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斬斷情絲
建安二十五年春天,漢中王劉備正好六十歲。他比曹操小六歲。
當曹操的死訊傳到成都之后,劉備痛失多年對手,心中也不禁感到寂寥。他忽然也意識到,自己已經年滿六十周歲了。一方面,他感嘆世間少了一位與他旗鼓相當的對手,另一方面,也感嘆自己也終將迎來壽終的那天。
壯士白頭,英雄氣短,人皆如此,無一例外。
劉備逐漸上了年紀,更加躊躇滿志。他一心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見到征吳亡魏的夙愿,但現在他不免感到焦慮。
他聽說曹丕繼位為魏王,更加藐視大漢朝廷,于是劉備立刻召集文武百官,大加痛斥曹丕的大逆不道,同時痛惜關羽的早亡。
“劉某打算向東吳討回關羽之血海深仇,之后再征討曹魏。你們以為如何?”
眾人聞言,紛紛精神百倍,眼中放光。如今蜀地的力量已經恢復,兵馬也加緊訓練,大家都覺得此時出征是個絕佳的時機。
這時,廖化進前一步說道:“主公,關將軍之所以被敵軍所困最后犧牲,皆因我方劉封、孟達二人不肯施救之故。我軍如若打算討伐東吳,首先應該處分他們二人,否則怎么能替關將軍報仇雪恨?”
劉備點頭稱是,他說自己絕未忘記此事,因此便立刻要將劉封、孟達召來治罪。諸葛亮則在一旁勸諫:“主公切莫著急發出詔令,否則恐生異變。您不妨先任命此二人為郡守,將他們先分頭調開,以后從長計議。”
諸葛亮深知倘若不小心處置的話,極可能引起那兩個人的叛離。眾人聞言,也紛紛佩服諸葛亮處事有方。
但是,當日議事之時,群臣中有一個叫彭羕的人。此人平日與孟達交往甚密,因此會后他便匆匆出城,回家給孟達寫了一封密信:
君命危矣。倘若接到調令,請一定小心,可能關羽之事會被再度提及。
之后,彭羕便派一名密使送信,但不巧的是,密使剛到南城門外,便被馬超巡夜的屬下撞見,連人帶信都被送到馬超手上。
馬超一見密信,不免大吃一驚。他為了慎重起見,親自登門拜訪彭羕,來探清楚他真正的打算。彭羕并不知情,見馬超來訪便熱情接待:“馬將軍大駕光臨,彭某三生有幸啊!”
彭羕吩咐家人備上美酒,與馬超一起豪飲至深夜。席間,彭羕更是將心底的秘密和盤托出:“馬將軍,倘若有一天上庸的孟達揭竿而起,還希望到時候您能在成都城內給予內應,如此一來,此事便能穩操勝券。像馬將軍這樣的大丈夫,一定不會甘心做蜀地的一只看門狗的。”
彭羕的言語十分豪邁,仿佛已有成竹在胸。
第二天一早,馬超便拿著彭羕的密信求見劉備,劉備當即下令逮捕彭羕下獄,同時嚴刑拷問是否還有同黨。
彭羕被關入牢中才后悔莫及,他在獄中寫了一封悔過書,托人送給諸葛亮,乞求能免于一死。劉備見信后,心中動搖,便問諸葛亮道:“軍師,你看該怎么辦?”
諸葛亮卻毫不為之所動,只是冷漠地說道:“主公,這些不過是他狂人癡語,不足以采信。他生有反骨,即使一時感恩,以后會依然叛心不變。”
劉備隨即下令,當夜就將彭羕處斬。
孟達得知彭羕被殺的消息后,感到自己的處境危險。他原有反叛之心,再加上申耽、申儀兩弟兄在旁挑唆:“孟將軍,咱們不如去投曹魏吧。您說不定會得到曹丕的重用!”
于是,孟達便私自帶了五六十騎人馬,背著劉封連夜逃往曹魏。
劉封第二天一早才得知孟達叛逃的消息,他卻始終不敢相信:“奇怪,孟將軍的部下都還留在城內,他昨天也毫無異狀,怎么會叛逃呢?他可能是去打獵了吧。”
雖然左右部將都口口聲聲證明孟達叛逃,但劉封卻不肯相信。
就在此時,邊境關門快馬來報,說有五十余騎人馬硬沖關門,逃往曹魏。劉封這才慌了神,匆忙集合兵馬,親自領兵追趕。但他早已趕不上叛逃的孟達,只能無功而返。
“孟達這是為何?他怎么忽然拋家舍業地逃去曹魏?”
劉封正對孟達叛逃之事百思不得其解時,忽然來了一位成都信使,同時帶來漢中王的急令。
“孟達的反叛之心,昭然若揭,為何你劉封卻視若不見?漢中王命你立刻率領上庸、綿竹之兵,征討他這不義之賊,務必取其首級,回成都復命!”
這道急令其實是諸葛亮出的妙計。劉備得知孟達叛逃的消息后,原本打算從成都調兵去追,但諸葛亮覺得不妥,反而應該由劉封前去追討。之后不管事成與否,劉封都會回成都復命,到時再做處理也不遲。
另一廂,孟達投奔魏國之后,被帶到曹丕面前。曹丕一方面十分歡迎敵方投奔而來的猛將,另一方面心中仍半信半疑。他不禁問道:“劉備之前待你不薄,不知孟將軍為何要來投誠?”
