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29日 臺灣桃園大溪鎮
1949年是蔣介石極其痛苦的一年,慘痛的失敗像一個殘暴的拳擊手不停地左右開弓痛擊著他,他幾乎要撐不住了。但每當想到他的對手毛澤東,蔣介石內心就生出一股狠勁兒。當年毛澤東與張國燾草地大分裂,后路斷絕,前途杳杳,手下僅有不到八千人。只有打到還有上萬里之遙的中蘇邊境才能求得生存。一群殘兵疲將還要再征伐五千公里,遠赴漠北才有生路,那是何等渺茫而又凄涼的夢!就這樣毛澤東居然又走了一個月,這才從一張舊報紙上得知前面陜北還有塊根據地落腳。不過十五年,毛澤東就要一統中國大陸了,自己現在比毛澤東當年不知強哪兒去了,至少還有塊臺灣。他毛澤東能撐,我憑什么不能撐?這幾天離開大陸到臺灣一為定定心神,讓疲憊不堪的靈魂稍稍松弛。二為斬斷美國人伸向臺灣的黑手,以求息風暴于青萍之末,為以后退往臺灣預留伏筆。聽人說駐韓大使邵毓麟有救國良策,蔣介石便召之一問。蔣介石知道邵策必與南朝鮮有關,他蔣介石也是朝鮮問題專家呢!
1919年朝鮮爆發“三一”反日大起義,一批愛國志士流亡中國并于上海成立“韓國臨時政府”。這個政府在華駐扎二十六年之久,直到抗戰勝利。孫中山護法時期就已承認韓國臨時政府,中華民國政府一直對其進行支持,黃埔軍校三到六期還招收了不少朝鮮青年以為其培養軍事人才。蔣校長可是有不少朝鮮弟子呢!
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暗殺大王王亞樵策劃朝鮮死士尹奉吉在上海虹橋公園用偽裝成熱水瓶的白金外殼炸彈炸死了侵滬日軍司令白川義則大將,重傷以后的日本外相重光癸,讓他十四年后只能拖著條木腿上“密蘇里”號戰列艦代表日本向麥克阿瑟簽字投降。
朝鮮死士刺殺事件后,蔣介石為此親自召見了朝鮮流亡領袖金九,開始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其提供援助。1942年還專門制定了《扶助韓國復國運動指導方針》,協助籌建了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軍,至1945年已發展到兩千多人,為現在的南朝鮮軍隊建軍提供了基礎。在財政上,韓國臨時政府的所有財政完全由國民政府供給(直到20世紀末,韓國總統金泳三仍感嘆:“本世紀初,韓國受日本侵略,中國成為韓國獨立運動的根據地。當時中國國民所表現出的深厚友誼,所提供的無私支援,我們韓國國民至今記憶猶新,難以忘懷!”至今,韓國政要訪問上海時,必到他們的流亡臨時政府遺址憑吊一番,緬懷先輩義烈,感謝中國人民對朝鮮獨立運動的同情與幫助。韓國獨立運動領導人一部分趨附英美,成為以后韓國建國核心;一部分靠攏共產國際,以后隨金日成回國)!1945年美蘇劃界,南北朝鮮分治,金九偕南朝鮮流亡政府回國與長期住在美國、受美國扶持的傀儡李承晚會合,成為新的南朝鮮政府核心。1948年5月10日南朝鮮大選。8月15日成立了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盡管李承晚因勾結日本人當朝奸坐了八年牢才去了美國,以后又貪污朝鮮獨立基金弄得名聲極臭,蔣介石不太瞧得起他,但中華民國在朝鮮可是很有影響力的呢!
自己對南朝鮮如此了解,邵又能出什么好主意挽救就要徹底崩潰的敗局呢?蔣介石有些疑惑。權當病急亂投醫吧。
不到四十歲的邵毓麟被譽為國民黨外交奇才,人送外號“小魯肅”,陳誠稱許他是“本黨杰出的外交人才”。邵甚至早在1944年就看出美蘇“冷戰”的先兆。
奉召而來的邵毓麟一見蔣介石就用別人都不敢說的大實話“整個大陸的淪陷,只是時間的問題”鎮住了蔣介石。須知此時以面積論,大西南、大西北和不少的沿海地區,還有西藏名義上都在蔣介石手里,老蔣手里幾乎還有半個中國,嘴里還在高喊“依托大西南,反攻大中國”的口號以鼓舞士氣呢!
