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基本技法介紹
一、手繪表現技法的概念
設計是一種創造、構思和思考的過程,并且能通過不斷完善和改進此過程來實現為人類需求服務的目的。設計也可理解為一個從無到有、不斷思考和創新的過程,其核心在于創造,在于創新。
人類的創造源于思考,源于對完美生活品質的追求。人們通過“設計”這一創造和創新的過程來不斷地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隨著人們對生活用具、生產工具、生活環境及科學技術等方面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以及人類創造力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藝術設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設計在提高生活質量和改造自然環境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近十年,隨著計算機技術及軟件的成熟和普及,出現了一批計算機繪圖技術人員。這使得許多人誤認為會使用電腦繪制效果圖,就等于能從事藝術設計這一創造性的工作。其實,就某種意義而言,電腦繪制僅是對設計工作進行量化性的再歸納或再梳理的階段性勞動,其創作的成分非常有限。設計師個人的藝術修養、空間設計及手繪表達的水平在計算機繪制效果圖日益普及的今天愈顯重要。一方面,手繪能夠更直接、更迅速、更及時地實現客戶同設計師的溝通;另一方面,設計亦是任何機器都無法取代的創造性勞動。它通過設計師之手,使理念與形式直接對話,并隨時隨地準確地捕捉和表達設計師的想法,然后用可視性的語言表達出來。手繪貫穿于方案設計的整個過程之中,而這個過程在設計從圖紙到施工完成這一更大的整體活動中,是首要的環節。

圖1-1 達·芬奇的手繪建筑方案圖

圖1-2 建筑大師路易斯·卡恩(Louis Kahn)的手繪建筑方案圖
設計是一個需要思考、規劃、預先制定方案的腦力勞動過程。將思考付諸實施是需要一個系統性的思維過程的,特別是在腦力勞動與生產實踐的分工越來越細化、設計已成為一種專門的勞動職業的今天,設計師的腦力思維及手繪技巧表達能力最直接地體現著其設計水平。人類經過漫長的藝術實踐,總結出了一整套思維表達的方法,如經過專門訓練才可掌握的專業制圖法,基于美術繪圖手段的專業表現技法,模擬實物的三維模型制作方法以及攝影、計算機輔助設計方法等,它們有著各自不同且不可相互替代的表現形式和特點。然而,若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首先需要具備手繪這一最基本的圖形語言表達能力,它是衡量設計師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在計算機時代之前,藝術或設計大師們往往通過手繪效果圖來表現藝術創作或設計的初步意圖,因此,卓越的手繪效果圖也是不可或缺的藝術史研究資料(圖1-1、圖1-2)。
二、手繪表現技法的發展變遷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伴隨著國家大規模建設項目的動工,設計表現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提高。特別是自80年代起,一大批從事環境藝術工作的設計師活躍在室內和室外空間設計的舞臺上,其中不乏一些能夠融合各種不同藝術門類和風格的設計師,他們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圖1-3—圖1-6)。
在21世紀的今天,手繪效果圖依然以它獨有的生命力受到業內外人士的廣泛重視和認可。雖然計算機輔助繪圖已極為普遍,但手繪仍然是衡量設計師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標桿,至今尚無他者能替代。手繪效果圖技法應用于藝術設計的各個領域,同時其自身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總體看來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圖1-3 比利時建筑師Gerard Michael的手繪圖

圖1-4 寫生記錄性手繪圖 李蔚青繪

圖1-5 大型商場環境設計圖 施宏偉繪

圖1-6 某景區環境藝術設計圖 李蔚青繪
手繪材料經歷了由水彩到水粉、透明水色、噴筆、馬克筆等的變化過程。繪畫材料的不斷更替也使得畫面效果經歷了由“厚”到“薄”的變化過程(圖1-7—圖1-9)。
繪畫速度經歷了從“慢”到“快”的變化過程,這其實是水彩、水粉技法與繪畫材料的變化所致。水彩畫明快通透、層次豐富,因而受到專業院校及設計單位的重視,但其所需時間較長、不易修改,且對繪畫技巧的要求相對較高。水粉畫畫面雖然有著厚重、可重復疊蓋和涂改等優點,但渲染的過程需消耗大量的時間,需創作者具備較高的表現技巧。這些技法的使用者需要經過“長期作業”式的訓練,才能將設計表現得更深入或使繪畫產生更豐富的表現力。但是,藝術設計不同于美術創作,它往往具有較強的時限性,即一個工程、一項設計經常被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且需產生較多高質量的可行性效果圖(圖1-10)。

