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效果圖表現技法
- 李蔚青 李慧豐
- 1305字
- 2019-12-27 16:23:50
第一節 透視基礎知識
透視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為用線條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空間的方法。透視圖實際上就是物體投射至人眼睛中的無數光線在通過如平面玻璃板時,與玻璃平面相交產生的無數點連接形成的虛像。據此可知,將立體的物體描繪在玻璃平面上,或按照該原理描繪在不透明的紙上即可得到透視圖。換言之,這種將物體呈現在眼前的虛像描繪在平面(紙)上的方法,即為透視圖法。
一點透視又稱平行透視,即室內空間中的一組主向輪廓線與畫面平行,垂直于畫面的線交匯于視平線的消失點上并與中心點重合(圖2-1—圖2-5)。

圖2-1 一點透視的室內設計效果圖繪制步驟 郭民浩繪

圖2-2 一點透視的效果圖 鄧師瑤繪

圖2-3 一點透視形成的內在原理示意圖 畢世波補繪

圖2-4 一點透視的效果圖 柴麗敏繪

圖2-5 一點透視的效果圖 李偉真繪

圖2-6 兩點透視的室內空間表現示意圖 吳培蘭摹繪
兩點透視也稱為成角透視,即方形室內空間中有一組與物體放置平面垂直且與畫面平行的線,其他兩組線與畫面形成一定的角度,并分別消失于視平線上的兩個消失點(滅點)上(圖2-6—圖2-9)。

圖2-7 兩點透視的室內設計效果圖繪制步驟 沙沛繪

圖2-8 兩點透視效果圖 吳培蘭繪

圖2-9 兩點透視效果圖 林志鋒繪(左圖)、王娟寧繪(右圖)
透視是指把可視的對象“透明化”,從而通過平面來觀察和表現三度空間的物體。透視原理是指當人們通過特定的視覺條件(視點、視距、視角等)觀察事物時,隨著視域空間的深度延伸而呈現的具有數理關系及規律的透視縮減原理。根據透視原理可以通過改變視平線、視覺中心、滅點、和量點等元素之間的關系,使空間呈數理化逐步縮減并形成可操作的系統規律。

圖2-10 平行透視的簡單原理圖 畢世波摹繪
畫透視圖時,應先確定不變的線和面,再根據普通人視覺的高度(視高)來確定視平線,并使與畫面相交的平行線消失于視平線上的一點。畫面中物體的高度可以根據視平線到地面的相對距離來確定,物體的地面透視線不能高于視平線(圖2-10)。
把畫面中的物體橫向切割成無數個面,其中與繪圖者視線重合的面所形成的一條水平線就是視平線,也是繪圖者視線高度的水平線(圖2-11、圖2-12)。

圖2-11 視平線形成原理 畢世波摹繪

圖2-12 所有物體通過透視畫法均消失于同一滅點上 畢世波補繪
與畫面相交的平行線在圖面上消失于一點,這個點就是滅點,滅點在視平線上。
與畫面相交的平行線在畫面上消失于視平線上一點,匯聚于消失點的直線就是透視線。透視線分頂部透視線和地面透視線。
兩點透視中不變的線,即能體現物體真實高度的線。
一點透視中不變的面,即能體現物體真實比例的面。
從視平線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就是視高。
作圖者的視線高于目標物體時形成的俯視透視圖(圖2-13—圖2-16)。

圖2-13 俯視透視形成示意圖 鄧超繪(左圖)、畢世波補繪(右圖)

圖2-14 俯視透視形成示意圖 瞿沛然繪(左圖)、畢世波補繪(右圖)

圖2-15 俯視透視形成示意圖 才布吉樂繪(左圖)、畢世波補繪(右圖)

圖2-16 不同俯視角度的效果圖繪制
以人正常站立在地面上眼睛所在的視線高度為參照畫出的透視圖。
利用正、斜平行投影的方法,產生三軸立面的圖像效果,并通過三軸確定物體的長、寬、高尺寸,從而反映出物體三個面的形象,即為軸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