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會計規范

1.4.1 會計規范的由來與發展

人們習慣把會計稱為一門商業語言。既是語言,就得有一定的規范,以使需要相互溝通和交流的人們能夠理解對方意欲表達的內容。

語言是隨著社會的需要而逐漸發展的,會計規范的發展也是如此。在西方國家,會計規范一般表現為會計原則,或曰會計標準、會計準則。所謂會計原則,其實是會計規則和慣例的統稱,是指會計工作中采納或認可的規范,它們構成了會計實務的基礎。會計原則是指導會計工作的通用規則,而不是對各類會計主體發生的紛繁復雜的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應該如何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所做的具體規定。這就意味著,會計主體有著在遵循“公認會計原則”的基礎上選用具體會計處理方法的自由。

在美國,會計原則是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之后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盡管原因眾多,但當時混亂的會計實務備受指責。人們普遍認為,財務作假和財務欺詐,是導致證券市場上投資者判斷失誤的重要原因。為了改善會計職業界的形象,提高會計職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和美國會計學會相繼積極投身于會計原則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之中。1938年成立的會計程序委員會和1959年成立的會計原則委員會,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制定了大量的會計原則。但是,無論是會計程序委員會還是會計原則委員會,其所制定的會計原則都存在先天不足,包括:會計原則制定機構缺乏獨立性,會計原則制定沒有充分吸收各利益相關者的意見,所制定的各項原則之間相互矛盾,缺乏必要的內在一致性等。于是,會計原則委員會最終于1973年為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所取代。

為了避免重蹈會計程序委員會和會計原則委員會的覆轍,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從一開始就注意到了作為肩負會計準則制定之重任的民間會計職業團體所應具備的特征:獨立性;廣泛代表性;研究工作;權威地位;文告的概念結構。特別是文告的概念結構基礎的形成,使得各項會計準則避免了相互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保持了較好的內在一致性。

1.4.2 我國會計規范的構成狀況

如前所述,我國會計發展經歷了長期的統一會計制度模式。改革開放以來,統一會計制度逐步為會計準則等會計規范所取代。目前,我國的會計規范體系是由會計法律與法規、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三個層面的內容構成的,下面重點介紹前兩個層面的內容。

1.會計法律與法規

會計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我國基本的會計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新中國成立后,《會計法》于1985年首次頒布實施,1993年12月、1999年10月和2017年11月先后進行了三次修訂(正)。在我國,《會計法》是一切會計工作最重要的根本大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和其他組織都必須遵守《會計法》。其他會計法規、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擬訂,均應以《會計法》為依據。《會計法》主要規定了立法目的、適用范圍、會計工作的管理權限劃分等基本方面,以及在會計核算(包括公司、企業會計核算的特別規定)、會計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會計的法律責任等方面的一般要求。

除了《會計法》,證券法、公司法、稅法等相關法律也涉及會計問題,主要是規定了對違反會計規定的行為的法律責任,包括對提供虛假財務報告、偽造和變造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等的處罰規定。此外,會計法規還包括國務院根據有關法律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制定的各種條例,諸如《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和《總會計師條例》等,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依據國家法律的規定,根據本行政區域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所制定的地方性的會計法規。

2.會計準則

我國的會計準則是由財政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的。會計準則是處理會計業務的標準,進行會計核算的規范,也是評價會計工作質量的依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業已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由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組成。基本會計準則是關于會計業務處理的基本要求,是對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記賬方法、一般原則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以及財務報表的基本規定。而具體會計準則是對各會計要素和具體、特殊的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的會計處理所做的具體規定。基本會計準則是制定具體會計準則的理論依據和指導原則;具體會計準則是基本會計準則在處理具體會計業務中的應用。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基本準則是1992年11月頒布的,1993年7月1日起施行,適用于設在中國境內的所有企業。我國投資、設在境外的企業,向國內有關方面編報財務報告時,也應按照其規定辦理。2006年2月15日發布的修訂后的基本會計準則,包括十章五十四條,內容涉及總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財務報表和附則。

2006年2月15日發布的具體會計準則共計38項,包括原有16項具體會計準則的修訂,以及22項初次發布的具體會計準則。它們是:

第1號——存貨(修訂)

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修訂)

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

第4號——固定資產(修訂)

第5號——生物資產

第6號——無形資產(修訂)

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修訂)

第8號——資產減值

第9號——職工薪酬

第10號——企業年金基金

第11號——股份支付

第12號——債務重組(修訂)

第13號——或有事項(修訂)

第14號——收入(修訂)

第15號——建造合同(修訂)

第16號——政府補助

第17號——借款費用(修訂)

第18號——所得稅

第19號——外幣折算

第20號——企業合并

第21號——租賃(修訂)

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

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

第24號——套期保值

第25號——原保險合同

第26號——再保險合同

第27號——石油天然氣開采

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修訂)

第29號——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修訂)

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

第31號——現金流量表(修訂)

第32號——中期財務報告(修訂)

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

第34號——每股收益

第35號——分部報告

第36號——關聯方披露(修訂)

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

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準則

上述38項具體會計準則包括三個大類,即:通用會計交易和事項的確認和計量準則(第1—4、6—9、11—24、28—30、38號),通用的財務報告和披露準則(第31—37號),以及特殊行業準則(第5、10、25—27號)。凡是括號中有“修訂”字樣的,是指2005年年底之前就已有的,2006年經過了修訂,其他沒有特別說明的則是2006年新增加的。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體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2)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的要求;(3)規范了企業合并、合并財務報表等重要的會計事項;(4)規范了新的會計業務(如投資性房地產等),原有的表外項目納入表內核算(如衍生金融工具等);(5)增加了與重要的特殊行業有關的準則(如金融工具、原保險合同、再保險合同、石油天然氣開采、生物資產等);(6)資產減值準備提取和轉回的具體規定;(7)披露要求更為嚴格、具體。

上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自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擴大實施范圍,以實現由會計制度到會計準則的平穩轉換。2007年12月6日,內地與香港簽署了兩地會計準則等效的聯合聲明,實現了兩地會計準則的等效。2008年11月14日,歐盟證券委員會決定,自2009年至2011年年底的過渡時期內,歐盟將允許中國證券發行者在進入歐洲市場時使用中國會計準則,表明其已認可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等效。

2014年發布的再次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包括十一章五十條,內容涉及總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會計計量、財務會計報告和附則。

近年來,財政部一直致力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標準體系的建設,并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持續趨同,隨之進行修訂與完善。2014年發布了新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40號——合營安排》《企業會計準則第41號——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以及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2017年,又發布了新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第42號——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處置組和終止經營》,以及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

自從1993年進行會計改革以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從無到有,迄今已形成了由1項基本會計準則和42項具體會計準則組成的較為完整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復習與思考 請簡要說明我國會計規范的構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买车| 平远县| 滦平县| 兰州市| 长汀县| 正宁县| 南汇区| 原阳县| 社会| 新平| 富锦市| 肇源县| 天水市| 安康市| 哈巴河县| 乌兰浩特市| 绥宁县| 文登市| 江阴市| 太谷县| 武威市| 樟树市| 皮山县| 郓城县| 泰安市| 岳普湖县| 泾川县| 白城市| 宜都市| 象山县| 甘谷县| 闻喜县| 乐清市| 西昌市| 贺兰县| 娄底市| 安塞县| 迁安市| 沛县| 屏山县|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