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讀書”為何成為“風景”

先說“讀書”是如何成為“風景”的。北大百年校慶時,我曾寫過一篇小文,題目叫《即將消逝的風景》,據說流傳頗廣。說的是,那些學養豐厚、有精神、有趣味的老學者,是大學校園里最為靚麗的風景。當年我念中大、念北大,都看到過很多這樣的風景。老教授們在校園里閑談、漫步,望著他們的身影,你會特感動,覺得這校園很有文化。對于大學生和研究生來說,在大學念書,不僅閱讀書本,也閱讀教師。某種意義上,教師也是學生眼中的“文本”,要經得起他們的鑒賞或挑剔,還真不容易。我們這代教授,是否還能成為學生們茶余飯后的審美對象?不知道,反正我有點擔心。當然,這里有技術原因,中年以下的教師,大都住在校外。再過若干年,大學校園里,再也沒有老教授的身影。因此,明知“江山代有才人出”,我還是感嘆,這道風景即將消逝。現在看來,這話得略為修正:只要有心且努力,老教授是風景,青年學生也可以成為風景;大學校園里有風景,郊野鄉下的讀書場景,同樣可以成為風景。但有一點,這些風格迥異的“風景”,需要有心人去發掘、去鑒賞、去追懷。

當然,我說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或謀取功名而“頭懸梁錐刺股”,而是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全憑個人興趣的“漫卷詩書喜欲狂”。這樣的“讀書”,方才稱得上“風景”;這樣的“風景”,方才難以為繼,值得你我好好追懷。

為什么強調這一點?因為,在我看來,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閱讀史”,一部人類借助書籍的生產與閱讀來獲取知識、創造知識、傳播知識的歷史。加拿大學者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寫過一本書,叫《閱讀史》,商務印書館2002年刊行中譯本。這書講的是人類——從東方到西方、從古代到當代——是怎樣讀書的,以及讀書又是如何成為整個知識生產的中心的。從“書籍史”到“閱讀史”,再到我今天著重討論的,將“讀書”這一社會行為作為審美對象。換句話說,我關注的不是圖書的生產過程或閱讀效果,而是“讀書”是怎樣成為“風景”的,這道“風景”又是如何被文人所描述、被畫家所描摹、被大眾所記憶的。

先從龐貝古城的一幅壁畫說起。我們都知道,龐貝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紀,公元79年毀于維蘇威火山大爆發。經由考古發掘,公元1世紀古羅馬人的生活場景,赫然呈現在我們面前。你看,這位女性手持莎草紙制作的“書籍”,正在認真地閱讀。可見,古羅馬人已將“讀書”視為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只有當人們覺得“讀書”這姿態很優雅時,才會將其作為壁畫題材。

031-1

龐貝城壁畫

下面這幾幅圖,同樣值得品味:16世紀曾出版過一本叫《各種人工機械裝置》的書,其中提到這么一個發明,可同時閱讀多本書的轉輪。這發明人肯定是書癡,讀一本還不夠,希望同時讀好多本書!不僅廣搜博覽,還希望一目十書,這是多么瘋狂的閱讀夢想。下面這一幅,是18世紀法國版畫“當眾朗讀”,不只看書,還要講書。之所以當眾朗讀,可能是為了傳播知識,但也可能是炫耀自家的閱讀能力。總之,“讀書”是一個很美好的場景,你看,這是18世紀法國洛可可風格畫家弗拉戈納(1732—1806)的繪畫:閱讀中的少女,場面靜謐,光線柔和,舉止優雅,引誘你再三凝視。跟這構圖很接近的,是20世紀法國女作家科萊特(1873—1954)在花園里讀書的照片。搬一把椅子,在花園里坐下來,手捧一本書,請照相師給拍照,為什么?就因為這場面感人。

032-1

16世紀可同時閱讀多本書的轉輪

032-2 032-3 032-4
18世紀法國版畫“當眾朗讀” 閱讀中的少女 在花園閱讀

不管是壁畫、版畫、油畫、照片,將“讀書”這一瞬間凝固下來,作為風景,懸掛在書房或臥室中,時刻提醒你,“讀書”,這是一件值得夸耀的好事。在《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中,我曾提及一幅讓我震撼的照片:1940年10月22日倫敦遭德軍轟炸,很多房子倒塌了,這間西倫敦荷蘭屋圖書館,墻壁也已傾頹,地下滿是磚石,竟然有人不顧敵機剛剛離去,又在書架前翻檢自己喜愛的圖書。或許,越是這種艱難時刻,越需要書籍作為精神支撐。這照片錄自我剛才提及的《閱讀史》。可惜這位加拿大學者對中國歷史很不熟悉,整本書中,只用了一幅中國插圖,那就是16世紀的木刻“秦始皇焚書”。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國人更多的時候是寫書、刻書、讀書,而不會只是“焚書”。就好像今天,只要你愿意,隨時可以發現身邊無所不在的讓人感動不已的“閱讀”場面。

033-1

《閱讀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青龙| 三门峡市| 鸡西市| 扶绥县| 全椒县| 临桂县| 德兴市| 孝义市| 东阿县| 灌云县| 稷山县| 汕头市| 松桃| 胶州市| 那曲县| 临湘市| 西充县| 稻城县| 鱼台县| 濮阳县| 东乌珠穆沁旗| 独山县| 石棉县| 常德市| 渝中区| 汝阳县| 忻州市| 宜兰市| 金秀| 京山县| 寿阳县| 定南县| 祁门县| 延长县| 龙井市| 习水县| 安达市| 瑞丽市| 固原市|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