疇和形態。民間美術大都以一定的民俗生活為基礎,與民俗生活相結合。民間美術在民俗生活中還與其他民間藝術相配合,是同一民俗事象的不同構成。民間美術的功能是多樣而綜合的。民間美術具有民族性、集體性、地域性、娛樂性、傳承性等特征,具有藝術、哲學、文化、宗教、社會、民族、民俗、歷史、政治、經濟等廣泛的文化價值。

中國民間美術包括各族人民創造和傳承的民間美術。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各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各族勞動人民長期的精神財富的積累,各地域各民族人民的審美趣味、民族特征、地域特色的形成,中華民族世代生息的土地之遼闊,山川地貌之多姿,地理資源之豐富,經濟生產生活方式之多樣而穩定,使中國民間美術琳瑯滿目,無比燦爛。從創造和制作方式上看,有自娛性的,有副業性的,有職業性的,有作坊性的;從民俗形態上看,有生產、生活類,有節日、禮俗類,有居住、建造類,有儀式、表演類;從材料材質上看,有土木泥石類,有木棉麻錦類,有紙皮鐵銅類,有絲陶瓷玉類;從創作手段技法上看,有雕塑雕刻類,有畫繪剪鏤類,有印染織繡類,有建筑制作類,有工藝器具類;從題材內容看,有民間神祇類,有民間祥物類,有年畫風箏類,有家具用具類,有服飾民居類,有木偶皮影類,有游戲游藝類;不一而足。一些種類和形式,又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具有廣泛影響,形成特色品牌,獲得普遍認同,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美術品類,如年畫、剪紙、木偶、風箏、蠟染、扎染、絞染、彩印花布、刺繡、織錦、泥塑、面塑、花模、燈彩、磚雕、石雕、木雕、泥模、土陶、花瓷、香包、布老虎、面具、玩具、竹編、草編、棕編、內畫等。

六、民間敘事長詩

民間敘事長詩是人民大眾集體創作、口頭流傳的,有人物、情節并以第三人稱進行敘述的韻文或韻散相間的長篇詩歌創作,也叫韻文故事。其內容上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廣闊,如勞動人民的生活、杰出的英雄人物、重大社會事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與禮儀等。民間敘事長詩的表現形式分抒情和敘事兩種。作品如漢族的《五姑娘》、彝族的《阿詩瑪》、傣族的《娥并與桑洛》、回族的《馬五哥與尕豆妹》等。

七、民俗分布地圖

在地圖上將民俗文化諸事象以不同標志加以標識,使之一目了然,是民俗分布地圖編制的主要目的。民俗分布地圖應準確、鮮明地標識我國各民族民俗文化在當代保存和分布的狀況。通常是按民俗事象的類別進行分冊、分頁,以便直觀地展現與揭示我國各民族民俗文化分布的地域性、民族性、豐富性、變異性、完整性。民俗分布地圖應在普查、研究的基礎上完成,應從鄉、縣、省到全國逐級開展,分別編制并匯總匯編。

八、民俗文物與民俗器物

民俗文物主要指經典性、代表性的民俗器物。在中國,由國家頒布實施的《文物保護法》規定,對具有珍貴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實物給予法律保護,其中也包括相當數量的珍貴的民俗文物,特別是古代民俗器物。由國家確定等級與級別的文物清單中,也有許多民俗器物。這些均可視為狹義的“民俗文物”。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使用的“民俗文物”,主要是指廣義的民俗文物,即以未列入《文物保護法》保護范疇的民間民俗器物為主。廣義的民俗文物的經典性和代表性主要是指:(1)特殊民俗事象的器物;(2)廣泛存在的同類民俗器物中的精致化作品或代表性作品。

民俗器物是過往生活的表征和留存,應該予以珍視,并進行普查、登記、搜集、保管、保存。民俗文物的具體內容,又可以說是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荷包掛件,無處不有,無所不在,如生產工具、作坊器具、民居農具、服飾炊具、節令用具、游戲玩具、器樂道具等,舉凡民間物質文化,均在其列。

九、民間文化攝影

民間文化攝影的對象與內容,從民間文化整理保護和文化人類學調查雙重意義上,其對象范圍可分為“傳統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

傳統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在不同環境及經濟生活類型中的居民,即一方水土一方人創造的物質文化及相關的活動。在文化人類學田野工作中,這一部分往往是調查的基本內容,如馬林諾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瑪格麗特·米德的《薩摩亞人的成年》等名著中,對這一部分的調查與描述都占據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準備實施的攝影計劃應該與這方面深入全面的描述并行和對應。

再現并描述物質文化的攝影行動必須體現嚴謹、理性、精密和學者式的作風。首先,傳統經濟生活方式在我們看來似乎具有審美屬性,但其本身并不是一種“文化”活動。當我們將民間物質文化和相關的人類活動作為基本的經濟生活內容來看待,同時關注其審美、倫理等人文屬性,我們的視野就將得到極大的擴展。以“水車”、“風車”為例,必須認識到它們首先是一種生產工具,以此為出發點對其進行記錄和描述,才能展示其特色及其凝聚的人類智慧,通過這種展示及在特定環境中人們對它們的使用,進而傳達其作為傳統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環境思想(因地制宜并不耗費能源)以及審美價值。