蔣雖知邵言為實,卻仍如遭雷擊。邵是第一個敢當著他的面說出他不愿承認的現實的人。
邵以后獻言更加古怪,其中心思想是南北朝鮮必將開戰,國民黨退卻后,保命之地臺灣將因此得救。蔣聞言大震。
邵毓麟在回憶錄中詳細記敘了對蔣介石的獻言:“就戰略形勢論,由于我國東北及大陸沿海均已被共黨占領,南韓已成亞洲大陸半島上之唯一突出地區,極形險惡。如果共黨在大陸淪陷后先攻臺灣,那我們不堪設想,而南韓在國際共黨的政治滲透和武裝部隊的夾擊下,遲早亦必遭殃。反之,如果共黨先攻南韓,南韓既有國際聲望,而麥帥總部又近在咫尺,焉有坐視不救之理?南韓果能得救,那我們臺灣,在各國制止共黨侵略南韓聲中,就有可能有一線希望,轉危為安。”
蔣介石頓時如雷轟頂,看到一線生機。當時他最關心美軍能否立刻對華參戰以解在大陸的燃眉之急。邵再分析道:“美國重歐輕亞……而美國軍備重整,既尚未成,民眾備戰心理亦未成熟,故本年內美國絕不能作戰,也不能避戰,其對外政策,對于南韓與中國,則避免因軍事援助而卷入戰爭,著重外交、經濟援助。”
拋開政治立場不提,國民黨外交奇人邵毓麟預料國際局勢發展絲絲入扣,與一年后的實際局勢發展如出一轍,其剖析美軍是否敢加入中國大陸戰局的問題與中國共產黨高層的分析和實際情況完全相同!我中華神土奇才異能之士多矣,若有一日能全民族團結一心,何愁不能重歸漢唐盛世,再顯中華神威。
蔣介石隨即向邵提出第三個問題:為打開外交困境,能否以“中華民國”、大韓民國、菲律賓組成反共三角聯盟以壯大聲勢、爭取外援?
邵沉思片刻,答曰:“總裁遠大構想極為正確,不過,我恐怕這個聯盟的建立不是很短時期內就可完成的,所以我建議,一面在外交上努力,一面似乎還應該用非常手段配合運用謀略,以求局勢有利于我的展開……”
蔣介石若有所悟,默默點頭。
當日送走邵毓麟后,蔣介石仔細翻閱了一大堆有關朝鮮的戰后材料:
蘇軍進入朝鮮后,宣告:“朝鮮已經成為一個自由的國家,蘇軍將在和朝鮮的一切反日的民主政黨廣泛合作的基礎上,幫助朝鮮人民建立自己的民主政府。”
顯然,蘇軍的這個承諾得到了渴望獨立自由的朝鮮人民的極大擁護。
而與此同時,美國駐太平洋地區陸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布告:“對朝鮮北緯三十八度以南以及該地區居民的一切政府權力,日前暫由本人行使。”這是赤裸裸的殖民地語言,此舉無異于宣布“日本總督走了,美國國王來了”,頓時引起朝鮮人民的極大反感。
麥克阿瑟還宣布原日本殖民政府人員繼續留職履行公務。蔣介石看到這里不禁苦笑,他是深知此舉會引起朝鮮人民多大憤怒的。老實說,抗戰勝利后,蔣的聲望在中國老百姓心中達到了頂點,多少人舉著他的畫像喊“委員長萬歲”!但為與共產黨搶地盤,他委任大批偽軍漢奸人員維持本地治安,此舉立刻使他大失民心。麥克阿瑟任用朝奸維持統治,還能在朝鮮老百姓心中留下什么好印象?
蔣介石再往下看去,不禁連稱荒謬——麥克阿瑟居然還規定:“在軍事管制期內,英語為通用的官方語言!”
他連朝鮮人民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都剝奪了,這和日本人有什么兩樣呢?
