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
羅斯福的嘴角不禁露出一絲冷笑,他看透了斯大林的虛弱。
戰勝國中國的合法利益竟被美蘇盟國做了交易,中國對此卻毫不知情。
美蘇會議的內容還涉及朝鮮問題。是時,朝鮮已淪亡于日本三十年了。
1944年9月23日 莫斯科
人類歷史上空前慘烈的大戰已經進入到第七個年頭了,在浩瀚太平洋上的許多個島嶼、在古老歐洲的無數個城鎮、在大西洋的狂風惡浪中、在北非黃塵蔽天的沙漠、在東方中國的山丘平原湖泊、在東南亞潮濕的熱帶雨林、在藍色無垠的天空,甚至在北極海冰冷的水下,幾千萬軍人分成兩個敵對的陣營拼命廝殺。他們向對手瘋狂地傾瀉著炮彈、子彈、炸彈、魚雷,鋼鐵和炸藥用完了就用刺刀捅,刺刀捅彎了就用牙咬、用手扼,用人類竭盡所有的智能與體力去置對手而實際上是自身于死地。在軍人們的身后,是幾十個國家里早已將全部生活、生產統統納入戰時軌道的近二十億人民。飛機大炮代替了面包黃油,鐵鍋耕犁甚至下水道鐵蓋都熔鑄成了機槍坦克,溫順的婦女成為慰安婦,善良的老人成為戰士,花季少年成為殺手。戰神之翼覆蓋著大地,寶貴的生命比垃圾更不值錢。現在,當血終于流得夠多的時候,地球上的任何人,甚至是正在拼死反撲的對手也不懷疑同盟國即將取得戰爭的勝利了。但此刻,即將取得勝利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卻沒有一絲輕松的感覺。
身軀肥大的丘吉爾深深地陷進沙發里,經歷了戰爭初期不堪回首的慘敗,蘇聯、美國相繼陷入戰爭成為盟友,依靠自己的睿智與狡詐,在綜合運用了從光明正大到卑鄙齷齪的種種手段后,他駕駛的英國航船即將駛向勝利的彼岸。丘吉爾本應感到欣慰與快樂,但他沒有,相反,他滿懷深重的無力感,他的帝國老了、病了。丘吉爾比誰都更清楚,英國獅子雖然還能咆哮,但它已是精疲力竭、遍體鱗傷,連尾巴都生滿了膿瘡,快搖不動了。雄踞世界之巔兩百年的大不列顛帝國再也不會有昔日的榮光了,它將不可避免地衰落成二流國家。偉人無限的抱負與所能支配的力量的衰敗使丘吉爾感到無限的悲涼與痛苦,特別是當他側過臉看著茶幾對面那個正抽著煙斗的格魯吉亞人時就更是如此了,德意志帝國的廢墟上即將站立起這個人的新帝國。
丘吉爾放下口中叼著的哈瓦那雪茄,看著正大抽煙斗的斯大林那掩在繚繞煙霧后顯得有些朦朧的臉,不禁感到有些惱火。當今之世,能在他面前如此肆無忌憚抽煙的人沒幾個了,但哪怕只剩一個也會是斯大林。坦率地說,丘吉爾內心深處非常仇恨斯大林,那是一種天敵間的仇恨,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大國沒有一個不仇恨俄國,英法恨俄國突然退出戰爭,德國恨俄國在戰事最緊張的時候突然在背后插了它一刀,而他們又共同仇恨俄國的共產主義制度。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不久,丘吉爾還在謾罵俄國人是丑惡的大猩猩,英國對俄國只有兩個字——消滅!
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徹底的實用主義者丘吉爾在俄國對德作戰后立刻忘了他詛咒蘇聯的污言穢語,馬上以詩一般的語言歌唱:“俄國的危險就是我們的危險,俄國人為保衛家園而戰的事業,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業!”