依此類推,不同經濟文化類型的傳統物質文化最具特色的內容,首先體現在經濟生活方面,其中生產工具是特別值得關注的對象。例如,水車和牛耕之于平原水鄉、舟楫漁具之于瀕水漁村、馬具獵槍之于游牧民族、背簍砍刀之于農牧兼作的山地部落等,都具有這樣的地位。這部分物質生活,同時也決定了其他物質文化的創造,如民居、服飾兩大內容,很明顯與一地環境及其經濟文化類型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些物質文化廣泛涉及傳統生產與生活兩個方面,也應該是民間文化攝影尋求記錄的傳統“物質文化”的首要對象,具體內容涉及生產工具、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居住環境和房屋樣式、服飾器具、民間工藝品(絕大部分具有實用價值),以及人類創造、使用它們的過程和方式。

“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非物質形態的文化活動與場景,包括節祭、宗教、禮儀、藝術、娛樂,等等。這部分的拍攝要注意兩點。第一,雖然是非物質形態的文化對象,仍須通過具體的視覺形象加以記錄和傳達,而視覺形式是具體的,所以它很難以一種即興的“紀實性”方法完成,而必須經過必要的考證、安排和組織。在選擇對象上,要選取真正具有文獻價值的對象。實際拍攝,則要精心組織畫面,使對象的內涵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第二,當拍攝一個非物質文化對象時,仍要注意該主題與特定環境及其物質文化的關系,例如,將民歌、曲藝等民間藝術家請到錄音棚錄音也許是合適的,但是脫離他們生活的具體環境拍攝攝影畫面,其文獻價值就大打折扣。所以我們強調,即使是“非物質文化”對象,從視覺資料價值的最大化出發,也要努力在真實可信的物質環境中加以再現,因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恰恰需要通過攝影畫面記錄的特定環境,才能最充分地體現。

通過視覺形式記錄和描述的非物質類對象,實際上仍將是對物質對象背景資料的深入敘述的產物。例如,剪紙、常見的傳統牌樓和牌坊,其存在是物質形態的,但體現得更多的是非物質的內容,這就要求攝影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學術素養。又如麗江古樂、民間戲曲等,除表演、場景、氛圍之外,以視覺形式為媒介的攝影仍將關注諸如道具、化妝、樂器、演出場所等物質對象,這方面的工作十分深入、細致,視覺記錄無可替代的價值也因此得以體現。

除了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對人本身的關注也應該是民間文化攝影的一個重要方面。人是文化的主題,在文化人類學和民俗學領域,對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的人群的體質特征的測量、考證,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美國攝影大師Edward Cuirts、Ivin Penn等拍攝“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時,特別強調以“充分具有情感與尊嚴的人物肖像”,展示其文化的價值。他們的觀點是,民族(民間)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所以要通過生命力強悍并體現著鮮明種族特征的人來展現,而不能把它們當成已死亡的文物或標本來體現。

十、民間文化攝像

20世紀初電影技術誕生以來,很快就被用來記錄人們的生活與文化。早期的影視人類學家遵循“真實再現”的原則,用攝影機記錄原生態的原始土著民族的生活,以后又進一步發展為向“客觀真實”的目標邁進,以聲畫并茂的鏡頭真實、形象、典型化地記錄客觀實在的生活形態和民族文化事象。20世紀中葉,電視技術飛速發展,以其便捷化、多功能化、低成本化而迅速用于記錄和拍攝影像作品。電視錄像也廣泛用于記錄經濟生活、風俗習慣、儀式祭祀、文化藝術,影視民俗學、影視人類學逐漸崛起,不僅豐富了民俗學、人類學調查和普查的資料、手段,也提高了電視紀錄片的品位,增加了電視節目的品種。

電視記錄是民間文化影像記錄最重要的手段。調查與普查民間文化是民俗學、人類學的重要任務和研究基礎。用電視記錄民間文化,可以收集與保留完整的視聽形象資料,為后人留下真實可信的形象化的文化財富;電視記錄既可記錄局部的細枝末節,又可以攝錄大場面、大集會、大生產、大節慶等壯闊景象,是紙與筆無法企及的;電視記錄還能現場及時重放,修改便利,剪輯快捷。

十一、民間文化普查

民間文化普查是按照科學的規范、要求、設計對民間文化資源、形態、現狀所做的全面調查。通過有計劃、有規范、有指導的普查工作,所獲材料可以全面掌握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某一國家的民間文化蘊藏量,民間文化的分布狀況,民間文化的形態種類,民間文化的傳人和傳承等數據、資料、信息。普查結果,可以直接成為文化資源數據,成為民間文化整理、編纂叢書的第一手材料,成為民間文化交流與研究的素材,成為民間文化開發和再利用的珍貴資料。

民間文化普查要有科學的指導思想,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普查工作,指導民間文化遺產的發掘、整理和保存。

