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組織與服務(第二版)
- 劉慧霞
- 1917字
- 2019-11-29 16:08:57
第一節 會議的概念和類型
一、會議的概念
會議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復雜社會現象。在已經記載的每一個組織和每一種人類文化中,人們按照有規律的、頻繁的時間間隔,以各種形式不斷地聚在一起。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都經歷過各種各樣的會議。會議的大小規模不同、討論的問題各異,表現出來的形態也差別巨大,甚至參與者的內心體驗都永遠不一樣。因此,厘清對會議的認識是正確把握會議、使其發揮應有作用的起點。
對于會議概念的界定多種多樣。漢代蔡邕認為:“凡章表皆啟封,其言密事,得帛囊盛。其有疑事,公卿百官會議。若臺閣有所正處而獨執異議者曰駁議。”漢語“會”“議”二字自身含義也支持了蔡邕的這種看法,會議就是聚眾、討論。后來的很多研究者雖然給出的定義表達有所不同,但也都沒有超越這種認識框架。但是聚在一起討論,并不能保證會議的效率和效果。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政治和經濟生活的高度復雜化,都強調會議要有最佳效果。因此,我們認為所謂的“會議”就是幾個關鍵人物聚合在一起,每個人都有他們各自的角色,討論他們共同感興趣的問題,最終取得某些決定,而這些決定都是會議預期要達到的。
在這個會議概念中,主要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 針對性
每個決定召開的會議都必須有明確的主題,也就是必須在開會之前確定會議的目標。它決定了會議的所有其他環節,也是保證會議成功的首要前提。
2. 規定性
會議的參與者是由會議主題決定的,而且他們在會議進程中分別擔當討論中的不同角色,以期共同推動會議的有序進展。
3. 程序性
會議是一項組織有序的集體活動。會議在開始之前有明確的預期,有設定的進程。所有與會者的努力都是為了保證會議沿著預定程序進行,并最終實現目標。
二、會議的類型
按照劃分角度的不同,會議的類型有不同的分類。
1. 按照會議規模劃分
(1)小型會議。一百人以下。日常工作中處理的會議基本都屬于此類,尤其幾個人到十幾個人的小型會議是最容易達成良好溝通、取得會議決策的會議規模。
(2)中型會議。百人以上,千人以下。這種會議規模已經不能保證雙向溝通,與會者主要履行的是傾聽的職責。
(3)大型會議。千人以上,萬人以下。
(4)特大型會議。萬人以上。
2. 按照會議性質劃分
(1)法定性會議。根據有關法律與法規規定必須舉行的會議,以及特定組織為履行法定職責而舉行的會議。前者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企業的董事會議和股東大會、聽證會等,后者如各種法定組織的領導人辦公會議等。
(2)非法定性會議。如各種座談會、專題討論會、研討會、洽談會等。
3. 按照會議活動特征劃分
(1)政治性會議。國際政治組織、國家和地方政府為某一政治議題召開的各種會議。
(2)商務型會議。公司、企業因其業務和管理工作發展的需要召開的商務會議。
(3)專業學術會議。這是某一領域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的專家學者參加的會議類型。各種專題研究會、專家評審會等都屬于此類會議。
4. 按照會議的形式劃分
(1)現場會議。在事件發生的現場召開會議,這樣有助于強化主題。
(2)電話會議。利用電話系統連接各分會場而舉行的會議。即幾個人同時使用一條電話線路進行通話,一個或多個人在不同的地方對分散在各地的一個人或幾個人講話。它是一種同步會議,可以支持雙向的口頭交流。
(3)電視會議。使用電視作為會議的媒介,借助閉路系統和公共衛星實現更大的傳播覆蓋面。視覺輔助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實現。電視會議分為兩種:一種是單向傳播電視會議,分會場的與會者收聽或收看;另一種是雙向傳播電視會議,實現圖像和聲音雙向傳遞和多向傳遞。
(4)網絡會議。這是20世紀后期才出現的新型會議形式,以計算機和通信網絡作為技術手段。這種會議可采用多種具體方式。可以利用局域網設置,也可以利用已有的聊天工具等。它的優勢是方便那些身處不同時區的人在任何時間都能在網上進行交流。
5. 按照與會者的區域劃分
(1)國際性會議。與會者來自世界各地,涉及的國家較多。
(2)全國性會議。與會者來自全國各地或各條戰線。
(3)區域性會議。與會者來自同一個區域或代表同一個區域內的若干單位。
(4)單位性會議。組織內部人員參加的會議。
6. 按照時間劃分
(1)定期會議。按照國家法律規定或者組織章程每隔若干時間必須召開的會議,如各種代表大會、年會、行會、董事會等。
(2)不定期會議。因具體事件或者突發事件而引起召開的會議。尤其是后者,常常因為準備不足而造成會議效果不理想。
(3)多次性會議。根據會議主題的需要,連續召開多次會議。如內容復雜的談判、大型的代表會議等。
7. 按照會議階段劃分
(1)預備會議。為正式進行決策的會議進行輔助討論的會議,它的有序進行有助于正式會議取得預期效果。大型的、會期較長的會議一般都會有預備會議。
(2)正式會議。最終完成會議預定目標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