丘吉爾此行面晤斯大林是為戰后世界的安排開始與斯大林進行初步磋商,他內心再仇恨斯大林,卻不能不正視斯大林麾下蘇聯紅軍的巨大實力。上千萬蘇聯紅軍已席卷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南斯拉夫等中東歐國家,目前,蘇軍已攻至波蘭首都華沙城下,而他的英國軍隊和羅斯福的美國軍隊卻還在法國中部和意大利的亞平寧山脈苦戰。他和羅斯福害怕極了,蘇聯人再這樣打下去,整個多瑙河流域和大半個歐洲就全被斯大林拿去了,形勢逼迫他與斯大林立刻展開一次會談,以商討歐洲勝利果實瓜分問題。簡單地說,就是如何劃分西方世界和俄國在歐洲的勢力范圍,后來的歷史學家就說得更簡單了,他們說這就是一次“分贓性質”的會談。
丘吉爾微笑著看著斯大林:“我們有我們的利益,你們有你們的利益,如何才能使我們雙方共同確保我們的各自利益不受損害呢?”
斯大林同樣微笑著看著丘吉爾:“你的意見呢?”
斯大林壓根兒就不信任丘吉爾,他曾教訓他的部下:“羅斯福只會拿走你的盧布,而丘吉爾會偷走你褲兜里最后一個戈比!”
丘吉爾隨手拿出半張紙寫道:
羅馬尼亞
俄國…………百分之九十
其他國家………百分之十
希臘
英國(與美國一致)………百分之九十
俄國………百分之十
南斯拉夫…………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五十
匈牙利……………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五十
保加利亞
俄國………………百分之七十五
其他國家…………百分之二十五
丘吉爾把字條遞給斯大林,他后來回憶:“斯大林拿起藍鉛筆一勾表示同意,然后把字條遞回給我們,一切就這樣解決了,比把它寫下來還快。”
歐洲十來個國家幾億人民的命運就這樣被這半張薄紙所代表的強權所決定,基本原則就是一條,誰的軍隊能占領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誰的勢力范圍,就建立什么樣的社會制度,他人不能問津。
似乎會談雙方都受到了某些良心方面的責備,雙方都羞澀地沉默起來。鉛筆畫過的字條還放在桌子中間,丘吉爾終于打破沉默:“似乎我們在處理這些與千百萬人生死攸關的問題上,用這種草率的態度,這不至于被人說是玩世不恭吧?讓咱們把字條燒掉算了。”
“不,你保存著。”斯大林說道。
斯大林同意這樣的勢力劃分并非因為丘吉爾,老實說,以丘吉爾的實力已經不配做他的對手了,但是丘吉爾的背后坐著跛子羅斯福撐腰,雖然他此次并沒有來。誰都知道,“二戰”打掉了兩個老帝國,又崛起了兩個新帝國,德國的廢墟上是蘇聯,英國的廢墟上是美國。斯大林可以忽視丘吉爾,卻不能無視羅斯福。
歐洲的戰后問題基本上就是這樣被解決了,現在就剩東方對日作戰和如何在亞洲劃分勢力范圍的問題了。但麻煩的是,亞洲戰局還未見最后分曉,蘇聯還未參加對日作戰,還有大得誰都頭痛的中國問題,討價還價的余地著實不小,況且還有位主角未上場,那就只好等下次的雅爾塔會議再解決吧,好在分贓原則已經確定,問題也就不難解決了。
1945年2月4日 蘇聯克里米亞半島雅爾塔
說來很奇怪,美國唯一連任四屆總統的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竟在三十九歲得了一場小兒麻痹癥,這場疾病使他下半輩子只能坐在輪椅上縱橫捭闔。現在他已垂垂老矣。羅斯福為美國拿到了勝利的桂冠,而勝利也耗干了他的精血。他身體虛弱,臉色蠟黃,雙目無光,他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但誰也不敢因此而輕視他。
此刻,神困力乏的羅斯福卻充滿了自信,他的自信來源于美國強大的實力和對手的衰敗。法國早在1939年就被打敗了,德國馬上就要完蛋了,英國已經虛脫,日本連首都都被炸成廢墟,意大利垮了,東方的中國已經打了一百年仗了,誰都不知道拿破侖眼中的睡獅還能不能醒過來,而有兩洋保護的美國,兩次大戰都未涉及本土,都是別人拼得精疲力竭時再參戰奪取勝利果實,可謂嘗盡了戰爭的甜頭。此時,美國已擁有全球一半的工業生產能力,僅鋼的年產量就達八千萬噸(一直到五十年后,中國的鋼產量才達到這個能力),放眼全球,誰還能與美國比肩?老實說,羅斯福現在僅僅高看斯大林一眼,畢竟他現在擁有一支一千一百三十六萬人的軍隊,特別是他在對德戰爭中鍛煉出來的世界最強大的陸軍更讓人不能小視。
