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管理研究的范式

我在谷歌的搜索引擎上輸入“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八個字,僅用0.74秒的時間就收到四百八十萬三千條結果,內容五花八門,比如:“顏值高有害婚姻”“全脂乳品能增加受孕概率”“父母經常爭吵會造成孩子大腦萎縮,記憶力下降”“家長經常給孩子講這7句話,孩子長大定有出息”“每天吃堅果,活得更久更健康”,等等。哈佛的教授們是否做過關于顏值或乳品或堅果的研究我們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這么多雞零狗碎的消息都以哈佛的名義發布,我們起碼可以從中得到這樣一些信息:首先,信息的發布者還是挺重視研究的可信度的,要不他們為什么冒著被人戳穿的危險指向如此容易得到求證的資料來源呢?當然,信息的發布者相信一般讀者不會將哈佛的研究報告找來求證,因為大眾對于讀懂原始的研究報告既無興趣亦無能力。其次,信息的發布者也相信大眾對于科學足夠癡迷,所以即便是生活常識也希望得到科學家的背書(en-dorsement)才算成立。

毋庸置疑,權威的研究報告已經成為現代信息社會中不可或缺而又無所不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換言之,依靠老人經驗、祖傳智慧來指導日常生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代人需要科學依據,而科學依據的主要來源是研究報告。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其一,研究報告的可信度至關重要。當大眾無法對報告的可信度作出判斷時,報告的作者及其所在單位的聲譽便成為判斷的依據。其二,不管研究課題多么瑣碎,科學方法是研究報告的生命,也是其取信于大眾的必要條件。其三,研究報告不是大眾讀物,一般不具有可及性(accessibility),至少對于未經專業訓練的人士來說,讀懂研究報告具有相當的挑戰性。

確定了這些基本的前提條件后,我們便可以開始工作了。對于大學里以管理決策研究為業的專業人士來說,其工作有兩個層面:一是廣泛閱讀相關的研究報告,準確掌握大學發展的走向,對各類報告的可信度作出判斷與甄別,并將信息匯總后與決策者作有效的溝通;二是針對大學內外存在的問題,設計并執行研究計劃,編寫研究報告,并將研究結果與決策者作有效的溝通。這里有三個關鍵詞:閱讀、研究、溝通。本書在接下來的篇章中將以這三個關鍵詞作為根據地,為大學管理研究勾勒一個粗略的路線圖。

首先我們需要熟悉的是研究報告的規范。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就學術訓練而言,高等教育研究人員的背景板比其他任何領域都更加色彩斑斕:從文學、哲學、歷史,到科學、統計學、計算機,等等,無所不有。出人意料的是,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學者們在教育研究領域集聚后,不但沒有自行其是,而是共同地、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教育研究向著科學的范式推進。關于高教研究作為一個學術領域的演進過程,我們在本書的最后一章再作介紹。

說到科學的范式,不能不提科恩(Thomas S.Kuhn)在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科學哲學理論——科學范式論。科恩認為,范式是科學家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說、理論、準則和方法的總和,這些東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學家的共同信念。范式是使一門學科成為科學的必要條件或成熟標志,也就是把范式看作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標準。[2]科恩從不否認他心目中科學的范式是從化學、物理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領域中衍生出來的。而從事教育研究的學者們之所以也在不斷地向科學范式靠攏,除了因為科學范式能夠幫助他們取信于大眾而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科學范式為他們提供了一整套的研究方法論——理論、假說、測試、驗證,等等。這套方法論不僅為教育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而且也為研究者撰寫研究報告設置了一套共同接受、可以遵守的規范。這套規范可以隨不同的研究項目有所變通,但一般研究報告包含下列五個基本元素:課題簡介(introduction)、文獻綜述(literature re-view)、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研究結果(results)、總結討論(conclusion and/or discussion)。

第一部分:課題簡介。據說著名的商業咨詢公司麥肯錫曾經為一家重要客戶做咨詢。咨詢結束的時候,麥肯錫的項目負責人在電梯間里遇見對方公司的董事長,后者問麥肯錫項目負責人:“你能不能給我將結果做一個簡單的總結?”由于該項目負責人沒有準備,而且即使有準備,也無法在電梯從30層到1層的30秒鐘內把結果說清楚,最終,麥肯錫失去了這一重要客戶。從此,麥肯錫要求公司員工學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結果表達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題,并發明了所謂的“電梯講演”(elevator pitch)理論。對于一份研究報告的作者來說,報告的第一段“課題簡介”就是他的elevator pitch。在這里研究者必須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用一到兩個小段的篇幅說明自己所研究問題的起源及其重要性,讓日理萬機的決策者能夠在幾分鐘內作出繼續念下去的決定。換言之,報告的作者必須讓自己的這一份從若干甚至無數的研究報告中脫穎而出。而失去這個機會的代價是自己在這個研究項目上花費的所有時間和精力——報告從此將被束之高閣。

