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接到電報,毛澤東眼睛都氣紅了:“我們的戰士也是人生爹媽養的血肉之軀!炸彈落下來照樣血肉橫飛尸骨無存!我們一出就是幾十萬部隊,他卻幾百個飛行員都不肯出。說好的話又不算數,這不是釜底抽薪嗎?你不出我也不出!叫彭德懷回來!”
毛澤東當著朱德、任弼時的面大拍桌子,茶杯都跳了起來。
老成持重的朱德、任弼時一時也沉默了,他們同樣氣憤。過了片刻,朱德說道:“主席,慎重行事啊,急躁不得呀!”
任弼時強忍高血壓帶來的劇烈頭痛也勸慰道:“是啊,斯大林不守信義,雖是意料之外卻也是情理之中的呀,唉!”
在共產國際工作多年,對斯大林領教多多的任弼時長嘆一聲。
毛澤東望著中南海碧綠的湖水,良久說道:“百年積弱呀,我們中國人一定要爭氣,要爭氣,要爭氣!以后一定要好好想個法子,把我們的實力一下子就抓上去,越快越好,再也不用仰人鼻息!”
13日一早,彭德懷、高崗飛回北京,中央政治局再次召開緊急會議。此時美英空軍正在朝鮮北部狂轟濫炸,地面部隊則觀察動靜,準備一部向平壤進攻,一部由元山向鴨綠江推進,朝鮮的覆亡已是旦夕之事。
狂怒過后的毛澤東已平靜下來:“我們不能見死不救。”
大會熱烈討論,終于達成決議:“即使蘇聯暫緩出動空軍,我們中國人也要克服千難萬險,出兵援朝!”
開完會,彭、高又飛回東北,準備17日出兵。
在莫斯科一夜未睡,焦急等待回電的周恩來終于等到了毛澤東的答復:
“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
“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斯大林得知消息,混濁的眼睛頓時濕潤了,兩顆淚珠順著他的鼻梁悄悄流了下來。他喃喃說了一句:“中國同志好啊!”
斯大林這次是徹底震驚了,太意外了。中國人竟真的要用那么原始的武器獨自去對付美國人!
“他們是些真正的共產黨人,不是土地改革者,不是人造黃油共產黨人,那個毛澤東是個馬列主義者!”
斯大林又流下了兩滴眼淚。
眼淚流過了,錢還是要的。中國出兵援朝是為整個社會主義陣營打的一場前哨戰,以后犧牲的十幾萬戰士,消耗的巨大軍費,貧窮的中國全部獨自承擔,所有的民族犧牲和對朝鮮的人力物力援助都是無償的,沒讓朝鮮出一分錢。而中國去打仗,蘇聯卻貸款讓中國買軍火。抗美援朝期間,中國為此總共欠下了三十億人民幣軍火款。以后在三年困難時期,中國咬著牙全部還清。
斯大林除同意賣軍火外,還答應提供十六個團的空軍兩個月至三個月后參戰。
周恩來迅速在兩三天內與蘇聯談妥了龐雜的軍援項目,連物資的運輸、接管和集中的辦法和手續都商定妥當,其效率讓人嘆為觀止。深受刺激的中國共產黨人由此下決心建立自己門類齊全的國防工業。周恩來趁朝鮮戰爭的機會,讓類似原始手工作坊的中國兵器工業,從仿制蘇造武器入手,利用蘇聯的援助,一手建立起了新中國強大的兵器工業基礎,為今天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奠定了基礎,他是中國兵器工業公認的奠基人。
就在周恩來談判完畢要起程回國時,斯大林又變臉了!那十六個團的空軍兩三個月后也不能進朝鮮,只能在鴨綠江邊掩護中國領空。
這下,永遠都是那么溫文爾雅的周恩來也憤怒了,他語調平靜卻言辭尖刻地告訴蘇聯人:“我們中國人也可以不管別人的事,關起門過自己的小日子!剛決定的事,怎么又推翻了呢?不行,不管你們怎么樣,我們中國已經決定了,是一定要出兵的!”
斯大林只當沒聽見,他算定了純樸的中國共產黨人非出兵不可。站在他身邊的莫洛托夫漲紅了臉,連這位老資格的外交家都感到不好意思了。周恩來拂袖而去,他根本就不想再談下去了,16日,周恩來將武器裝備的項目落實好飛回北京。
由于斯大林第二次變卦,準備17日出兵的彭德懷也只好帶著一肚子火氣再回到北京,如此一拖再拖,是會影響部隊士氣的。
18日,風塵仆仆的周恩來滿臉疲憊地參加了又一次政治局會議,匯報了赴蘇談判經過。
滿懷國際主義精神、對共產主義事業無限忠誠、充滿了正義感的中國共產黨的開國領袖們一致舉手,不管斯大林出不出空軍,我們中國人自己去救朝鮮同志!出兵時間就定在第二天,1950年10月19日!

志愿軍入朝前朝鮮戰爭形勢圖
許多年以后,毛澤東、周恩來、金日成促膝長談。當時中國與抗美援朝時的盟友蘇聯反目為仇,蘇軍剛在珍寶島被中國軍隊慘敗,中蘇大戰已是一觸即發,但偉人們評論這段歷史時仍然十分客觀。
毛澤東:雖然擺了五個軍在鴨綠江邊,可是我們政治局總定不了……在那個時候,因為中國動搖,斯大林也就泄了氣,說算了吧!后頭不是總理去了嗎?是帶了不出兵的意見去的吧?
周恩來:兩種意見,要他選擇。我們出兵就要他的空軍支持我們。
毛澤東:我們只要他們空軍幫忙,但他們不干。
周恩來:開始的時候,莫洛托夫贊成了,以后斯大林又給他打電話說,不能用空軍支持,空軍只能到鴨綠江邊。
毛澤東:最后才決定了,國內去了電報,不管蘇聯出不出空軍,我們去。我看也還要感謝蘇聯,它總幫助了我們軍火和彈藥嘛,算半價。還有汽車隊呀!
這份樸素的歷史記錄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氣魄和中國人民不可侮的決心,卻也是出兵朝鮮艱難決策的最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