但是,羅斯福并不畏懼斯大林,他看透了斯大林的虛弱。大戰四年,蘇聯死了二千七百萬人,占國民總數十分之一還強。戰后,蘇聯每一個家庭的餐桌上都空出了一兩個位置,連斯大林的大兒子都在戰爭中死了!被戰火燒得滿目瘡痍的蘇聯國民經濟更是幾欲崩潰,工業生產能力僅達美國的五分之一,鋼年產量僅有一千二百萬噸。回想在雅爾塔環城公路上見到的蘇聯警衛部隊的情景……那些部隊幾乎全是未成年的孩子和姑娘,軍服單薄,連手套都沒有配發,持槍敬禮時身體在寒風中不住地顫抖……羅斯福的嘴角不禁露出一絲冷笑,蘇聯的人力物力已匱乏到極點……斯大林只能拿到他的實力所能允許拿到的東西!
羅斯福咧嘴笑道:“希望我們此次會議能奠定一個和平安寧的戰后格局。”
斯大林、丘吉爾一起點頭。
會議進行了七天,反法西斯同盟三巨頭——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舉行了具有極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史稱“雅爾塔會議”。雅爾塔會議奠定了戰后世界,特別是歐洲的基本戰略格局,直到1989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雅爾塔體制才宣告徹底完蛋。
雅爾塔會議的內容分為兩大板塊。第一塊是美蘇英三國戰后如何處理德國和劃分歐洲勢力范圍。第二塊是美蘇兩國如何處理日本和劃分遠東勢力范圍。談到這個問題時,丘吉爾就被撇到一邊了,他和他行將崩潰的帝國已經不夠級別處理這個問題了。令人慨嘆的是,真正堅持對日作戰時間最長、出力最多、犧牲最大的中國在如何處理日本的問題上被完全排斥在外;不僅如此,作為戰勝國的中國還將被迫同意切割掉一塊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以滿足美蘇達成交易的條件。兩次大戰中國都是名義上的勝利者,但一次勝得比一次屈辱。“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后世一位中國歷史學家如是評價雅爾塔會議。
美蘇達成交易的基本內容是蘇聯對日宣戰。條件是它將得到庫頁島(俄稱薩哈林島,它也曾是中國領土)南部以及千島群島;還可以使用中國“不凍港”大連和中長鐵路;外蒙古正式獨立。戰勝國中國的合法利益竟被美蘇盟國做了交易,中國對此卻毫不知情,連戰敗國都不如!
美蘇會議的內容還涉及朝鮮問題。是時,朝鮮已淪亡于日本三十年了,美蘇雙方商定“朝鮮應由國際托管”,羅斯福提出“朝鮮要由一個蘇聯代表、一個美國代表、一個中國代表托管,托管期也許要二十年到三十年”。斯大林則表示“托管期越短越好”,并主張戰爭一結束,就讓朝鮮獨立。這次會談對于朝鮮問題的處理雙方都很模糊,畢竟戰爭還在繼續,到底打成什么樣誰都不清楚,朝鮮問題還不是很急迫,更多的大事還在等巨頭們去處理呢!
1945年2月11日,雅爾塔會議結束,三巨頭在高級將領和貼身保鏢的簇擁下坐在老沙皇的避暑行宮利瓦吉利宮前面對著黑海談笑風生。
“雅爾塔真美!”丘吉爾向斯大林感嘆,“雅爾塔會議更是偉大!”(在來雅爾塔之前,丘吉爾向羅斯福偷偷寫信大發脾氣:“雅爾塔只有斑疹、傷寒和臭蟲,在哪兒開會都比雅爾塔強。”)
斯大林笑著響應:“希望戰后的和平能永遠保持下去。”
沉默著的羅斯福看著波濤翻滾的黑海,想起了他在太平洋上的陸軍統帥麥克阿瑟。極端反共的麥克阿瑟堅決反對拉蘇聯參加東方對日作戰,他認為日本崩潰已成定局,美國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打垮日本,根本就不需要借助居心叵測的蘇聯的力量。如此一來,整個東方的戰后問題就簡單多了:美國將獨吞亞洲對日作戰的全部勝利果實!