美軍進入南朝鮮后,立即解散了當地人民已經建立起來的人民委員會,在原日本“總督府”的基礎上成立了南朝鮮軍政府,宣布以前日本殖民政府的一切法律繼續有效,各級官員由美國軍官擔任,利用破舊的日本殖民機器來維持美國新的殖民統治。
除以上政治措施之外,美國占領軍還把日本殖民政府的一切財產攫為己有。麥克阿瑟把日本東洋拓殖會社改為新韓公司,由軍政府管轄,還霸占了三十一萬町步(一町步等于一公頃)土地。這樣一來,南朝鮮工農業總資產的百分之八十都落入了美國腰包!看到這里,饒是蔣介石見多識廣,也仍不禁為美國人的貪婪狡詐咋舌不已。蔣介石不禁搖頭用寧波話低聲嘆息:
“美國佬掏糨糊,朝鮮會亂的。”
果如蔣之所言,美國人實施的殖民統治使南朝鮮亂成了一鍋粥,麥克阿瑟自己也說“這是一場災難”。連李奇微那樣固執的美軍將領都不得不在回憶錄中承認:“美國的軍事占領政策、措施不得人心,失掉了朝鮮人民的信任與合作。”南朝鮮老百姓拼命反抗美國人的統治,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天天不斷,群眾集會游行示威時時都有。1946年9月一次罷工就有二百二十八萬人參加,最后一直發展到武裝起義游擊戰爭。當年10月2日,大丘爆發武裝起義,南朝鮮各地蜂起響應,一時之間起義人民竟控制了南朝鮮二分之一還多的國土,一直鬧了兩個多月后才被美國人鎮壓下去,這就是朝鮮現代史上有名的十月抗爭。
“共匪奸謀、惑亂人心。”老蔣看到這里低聲嘟噥了一句。
再看下去還是南朝鮮政局一團糟、經濟要崩潰的亂賬。只有一條消息讓蔣介石震驚不已。
因為金九主張和平統一,李承晚竟連金九都給暗殺掉了。
金九與蔣介石有極好的私交,是朝鮮的右翼民族主義者、傳奇式的人物,一生都奉獻給了朝鮮獨立事業,暗殺爆破,投毒縱火,成立流亡政府,干過無數讓人瞠目結舌的反日大事。蔣介石非常敬重他,無論南北朝鮮都把他看成英雄,沒有金九,李承晚根本就當不了總統。在朝鮮獨立運動中,金九享有極高的威望,是公認的領袖級人物,麥克阿瑟在朝鮮問題上也不能不聽取金九的意見。麥克阿瑟以前連李承晚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李以欺騙手段取得金九信任,金九遂向麥克阿瑟推薦了李承晚,否則哪有李承晚出頭之日?沒想到李承晚竟敢殺了金九!
想起好友金九慷慨豪邁的神情,蔣介石不禁黯然:“英雄好漢總為小人所害。”
蔣介石再也懶得翻南朝鮮的亂賬,便翻閱起朝鮮的資料。
朝鮮實際上是由金日成為首的朝鮮共產黨領導,朝共長期堅持反日斗爭,深得朝鮮人民擁護。1946年,朝共與朝鮮新民黨合并成朝鮮勞動黨,擴大了統治基礎,成立了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它是一個徹底的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體系的政權。
在經濟上,北朝鮮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七十萬貧苦農民無償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土地,金日成僅感謝信就收到三萬多封,其中不少以血寫成。同時,重要企業被全部國有化,由此極快地恢復了戰爭創傷,振興了破敗不堪的經濟。朝鮮人民委員會還頒布了一系列社會改革的法令,比如男女平等法、八小時工作制等,國家政治經濟景象一片朝陽。一句話,朝共領導的朝鮮政通人和、經濟興旺,與美國人和李承晚領導下的南方形成鮮明對照(今日遠比朝鮮發達的韓國也公開承認當時遠遠不如北方)。
看完朝鮮的材料后,蔣介石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從中共和朝鮮搞的土地改革中學到了不少東西,以后退到臺灣一站住腳跟,他就讓陳誠主持了國民黨特色的臺灣土地改革,由政府出資購買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再讓地主將出售土地所得資金投資于工商業而變身為資本家,從而穩住了臺灣。
經過熟思之后,蔣介石于兩天后的7月1日再次召見了邵毓麟,并隨即開門見山地問道:“我想知道南北韓最近情形如何?”
國民黨駐韓大使邵毓麟對朝鮮情況精熟,立刻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如前日所述,南韓既已突出,突出者,必先遭打擊。南北韓情勢實已接近爆炸,美軍撤完以后,如在政治上、軍事上再加一二因素,南北情勢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
“從本月開始,三八線業已發生了一系列小規模的沖突事件,這些事件將會出現得越來越頻繁并越來越激烈。”
搞了一輩子政治軍事的蔣介石知道什么東西能決定一切,他直截了當地問道:“雙方實力對比如何?”
