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蜀國效仿
曹丕即位大魏皇帝的消息傳來,蜀地劉備悲憤不已,破口大罵:“曹丕真是豈有此理!”
獻帝被逐出都城后,據說第二年便在封地死去。劉備悲悼不已,舉行追祭儀式,奉謚為“孝愍皇帝”。之后,劉備更是閉門不出,為獻帝服喪,將一切事務委托諸葛亮處理。他茶不思飯不想,消減了不少。令不少臣子擔憂他的身體。
由于劉備不理政事,諸葛亮需要處理內政外交等諸多事宜,十分苦惱。
這一年,劉備已經六十一歲了,而諸葛亮只有四十一歲。諸葛亮十分有耐性,認為“百忍自無憂”,于是他無論多么繁忙,也會安慰自己,此為天命。
諸葛亮速來沉默寡言,生性沉靜,讓外人覺得有些憂郁。而在劉備閉門服喪期間,諸葛亮獨自負擔重任,更顯得郁郁寡歡,甚至讓人懷疑他是否能力不足。
但實際上,諸葛亮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問題,毫不松懈。
在后漢滅亡翌年的三月,襄陽有一個名叫張嘉的漁翁,特地來求見諸葛亮。
“小人在襄江撒網捕魚時,忽見一道閃光,接著從河里撈起來這個東西?!?/p>
漁翁將撈起的東西獻給諸葛亮,只見那是一顆黃金大印,金光燦爛,刻著八字篆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諸葛亮一見之下,大驚失色:“這才是真正的傳國玉璽!據說當年在洛陽大亂之時,皇后將玉璽帶走,后來下落不明,莫非正是這個玉璽?看來曹丕手上的玉璽,定是仿造的贗品?!?/p>
諸葛亮急忙召來太傅許靖、光祿大夫譙周,命他們調查此事。眾人紛紛傳說:“此乃天意啊!定是上天特送玉璽到蜀地,請漢中王繼承漢朝正統。”
還有人提道:“最近夜觀天象,可見成都西北的天空,每夜霞光萬道,祥光蒸騰?!?/p>
諸葛亮也認為,如今蜀地的氣運已至。因此,他率諸臣一起來到漢中王的寢宮,說道:“請您順應天意,及時登基,恢復漢室,告慰祖廟之靈,安撫萬民。”
劉備愕然:“我怎能這樣做?你們難道要陷劉某于不忠不義之境地嗎?”
諸葛亮正色說道:“主公怎么會這么想呢?我怎敢將您和欺君叛國的曹丕相提并論?曹丕這種大逆不道之人,應由誰來懲治?除了您是身為景帝后裔以外,還有誰能勝任呢?”
“但是,劉某不過是一國人臣,涿縣一介村夫。普天之下,率土之濱,尚無一處得施王德。如今漢室既亡,若由我來承繼帝位,恐怕會像曹丕一樣,遭世人唾罵。你們不必多言,劉某不會稱帝的!”
劉備執意不肯。
諸葛亮只得退下。但是從此以后,他便稱病不出,既不理政務,也不見任何人。
劉備聞訊后,心中十分擔心,
“孔明似乎病來得很急?。 ?/p>
終于,劉備按捺不住,親自到諸葛亮的住處探病。
諸葛亮聽說漢中王駕臨,立刻從病床上起身,整理衣裝,恭迎劉備。劉備忙說:“孔明,你快躺下休息。你本是生病之軀,莫要顧慮君臣之禮,躺下就是。”
“臣惶恐,您居然親自駕臨寒舍,探視病情,我真是不知說什么好?!?/p>
“孔明啊,我見你清減了許多,你可曾好好吃飯?”
“臣確實沒有胃口?!?/p>
“你突然之間病倒,得的是什么???”
“臣是心里煩躁,身上倒沒什么不適?!?/p>
“你莫非得的是心???”
“愿主公明察。”
諸葛亮說完便閉上了眼睛。無論劉備如何再詢問,他只是回答身體無病,只是心急如焚。
“軍師,你是不是因為之前劉某拒絕你的提議,才心中煩悶的?”