“大王有所不知,想當初關羽被困在麥城之時,孟某拒絕出兵救援。此事已惹得劉備十分惱火,近來還從成都傳來消息,說是劉備要治我的罪,為關羽報仇。我才不得不降啊!”
此時,恰好從襄陽方面送來急報,說劉封率領五萬多兵馬侵入邊境,四處燒殺,逼近此處。曹丕便拿此事試探孟達,下令道:“襄陽城由我軍的夏侯尚和徐晃兩位大將把守,應該不會有差池。請孟將軍前去襄陽助陣,只要取下劉封的首級,本王定會對你大加封賞。”
之后,曹丕便封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命他立即趕赴襄陽。
當孟達趕到襄陽時,劉封的隊伍已經逼近城外八十里處。孟達便修書一封,令軍使送至劉封的陣地,要求軍使取得回函而返。
劉封拆開書信一看,才發現孟達寫了一封虛情假意的勸降書:
孟某經過幾番考慮,已成為魏臣。為將來榮華富貴之計,您亦不妨降魏。您與漢中王雖名為義父子,但漢中王的嗣子終將即位。您不如歸順魏國為好。
劉封一把將來信撕得粉碎,大聲罵道:“我曾與孟達有些交情,但今天他竟讓我做如此不忠不孝之事,就休怪我不念舊情了!”
劉封命人斬下軍使的首級,立刻率兵攻打襄陽城。
但是,劉封的進攻卻連遭敗北。孟達每次都率兵攻到最前線,對蜀軍舊部毫不留情。
另外,襄陽城中還有魏國名將夏侯尚和徐晃等人,劉封根本招架不住,頻頻戰敗。
劉封的人馬在敵軍三將的圍攻之下連戰連敗,無奈撤至上庸后,卻發現那里不知何時也已被魏軍占領。
最后,劉封只得帶著百余騎殘兵敗將,逃回成都。這一切都正如諸葛亮所料想的一樣。
劉備聽到劉封大敗而歸的消息后,吩咐道:“不準劉封上堂,就讓他在階下等著。”
說罷,他與諸葛亮相對嘆息。
之后,劉備拖著沉重的腳步,走到堂外,看了一眼伏在階下的養子劉封,說道:“豎子!你還有臉回來!”
劉封抬頭辯解道:“父王,當時叔叔有難兒臣不發兵,其實根本不是我的本意。都怪那孟達執意如此,我受其煽動,才做出這等違背良心的事,請父王明察!”
劉備見劉封徑自狡辯,不禁氣得怒眉倒豎,大聲怒罵:“你還在狡辯!你這些借口,我一概不聽。看看你啊!你長得一副人模樣,為什么會聽孟達那個狗東西的詭計!你為何對有恩于你的叔叔見死不救!你如此不仁不義,簡直就是個畜生!你給我滾!我一看到你就生氣!”
劉備生氣歸生氣,但一想到劉封畢竟是自己撫養多年的義子,忍不住又顧及親情。劉備的眼淚止不住地落下,只得回過頭去,不忍再看跪在階下的劉封。
“父王!都是兒臣不好!兒臣有罪,請父王饒兒臣一命吧!”
劉封也淚流滿面,跪在階下連磕了幾十個響頭。劉備心中難過,但他只得強忍著悲痛,讓自己猶如一塊木石一樣不為所動。
突然,劉封突然啼哭起來,哭聲宛如嬰兒一般,撩動著劉備的心弦。他緊鎖的眉頭也不禁舒展開來,就要化作一個慈父模樣。
諸葛亮一直默默站在一旁,并不開口。他發覺劉備心軟了,便以眼色提醒劉備,要早做決斷。劉備只得憤然起身,大聲喝道:“來人啊!把這個不孝之子押出去,給我斬了!”
說罷,劉備奪門而出,臉色鐵青地躲進內閣。
他回身鎖起房門,任憑自己獨自面壁悲傷。這時,一名老侍郎心驚膽戰地到門外稟報道:“剛才我問了許多從襄陽戰敗而歸的將士,他們都說,劉封在上庸的時候便已經痛悔前非了。他得知孟達投奔魏國之后,更加自責不已。而且,在襄陽開戰之際,孟達曾遞過勸降書,也被劉封一把撕碎,還當場斬殺了魏國軍使,發動攻擊。由此可見,劉封已經知道錯了,既然他心中已經悔過,我等還請主公垂憐,免他一命吧。”
劉備正有饒過劉封之意,見老侍郎求情,立刻順水推舟:“看來劉封的良心未泯,還是多少懂得忠孝之義的,罪不至死!”
劉備立刻奔出房門,急命老侍郎速去傳令,自己也隨后趕去。
他剛走了幾步,就見對面走來幾名侍衛,手里提著劉封的首級復命。劉備一見劉封已經身首異處,幾乎癱軟在地。
“什……什么?你們怎么已經斬了他?我不過一時動怒,竟將一名得力之臣給斬了。唉!我好生后悔啊!”
不久,諸葛亮聞訊趕來,他一邊將唉聲嘆氣的劉備攙進屋內,一邊冷靜地勸道:“主公請節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您現在心中難過也是難免的。但請您以國家的長久之計為重,何須憐惜一個豎子的性命呢?您若一直像一名凡夫俗子一般止不住哀傷,又該如何創建大業?您要記住,您是漢中王啊!請您擦干淚水,摒棄婦孺之仁,堅強些吧。”
劉備只是無力地點了點頭。但是,這件事對于已經年屆六旬的劉備來說,埋下了他日后身患重病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