普查的基本目的是要對一地的民間文化作普遍、真實、準確的了解。普查工作的實際步驟可分為:(1)普查培訓,即制訂統一普查標準,確定普查表格與提綱,培訓普查人員,組織普查隊伍。(2)實地普查,即組織調查小分隊或調查人員深入民間,深入鄉村進行調查,網絡或地毯式全面調查。(3)整理、清理調查材料,拾遺補缺。

民間文化普查將與時俱進,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和先進的普查觀念,立體地、形象地、真實地、全方位地進行民間文化的記錄,即文字記錄、攝影照相記錄、電視攝像記錄三管齊下,同時記錄,同步開展。

十二、民俗志

全面、真實、完整地記載記錄一地民俗文化情況的書。民俗志的撰寫應該基于對一地民俗文化的全面普查之上。通過對調查材料的整理,分門別類地記述一地的民俗風情。民俗志的內容應當包括一地民俗文化的全部事象,大到山川地貌、人口民族,小到一針一線、一鞋一帽,從物質民俗到非物質民俗均要詳細調查,準確記錄。民俗志的細目應有經濟民俗、生產民俗、衣食住行民俗、婚喪嫁娶民俗、節日喜慶民俗、人生禮儀民俗、信仰民俗、游藝游戲民俗、社會組織民俗、家庭宗族民俗、民俗文學藝術等。

十三、民俗學

民俗學是研究民間風俗習慣的一門學科。它的主要任務是以科學的態度對歷史與各代的民俗事象進行調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研究,探求它的本質結構、特點與社會功能,揭示其發生、發展、傳承、演變、消亡的規律,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服務。民俗學的內容包括對民俗事象的理論探索與闡釋,對民俗史和民俗學史的研究與敘述,民俗學方法論以及對民俗資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探討等,具體有六大部分:民俗學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學史、民俗學方法論、資料學。“民俗學”作為專門學科術語,是由英國學者湯姆斯首先提出,后逐漸被世人所接受。民俗學被中國學術界所重視,始于1918年北京大學歌謠運動;中國早期民俗學組織有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和中山大學民俗學會,有影響的出版物有《歌謠》周刊、《民俗》周刊等。

十四、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文化的學科,它和體質人類學一樣,是人類學主要分支之一。1907年美國人類學家霍姆斯創造此名稱,旨在強調人類學研究中人類文化的部分,以區別研究人類體質的體質人類學等。文化人類學的根本任務是,研究人類文化的起源、成長、變遷過程,分析比較各民族、各國家、各地區、各社區文化的異同,探討和發現人類文化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文化人類學最初主要研究古代或現代部落社會的文化,20世紀30年代后開始研究當代復雜的社會文化,但在傳統上一直以前者為重點。

十五、民族學

民族學是以民族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把民族這一族體作為整體進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發展以及消亡的過程,研究各民族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民族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用實地調查或田野工作方法,以及使用包括文字史料在內的各種資料來研究世界上各類不同的民族共同體;民族學的內容包括對各民族的基本知識、社會經濟結構、政治制度、社會生活、婚姻家庭、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道德規范、思想意識的研究等。

十六、民間藝術學

民間藝術學是研究廣大人民群眾口頭創作的學科,它是人文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藝術學的一個特殊門類。民間藝術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民間文學,即流傳于民間的各種神話、傳說、故事、笑話、史詩、敘事詩、歌謠、諺語、俗語、謎語、歇后語、民間說唱、民間戲劇等;它研究這些民間存在的口頭文學的性質、特征、流傳和發生、發展、演變的規律,探討民間創作所具有的形態、結構,揭示其與社會環境、物質條件、生活境遇以及民眾的思想、感情、要求的關系,論述其內容與形式、思想與藝術的具象表現,及功能的發揮與民眾教育的心理、美學要求的關系;民間藝術學有分類學、體裁學、美學等研究方面,它主要通過現實生活和文獻資料等途徑,采用田野調查和案頭工作等方法實現其研究任務。民間藝術學概念有時也用于廣義的范疇,即指對民間文學藝術各個門類的藝術學美學研究。

十七、民間美術分布地圖

民間美術分布地圖是地圖上標識民間美術諸形態分布狀況的工具性圖書。民間美術是有地域性、民族性、群體性的文化形態,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象征符號、文化功能、材料工藝等都是因一定地域文化而傳承發展的。民間美術的分布因地域不同而有差異,一些民間美術品種廣泛傳播,又證明著文化的共有性和共同性。民間美術地圖將直觀、直接地反映出民間美術品種和分布的豐富性、復雜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尖扎县| 敦煌市| 抚顺县| 兴义市| 佛学| 佛冈县| 唐山市| 视频| 木里| 同江市| 三门峡市| 从化市| 黄山市| 介休市| 石家庄市| 满城县| 黄龙县| 长宁县| 长葛市| 临城县| 日喀则市| 德阳市| 滦南县| 八宿县| 来凤县| 曲沃县| 且末县| 慈利县| 绍兴市| 庆阳市| 苍山县| 涞水县| 政和县| 姜堰市| 志丹县| 镶黄旗| 寿宁县| 梨树县| 宜良县| 三原县| 华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