盡管一點兒也不喜歡甚至討厭麥克阿瑟,但羅斯福不得不承認他講得有道理,但問題是麥克阿瑟不懂政治。美國什么都不在乎,就是死不起人。日本雖已窮途末路,但美軍最高軍事機構參謀長聯席會議估算,如果直接進攻日本本土,美軍至少要付出一百萬人的傷亡代價。那個據科學家們說威力甚至可以毀掉地球的原子彈還在研制中,雖然羅斯福親自啟動了“曼哈頓計劃”(美國研制原子彈的工程代號),但只有上帝才知道那玩意兒炸不炸得響,那些異想天開的科學家們最后只能弄出個超級大土豆也未可知。羅斯福可不敢把寶押在這個上面!戰爭即將結束,美國政治和美國人民都不允許在戰爭的最后階段死掉這么多美國子弟,所以非得拉蘇聯入局共同參加對日作戰不可,即使明知這是飲鴆止渴。再說……羅斯福側身看著斯大林,嘿,再說這個格魯吉亞人你不邀請他他也會主動參戰大撈一把的,否則他就不是斯大林了!與其如此,不如順水推舟做個人情。無論如何,蘇聯參戰總是會大大減輕美軍太平洋部隊的壓力的。
“總統先生在想什么呢?”沉思的羅斯福忽然發現斯大林正高深莫測地凝視著他。羅斯福大笑:“雅爾塔會議成功奠定了戰后國際體制的基礎和基本國際格局,它將永垂史冊!”
三巨頭得意的笑聲回蕩在黑海海濱,似乎世界已按他們安排好的軌跡運行。按他們的設想,世界將被劃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數量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殖民地國家,當然還有戰敗國將成為最底層部分,它們的作用是提供資源和市場,英法等傳統西方強國將成為第二層次,而美蘇將雄踞金字塔塔尖傲視全球。
可惜歷史的變遷超出了三巨頭的預料,他們忽略了大時代的變化。殘酷的戰爭已敲響了第三世界覺醒的鐘聲,民族主義和反殖民主義大潮即將在全世界范圍內風起云涌,三巨頭充滿帝國主義思維的戰后安排將埋下新的反殖民主義戰爭、反帝戰爭的種子。羅斯福馬上就要死了,他看不到了。斯大林活得長一些,他將看到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在東方率先打破了雅爾塔格局,盡管這超出了他的預料。但他沒辦法改變那個固執的中國共產黨領袖的決心,那個人在關乎民族主義的問題上比他還倔強。斯大林還將看到為了社會主義陣營的整體利益,中國毅然投入抗美援朝戰爭,這場戰爭終于改變了他的中國共產黨人“只不過是些土地改革者”的錯誤看法,讓他對中共和中國人民重新充滿敬意。丘吉爾活得更長,他不但看到中國人重新站起來,看到被欺壓了上百年的中國人在朝鮮第一次主動殺出國門迎戰他引以為豪的西方軍隊并取得了勝利,因為他的高壽,他還會看到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大英帝國徹底崩解。充滿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思想,極端蔑視中國人、仇恨共產黨的丘吉爾到死都沒弄明白兩個問題:大英帝國為何會解體?幾十年前兩萬人的八國聯軍可以毫不費力地打到北京,同樣是中國人,使用與西方相比同樣劣質的武器,為什么近二百萬人的十六國聯軍會被東方的野蠻人從鴨綠江邊殺退四百公里,直至被迫丟臉地退出戰爭?
其實這一切都與一個人有關,從某種歷史意義說,這個人比三巨頭加在一起還更有魄力、更聰明、更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