“電梯講演”可以用各種方式呈現,但有一些基本的元素是不可或缺的。首先,作者必須用一兩句話闡明研究的宗旨,并對一些關鍵概念作出界定,讓人覺得他不是在滿嘴跑火車。其次,作者還需對相關領域做出簡單的描述,讓讀者信服這個研究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有著一定的受眾基礎,或是填補了現有知識結構中的某些空缺,哪怕是非常細小的空缺。最后,作者可以對潛在的受眾許下一些承諾,即只要他們能夠耐心念完研究報告,他們將從中得到哪些收獲。

我自己在寫研究報告時,往往將這個開頭部分留到最后才寫。原因很簡單,當我們在設計一個研究項目時,常常對于研究方向有些自以為是的想法。當我們開始搜集數據、進行分析時才會發現,先前的設想需要經過不斷的調整和修正。因此,我們不妨在完成所有的研究和寫作之后,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回顧整個研究過程,以便將我們的“電梯講演”寫得更加精確、精煉。

第二部分:文獻綜述。我在本書中單列了一章(第二章“為管理者導航——高教述評”)詳細討論如何作文獻綜述。在此先對文獻綜述的目的及其在研究報告中的作用略作解釋。

一般來說,文獻綜述有兩個目的。一是研究者需要了解此前所有與論題相關的研究并作出綜合評定。牛頓有句名言:“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據此,作者在文獻綜述中需要證明的是自己的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僅僅重復一項別人已經做過的工作(reinvent the wheel)。二是研究者需要通過文獻綜述來證明自己所從事研究的獨特性、必要性和正當性(justification)。因為從理論上說,研究報告的讀者僅需找出一個類似的案例,便能證明這項研究純屬多余。對于那些自以為是而又沒有認真進行文獻檢索的研究者來說,這樣的打擊是致命的。所以,文獻綜述并不如許多人所理解的那樣,僅是之前類似研究的堆砌,更不是研究者“掉書袋”、炫耀知識、賣弄學問的地方。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正如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同一份研究報告各人也可以有與他人截然不同的解讀方法。有人喜歡從頭念起,就像念小說生怕錯過了故事的前因后果。我的習慣是從“研究方法”念起,首先了解研究報告的作者是從哪里搜集的數據,如何對數據進行整理,使用了什么分析手段與工具,等等。如果我不能在這個部分就這些基本的問題得到滿意的回答,不管報告的主題多么相關、誘人,我都會立即停止閱讀這份報告,轉而尋找其他的研究。人生苦短,資訊苦多,我們實在沒有必要讓自己迷失在明知無果的探索中不能自拔。

因此,在這個部分研究者最重要的工作有兩項:一是交代數據的來源、研究者搜集數據的途徑和整理數據的方法;二是詳細描述數據分析的工具、手段和方法。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數據的質量是一份研究報告的生命。假如研究者不能在這里說服讀者相信他的數據可靠、可信,那么無論研究者使用多么高精尖的統計方法、多么動人的表達方式來對課題進行分析,他都不可能將自己的研究報告從垃圾變成財寶。

那么,什么樣的數據才是好數據呢?簡而言之,數據必須是事實。美國著名政治家莫尼汗(Daniel Patrick Moynihan)有句名言:“你可以擁有自己的意見,但你不可以擁有自己的事實。”換言之,數據不是你說怎樣就是怎樣的。它必須以事實為基準。因此,有學者對數據提出四條檢驗標準:①數據讓人明白發生了什么事情且為什么發生;②數據讓人發現不同變量間的關系;③這些關系的發現讓人可以預測變量的未來發展;這些預測可以幫助人們對于未來的行動做出明智的決策。[3]什么數據不是事實,因而不是好數據呢?一個最好的例子是:統計數據(statistics)。統計數據之所以不是數據,原因在于它不是通過觀察可以得到的,而是對于已有數據的描述。比如說,平均數是對于一組數據的描述——它可以是平均值(mean),也可以是中位數(median)。另外平均數對于事實的描述很不準確,因為它將離群值(outlier)索性一筆勾銷。

數據一定是數字嗎?答案:不一定。我們在進行質的研究時所收集的非定量性質數據同樣必須以事實為基準,亦同樣需要通過上述的四條檢驗標準。數據本身雖不必非要以數字呈現,但描述必須簡短,以使歸納、總結、分析并呈現模式成為可能。在這里,研究者對于定性數據的整理方法的描述較之定量數據更為重要。