圖1-7 水彩畫法的效果圖 孫繼忠繪

圖1-8 水粉畫法的效果圖 施宏偉繪

圖1-9 噴繪畫法的效果圖 李蔚青繪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的何鎮強先生等一批設計前輩,在20世紀70年代就創造性地將照相色(一種用于黑白照片著色或修復的液體顏料)應用于效果圖的繪制,由此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設計表現形式,即適應這個快節奏、高效時代的,可同時對多種方案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其各種可能性及可行性的快速效果圖表現方法。這是馬克筆出現之前,設計領域中重要的效果圖繪制方法之一,也是效果圖繪制向馬克筆畫法轉變過程中一種良好的過渡性技法。時至今日,利用照相色及透明水色進行效果圖繪制的方法依然與馬克筆繪圖方式并行存在(圖1-11、圖1-12)。

圖1-10 比較研究各種可能性及可行方案的快速效果圖表現 林躍勤繪

圖1-11 用照相色、透明水色與馬克筆或彩鉛混合繪制的效果圖 林躍勤繪

圖1-12 手繪效果圖 吳培蘭繪
三、手繪表現技巧及其特點
手繪是設計師表達設計思路的一種重要手段,手繪圖是表現設計創意或方案的最直接的視覺語言。在繪制草圖并反復修改的過程中,設計思維得以深入發展,設計師的創意靈感被不斷激發。草圖階段的手繪具有隨意、快速的特點,是設計師設計理念的綜合體現。手繪,無論從設計的角度還是從畫面效果表現的角度來看,都要盡量做到概括性和統一性相協調。無論效果圖的繪制使用什么技法,都要遵循真實性、科學性與藝術性三者相結合的原則(圖1-13)。



圖1-13 草圖——修改——再修改,不斷完善空間功能的效果圖繪制 吳培蘭繪
手繪是將設計內容通過效果圖繪制的方式明確地傳達給對方,其繪畫講求客觀真實性,不能隨意擴大、縮小、更改或扭曲所要表現的環境空間。換言之,繪制的效果圖應是未來工程竣工后真實的空間形式或布局的“預覽”,這也是設計與純藝術創作的不同之處。客觀性與真實性是效果圖存在的基礎,也是效果圖的生命力之所在,離開客觀真實性、脫離設計表現場景的訴求,效果圖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同時,客觀性還包括所描繪場所的客觀性,即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都有它特定的場景,不能隨意更改或變換。設計師不能為了追求畫面效果而脫離真實的尺寸,或隨心所欲地改變空間的尺度,背離客觀的設計內容。真實性還要求透視圖的繪制遵循一定的環境空間尺度并符合比例關系,進而以同樣的標準進行光線與色彩的繪制,以及人物、綠化等內容的空間組合的繪制。以此方法和過程繪制的效果圖,才能真正客觀地反映出工程完工后的效果(圖1-14—圖1-16)。

圖1-16 符合比例和透視關系的立面設計效果圖 林躍勤繪


圖1-14 符合比例關系的立面效果圖 謝小華繪(上圖)、汪崢繪(下圖)

圖1-15 符合比例和透視關系的建筑效果圖 楊雅茜繪
一張完美的效果圖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其科學性體現在對所表現環境空間的準確再現上,需要掌握和應用透視學、色彩學、環境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真實地表達出設計的意圖,準確地把握設計對象的空間性格與尺度。與此同時,效果圖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是建立在遵循客觀現實與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的美的再創造。在營造環境空間時,為了追求美的感受,需要運用美學原理、藝術表現規律來指導設計效果圖的表現。
當表現技法涉及繪畫藝術的語言時,通常是不能脫離造型藝術的基本規律的。在效果圖繪制中,掌握好諸如構圖、取點、色調和空間氣氛表現、光感和質感的表現,以及適度的夸張、概括與取舍等技法,無疑對最終效果圖的真實性及藝術感染力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表現內容不同的效果圖應采用不同的透視視角和相應的藝術語言。
總之,效果圖是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設計師需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