“從經濟上看,蘇軍進入朝鮮后,北韓共黨實行土地改革,沒收日本人和朝奸財產,工業由蘇方直接管理,恢復引人注目——蘇軍在北韓并不像在我國東北一樣,把工業設備當戰利品,拆開裝箱搬回蘇聯。而南韓糧食不足,又因為電力和煤這些資源工業都在北部,南部工廠幾乎無法開工。平均工業生產力尚未達到正常能力的百分之二十,通貨膨脹迅猛,經濟狀況是悲慘的。”
邵對南北韓經濟現狀的看法與各方情報完全一致,蔣默默點點頭,又問道:“那軍事上呢?”
“從軍事力量上看,蘇軍在1948年撤走時,把自己的武器裝備留給了訓練好的北韓軍隊,并不斷提供大量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北韓每個師配備十五個蘇軍顧問,北韓軍據說包括五千名曾參加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官兵,師以上首長都由大戰中曾在蘇軍中擔任過軍官并立過功的共黨分子擔任——抗戰時蘇聯在遠東設立了特別旅,訓練在游擊戰爭中撤入蘇境的中共及北韓共黨分子。而且必要時,北韓可以從中共軍隊召回韓籍的官兵約三萬到四萬人,這些都是富有實戰經驗的軍事骨干。
“最近北韓開始軍事動員,第一批增征的士兵已經進入兵營。北韓軍擁有裝甲部隊一個旅(或師)約一百五十輛坦克,有一百五十六門一二〇榴彈炮,一千門迫擊炮,六百五十門三六野戰炮,一個飛行師團約二百架飛機,三十艘中小戰艇。如果準備完畢,估計可擁有二十萬左右的兵力,其中十三萬左右的陸軍,主力是編成七個師的九萬人(注:邵在回憶錄中混淆視聽,將一年后人民軍的實力情況充作1949年情況)。
“南韓軍則缺乏武器,缺少受過訓練的軍官,這是一支美國人甚至不敢把它稱為軍隊的可憐的部隊。步兵武器是大戰遺留的,沒有坦克,沒有戰斗飛機,只有五十門一〇五榴彈炮,十幾架教練飛機,一半的戰斗營沒有完成營一級的戰斗訓練,許多部隊分散在各地剿匪——南韓有眾多的共黨游擊隊。1949年3月,美國決定援助完成六萬五千人的保安部隊的裝備,南韓軍總動員后,大約能擁有十四萬人兵力,其中九萬陸軍編成八個師。”
在比較完雙方實力后,邵做出了決定性的結論:
“南北韓力量對比懸殊,而更為奇特的是美國軍方大大低估了北韓的實力。南韓方面更是大彈‘北進統一’的高調,無時不在刺激北韓,三天兩頭公開聲言‘揮軍北上’‘滅共統一’,貽北韓以南侵的合理借口。李承晚曾有這樣的考慮,就是趁中共在中國未站住腳之前,必須去掉劃分朝鮮的三八線,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兵力不足他并不擔心,相信美國人到時會援助他。北韓金日成受中共勝利影響,憑己方的實力地位必然也會躍躍欲試,發動統一戰爭。所以,朝鮮戰爭必然爆發。”
在蔣邵會談中,邵做出了與時局發展完全一致的判斷,蔣對此判斷深信不疑,他自己也從所閱材料得出了完全相同的結論。已經窮途末路的蔣介石本來就把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當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希望美蘇火并,自己借機反攻中共。從此以后,蔣就更是四處宣講國民黨與中共的斗爭并非中國內部的事情,而是國際共匪邪惡勢力與整個自由世界的事情,所以大陸的失敗不能怪蔣某人,也不能怪任何人,要怪國際“共匪”的陰謀太厲害。而“自由世界”總有一天會站出來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肯定會爆發的,那一天就是國民黨大反攻的一天。
蔣介石開始天天祈禱世界大戰爆發,世界大戰雖然一直到蔣介石死亡時也沒有發生,但在一年后,當即將面對粟裕大將統率的攻臺軍的最后一擊時,蔣介石終于盼到了朝鮮戰爭的爆發。
被宋美齡譏笑為“背著孔夫子進禮拜堂”的虔誠教徒蔣介石當時竟激動得高喊:“這是天父圣靈與我同在之象征!”
蔣介石興奮而又萬分真誠地認為,天父仍舊寵愛他的表示就是賜給了他朝鮮戰爭。他也竭盡全力抓住了這次機會,讓美國人再次看到了他的價值,不得不承認他在臺灣的地位。而作為交換條件,在烽火連天的朝鮮戰場上,蔣介石使盡了陰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