研究者在將數據的來源及收集方法交代清楚后,還需對實驗或非實驗的研究手段、統計方法的運用或文字數據的處理等問題進行描述。幾乎每一本有關研究方法的教材都會詳細交代,我在此就不再贅述。在本書的第三、四兩章我會通過案例分析來分享我自己的研究過程。

第四部分:研究結果。這也許是一份研究報告中最枯燥乏味卻又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這里,研究者必須對數據分析的結果作出客觀的報道,并需努力遏制自己對于統計分析的結果進行解讀的沖動,因為讀者在這里需要的是事實,而不是觀點。

在陳述研究結果時,研究者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便是迫不及待地跳出來,或為此前的假設得到證實而洋洋自得,或為結果不同于預期而進行辯解。這兩種做法都有可能將自己先前精心設計的研究方案毀于一旦,因為讀者在此更需要了解的是經過分析的數據為我們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至于這個故事最終能夠導致什么結論,作者完全可以在下一個部分提出,供讀者考慮,完全沒有必要在讀者尚未對數據分析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之前就對他們進行狂轟濫炸。

第五部分:總結討論。因為“你不可以擁有自己的事實”,所以從研究項目開始至此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僅限于搜集與分析客觀數據,陳述或解讀既定事實。你板著臉,希望你的嚴肅能為你在讀者心目中建立起一個研究者所孜孜以求的可信度。現在你終于完成了一項研究所必須走過的所有程序,也在“研究結果”中將預料之中和預料之外的一切呈現于讀者面前。你松了一口氣,告訴自己:“你終于可以擁有自己的意見了!”于是,你在研究報告的最后一部分“總結討論”中開始分享你對于這個問題研究至今的心得體會,并助以從數據分析中得出的“客觀結論”。

至此,一切均在掌控之中。也許當初你在設計假設檢驗時,并未深究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只想通過數據的搜集和分析來證實它們之間存在某種關系。然而,當你的統計分析顯示這兩個變量之間居然有如此之高的相關系數時,你忍不住會想:也許它們之間本來就存在某種因果關系呢?假如我不揭示這種關系,別人是否會懷疑我的觀察能力?胡適之老先生不是說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嗎?我雖然開始沒有大膽假設,但現在有了數據證明,難道不應該回過頭去大膽一回?

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維根(Tyler Vigen)從美國官方發布的統計數據中抽取變量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很多看似毫不相干的變量之間居然存在極高的相關系數(以下括號中為相關系數):美國在科技領域投入的資金與以吊死、勒死和悶死等方式自殺的數目(99.79%);緬因州的離婚率與人造黃油的人均消耗量(99.26%);商場游樂中心的總收入與美國授予電腦科學博士學位的總數(98.51%);美國從挪威進口原油的桶數與駕車撞火車死亡的司機數目(95.45%),等等。[4]我希望,這些荒唐至極的例子可以讓你脊背上產生一絲涼意,看到過分解讀相關系數,并將此推進至因果關系,會讓你在世人眼中成為怎樣一個笑柄!

其實,研究者成為笑柄還是小事,他們通過“科學”論證得出結論并誤導讀者才是大事。不幸的是,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實在不是因為研究者心存惡意,唯恐天下不亂,而是一個名叫“自我”(ego)的東西時常作祟。試想,當你殫精竭慮,在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完成一項研究后,能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世人的認可?可是在研究報告的前面四個部分你的“自我”完全沒有棲身之地,直到最后一個部分才能勉強現身,還需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怎不讓人氣悶?因此,在研究規范許可的范圍里稍作發揮,于人情事理其實都不為過。唯一讓人不安的是,假如你的研究無關痛癢,那么隨你說得怎樣天花亂墜,也無人置評。但因為你所從事的是管理研究,一旦受到管理者的關注,那么你的結論、意見和觀點會直接影響決策。而決策影響的是整個大學和所有相關的師生員工。所謂“軍中無戲言”,是否也適用于管理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源| 甘谷县| 聂拉木县| 甘南县| 鄂温| 金堂县| 寿阳县| 遂平县| 安康市| 乾安县| 仁寿县| 宿松县| 色达县| 丹东市| 金门县| 腾冲县| 大石桥市| 鲁山县| 呈贡县| 阳泉市| 盐城市| 淄博市| 蒙山县| 县级市| 东乡| 贵南县| 英吉沙县| 丰宁| 乐昌市| 瑞金市| 星子县| 北安市| 德江县| 枣庄市| 连山| 广东省| 衢州市| 华坪县| 辛集市| 连山| 井陉县|