“正是!臣自出茅廬以來,至今已有十余載。一直以來,孔明盡心盡力侍奉主公,如今取得巴蜀,總算實現了部分的理想,不曾辜負主公的期盼。但是,值此建立萬代基業,大展不朽宏圖的時機,我卻不知為何主公會拘泥于世俗輿論,在意個人名聲,而喪失安定天下的志愿。倘若能一統亂世,奠定萬代太平基業,唯有天選之人方能為之,而他人不可為。臣雖不肖,但當初我答應出茅廬侍奉于您,是因為我深信,您便是那位天選之人。您自己當年不是也確實躊躇滿志,愿為百世萬民而舉義,以安天下嗎?然而在今日,孔明卻見您居然也同常人一般,安于小成,明哲保身,一想到此事,臣的心病便與日俱增?!?/p>
諸葛亮將自己心底的擔憂和盤托出,而且他的言語之間并無半點私心,令劉備不得不服。
本來,劉備非常注重名份,他十分看重世人的毀譽褒貶,因此當諸葛亮向他建議稱帝時,他難以輕易允諾。但是,考慮到如今周邊的形勢,以及蜀地的態勢,劉備已經不能再繼續猶豫下去了。
“劉某明白了??磥砦掖饲暗念檻]過于膚淺了,如果我再沉默下去,恐怕會被世人以為我默許了曹丕的篡位,反遭世人恥笑。如今劉某的心意已決,待軍師痊愈后,我們再來討論登基之事?!?/p>
劉備答應下來后,便回宮去了。
沒過幾天,諸葛亮便重新回到蜀地朝廷,而且顯得神采奕奕。他每日與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青衣侯向舉、陽泉侯劉豹、治中楊洪、昭文博士伊籍、學士尹默,以及其他文武官員討論登基大典的種種細節。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成都舉行了建都以來最隆重的大典。禮臺設于武擔之南,鑾駕出宮門時,軍隊前呼后擁,文武百官群星捧月,山呼萬歲。劉備接過玉璽,正式稱為蜀帝。
禮畢后,定國號為大蜀,改元章武元年(公元221年)。
于是,中華大地上大魏與大蜀并肩而立,兩位皇帝先后登基。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千古鐵則被打碎了。而另一面,東吳的孫權會采取什么行動呢?
劉備在登基為大蜀皇帝后,容顏也為之改變。如今的劉備比起當年漢中王時代,顯得更加莊重,氣宇軒昂。
他做起事來,氣魄也大有不同。劉備曾一度瞻前顧后,拘泥于名分及人情,令人懷疑他是否已經喪失了當年的遠大志向。但在他與諸葛亮深談一次之后,劉備這才頓悟,對于文武政務的更加投入,愈發體現出老年人的成熟。
“朕此生還有一個心愿未泯,就是攻打東吳,為義弟關羽報仇!我大蜀的軍備可以說正是為此而準備的。朕要傾全國之兵,實現當年結義的誓約,汝等要戮力從事。”
有一天,蜀帝劉備慷慨激昂地宣布。朝廷之上雖然百官云集,但顯得紀律嚴明,無人喧嘩。聽到蜀帝的宣告后,大家都精神百倍,目光炯炯,附和蜀帝的號召。
而只有趙云不以為然地說道:“萬萬不可!我國現在絕不能出兵攻吳,魏國滅后,東吳便會不戰而亡。我們若先不攻打魏國,而先去伐吳,勢必導致魏吳兩家聯手,到時候會使我蜀國陷入苦境。”
“趙云!你怎敢如此說話!”劉備呵斥道,“東吳乃是我大蜀不共戴天之仇敵。孫權不僅殺了朕的義弟關羽,還收容了叛徒傅士仁、糜芳等人。朕恨不得要生啖其肉,滅其九族,讓世人知道為非作歹的下場!否則朕即位大蜀皇帝,還有何意義?”
“無論是骨肉之仇,還是懲治叛臣,這些都是陛下的私怨罷了。臣希望您能更重視大蜀的國運才是。”
“關羽乃是國家重臣,傅士仁、糜芳之徒則是國賊。朕身為一國之君,必須分清忠奸,洗雪冤仇,這自然是國事,又怎能說是私仇?如今,我們應該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才能獲勝。你說的那些,并不適用!”
劉備對于出兵攻打東吳一事十分堅持。
他命敕使前往南蠻,與之修好,南蠻答應借五萬兵馬相助。
而正在此時,張飛卻突然罹難身亡。
張飛此時人在閬中(今四川省閬中市),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
“我家大哥如今雖然已高就萬乘之位,但看來沒忘記我這不成才的弟弟?。 ?/p>
張飛重視情誼,受封之后,竟在敕使面前落下淚來。
自從張飛得知關羽的死訊后,就變得更為感情用事。他一喝便醉,一醉便怒,一怒便罵。他還會時常對著東吳的方向賭咒發誓,拔劍揮舞,誓要為關羽報仇。
而且,張飛如此暴躁,也常常遷怒于手下將士。他動輒就對手下拳打腳踢,招來許多怨恨。
這一日,在張飛領受官職之后,便設酒宴款待敕使。席間,張飛不停抱怨:“你怎么不建議皇帝早日發兵,征討東吳呢?”
張飛此言,仿佛在責怪敕使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