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增訂版)作者名: 陳平原本章字數: 1394字更新時間: 2019-11-29 16:17:02
四 專深很好,博雅更佳
讀書、行旅、踏青,有何意義?硬要辯解,都可說是為了獲取知識。但在我看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趣味”與“心情”。這就回到教育的主要目標:到底是培養專家,還是養成人格。
當下中國,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無論校長、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調整思路及立場。我的立場很明確:大學應該與職業學校拉開距離,上崗前培訓一下就行的專業技能,大學不該教。所謂“專業對口”,社會需要什么我們教什么,不是好趨勢。關鍵在于,培養出來的學生,腦袋是否靈活,肯不肯學習,有無接受或創造知識的能力。因此,我反對人文學科往實用方面轉。至于為了“生產自救”,在校園里打“國學”旗號辦各種“董事長訓練班”,更不是長遠之計。目前的狀態是:專業化成為潮流,反而是另一句話,即讀書的目的是成為“博雅君子”,基本上落空了。
目前中外大學授予的最高學位是博士。所謂“博士”,在我看來,最名不符實,不是指博大精深、博古通今、博聞強記、博物君子,而是指“術業有專攻”。按我的語感,在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中,最好聽的是“學士”。因為,漢語的“碩士”二字,除了是第二級學位,還有就是品節高尚、學問淵博之士。至于“博士”和“學士”,在古代都曾經是官名。不掉書袋了,只說一句,明清兩代,講官銜,“學士”比“博士”大多了。
還有一點,在古代中國,“博士”有時是指具有某種技藝或從事某種職業的人,有點像我們今天稱“師傅”。比如,明清小說中常見的“酒博士”“茶博士”,就不是官。說“學士”,不會有這樣的誤解。另外,在古代,“學士”有時泛指讀書人。這多好,管你是不是博通古今,只要肯讀書,就可以叫你“學士”。所以,我很喜歡“學士”這個稱呼,因其不勢利,指向的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
剛才說了,“學士”最好,指向讀書的心境,不講功名,故多有趣味??纱蟛糠智闆r下,“讀書”這一行為,還是跟某種特殊利益,比如升官發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學問淵深的專家,很可能并非博雅君子?,F在大家推崇的,都是專業成就,看重各種虛虛實實的頭銜,比如博士生導師呀,科學院院士呀,諾貝爾獎獲得者呀,等等。只要有了這些耀眼的光環,從政府到企業,到處有人請你“蒞臨指導”。正因此,請大家關注魯迅的忠告:“博識家的話多淺,專門家的話多悖的”;“專門家除了他的專長之外,許多見識往往不及博識家或常識者的”。這是魯迅1935年在《名人和名言》中的說法。此外,魯迅不止一次對“專家”表示不以為然。
周氏兄弟,可以說是近現代中國最為博學深思的“讀書人”。我把“讀書人”看得比“專門家”還高,除了學問,還有趣味。周作人《我的雜學》分20節,總結自己一生所學,從《詩經》、陶詩到中國舊小說,從希臘神話到文化人類學,從生物學到性心理學,從醫學、宗教學到婦女學,從日本俗曲到佛經文本,幾乎每個領域周作人都有論述。周作人說自己“國文粗通,常識略具”,這樣的“常識”,可不容易具備呀。至于魯迅的讀書趣味及知識結構,可參看許壽裳的《亡友魯迅印象記》以及周啟明的《魯迅的青年時代》。不僅周氏兄弟,清末民初很多讀書人,在古今中西之間掙扎、奮斗、求索,大都眼界開闊,趣味廣泛,志向高遠,很值得今人追懷。
這個時候談“博覽”,當然是別有幽懷,主要針對正變得日益機械化的學術生產機制。為自己,也為別人;為學問,也為文章;為研究業績,也為生活趣味,請大家關注那些有專業能力而又趣味廣泛的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